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2023)
The Wonderful Story of Henry SugarUP:2024-12-01
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简介
据外媒报道,韦斯·安德森将为Netflix拍摄新片,改编自儿童文学大师罗尔德·达尔的小说《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这也是继《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之后,韦导再次将罗尔德·达尔的的文学作品搬上银幕。
原著讲述亨利·休格从一本尘封多年的医疗笔记中,了解并习得遮闭眼睛也能看见东西的能力,他想利用这一能力横扫全世界赌场的财富,奇妙的故事由此展开。
- 韦斯·安德森 Wes Anderson导演
-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饰 Henry Sugar
- 拉尔夫·费因斯 Ralph Fiennes饰 Roald Dahl
- 本·金斯利 Ben Kingsley饰 Imdad Khan / Croupier
- 戴夫·帕特尔 Dev Patel饰 Dr. Chatterjee / John Winston
- 理查德·艾欧阿德 Richard Ayoade饰 Dr. Marshall / Yogi
简评
我无法评分?简单记录一下感受吧。我就像在看一场精致的童话般、有着马卡龙色调的舞台剧,而韦斯·安德森操控着摄影机时而处于舞台中央静止拍摄,时而将摄影机放在轨道上进行滑动拍摄。加上本尼迪克特本身快速的如同讲解员的语速说出故事,你会发现你在看一部有声有色的但又有点懵逼的有声连环画。有的地方感觉很妙,演员一直在对着镜头跟你讲话,比如在后半段他去质问观众你以为就圆满结局了吗,然后就像分析师一样一番分析你以为的圆满结局的模样,然后告诉你最后的结局。不管怎样,韦斯·安德森有着自己的一套美学体系,形式大于内容上的表达,喜欢他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也有一大堆,但我很欣赏他。
。韦斯安德森出品,色调和画面再次引起极度舒适。神奇的是,别看韦斯安德森风格那么强,模仿起来倒是不容易的。极致的审美依靠天赋,或者也可以练习,练到“无需观看也能看见”。前面弯弯绕绕的元叙事让观众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起来(或者分散)。后面并没有很卖力去讲故事,延续了点到为止的风格。亨利·休格的台词:“他不明白,为什么达到人生理想之后并没有预期的兴奋感,他感到悲伤,每次下注,他都肯定赢,没有刺激感、悬念、危险,也失去了目标感和意义。”——这已经是很充分的表达了——在获得一种确定性之后,原本没有意义的生命甚至失去了趣味性。这电影为什么做成41分钟的长度?虽然对这个故事而言是好的,但看不过瘾呀!
作家受托写化名亨利休格的故事。亨利41继承家业富有未婚,生活考究,追求更加富有,嗜赌。某日,他去朋友家无所事事,发现他家的书房,偶然翻得一本读起来。书中讲述一个老人可以不用眼睛看到世界所有东西的故事,他到医院引起医生关注,医生想帮他写出经历出名。老人年幼学习表演剧团演出,辞职追寻瑜伽行者,可以悬浮,跟踪到他的住处,被行者用石头打断腿,行者歉悔,教他冥想某事物,专注注意力,心无旁念,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他想哥哥的脸,注视蜡烛,经过近20年的联系,他可以专注很久并能用心看见东西。医生想继续关注此人,翌日老人去世。亨利读完故事想练就看扑克牌,以便赌博,他正式奇才,用3年多就能5秒看穿扑克牌。亨利转战世界赌场,以便不引起注意,赢钱无数,但毫无刺激感,阳台撒钱被警察训诫,启发做慈善直至去世。
改编自小説,观看体验也如同在看一部小説,演员极快的语速基本相当于阅读的速度,人物几乎放弃了表演而只是在不断推动着故事的发展,打破第四面墙的拍摄方法也省略了摄影机这个媒介让观众和人物直接对话,如同阅读一般。导演用明亮的色彩,极快的语速,连场景转换也是在人物讲话的同时通过机械布景的变化来实现,想尽一切办法让观众集中注意力,这也是剧中主人公获得财富的方式:通过修行,练出超凡的注意力,看破事物的表像 剧中的主人公分享财富,导演则和观众分享他的心得:集中注意力
【C】形式之所以被批判的原因恰恰不是形式,而是内容的价值与无。这里对于形式的任何褒奖都是毋庸置疑的,我们看到在极端的“讲述”动作下,舞台场景切换的绝对自由,空间的肆意穿梭,甚至打破强迫症的僵直瞬间:一段意外的手持跟拍。但故事被讲述的原因是,感受到故事本身,在这里对于内容想象的最后空间也被语速和画面强硬地掠夺,自然会难以留下什么。
亨利·休格是个富翁,但是对财富的误解造成了他生命的空虚感。因为有钱使他更为贪婪,只想进一步索取,不愿意分享。空虚制造贪婪,所以他喜欢赌博。他在一个朋友家偶然发现了一份医疗报告,报告上写着一位印度的马戏团演员拜访瑜伽大师,习得透视能力,可以看穿任何东西,并且详细讲述了获得这份能力的方法:练习集中注意力。亨利·休格被这个故事深深吸引,他决定偷走这份报告,潜心学习透视技巧,以便在赌场中大杀四方。经过几年的苦练,亨利·休格终于掌握了透视的本领,开始在各地赌场中大杀四方,没有人能够看穿他的秘密。他很快就感到了空虚和厌倦,他的透视能力让自己看到身体里有血栓,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在生死之前,他觉得钱毫无意义,他想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分享自己的财富。在他死前,他用自己赢得的钱建立了21家孤儿院,他死而无憾。
对比短篇这一部确实要好看一些,篇幅更长因此更有余裕讲一个有趣(但有点伤感)的故事。算是前三部的mixture,讲故事的达尔本人,印度风情,优雅的绅士赌场,还有亨利·休格的大宅,我也喜欢这种沉迷一件事很久什么也不做只是练习专注的故事。对里面悬空和走在大街上的两个布景设计印象深刻,想起了悲惨世界沙威跳河那一幕,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喜欢,而这种喜爱其实十分庸俗:韦斯安德森现在还会受知识分子喜爱吗?
觉得维斯安德森有点走火入魔了。客观来讲并不喜欢这种视听过于饱满的风格,虽然期间有少许留白,但容易疲惫,所以全程并没完全被故事吸引而是好奇他为什么要用这种叙事方式。结合内容想到如果是聋哑人只用听觉或是视觉来欣赏这部影片会不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不过这种叙事方式,现实、传记、报告、个述的层层嵌套,也造成另一种效果就是似乎故事的真实性被大大提升了。而场景布置更像是一本立体书,也影响到镜头的调度,立体和平面兼备。还有台词的密度,要是演员有什么基本功大赛,在台词功底方面直接拿这片子做范本好吧。
整个文本内容仿佛卡尔维诺的小说般一直故事套故事,冒出元文本,一位苦练神奇不用眼就能观万物的人,本着暴富的初心,但完成后枯燥得转型成大慈善家的故事。韦斯安德森值得说的永远是他的如何讲故事的方式。片中采用试图模糊文字和影像的边界的方式,有意削弱影像的功能性,但又充分利用它的具象性来弥补象征文字的念白的抽象。同时在电影语言上,又多采用固定机位和离间效果来模糊电影与话剧的边界。看的有点晚了,有点打瞌睡,但这种清醒与迷糊的观影过程非常契合片子的气质,尽不太影响理性分析与感性投入,很神奇的一次体验。
安德森通过他炫目的构图和转场,搭配上无数刻意出戏的情节结构和表演设计,又一次向观者展示他的聪明。他每一个镜头背后都仿佛在说,“我在写”。然而这个故事也太过简单了,让电影形式显得在耍花枪,华而不实。影片末尾亨利在确定自己一定会赢后,觉得钱反而无聊了,要去别处寻找破局;那么安德森在确定自己一定会得奖后,他电影风格的破局,又在哪里?
导演讲述作家的故事,作家讲述主角的故事,主角讲述书中的故事。观众看到的是转述的转述的转述。仍然韦斯安德森特点的色彩和4比3画幅,完全是舞台剧的表演形式,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却反而让我觉得和观众的距离越拉越远。当形式的存在感大过内容的时候,会觉得,好像任何故事都能用韦斯安德森这一套公式表达出来,于是原本的内容就被掏空了,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意义。
形式大于内容,首先这种色调在前几年看会觉得眼前一亮,但在现今各种短视频调色的轰炸下已经一点不觉得新鲜。其次我不知道韦斯安德森还要拍多少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电影,或者说他拍的东西还叫不叫电影。初看布达佩斯大饭店和月升王国的惊艳已经变成了疲惫。至于本片的故事,你看他的台词,他根本不在乎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