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大凉山(2021)

UP:2024-10-11

走近大凉山

评分:8.2 导演:竹内亮 编剧:竹内亮
主演:竹内亮
类型:纪录片
片长:52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Beyond the Mountain
上映:2021-04-28(中国大陆)
IMDb:

走近大凉山简介

《走近大凉山》由南京和之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解读中国工作室出品。导演竹内亮奔赴与大凉山的“十年之约”,探访悬崖村易地扶贫搬迁、大凉山区小学和足球队,受邀参加当地彝族火把节,体验彝族家庭生活。竹内亮用镜头记录下大凉山的沿途美景、风土人情、文明乡风,揭示大凉山正在发生的深刻巨变。

简评

当身体力行的直接经验力有不逮的时候,书籍、影视提供的间接经验就是很大的助益。2021年4月28日在网络视频平台播出的由竹内亮执导的纪录片《走近大凉山》以他在大凉山的个人旅行体验为脉络,揭示大凉山正在发生的深刻巨变。竹内亮是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女婿,在影片中没有对贫困生活的哀哉感叹,而更像是一个外国人无意间闯入其间,以众生平等的视角,经历一段有趣旅程,见到一群有趣的人,留下一部有趣的影像。创作质朴无华,既有对生活的真实记录与还原,也有隐藏在背后、作为导演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表达,受访者感情流露自然,更使得二者相互交融、相互成就。我若有朝一日亲往大凉山旅行与体验,这无疑是很好的借鉴。

去年在B站看过,觉得是个很普通的纪录片,但是有个画面它反复在脑海重现,曾经在大凉山支教的人故地重游,那里还有人记得他,叫他老师,他在破烂的教室听公开课,说感言的时候一直在哭,我觉得那多是一种无力、不甘吧,不曾被知识灌溉过的土壤很难结出教育的果实,所以这条路更艰辛更看不到尽头,好在努力后得到了零星的回应,所以努力走出乡村的人我佩服,扎进乡村的人我更佩服。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虽说全国各个少数民族都在被汉化,但是我们汉族人不是也在和世界上的其他外国民族交流吗?我们利用美利坚民族的发明,开着德意志民族设计出来的汽车;用着大和民族开发的游戏机玩他们研发出来的游戏;用大韩民族的烹饪手法自己试着做一碗韩式冷面....向别人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并不和丢掉自己相悖,相反只会让自己更加便利、更加舒适,但与此同时只要不要忘记把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也推广出去分享给其他人,实现“引进来”“走出去”两条腿走路(感觉这个提法多少年前就有过了)。

在成都上了四年大学,没去成大凉山支教实属遗憾。贫困地区想要脱贫,政府单纯的往里砸钱是不行的。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任何一个落后的国家或地区想要寻求发展和改变,提高教育水平是唯一出路。片中的意外惊喜,那就是皇马基金会,这也是我们探索脱贫道路绝不会想到的一个途径,靠踢球脱贫来改变人生。如果能从大山里走出一位足球巨星,对于改变中国足球,对于实现伟大的脱贫攻坚事业,无疑是一种偏方。

今天电影之夜我们选择了这部纪录片。还挺好看的… 悬崖村的楼梯很壮观。大凉山的绿色也特别美,排队领衣服鞋子的邋遢小孩也好可爱,孩子们谈到梦想时眼睛里的小星星。孩子们父母的郑重和羞涩,以及尊重与体面。摄影师小哥的赤子之心。支教老师的简单诚恳。日本导演对孩子们说,梦想一定要说出来,每天都要重复一遍… 虽然梦想不一定都会实现,但是不说出来,就永远也实现不了。我还蛮喜欢的。歪果仁的视角,总有那么一点质朴无华让人动容。希望有天带孩子们去看看大凉山,也许到时我家老大已经长大了,可以去那里做支教了?

大部分经过这里的人都抱着一种看客的角度,少有外面来的人会留在这里。今年是凉山被解放的第七十个年头,凉山从那时开始就一直处于被看,短短几十年从奴隶社会直接跳到社会主义社会,du品、ai滋、贫困、封建习俗,每个人都习惯着标签化看着这里,但少有人真正关心背后的原因以及当下的彝族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我就是彝族人,我接受着这个时代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思潮,传统与现代思想的冲突是十分深刻的,可能这是当下每一个彝族小青年的挣扎吧。但就像我说的,全民汉化,文化的主体:人,都不了解文化了,这个文化正在慢慢消逝,然而没人关心,外面的人甚至包括很多本族人。这可能是一个身处在大大森罗世界里一个小小的少数民族人的悲哀吧。最后致敬每一个留下来了,感谢导演让更多看到这只影片吧

#纪录片消暑 搭上这趟穿越大凉山的青色慢车,你将解锁一个从未见过的中国,这里是最后消除奴隶制的地区。所谓名山大川,往往因人文而增彩,可大凉山最出名的却是贫穷和犯罪,就像一对双生儿如影随形,也正因此公益项目云集。基层扶贫干部、皇马足球学校、政府安置房、支教老师……消除贫困道阻且长,但这群有大爱的人共同努力,希望绝非渺茫。感谢导演为还摄影师心愿,促成这次拍摄,故地重游让曾在大凉山支教的摄影师数度破防。作为前NHK纪录片导演,竹内亮坚持不设台本,以真诚打动观众,在这个时代不啻一股清流。

对大凉山我以不太陌生,但还是被竹内导演的片子感染到。支教哪一段全程担心孩子们说出“日本人侵华,是混蛋“之类的话,但也没出现尴尬。可能有特提前提醒,但无所谓了,在孩子们启蒙阶段,告知他们历史之外的价值观也是非常难得的,就如火车上彝族男子笑着说”日本人坏得很“,竹内忙回答:不能这样说,哪里都有好人坏人呢。所以他的依然会送葡萄给竹内,也愿意握手说“你是我第一个见到的外国人”。人类应该是有共识的,如受教育、讲文明、脱离贫困,除此之外,任何的意识形态都应是跳梁小丑。

开头的火车上,日本人太坏了,把我笑了好久。彝族,是这两个字吧,帮助他们是对的,同情心是作为善良的人,本性里的东西,真心祝愿他们能走出大山。但是,我要说但是了,他们的文化,习俗,甚至语言。如何延续保存,片子里讲到年轻女孩已经不穿民族服饰了,全民汉化,虽然都是中国人,但我觉得可能对于他们有点被动的文化入侵。最好是不是像新疆,蒙古那样作为自治区,引导他们自己走上富裕的道路,而不是把学会一些些知识,能融入城市打工,就已经是他们的最高理想了,片子里看到这里我有点震撼,有点无奈,有点同情这个民族。

拍摄简单、甚至有点散漫,以游记方式呈现出来,但也因为真实戳到最动人的那个点。看哭了两次,俄木妈妈进门后盛装接待、含带眼泪的一席话,和结尾导演给孩子们讲课时、曾经的支教谈及梦想和现实即环境的老师同学的反应,令人动容。这个社会在快速发展着,依然有封闭空间里很多人的脱节和质朴存在,甚至对yq都感到遥远。让更多人看到山里的事情,对我们的意义在于,感恩此刻和更拼命地去生活。

真的不能想象,现在还有这么贫困的地方,看到悬崖村真是让我大吃一惊,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历史原因,才让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悬崖上。在采访中,爸爸的三观真的很正,活得很通透,一家四口,颜值也很高,只有教育才是脱贫的关键,他们对来支教的老师心怀感激,感激他们带来的知识,也希望政府能提高老师的薪资,留住更多的老师。可怜的人儿,努力的工作,怀揣着天真烂漫的梦想。希望他们都能走出大山。

吃了好几年的公司扶贫产品:盐源苹果、山珍等。却是看了本片才想到曲看看盐源原来位于大凉山的边陲,川南滇北,离泸沽湖不远了。坐绿皮车进入大凉山,车厢里摆满藤筐和葡萄。竹内不忘发动蹭吃技能。火车的标识上是汉彝两组文字。陆续造访昭觉县悬崖村和布拖县,感受时代变化和对口扶贫带来的巨大变革和冲击。结尾竹内与孩子们山顶唱五月天的歌曲<知足>,几个女孩弹着尤克里里,山头斜照却相迎,归去,大凉山已不同往昔。[详见长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