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区域(2023)

The Zone of InterestUP:2024-10-03

演员表影评剧照
利益区域

评分:7.4 导演:乔纳森·格雷泽 编剧:马丁·艾米斯 / 乔纳森·格雷泽
主演:克里斯蒂安·富里道尔 / 桑德拉·惠勒 / 约翰·卡特豪斯 / 拉尔夫·赫尔福特 / 弗雷娅·克罗伊茨卡姆 / 马克斯·贝克 / 伊摩根·蔻格 / 斯蒂芬妮·佩特罗维茨 / 拉尔夫·齐尔曼 / 玛丽·罗莎·提特言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片长:105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
影片别名:兴趣之地 / 利害之畿 / 梦想集中营(台) / 特权乐园(港)
上映:2023-05-19(戛纳电影节)
IMDb:tt7160372

利益区域简介

该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再二战集中营的故事,一个纳粹军官爱上了集中营司令官的妻子。

简评

讲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实在太多了,讲的好的也很多。本片只能靠找到一个不同视角再叙平庸之恶。然而,在《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能够通过几个镜头就展现明白的东西,被这部作品拉长为一个小时四十多分钟的内容。没有营内的场景,与其说是一种创作企图,不如说是因为营内的生活已说无可说了(尤其是当其作为文艺作品的素材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而与集中营一墙之隔的指挥官家庭,又有什么是新鲜的呢?没日没夜运转着的焚烧炉、由骨灰做肥料孕育的花园、枪声与尖叫,在这部片中被提炼为感官布景。而看完片子最诡异的感受,是导演站在事不关己的旁观者视角去柔和处理指挥官霍斯的形象——杀人机器?不,只是一个疲于奔命的社畜罢了。八十多年,曾经的血泪早已干涸,有关大屠杀的叙事看来真的翻篇了,迫害者而不是被迫害者,可以上桌吃饭了。

|从剧作层面来看,影片将奥斯维辛的缔造恶魔平民化,以其家庭为视角展现利益区域的一切,无论想法还是创意都是一招险棋,舍弃情节与人物塑造回归真实本身,导演另辟蹊径,以大量制作细节辅助,构建属于真实与想象的奇观。开篇结尾长时间的哀悼给予影片神性,这份神性来自撒旦。导演将影片变得立体,无论是广角镜头下构图所采用的纵深感,还是房间内巧思带来的迷宫属性,或是日常生活中的枪声亦或是平静花园外的焚烧作响,利用景深与画外音构筑的几何空间串联起了这片地界,利益只是少数人的利益,这份纵深延长到结尾凝视,打破第四面墙下是串联起时间的历史,处在时间的人无法评价未来,但经久不息隆隆声串联起古今,由声音构建的世界只剩下物品,墙内墙外,痛苦与宁静。实验性质强,两种景观,但新技术由剧本受限,并没有发挥导演想象的空间

一个德国纳粹高级军官温馨的温馨家庭生活,与世无争着,工作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通过对话和围墙外焚尸炉的烟囱,才知道隔壁不远处就是从未在画面里出现过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极度接近纪录片的叙事呈现方式,在我所看过的类似电影中,可能这部《利益区域》做到了极致。虽然本片未必到了“极品”程度,但整体的大方向、所有的环节,在国际上已经很翘楚了,更不是这边能轻易望其项背的。整片凸显了导演极其强大的控制能力,不光体现在视角的独特性、呈现的张弛度、对演员表演的诱导性和信任度上。虽然国内也已经开始认知到这边脱节太多,民众对电影优劣也不太受媒体左右了,但确实在任何一个环节上,从业人员在具体的文本、拍摄等实际实施行为上,却明显感觉严重缺乏手段。虽然平时大家看着都很牛逼哄哄的模样!特别是所谓的电影主流们!

这是一部视觉与听觉能够产生强烈对比冲击的电影。视觉上的田园的野餐、夏日河边嬉戏、泳池派对,对空中不时弥散的枪声、喊叫声、狗吠声,形成感官上的立体对立。当鲁道夫的妻子穿着从犹太人那里搜罗的貂皮大衣在镜子前摆弄,当她的母亲谈论之前做工的那家犹太女主人也许也在一墙之隔的营区,当她笑着跟母亲说自己说“奥斯维辛集中营女王”的时候,也可能就是再真实不过的德国人的状态,不得不再次感叹这场残忍的杀戮是多么的荒诞!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刘瑜《可能性的艺术》这本书里提到的“艾希曼”,提到的“平庸的邪恶”,鲁道夫就是德国无数个“艾希曼”的真实写照!他的罪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执行上级命令、做了本职工作而已”。为了一份工作跟自己想要的生活,去不假思索地参与到这场声势浩大的惨绝杀戮中,这种利益诱惑驱使下的“恶的游戏”

这是一部所有激烈剧情都在画面外的电影,不仅是它全程将镜头对准别墅小院,却又用声音与黑烟让隔壁的奥斯维辛参与进来的做法。导演几乎在所有地方都埋下了相同的手法,比如两场男女主出轨戏都拍得点到即止,女主母亲的出走也来得突然而平实,这些戏实际目的是让人联想到画面外的剧情,想象那些出轨的场面,那些正常人住在这里要遭受的精神折磨,导演以此来佐证这部电影最大手法有效性,那是从声音、黑烟、墙壁传递的信息中侧写杀戮的持久与恐怖。这样效果显著,有时越是犹抱琵琶,越是让人情感充沛,因为人们能想看清楚的欲望中,看清自己的欲望,比如愤怒、鄙视、同情以及悲哀。本片的另一大手法是对比,当镜头对准反常的事物,反而会让这些事失去本该有的道德刺激性,但镜头对准正常或“美好”,在对比中你能明白那种反常更真实的痛苦等级。

热成像是波兰非犹太抵抗组织的小姑娘趁夜在工地上给犹太囚犯放置食物。如果不是读了一篇导演访谈,我是横竖看不明白的,我以为那是霍斯的女儿在梦游,他家三个孩子看上去都不正常,这是导演的另一种“脸谱化” 。这种要借助主创人员阐述才能明白的影像形式,算得上好电影吗?个人观感是过强的形式感,叙述视角、镜头、色彩、人物形象等等无一不是,但并未实现对主题的深刻反衬,虽然有些细节的确令人毛骨悚然。影片虽未完全屏蔽地狱:浓烟滚滚的烟?,背景声中的哭号斥骂枪声狗吠等等,但直接镜头只有地狱建设者运作者奥斯维辛第一长官霍斯家庭田园诗般的日常生活,以他完全隔绝在道德之外的妻子为主。最后那个间离(霍斯看到了未来的奥斯维辛:人间地狱陈列馆),与其说像是一种抵达,不如说仍然是一种悬浮: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残酷和荒诞,然后呢?

《利益区域》对于声音的处理天才到了极致。纳粹军官鲁道夫宽敞、洁净、洋溢着秩序感的家中,经常能听见从一墙之隔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传来的若隐若现的枪声、婴儿啼哭声以及犹太人撕心裂肺的哭喊。而一墙之外的鲁道夫家中,似乎无人因此困扰,女主人海德薇格在得知丈夫因为工作调动需要离开奥斯维辛时,甚至情绪崩溃,无法离开她一手打造的温馨家园。奥斯维辛集中营之中,纳粹技术官僚以高度专业化的管理方法与先进的焚烧技术毁灭数百万犹太人;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外,纳粹军官的妻儿们若无其事地生活、学习、聚会、狂欢,对几十米外正发生的屠杀毫不在意。某种意义上,这种将屠杀处理为断断续续的背景噪声的声音美学似乎就是今日最核心的现实,当冷漠被制度性地放大到极致,当被压迫者发自内心得认同压迫者的逻辑,我们难道不都生活在后奥斯维辛空间之中?

看过很多二战电影,这部非常不一样。没有任何直接展示暴力、屠杀的场景,而是完全通过声音来塑造,画面中仅仅呈现军官一家的日常。而正是这种平静到几乎琐碎的日常与恐怖的大屠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屠杀仿佛不可见,但又如幽灵一般一直存在。然而军官的家属们有一种特权阶层特有的天真,意识不到这一切,军官本人更是被战争完全异化,他以一种平静随意的语气说出想把派对上所有的人毒死,而他的妻子也事不关己地听着。这种非人化的冷漠充斥于这个家庭,甚至几岁大的孩子,将阿伦特的“平庸之恶”诠释地淋漓尽致: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认为自己只是在执行命令,他们的目的只是让自己生活得更好,大屠杀就是这样发生的。太太的母亲是唯一有良知的觉醒者。最后的穿越与军官的回望是神来之笔,也更令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不觉得这部电影只是玩艺术概念

冷静得可怕,冷静地描述鲁道夫一家“开心”“无聊”的日常生活。罕见的观影中情绪完全和主角背道而驰的体验,一直皱着眉看。住在奥斯维辛隔壁,看着焚烧炉每天的黄烟滚滚,游泳的河道里的骨灰,男主人回家脱下的靴子在水龙头下流出了血水;男主人的“爱工作”,在庆祝派对上想的是“如何毒死这一屋子的人,因为这里屋顶太高了(想毒气室入魔)。开头黑屏,45分红屏,结尾音乐毛骨悚然,听得生理头痛。最后放到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现代工作人员在打扫,满展览柜堆积的鞋子,拐杖,我像回到了12年前去奥斯维辛的感觉,难受。在《美丽人生》《我们的父辈》后看到了二战的新视角,视听语言拍摄手法都比较新颖。永远反思。却不忍想起以色列轰炸的加沙难民,他们是新闻里从震惊到看到麻木的对象,可这是他们目前生活的日常。——《八分半》而来

#R# 。试图打通历史与现实体验的高概念,呈现其(无害)理想生活深度且只能绑定在(疯狂理性)政治系统之上的(高)中产人士的心理隔离。环境声设计非常细腻,不过比如Sophie参观花园的电网声却没有让我感觉到它对演员有与之匹配的调动能量(以至于她离开前夜的受惊观看,好像缺乏一点惊悚铺垫,我觉得她的那封信应该是关于这种感觉及由此对淡定女儿的畏惧),这样可能也降低了Höss太太维持“理想生活”的隐痛/坚定;摄影机在几处更类似监控的俯拍外总让我觉得在一个脚微微陷进泥底的高度水平拍摄,说不清是为了构建一个“恰好”看不见墙外的高度、还是美学与视角诉求的摇摆。片子里倒是有三种劳作节奏:Höss太太以意志力维持(有点僵硬)的、(好像是犹太或者类似族裔)女佣以恐惧生存维持的、大屠杀工作人员(对空间低情感投射)的。

8分,意外地很喜欢。原本并不喜欢这些强概念的反情节电影,尤其这些年看了太多从创作起点就开始功利性很强的影片,但影片中那些日常确实逐渐打动(刺激)着我。霍斯粘血的军靴、海德薇格试穿的大衣和口红;海对仆人们的态度,赏赐的内衣摊在桌上,大家挑选时也是面无表情。关于人物前史其实给的也很聪颖,海德薇格的母亲来探访,惊讶于大房子、花园、泳池,母女间的笑谈自然会引起对她们战前生活的联想。影片做的最好的是对于声音的使用,背景来自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枪声、喊叫声以及很多并不明确的诡异声音和影像形成鲜明反差。根本上本片和【万湖会议】异曲同工,只是切入点选择不同,当然我更喜欢后者,剧本更扎实。本片也有部分叙事,如霍斯要被调职,海德薇格却不肯离开房子,美其名曰是给孩子最好的生活与教育环境,这实在非常吊诡。不爱夜视仪两段

作为一部反思二战大屠杀的作品,不同与其他直面痛苦的同题材电影,导演用另一重日常生活的震撼和极具风格的视听语言,去放大那场浩劫中集体的恶。电影花大量笔墨描写集中营军官完美家庭的日常,在「天堂般的花园」和家人嬉戏聚会,妻子把所有精力放在打理花园和养育孩子。与这座「伊甸园」一墙之隔的是集中营围墙,一边是所谓的天堂,一边真正的地狱。这个家庭并不把此刻生活的地方当做屠杀场,他们对着浓烟滚滚的焚烧炉抽烟,喝酒,闲谈,摆弄园艺,幻想元首许诺的未来帝国生活。电影没有直接呈现墙另一面的残忍,用音效和错位画面加强此刻战争中人性的恐怖感,镜头俯拍军官的上半身,身后是浓烟缭绕和惨叫环绕,缺席的受害者们存在于画面的每个瞬间。女主桑德拉·惠勒在《坠楼的审判》和《利益区域》都奉献了惊人的表演,电影的色调风格是我喜欢的。

利益区域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