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笨小孩(2021)

UP:2024-09-16

剧照演员表影评播出时间结局 主题曲
我不是笨小孩

评分:9.1 导演:李瑞华 / 樊启鹏 编剧:
主演:校校 / 群晓 / 若汐
类型:纪录片
片长:5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The Chosen One
上映:2021-01-25(中国大陆)
IMDb:

我不是笨小孩简介

《我不是笨小孩》是一部长时间观察阅读障碍儿童成长的纪录片。通过对三个阅读障碍儿童家庭长达三年的系统追踪跟拍,真实而深入地反映了他们的生存困境和成长变化,以及家长、教师和孩子们的不懈努力。

简评

校校家的轮番上阵应该是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现状,群晓的班主任给了我很多感动瞬间,菲菲的经历我想是我在学校里接触到大部分阅读障碍症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理解了她我也就理解了他们。我要更有耐心更有同理心去对待他们,让他们在校内能感受到更多温暖。我一直觉孩子们的童真就是他们身上最大的闪光点了,我想做的也只是让他们享受到拥有童真的美好。

虽然不是个父亲,但当舅舅多年,曾经时常与好些小朋友为伍(他们学习有好有坏有一般),给姐姐的孩子做过“家教”(.29:如果我最近突然“死”了,可能是因为教某人做数学试卷时「怒火中烧、吐血身亡……」被气死的。),尤其是去年疫情学校没开学期间辅导学习的经历(某些小错误屡教难改,某些坏习惯无法根除……),让我在看这部《我不是笨小孩》时颇有感触:校校妈做得到坚定却做不到(尽量)温柔的言辞,挺能理解;群晓即使努力用功了也达不到自己的预期,亦能体会;若汐做作业时走神“开小差”的情况,更是见怪不怪;……对类似的问题虽然能理解接受却也难以去改善乃至解决……突然想起那个成绩差、家境贫、老家在偏远山区,有段时间常到我家看我放映动画电影的小朋友,不知他现状如何?……关于阅读障碍的电影,强烈推荐《地球上的星星》。

这算是一部阅读障碍的“科普”剧吧(一开始为拍摄痕迹太重差点放弃,但是国内相关资料太少又坚持看完了),虽然阅读障碍的孩子在普通儿童中占得比例很大,但仍未被大众所知,即便知道也是不科学的。患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各有各的不同:旋转的、雾状的、流动的、镜像的、漩涡的等等。他们不但在阅读和记忆方面困难重重,相伴随的也会有多动、精细动作差,身体平衡性和手眼协调能力都弱的情况。剧中2集的孩子即便如此努力,达到了阅读自由,但表达还是差很多。。所以中国教育是否可以多元化一些呢,这些孩子普遍对同学对自己嘲笑的恐惧比考差的恐惧要大的多。我带的孩子中目前只有一名儿童如此,父母的头发都熬白了,孩子1年级的时候不理解这件事而用了错误的方式对待,3年级来到这里,直到去年疫情前我发现他的问题给父母解释后,他们才恍然大悟。。

我不太了解阅读障碍的孩子特殊学校收不收,但是这种症状让我觉得这些孩子被夹在正常孩子和特殊儿童中间,他们没有智力障碍也没有先天性的残疾,却也无法和普通孩子一样。三个孩子有共同点也有很大的不同。共同点是他们都有阅读障碍,也同样是家里其实是有经济条件支撑着他们的父母有能力去陪伴他们。没有经济条件的就又另当别论了,或许从小就会被别人当作傻子,被父母责怪。校校的妈妈管控的太多,校校非常没有自觉性甚至经常抵触妈妈的教育。群晓太认真了,非常上进,一心想要得到成果,不需要爸妈操心,爸爸妈妈非常开明,但是说实话看到那么小就那么认真好强的孩子还是很想落泪。若汐在姐姐的影响下,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进步的最明显。所有人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

还挺惊喜的央视纪录片,看完才知道阅读障碍困难的孩子其实有很多,他们需要被整个社会理解。片子选定的主人公们其实都算很幸运,家境不错,父母重视且用心,不禁想到更多有阅读障碍孩子的家庭,此时此刻这些父母一定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不是因为懒惰和笨,只是因为他们患有阅读障碍症,可他们没有这样的认知,压根不会想到带孩子去医院检查,也更不会理解孩子正在遭受的痛苦,从患有阅读障碍困难的孩子的比例来看,这样的情况才是大多数。

虽然现在很多人总爱“开玩笑”说自己阅读障碍,为自己的不专注找借口,甚至韩剧里还一度用这种疾病来为人物增加所谓“时髦值”,但是看了这个纪录片就能明白,患有这个病究竟有多痛苦,字就在那里,但是却没有办法明明白白读出来究竟有多痛苦。几个孩子都很好很好,校校生性乐观,尽管妈妈拧巴,但自己总能开解自己;群晓生性拧巴,但妈妈总能开解理解他;若汐有开明的父母与姐姐,也能过得开心——实际上,他们已经比很多很多同样患有这个疾病的孩子们幸运了——一些父母不能理解,周围的人不能理解,被冠以“笨蛋”动辄打骂的,可怜的小孩

之前和导师聊的时候,导师说之后我也可以去纪录片中心尝试一下跟组试一试。导演老师是一位非常令人敬佩的老师,可以说是把拍摄教育题材的纪录片当做终身事业的那种,现在也在制作一系列儿童发展,抑郁症之类的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三集,却是从不同的角度和相似的角度同时指出了阅读障碍给儿童及其家人带来的精神和生理上的痛苦,以及他们是如何在与其搏斗之中的坚持和互爱。纪录片真的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能以第三只眼睛参与观察却又时刻流露着拍摄者的人文关怀和感性情绪流动的最好媒介啊。看了不时和这些孩子家长一起流泪,能感受到孩子在成长阶段因被不理解而承担的重负与恶言。纪录片也是连接学者和大众的媒介,因为如此,对很多人陌生的阅读障碍才变得清晰可见,这些儿童的生活现实才被看到,被共情,被理解,被接受,这也一定是我未来的一个方向

对于这三个孩子,我真的太感同身受了。明明已经很努力了,成绩还是不好。就是要比同龄人付出更多更多的努力才能和他们保持同样的水平,同时还要被贴上“很努力但是成绩不好”的标签。(看完怀疑自己小时候是不是也有阅读障碍。)孩子的父母也都太好了,也好在都是高知父母,在崩溃中保持耐心,在绝望中继续前进,一步一步带着孩子成长进步。,以及从房间去客厅领奖状的时候。生孩子还是得有三个前提:丰厚的经济+稳定的情绪+有爱的家庭。

没想到阅读障碍症在人群中的占比这么高,在适龄儿童中占5%~8%,(这也让我感觉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是多么侥幸)比较幸运的是这三集纪录片里的家庭都是中产家庭,父母都像是高知分子,孩子有尝试治疗和接受其它形式教育的机会,有尝试摆脱单一评价的可能。而对于更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得了一种无法根治的病和宣判孩子就是“笨”几乎没有本质差别,都是他们避免承认的。看完对孩子们那种“努力但丝毫不进步”的无助感到心疼和理解。教育的类型终究是不够多样。我们还是在用外界的尺子或是已有的尺子,在衡量一个个奇特的生命。如果再有一些底层样本,可能会更好。

这个社会可以允许不一样的存在,一味地强压下孩子只会越来越压抑,比学业更重要的是身心健康,当然前提是拥有基础认字和生活技能。但是在目前教育环境下,很难。即使双减政策下来,真正能够实行并且配备跟得上公共教育设施至少也得大几年的发展。后期是否也会变成住家私教越来越盛行,高质量教育掌握在富裕家庭手上,而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选择只能去职业学校,然而职业学校未发展完备,师资学风设备暂且都还跟不上,又真的会有家长愿意送孩子去吗?大家都难…

阅读障碍症只是一种大脑综合处理视觉和听觉信息不能协调而引起的一种阅读和拼写障碍症。与智力低下而引起的阅读障碍症不同,很多患者其实情商/智商极高,甚至包括天才型的人。像达芬奇,爱迪生,爱因斯坦,肯尼迪……还有我身边很多鲜活的例子,他们在儿童时代都被认为成绩极差的“笨孩子”,最后科学家发现他们都属于阅读障碍症的典型例子。在他们正常受教育却依然成绩差的情况下通常表现特征主要反映在识字阅读方面,其原因也是复杂而多面的,有先天的有后天的因素,但儿童时期可以进行科学的矫正。在我的童年时期完全没有听说过这个概念,也是我上研究生以后才得以了解。近年中国已经有不少高校/科研团队在着手致力于该领域的发展。这部通过跟拍三个患者生活的教育纪录片也非常值得推广,对于很多家长和老师“阅读障碍”还属于一个陌生的概念。

知道大概国外的孩子阅读障碍症的,以为是字母的特性,一直没了解这个是大脑,是学习障碍症。这三个可以说是蛮幸运的孩子了,父母教育程度都不错,还可以定期专家咨询检测。但是,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和外界非议,还是让他们承受很多不该承受的,让他们没有那么的快乐和自我!小时候,周围也老是有“笨小孩”,会被自己人,他人说学不进去,记不住,原来,不是他们不努力~这也是生理病~

  • 樊启鹏 Qipeng Fan联合执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