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的错误(2023)

UP:2024-10-23

演员表影评剧照
河边的错误

评分:7.2 导演: 编剧:康春雷 / 魏书钧
主演:朱一龙 / 曾美慧孜 / 侯天来 / 佟林楷 / 康春雷 / 王健宇 / 莫西子诗 / 白沙 / 曹阳 / 周庆昀 / 曾淇 / 黄俊 / 黄米依 / 阎鹤祥 / 周游
类型:剧情 / 犯罪
片长:102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江东喜事 / Only the River Flows
上映:2023-10-21(中国大陆)
IMDb:tt27590147

河边的错误简介

简评

余华老师说,事物总有两种以上说法。。当知道这个先锋的悬疑查案故事是余华写的时候,感到意外,因为这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命案,读者要根据碎片的场景交代还原案件全貌。还没看过原著,不知道马哲臆想那一段,是原著还是导演的神来之笔,这个就如赫穆兰道里现实与虚幻难分一样妙。3个命案都发生在河边,根据马哲那段臆想,也可能是他被逼疯了,基本还原了事件真相,婆婆与疯子的畸形sm关系要通过原著了解才能更明白。当理发师自杀后,混合了马哲的真实与臆想,所有不合理的细节,都不是现实,包括齐整的拼图,三等功,疯子的出现,和最不希望的是,那个健康的孩子,因为现实最会背道而驰。但真实的部分是马哲为了圆了案件,犯了最后一个错误,最后一段的暖色的光,也跟整个电影阴雨的color tone背道而驰。最后就是朱一龙演技炸裂,后劲太猛。

最开始以为余华缺钱了,后来发现是我们缺乏那个年代的情。不能直说的很多话,必须依托他人之口、无法验证的梦和异想天开的呓语。破案剧情是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但并不是为了讲述案情,而是讲述几个人被不公命运左右的重叠:老婆婆莫名被杀害、疯子被怀疑又被释放、花心被莫名牵扯进来、又杀死了她心爱的宏、紧接着找到了大波浪和被冤屈七八年的理发师,最后还让警察局大队长找不见三等功的奖状,被老婆一顿奚落,又被医生诟病孩子出生可能有10%的风险…这不是破案的剧情,而是引导者大家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人生的哲理故事。故事没有结尾,只有引导;进入到疯子的世界,你会和疯子一样;进入到大队长的世界,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嫌疑犯;进入到诗人的世界,人世间的美好都在爱情里无法自拔…我们不停的进入到不同的角色,最后像大队长那样迷失在人潮之中。

我应该在河堤,不应该在河里(合理)一开始我也如此困惑到底河边的错误是什么,但如果一直纠结困惑于最后的真相答案,那么其实就陷入了故事的漩涡观众便也变成了马哲。我们同马哲一样相信执着于某种理性的符合逻辑证据的线索,最后找出真凶得到答案,但结果如小男孩那句“原来我一开始就见过你”我们的观念看法如同马哲,看似相信寻找某种理性和秩序,不愿听到徒弟说的歪打正着,但结果所指向代表的是开篇加缪的那句题眼以及作者余华所提及的,命运,它如同疯子是不符合认知的无序不确定。马哲在秩序之中却又不完全贴合秩序,警服乒乓球都是某种表现,而头顶也还时常出现“维护维定…的两行大字,就这样秩序理性的追寻和充满偶然意外混乱无序的本质的矛盾中,揭开一个又一个“错误”集体主义秩序下的错误,马哲没开枪但也开枪了,疯子穿上了马哲的外衣…

掩不住的欣赏,停不下的吐槽。可以理解为何戛纳如获至宝,细腻工整的审美效果是直接换脸成欧洲演员亦毫不违和的程度。然而在被梦境割裂的两段呈现、胶片质感搭配票房演员、心存怒吼却又浅尝辄止的处处拧巴里,正是大陆文艺片挣扎在半梦半醒之间的最典型案例。与其费尽心机铺垫泛滥的枝桠,不如刀刀凌乱时间用贯穿的第一人称重新演绎整个故事,在冷静与迷离的双线间生硬地平衡,只能让天天被粗制滥造类型片洗脑的观众懵然地丢掉一切怀疑,转而抓住救命稻草般地纠结“悬疑”题材为何不告诉我谁才是真正的杀手。梦境流淌的瞬间有种伯格曼的惊喜,娴熟的声画技巧也处处安置着导演的细节和雄心。无数个B面串起的罪恶,当然总是需要献祭整个世界才能收场。期待未来出现100个魏书均,这样就不会在让如此的魏书均把关于“文艺片”的一切话题变成社会的症候

特别喜欢电影用胶片质感呈现出的那个时代的生活面貌,特别是雨夜里鹅鸭结群走到房檐下德画面让我觉得这应该还是那个年代生活、成长过的人熟悉的记忆吧。回到故事情节上,前面的故事发展给我的感觉是平、松,不像是破案而像是叙事,直到影片还剩三十分钟左右才出现了第一次紧张的画外音,以及许亮的从上而落(第一次看真的吓到我了)是电影为数不多弹起的紧绷之弦。至于对故事的解读我想已经很丰富了,比较吸引我的是影片的中文名和英文名,河边的错误究竟是什么?是谁犯的错误?没有人能说清楚,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来到河边,并且一步步涉入河里的人,而那条河是川流不息的命运(only the river flows)。命运牵扯着你,引导着你,所以是命运的错误吗?每个人自己的命运又怎么会犯错呢?没有答案。又或者每个人的命运又都是答案。

没有那么刻板的朱一龙但本质还是难逃“一演疯逼就脱轨”的痕迹。近两年演了太多所谓悬疑的疯子,让我从一开始就难走入他的种种,从开始就怀疑一切都有诈,这也许是我的问题,不是他的。魏书钧不似91年生的年轻导演,16mm的胶片摄影下的90年代,失焦和“不那么清楚”自带晦暗不明,他的影像语言成熟度极高,丝滑不刻意,不为“怎么当观众傻子”的镜头而叹息,是我最好的赞美。全片高潮令人喟叹,非理性非伦理的个性被揪起,节奏最快的两分钟,可见功力之深厚,我愿意暂时忽略令人崩溃的野马分鬃。2023确也是魏书钧大年,从永安到河边,他的作品们被抬上院线,或许是中国电影在走向新阶段的阵痛期,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希望中国小成本电影都能更好,我想让这些别致的故事传得更久说得更有趣些,奢望:“别让我看中特爆米花片了,在电影院”。

看了电影后又去补充阅读了原作才厘清了案件逻辑,电影拍摄用了很多心思,比如音乐的切换,镜头的流转,虚幻与现实交错织就的悬疑感跟压抑感,塑造的都很扎实。甚至通过电影院办公增添了浪漫色彩和超现实主义。但故事的改编,其逻辑和走向流于俗套,给整部电影增添了很多平庸。原作中虽然受害者也各自有心理问题,但有心理问题但不干涉他人的压抑活着,和造成暴力伤人严重后果的精神病患是有质的区别的,对前者,社会缺乏包容,对后者,制度保障又出现缺口。书里,男主马哲从头至尾冷静查案,最后冷静而清醒的杀死了凶手,以私刑对抗了制度缺口,最后局长帮其脱罪带有一种余韵悠长的讽刺意味。而电影中的马哲,演了一个真发疯的过程,所有隐喻和情节都是为了合理化发疯这一事实,跟原著主旨是有一定背离的,将制度缺口回归到个人压力下的失常,有点遗憾。

还不错,至少没有延续糟糕胡闹的永安镇直男迷影模式,还是回到正常的叙事表达上。选择胶片拍摄能看得出来魏书均的野心和追求。也许是余华原著太过出色,个人认为魏书均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原著去做改编,但这个故事换做任何一个黑色电影或者作者性强的电影导演来说都会完成得比他更好甚至成为经典。电影前半部分铺陈得有些平,尤其一些无关剧情的段落(一些无聊的插科打诨和无谓的人物)完全可以弱化或者删掉,悬疑紧张感在几个主角幻想的部分诠释得很好,尤其喜欢那段超现实长镜头,印象很深,但结尾又弄出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片段实在想不通在干嘛。还是觉得魏书均拍电影应该再有攻击性、再大胆一点,这种题材最适合挑战观众了,或者说像李沧东一样回归人性的诗意表达,也不失为一种更有作者性的方式。总之好的地方很好,但不好的地方令人不满足和遗憾。

总想看清是什么,不断质疑为什么,反复追问凭什么,最后发现没什么。当追求真相的欲望成为原罪,马哲就成了无法被救赎的罪人,拉着观众一起走向幽深的湖底,似乎只有那里才能获得永恒的平静。电影最精彩的设定是,没有人知道疯子杀人的时候在想什么,也就是说作案动机从一开始就是不确定的,只有犯罪事实,没有逻辑真相,马哲最想要的那个答案像他的孩子一样,一出生就已经“死了”。什么是河边的错误?被皮鞭抽还有快感是错误,身为男人却穿女装也是错误,有家有口还搞婚外恋更是错误,然而真正的错误是:不允许错误存在,一切都要被修正,要看起来很正常,不可以不正常。时间的河流缓缓向前,河边的错误一再重演,观众们或许不会理解这样一种没头没尾的电影,但不理解不是错误。就好像马哲杀了人却一样可以拿到三等功,世界从来不会以人的理解为转移。

审查之下最好的表达了,既定的事实是你不能讲述时代、更不能讲述体制、甚至要冤有头债有主,而这个明面的答案反而成了这部电影隐晦的韵味之一。复古感做的极佳,不管是服化道还是胶片的质感,在影像上是迷人的,足够给观众带回旧时代的梦魇中。在藏着说话的功夫上,很多事不点明,用暧昧的方式去接近也是十分巧妙的方法,至少在一系列的国产电影中魏书钧做到了不需要结尾加黑幕捏着鼻子说话。魏书钧是一个很有想法和野性的导演,或许在之前的电影中还有着些自大式样的表达,但这部电影里很整体的呈现了一个压抑和扭曲的旧时代故事,它暧昧且带着点隐约的癫狂。电影的元素很丰富,死去人的秘密,活着人的压抑,遗忘和存在,正常和疯狂,欲望和麻木,这一系列的对立被塞在一个旧梦里,完全是一个让人一脚踩在云朵上沉陷在柔软质感的梦魇上的心悸观影体验

又是和妈咪看的~工作日午场包场,可以用正常音量随时讨论不怕影响到别人,就像一起在家看一样舒服。很长一段都把它当断案片看,所以产生很多疑惑,比如录音带(为什么会随身携带,何时录的),在马哲车前一闪而过的人影,拼图为何还能完整,三等功是否存在过,后面照片里的疯子是谁,为什么马哲看到照片会注意到他,为什么巷子里那段拍得这么可怕,甚至没认出那个突然砸下来的人就是易装癖理发师...(真的被吓到了)快结尾才接受了它是一个带有荒诞超现实元素的电影。有几段表现手法很厉害,比如马哲坐在废弃电影院里做的梦,配了那段古典乐(名字怎么都想不起来)的长镜头,夫妻二人在家吃饭有说有笑但曾美慧孜又像在哭,和最后给婴儿洗澡,它把玩具铺在摊在水面的衣服上...曾美慧孜即使演这么个陪衬角色都能让人看出她演技很好诶,朱一龙也不错

看着难受,不是压抑的故事世界,而是导演的处理。能理解导演要强调自己的作者性,但起码在一个合理逻辑下。马哲被迫带自己一队人在废弃的电影院办公,明白这是导演的隐喻,也是对一个时代的追忆,但电影院除放映厅外一定有各种通道、窗户,子空间,安全系数相当差,丢失案宗、素材怎么弄?这个设定使我从开场就开始出戏,到底是形式先行还是现实主义。另外看着难受的是16mm各种暗调摄影还多全景,以至于很多情节其实有些交代不清,傻子的脸看不清,异装癖坠楼自杀也看不清,虽能根据上下文猜出来,但这种“猜”就会出戏。有点日本社会派的意思,但马哲到底自己的生活怎么了,也有点矫情,甚至有些同情曾美慧孜,她已经莫名被定义为一种恶女,天然跟主人公会较着劲。看完很想重读原著,真心喜欢余华写苦难,真的四两拨千斤,荒诞地笑,而后浓烈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