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2023)
评分:8.8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编剧:克里斯托弗·诺兰
主演:基里安·墨菲 / 艾米莉·布朗特 / 马特·达蒙 / 小罗伯特·唐尼 / 弗洛伦丝·皮尤 / 阿尔登·埃伦瑞奇 / 大卫·克朗姆霍茨 / 乔什·哈奈特 / 杰森·克拉克 / 卡西·阿弗莱克 / 戴恩·德哈恩 / 本·萨弗迪 / 大卫·达斯马齐连 / 拉米·马雷克 / 汤姆·康蒂 / 肯尼思·布拉纳 / 加里·奥德曼 / 詹姆斯·达西 / 梅肯·布莱尔 / 杰克·奎德 / 迪伦·阿诺德 / 艾玛·杜蒙特 / 杰佛逊·豪尔 / 乔什·祖克曼 / 马修·莫迪恩 / 马提亚斯·施维赫夫 / 亚历克斯·沃尔夫 / 托尼·戈德温 / 库尔特·克勒 / 约翰·高恩 / 蒂姆·迪凯 / 泰德·金 / 古斯塔·
类型:剧情 / 传记 / 历史
片长:180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
上映:2023-08-30(中国大陆)
IMDb:tt15398776
奥本海默简介
克里斯托弗·诺兰正在筹备新片,聚焦“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基里安·墨菲或将出演。环球影业拿下该片的全球发行权,这是诺兰首次与环球合作,该片预计2022年第一季度开拍。
- 克里斯托弗·诺兰 Christopher Nolan导演
- 基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饰 罗伯特·奥本海默 J. Robert Oppenheimer
- 艾米莉·布朗特 Emily Blunt饰 凯蒂·奥本海默 Kitty Oppenheimer
- 马特·达蒙 Matt Damon饰 莱斯利·格罗夫斯 Leslie Groves Jr.
- 小罗伯特·唐尼 Robert Downey Jr.饰 路易斯·施特劳斯 Lewis Strauss
- 弗洛伦丝·皮尤 Florence Pugh饰 琼·塔特洛克 Jean Tatlock
简评
看电影前看了小说《奥本海默》,我本身是学习物理出身,还查了一点曼哈顿计划资料。已经准备了这么多,看电影的过程还是云山雾绕,这是谁?这是哪方势力?他为什么质疑奥比?诺兰越来越依赖非线性叙事和多线叙事,观影的门槛越来越高。《奥本海默》就是2023年能看到的最精彩的胶片电影,剧作完整、对白精彩、表演到位,但补了那么多知识,还是不能好好的看懂电影?叙事的花活成为了诺兰的桎梏。电影在故事上刻意将简单问题复杂化,还好演员的表演格外出彩。艾迪·墨菲是真的将小说中敏感、睿智、冷静、充满性魅力的奥比演活了。真的,再也找不到一个演员能演出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后的奥比蓝色眼睛中的困惑、矛盾、脆弱和自毁。电影中唐尼的角色贯彻始终,无来由的与奥本海默对抗,刻意制造叙事矛盾,小说则更多的着墨于奥比内心的天人交战。可以一看。
看此片可真是要提前做足功课和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不然还真抵不住快速的镜头切换与高密度的台词对话的连番轰炸。电影通过宛如纪录片一般的叙事手法呈现了奥本海默承办曼哈顿计划联合一众科学家创造原子弹的过程,影片运用了大量对奥本海默的表情特写镜头这点令人印象很深刻,诺兰似乎是力图让观众亲身代入奥本海默作为站在时代风口浪尖的科学家在背负众多灯光照耀与道德指控下所体会的情感漩涡与道德困境,可没想到在我脑海里盘旋更多的是面对检察官咄咄逼人的侮辱审问时,凯蒂红着眼睛静静在座位上掷地有声的反击。世界上真的有绝对的对与错吗?恒星萎缩变成黑洞的理论,以及地球表面被荒漠蘑菇云覆没的视觉让我再度想起了上周看过的VR影片《苍穹》。宇宙果真是充满了神秘的浪漫色彩又引人探索的浩瀚无垠啊,对量子力学和宇宙的研究开始有点兴趣了。
我很喜欢诺兰,但我不喜欢诺兰把他惯用的剪辑方式用在这部传记片上。演员的表演绝对是满分,作为主角墨菲自然不用多说,唐尼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好,当看到历史上那么多如雷贯耳的科学家活生生地出现在画面里,我相信所有对科学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非常激动的。作为世纪大冤案的主角,时间跨度又这么长,其历史背景本来就已经够复杂了,台词的信息密度又如此高,但导演没有选择如何去降低观众对影片的阅读门槛,反而通过54年和59年两场“谁都不愿意为自己的一生做辩护”的听证会做引子,串起奥本海默的一生以及后半段与施特劳斯的恩怨情仇。我相信但凡无法对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了若指掌的人,都很难在一次观影中就清楚地解读这篇影片。这种叙事手法能够增加影片阅读的趣味性,但严重损害了一个导演要讲好一个故事的初衷,我觉得有些本末倒置或得不偿失了
前两个小时是乏味的流水账,四星半全给最后一小时的精彩呈现,从核爆开始才是影片真正的开始,在焦急等待良久从广播得知广岛、长崎核爆成功后才是“奥本海默”之于“普罗米修斯”的开始,一个高潮推向另一个高潮,一直到留到最后揭开的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关于“我们确实毁灭了世界”的对话。尽管奥本海默领导了“曼哈顿计划”,但那真正制造出原子弹的政治计算、社会控制和意识形态,在吞噬了广岛和长崎的生命后,最终也吞噬了“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本人。最后一小时才知道那萦绕全片的愈渐疯狂的跺脚声来自何处。奥本海默罹患核爆PTSD,随后是背叛、嫉妒、举报和调查,以及广岛和长崎的核爆想象画面不断划破他梦的夜空。可惜的是我不想影片直白地告诉我核爆与奥本海默好比火与普罗米修斯,我也不想诺兰最终把它转换成政治惊悚。这做法有点偷懒啊。
冲奥电影,诺兰也干了。平心而论,这还是一部挺有意思的电影,有很多诺兰的元素。基里安·墨菲表演也非常完美,是今年奥斯卡影帝的有力竞争者。但电影毕竟还是传记片,很难把诺兰特有的对空间、时间的精巧设计体现出来。电影实际上有两条主线,可以说是科学线和政治线。奥本海默的故事之所以被反复搬上屏幕,很大程度上就是他科学家和政治家的双重身份,曼哈顿计划正式他两种身份的结合。电影对奥本海默这个人物的塑造非常成功,电影的假高潮是原爆试验成功,真正的高潮是片尾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的对话,这也是整部电影最大的悬念和塑造奥本海默人物的关键一笔,即奥本海默是个真正结合了理性和人道主义的科学家,他无所谓左右翼政治观点,甚至对国家主义也关注有限,所追求的一是宇宙真理,二是尽可能控制核武器的运用。电影也可列为军控领域经典影片。
明线暗线、叙事节奏、分镜、画面、人物塑造、对白隐喻等等,无一不体现出大师手笔。两个剧场:一是彩色版美国原子能委员会领导施特劳斯为了报复奥本海默组织的罗杰罗本为首的秘密审问,主要原因是奥本海默曾经亲共,结局是不能恢复奥本海默的安全许可;二是黑白版施特劳斯在议会上争取党员国会议员,但是被人揭穿他对奥本海默的种种劣行。最后败选,退出政坛。奥本海默也是不对抗不屈服,坚持贯彻他心中的正义。最后是审判的结局,部片子想要传达的核心理念,都隐藏在了奥本海默与爱因斯坦的那幕夜间对话中:爱因斯坦举了自己逃离德国的例子对奥本海默说:“你为你的国家做了这么多,如果这就是你得到的……那么你应该背弃它”;而奥本海默却回答道:“我明白,但,踏马的,我爱死这个国家了”。他没有走在坦途,也没有走在波澜壮阔,他走在起起伏伏间。
《美丽心灵》重现了精神分裂,而此片则通过意识流场景、声音效果,很好地重现了重度抑郁的感觉,特别是将抽象的深蓝色宇宙和红色恒星图案穿插,形成了某种宏大的空虚感(“我不需要朋友,我更需要的是物理”)。通过展现抑郁营造出一种商业大片的惊悚感。除了抑郁外,体现奥本海默的神秘、难以琢磨和矛盾的这点上挺成功,但年轻时少了狂妄感。缺点是演员形象和真实的物理学家差了很多,尤其是玻尔、费米难以辨识,而费曼仅能从打手鼓认出来。高潮部分在曼哈顿工程,一扫前面的抑郁,显得非常亢奋,“三位一体”试爆的临场感挺强,尤其是无人能预料后果(有理论物理学家指出会造成大气辐射或大气剥离的可能性)的紧张感。在imax电影院里可以体验到先有光、再有声浪、后有冲击波。而亢奋后又是一片灰白,甚至失聪。细节上认可Tatlock遭谋杀的说法。
有两个印象深刻的两个镜头语言。一个是奥本海默和琼做爱的时候,琼让他读梵文诗,“我是死神,是世界的毁灭者”,然后在原子弹爆炸的时候,音乐全无,响起了这句诗。我觉得这就像是一个“高潮”的隐喻,性爱的高潮就像一次短暂的死亡,原子弹的爆发也给他致命的震撼,并且我们都看到了,从那次爆炸后,他的人生就像是从高潮陨落,陷入了痛苦和迷惘,我很喜欢这个隐喻,处理得很诗意。第二个镜头语言就是他大获成功时上台演讲,底下的观众非常狂热,鼓掌,欢笑,呐喊,哭泣,可是他却像游走在另一个世界一样,这时的配乐是密集的鼓声脚踏声欢呼声,越发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画面也变得失焦,胶卷曝光过度或是相机使用不当时会看到这样的画面,所以对奥本海默来说,他并没有“享受”追捧,反而变得“失焦”。我觉得这个处理是声音、画面胜过语言的时刻。
看完最想夸一下基莲的演技,演绎出奥本海默对原子弹的热情和投入,以及内心世界的多面性,看的我一直很入戏,但是看到奥本海默本人照片之后,本人眼神非常炯炯有神,一看就是很睿智富有激情的科学家,但是由于基莲本人深沉忧郁的气质,眼神有些空洞,整体演绎传递出一种精分的忧郁的感觉。造原子弹时的热忱,原子弹成功试爆成功后的担忧和思考,演的太好了!其实我觉得当他看到原子弹爆炸的那一刻他是后悔的,也意识到了由于他带头的发明,会对整个世界带来不可预测的影响,那一刻他是恐惧的,自己成为了死神。观影的时候不懂看了解说才知道彩色代表奥本海默本人的主观世界,黑白代表奥本海默做出的事造成的客观现实,一下子恍然大悟了。虽然大家都在夸赞诺兰的电影手法,但是我实在看的很费力,还有看完奥本海默本人照片之后觉得基莲和本人还是有些差距
诺兰的又一次新类型突破的作品。三个小时整体观感感觉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试爆前,观感甚至可以用糟糕形容,过于跳跃的叙事结构,不同画幅与色彩的画面在同一段落中反复切换,虽说这是诺兰的特点之一,但显得有些过于潦草,不断在“运动”,基本没有“停下来”,让人很难代入其中。第二阶段、试爆过程,可以说诺兰将最拿手的技巧得到了完美的发挥,音乐的步步紧逼加上蒙太奇拉长时间,将一种窒息的紧张感透过银幕给的冲击,完全不亚于核爆的威力。第三阶段、试爆后,这最后一小时可以说是诺兰又一步登峰造极的时刻,大量主观镜头与惊艳又深刻的角色内心视觉表现,强烈的主角内心冲击画面,使得观众对主角的代入更为细致,从个人到国家到历史最终又回到个人,使得电影的整体结构得到平衡。奥本海默,这个男人,改变了世界,同时也被世界改变了。
本年度最期待的电影之一,也是宣传造势最强之一,导演诺兰加主演基莲,实属把期待值拉满。奥本海默作为一部商业片(我觉得是),影片本身的传记属性和记录属性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而令人感到震撼的视觉听觉效果和诺兰独特的交叉叙事方式才是重要看点。提起诺兰,人们总会将其与实拍狂魔,时空叙事大师等等以技术流著称的名头联系起来,确实如此,本部影片恐怕最出名的是诺兰,其次再到奥本海默吧。首先,本片以多时空交叉叙事,黑白画面切换视角的方式来讲述了奥本海默于曼哈顿计划期间和战后受到麦肯锡主义迫害期间的故事,这也是诺兰常用的手法,不想简单的线性推进故事,而是试图以不同时期人物的不同状态来塑造人物的复杂;其次,我个人看下来后,觉得该片更倾向于刻画人物的爱恨情仇,诺兰很喜欢以大见小;最后,奥本海默和浴血黑帮的汤姆气质太像
好,但没有想象那么好。演员表演太精彩了,但剧情上想说的太多加上人物众多、关系复杂、台词密度过高,毫无背景知识要观影3h略微折磨….评论里有些人不要太厌女,希望深刻些还原和刻画人物角色的诉求怎么了?就因为那些角色是女性就被你偷换概念成要在男性电影里讲女权了?就被你合理化成男性电影里女性就理所应当成背景板和工具人?那你怎么不自问为何男性电影天然又正当地忽视女性人物刻画?刻画人物和戏份时长有必然关系?如果有的角色单一刻板、对剧情没有推动、对主角没有影响那大可不必出现,她们不是刺激你电影感官的工具。你们真看过女性电影么?《隐藏人物》《妇女参政论者》《芭比》哪一部大女主电影是按照你们逻辑单一化刻板化边缘化所有男性角色的?要说挑起男女对立没人比你们更驾轻就熟。Kitty听证会表现才是这个人物应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