露梁海战(2023)
노량: 죽음의 바다UP:2024-09-06
露梁海战简介
鸣梁海战续集也将提上制作日程。据片方介绍,续集计划采用中韩合拍的方式,届时有望在中韩两国同步公映,这样一来两国影片上档时差将被彻底打破。历史上,鸣梁海战之后第二年也就是1598年,中朝水军和丰臣秀吉的日本海军进行了露梁海战,朝鲜将领李舜臣(崔岷植在《鸣梁海战》中的角色)和大明将领邓子龙联合指挥并取得大捷。如果中韩真的能合拍续集,应该就是拍摄这个故事,邓子龙将由中方哪位男星出演和崔岷植飙戏让人期待。
简评
太难为郑在泳和许峻豪了,不知道练习汉语练习了多久,最后台词还是那么绕口。同理,国人说韩语,听起来也是这样吧。露梁海战,虽说是明参与的最后一次海战,但这段历史本身就是李氏朝鲜为主场,他们以他们的立场拍电影有错吗?然而说真的,正如陈璘最初的想法,丰臣秀吉去世,倭国停战,战争已经结束,朝鲜国土奉还,还有必要打吗?战争只能让更多的人失去生命。可是…战争还是继续了,结果小西行长还是逃走了,明失去了邓子龙,而朝鲜失去了李舜臣!历史上的露梁海战是胜利了,而今再看呢?
年初看过关于壬辰战争的专著《龙头蛇尾》之后再看毕此部李舜臣终结篇《露梁海战》,更加印证了东北亚三民族之不可调和,永远是充满矛盾的修罗场。无论李舜臣还是陈璘,无论岛津义弘还是小西行长,连环套中的每个主角都有自己的思量,都有自己身后的官方话语去支持他们的行动。被命名的慷慨赴义,或者被认定的背信弃义,在各自书写的历史中永远不会有交点。
原来是韩国人拍的,怪不得里面的中国人中文听着那么别扭,不了解那一段历史,单从电影来拍来看的话,里面的打斗戏还是可圈可点的。古代海上战争的看到是怎么打的。不光考验武器装备,更考验心理!
中日韩士兵和将领的甲胄着装符合绝大多数人的认知定义,不像早些年刘德华的《见龙卸甲》、甄子丹的《锦衣卫》,还有最近的《朝歌风云》里面的盔甲要么不伦不类,要么花里胡哨,韩国导演的审美和对历史的尊重比起中国某些电影人要正统得多,至少在历史服饰方面不误导观众,剧情嘛就不好说了,所以给3星
整体还不错,场面宏大,战斗激烈,但不如鸣梁海战,崔岷植塑造的李舜臣已近完美,虽然金允石演技也很赞。其次时长太长,2个小时左右会更好。最受不了的事片中明军将领的台词实在是太出戏了,既然是中韩合拍,为什么不找中国演员出演。
作为三部曲最后一部,服装装备比较考究,场面塑造的不错,一小时战场戏给足。其实赢的本身就不容易,不需要魔改历史,作为海战联军左翼,制霸全场,尤其是敲鼓震死岛津义弘,还是少改编为妙。
龟船本应是《露梁海战》的重头戏。龟船在《鸣梁海战》开篇露了脸,片尾还特意给了龟船彩蛋,预示着龟船将在《露梁海战》大放异彩。但可惜,由于《露梁海战》迟迟没到,前传《闲山:龙的出现》给了龟船大量笔墨。《露梁海战》中龟船虽然出现了,但并没有重点描述,显然是因为《闲山:龙的出现》抢了风头。
除了场面大一无是处。为了拔高李舜臣,刻意贬低明军,把明军塑造成乌合之众,不知是不是故意恶心中方。这种宏大叙事的历史剧在各个国家都一样,都是为了满足民族自尊心,自嗨一下罢了。
朝鲜水师这方面,闲山岛大捷击沉日船48艘、鸣梁大捷伤亡日军数十人、露梁海战和明国水师联合摧毁日船200艘。日本这方面,到了露梁海战这个节点,船只数量已达3000艘左右......
哎 白允植和金允石没问题,郑在泳扮相可以,中文也尽力了,这两年的历史常客许峻豪的邓子龙倒是不错吧,或者说本应该都这样,我觉得倒不是恶意侮辱,更多是创作上的懒惰,为了刻画李舜臣有多棒,陈嶙以及背后的明军显得多么自大,没有谋略,这次算是打了足一个半小时海战,但是谋略阵形都没了,仓促了事 可惜
历史大差不差就行了,民族主义越浓,越爱加强自己一些,东亚几个国家半斤八两,美其名曰增强民族自信和凝聚力,也正常。别说几百年了,前三年的事,有多少埋藏在“正确”集体记忆里了。扯远了,电影非常好看,期待更多。看完非常感动,李舜臣,邓子龙都是中学时就爱的名将,露梁海战极其惨烈,电影也算很好地展现了。五星!
李舜臣三部曲之终章,没成想看得哈欠连天。原以为第一部起步不高,哪知道终章也如此拉跨。史诗根本称不上,只是影视工业生产的民族主义叙事产品而已。剧情上直接写成了“海战棋”说明书,连主角一起都脸谱化处理,搞出一段父子情想增加人物深度,但无法纳进剧情结构,显得生硬;和明朝将领博弈犹如儿戏,想要黑,也得高级点,这种儿戏的黑只会显得编剧导演缺乏腹黑的手法。总说三部曲,横跨了韩日从慰an妇外交冲突到在鹰酱斡旋下面对东方大国的产业链压力而达成和解,于是三部曲里倭寇的形象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而在现实背景下,大明朝无疑影射着的是鹰酱,而不是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