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麟囊(2009)
UP:2024-09-07
评分:9.5
导演:黎涛
编剧:翁偶虹
主演:迟小秋 / 李海青 / 徐孟珂 / 黄世骧
类型:戏曲
片长:12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The Unicorn Purse
上映:2009-05-27(中国大陆)
IMDb:
锁麟囊简介
登州富户薛家女儿薛湘灵出嫁,嫁前薛母赠以锁麟囊,内装珠宝,婚期中途遇风雨,在春秋亭避雨时,遇见贫女赵守贞出嫁的花轿,赵守贞感叹身世凄凉,不禁啼哭,薛湘灵得知缘由,顿生同情,慨然以锁鳞囊相赠,雨止各去。六年后,登州大水,薛湘灵与家人失散,流落至莱州,遇见旧仆胡婆,被其介绍当地官员卢家为仆,照顾卢公子天鳞,天鳞把球抛进一座小楼,逼湘灵去拾,湘灵上楼看见当年的锁鳞囊,不觉感泣,卢夫人原来就是赵守贞,见状加以盘问,才知湘灵就是当年赠囊之恩人,遂结为姐妹,并助她一家团圆。
简评
好人有好报的朴素道德小故事,实在是非常好听好看。这才是人生难预料,不想团圆在今朝,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柳暗花明休啼笑,善果心花可自豪,种福得福如此报,愧我当初赠木桃。
程派艺术集大成者。春秋亭一幕不错,有戏剧感。车轿不甚好。京剧讲义。富和穷的调节,一种资产阶级的幻象、妥协。上层仁义,下层钱。喜剧性的堕落和浅俗。音乐是长处。他要把那些感慨寓进艺术的壳子里,但不像。看的是上海律法票友名士版,艺术上无可分析,意外之喜是得了许多社会材料,这也是无奈之举,最近看戏经常要堕落到社会分析的地步。
很简单的故事,颂扬的都是因果循环善有善报的传统价值观,但一旦套上的是古代官宦小姐,丫鬟侍女的壳子,便捎带些等级分明,重男轻女的封建意味。确实如评论所说挺膈应人。但春秋亭一段的词写的很好,迟小秋老师的嗓音美,扮相漂亮,眉目间能传情,演技上佳!属实加了不少分。
古代的女性帮助女性的故事,看个戏还能嗑到美女贴贴~程派的嗓音太适合塑造这种任性富家大小姐,甚至听出了御姐范~可惜还是看不惯那种男尊女卑的时代背景,女主被女二收留后穿得好看,丈夫见到的反应竟然质疑是不是被收二房了... 嘿!我真想暴扣你的狗头
,旁边的大爷中途睡着了,但在薛湘灵在花园陪孩子玩的时候醒了,然后手作拉弦状,津津有味。中途有一段孩子想要绿马,我实在是忍不住笑出声,因为和现在的健康宝“绿码”谐音,大爷还侧头看我,心思这有什么好笑的。看完完整的锁麟囊故事觉得故事编得简单有力,一开始对大小姐的骄矜描得好,而后面的重逢,一而再再而三延宕,穿上旧衣裳的设定太棒了,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
不知道什么时候觉得京剧好听了,大概是之前看了点昆曲和粤剧。最近先看了点《青京会》,然后又去补了点西皮二黄的知识,想说有了知识欣赏起来会更投入,但是发现在看戏的过程中,你会完全忘了知识,你只会沉浸在戏的世界里,看《锁麟囊》就是如此,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美,每一个唱腔都是那么迷人,特别是迟小秋,在她身上看到了“克制”之美。
你要问我《锁麟囊》好在哪,我当然说不上来,但它对我是有启蒙教育式的意义。我大概算不上戏迷,可从小是从戏曲里了解了传统文化,更沉醉于她的一板一眼,流光溢彩珠光宝气,我爱她的“旧”和“老”。
“这才是人生难预料,不想团圆在今朝,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柳暗花明休啼笑,善果心花可自豪,种福得福如此报,愧我当初赠木桃”种善因得善果,非常经典的京剧曲目。有时间一定去看电影版的!
补评,.24北京展览馆剧场版。迟小秋的版本实在是太惊艳了,不愧为传说中王德威老师最喜欢的京剧啊!好喜欢看这种姐妹互助,人间的善良与大爱的剧情。当然最重要的是,唱腔高昂又婉转,舞姿曼妙,算是体会到了京剧令人振奋又感动的一面!经典咏叹,值得回味。
这版未必是最好的锁麟囊,可能却是最好的迟小秋。举手投足眉眼神色包括嗓子状态都太好了。比起听薛良与收余恨,我最喜欢的反而是开头唤梅香与三段转来,“那花样儿要鸳鸯戏水的,一个要飞的,一个要游的,不要忒大,也不要忒小。” 出嫁前的女孩心思,种种都在这几句里了,百般娇情,翁偶虹怎么可以写得这么好。
迟小秋电影版。。选锁麟囊的那段小姐在镜中露脸真是惊为天人……一下把电影式的好处展露出来了。春秋亭那段实在太绝了,迟小秋的目光深情,把闺阁小姐带有一丝天真的强大共情能力演绎的淋漓尽致(并且十分惹人喜爱)本来第一句我还以为是何不食肉糜式的娇纵型烂漫天真……守贞那段也很美丽。以及他俩的眼妆让我get到了西方刻板印象里的中式眼。所谓眼儿媚(。)赵守贞和薛湘灵是真的
是民国式的古代故事,想来那个时候所谓“贵族”命运颇多离奇,这出戏正好投其所好。唱段表演自然是没得挑,按照某些鸡汤说法,颂扬的是“高贵的灵魂”。只是薛大小姐前面的不谙世事并不显得可爱,她的那些怜悯同情施舍甚至有些讽刺;直到后来发大水她与家人离散,方尝到苦难滋味,只是她又迅速遇到老仆,和赵相认,这苦难便显得轻飘飘的没有力度。结果也无非是讴歌了“知恩图报,好人有好报”这一主题,还是太浅了些。至于有人说借丫鬟丑角来弘扬阶级固化我倒不能同意,毕竟无丑不成戏,总要有人演。ps:上错花轿嫁对郎的遇雨不知道是不是参考了这部戏呢? @2020-02-26 18: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