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之光(2023)

UP:2024-11-04

演员表影评剧照
白塔之光

评分:6.9 导演:张律 编剧:张律
主演:辛柏青 / 黄尧 / 田壮壮 / 南吉 / 李勤勤 / 王宏伟 / 王奕雯 / 刘丹 / 张献民 / 金子 / 朱文 / 毛乐 / 罗康 / 祁又一 / 刘婉婷 / 刘洋 / 石小满 / 安娜伊思·马田
类型:剧情
片长:144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
影片别名:The Shadowless Tower / Der schattenlose Turm
上映:2023-10-27(中国大陆)
IMDb:tt26441793

白塔之光简介

独自生活的中年人谷文通在工作中结识了年轻摄影师欧阳文慧。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谷文通得知了自己失联四十多年的父亲的下落。在欧阳文慧的鼓励下,谷文通选择了面对自己的父亲,重拾了缺失已久的父子之情。

简评

柏林电影节首映。白塔无影,人无根。谷文通的孤独气质像极了海边的曼彻斯特,但他的内敛又是中国式的。就像主演说的,两个人孤独的人相遇,不是普通的男女之爱,更像是一种相互理解的感情,他们都在一直试图弄清这种感情到底是什么,模糊又暧昧….几处打乱时间和空间的剪辑比较印象深刻,两个人在同一个镜头中出现,确实不同的时间:文慧在福利中心教室里给弹琴孩子们附唱,镜头向后拉一直到谷文通坐在书桌前跟着唱,对我来说古文通可能并没有勇气走进那间教室,只是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他才会一个人回来呆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父子相聚,转身浇花回来就看到谷已经睡着时间过了好几个小时;北戴河废墟里,两人在楼里不知相隔了多久,却都不约而同看着紫色的的花朵。白色的天空,只有孤零零的一个风筝。最后的最后,一切都在北京的大雪下回归寂静…

「眼前景,已全非」// 在「北京欢迎你」式的各色暧昧符号之下,依旧是张律电影的永恒命题,只是这回塞得异常浑圆敦实,如白塔、似SOHO。许多设置非常巧妙:黄尧和上官云珠的选择与运用,若干角色的名字,田壮壮放风筝也在放电影。许是前作的「北京话」被诟病,此次借黄尧之口用粤语表达相关一二,既具自反又生发新的意义。而当太多熟悉的人、街道、地标在眼前梦幻联动,不禁恍惚:这就是我的北京生活!尤其刚来京时在西城的媒体工作,天天下班跑资料馆,周末则常去白塔附近的咖啡馆&跳海。即便观影过程人在香港心在北京,但这似乎是最好的安排:距离上刚刚好(不至于熟视无睹或者沉溺于想象的乡愁),更重要的是:当「后97」遇上「后08」,双城已然皆为失去影子的孤儿,与「我站在香港却看不见香港」异曲同工。同场遇邱炯炯。# hkiff

柏林电影节第一场电影,坐在导演和演员的前一排一起观影,开场前碰到了辛柏青的老婆朱媛媛女士,本人非常低调 nice,结束后在红毯口碰到了李梦,只能说她是整个柏林唯一一个不自己撑伞的人,对比之下,对朱媛媛的好感 upup。回到电影,整体还不错,看这个电影之前看了蚁人,再看白塔之光,就觉得它像杯白开水,柏林不常喝到,但我会专门从国内转运热水壶每天烧来喝。看得出来导演对北京的深情,让我人在异乡,第一次这么想念北京。整个故事刚开始看起来支离破碎的,好像切入的很慢,不知道重点在哪,但慢慢悠悠的让所有人物和故事都丰满了起来,非常立体并且自圆其说没有硬伤。同时因为看的是德英双语字幕,也感受到语言的鸿沟,很多翻译真的体现不出来电影想表达的感觉,少了一些原汁原味和色彩的,所以看的过程中很担心德国观众get不到

都不知道经常逛的书店对面就是影城,中午跟朋友在那看的,可以说是今年看过新电影里的精品,很生活也很有诗情。受不了全片弥漫忧伤的氛围,幸亏朋友在,要不然一个人会难过很久。比较喜欢年轻的女主角,因为整体被动的情况下只有她是明亮的、带有主动意味的,给片子带来了一丝鲜活和潇洒。还对朋友说,男主可以主动点,剧情就完美了,观众就没那么遗憾。朋友说不可以,那样片子的基调就完全变了,而且他不能主动,他没有任何选择,他只能接受,电影本身和现实生活是不一样的,电影必需残缺,它的秘密就开始于圆满的界限之内去推动,否则没有诗性。奇了怪了,不知道以后有没有一种可能,文艺片的结局带有潇洒的,就算有隐喻,还是期待出品那种有诗情但不要把圆满吃掉的剧情,要不然这些角落里的男男女女看起来好惨。

10分,近几年看过最好的文艺片。讲不同年龄、不同境遇的人寻求归属感、安全感的故事。整部电影最优秀的是镜头语言和视听效果,有很多片段值得反复细品,最爱的是猫有影子,男女主却没有,而后二者相拥,影子慢慢显现……其次是父亲抚摸平安树湿润的泥土,起身后发现儿子并没有审讯他,而是安然躺在床上睡觉;男女主分别去到孤儿院废墟,但导演安排在同一场景里;男主与南吉跳交谊舞,镜头一转却是独舞;最后一段,大雪天镜头从男主移向白塔,再移下时变为父亲,但背后的猫咪还是那只猫咪……有很多段长镜头,摄影真牛;有很多段收音堪比asmr,收音真牛。也有非常多两两对应的点,让我感觉这一切真真假假,现实与幻想没有明确界线。处处细节都透露着北京味儿,在这座偌大的城市里却有那么多失意与迷惘,在北京生活了快六年的异乡人真的太懂……

最大感受就是摄影特别好,画面舒服,辛柏青老师演技特别舒服,李勤勤老师最自然,但就是看不懂,不是故事的看不懂,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设置情节,写台词。为啥一群四十多的人聚会用北京欢迎你表达乡愁,衬托孤独,难道因为北京奥运象征过去的黄金岁月?为啥两个人在福利院突然就相坐对唱,来了个琴瑟和谐。老爷子出现之后就被搁置了,直到车上突然有人被猥亵;二三十年前的中学男女还提一句,然后异国他乡的同学就走了;父亲像个工具人;孤儿院的女孩,被冤枉的父亲,突然就走了的中学同学等等,当然最不理解的是为啥女主角和南吉会这么喜欢男主。这电影是要中年男人的困境吗,可看起来男主没啥大的困境啊,有房有工作,虽然赚得不多,但似乎又好像不影响生活,女儿不用自己带,又不交待原因,但一直展现一种郁郁不得志的样子,还一直有人喜欢,不懂哇

电影的表达是有些晦涩的,一方面是主人公的客气,另一方面是主人公父亲无法找回的清白所暗含的时代性,它们交织一起,形成了某些难以描绘的,无法痛陈感受。虽然没有复杂的剧情,但是个中人物及他们与主角关系的错综,以及家庭、个人经历的特异性,确实让电影多了很多神秘感,随着剧情的推进,层层剥茧,好似有了真相,但也只是找到了新的平静,每一个人在自己的社会角色中扮演好那个似是而非的角色,这大概就是生活吧。老北京的设定,注定难以让每一个人都有共鸣,理解这种设定,但确实造成氛围的冷淡,很多点能看到但是感受不到。没有结果的生活或许就是最好的生活吧,背负太多,往往不能善终,虽然电影有些丧,但是个中人的鲜活感还是有的,没想到还有河乐队的场景,令人有些小欣喜。

《白塔之光》的故事就像一篇娓娓道来的散文,是个貌似宿命的故事。从安静祥和的老胡同,到车水马龙的市中心,再到妙应寺白塔的祥和平静,每一个场景都以自然、朴实的方式呈现给我们,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刻意营造,整部电影的节奏缓慢平和,营造了一种深邃的诗意氛围。以中年男子谷文通和年轻女摄影师欧阳文慧的相遇为起点,展开了一段宛如生命中的寻亲之旅。这部电影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更给我们带来了对生活、学习、工作、家庭、人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的思考。电影中的音乐与景色紧密相连,充满温暖和忧郁,提高了我们的身心享受,同时也增添了观看电影的舒适感。总之,电影《白塔之光》通过一段平凡的故事展现出人们对于生活中的各种探索和思考,能让我们反思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正视内心真实的需求和期望,更好的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际遇。

在已经不那么平静的街道和寒暄中,勉强埋着大段大段的悲伤和伤痕,在捉襟见肘的生活里,四处逃窜。摄影也完全搭配上了这个肃穆,是张律在我心中的最佳了,连着看了两遍,连着大哭。按出场顺序,幼年的孩子缺爹少妈,父亲在迷茫中寻找自我,母亲对她只有拒绝。黄尧永远生活在被父母抛弃的阴影中,辛柏青的演技一开始我很难接受,后面人物内心的失魂落魄一丝丝裸露出来,我简直要为他大哭,大哭。父辈的伤痕会落在孩子身上,伴侣承担过的痛苦也会变成一把刀刻在亲密关系里第二次,然后我们在家庭中,在关系里不断破碎,再随心拼接,再破碎,再拼接,直到互相雕塑,成为一个新的东西,至于什么东西,不知道,只知道再也回不去了,都成了新的东西。过程痛苦、余味痛苦,可能有过少见的甜蜜,太少了,根本不够拯救满嘴的苦味。可还是止不住寻找、连接、破碎。

1、3星出头,但辛柏青升(挽)华(救)了整部电影,他自己估计演得也很过瘾,不用技巧全是情绪,那段冬奥重置版的《北京欢迎你》也许是他演艺生涯迄今为止最高光动人的时刻,别说把老穆唱死合情合理,我都差点被送走。2、感慨田壮壮导演还是那么会演戏,也感慨导演现在只能演戏。3、王宏伟、李勤勤、同学聚会里地产大哥等大部分配角的戏都很顺,唱歌的安娜好美,笑笑也好自然,这种小角色一旦成立,场景就不会显得过于悬浮或尴尬。4、辛柏青与王宏伟抽烟的夜戏,以及与田壮壮跳舞的两场也赞。5、辛柏青有多适合这个角色,就会愈发凸显黄尧有多不适配,能看出她已经很努力去够这个角色了,可惜《过春天》才更属于她,演员除非演技横到不讲理,不然有些角色就是无法契合。但这个选角确实犯难,想不到谁的脸和演技更适合,张子枫或周依然或许能试试?

玩笑话中的增殖(德语字幕里reproduziert)一词是本片也是一零年代后张律电影的题眼:一张密布而厚重的网。张律电影中始终存在一个元人物,其他人物都为这一人物的增殖/镜像(本片的镜像隐喻特别密集)。电影同样需要一个元能指:无影之塔就是本片中的meta。因此,张律电影并非绝对轻盈的、无根的。其他的人物繁殖的线索统一在meta之下:形容词的线索(礼貌的、被遗弃的、净身出户的)、名词的线索(风筝、巴黎、诗人、医院)、性别的线索(死去的母亲和缺席的妻子、女儿与被欲望投射的女儿镜像)、血缘的线索(与父亲之间无数的场景镜像:公交车、父亲房间内的镜子)(有些线索被点太透了,导演用过度密集的互文强调其设计)。一部被放置在六边形镜像屋中的电影。

有处理得好的部分。声音方面做得不错,整体基调缓慢悠长,女主借火是直接用男主已点燃的烟 一个举动就完全展示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印象中总是合家欢举国欢庆的《北京欢迎你》原来也适用于多年未归家的游子,大爷说倒着走精气神儿就来了电影结尾部分男主也开始倒着走。这是好的部分。除主要角色外,电影里的诸多人物的演技都生硬尴尬,没有工作付不起房租的租客,看深奥哲学的前台,小时候住在爸爸家附近故地重游的夫妻,前妻那教韩语的现任等等都像主人公生活路线中的npc一样毫无灵魂。年轻女孩被爸爸辈的美食评论家吸引,去小卖铺买了个油也会被夸好帅,每天不需要做什么工作,孩子也不需要自己来带偶尔去看看就行,女儿还十分喜欢爸爸等等诸多中年文艺男的自我意淫内容。除此之外电影还有无数文艺元素的堆砌。实在受不了“我想亲你一下”这样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