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船而去(2023)

UP:2024-12-02

演员表影评剧照
乘船而去

评分:8.1 导演:陈小雨 编剧:陈小雨
主演:葛兆美 / 刘丹 / 吴洲凯 / 何必 / 何圳煜 / 刘凤凰 / 王志康 / 周琳 / 郭亚美 / 杜先 / 安宁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99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 吴语 / 英语
影片别名:Gone with the Boat
上映:2024-04-12(中国大陆)
IMDb:tt27881481

乘船而去简介

独自生活在运河边农村的老太太周瑾突然被确诊脑瘤,漂在外地的子女不得不回乡照顾。大女儿苏念真在上海经营留学咨询机构,正在经历第二次离婚,她坚持要给母亲最好的治疗;小儿子苏念清是个四处漂泊的导游,他支持母亲放下,接受无常。在死亡面前,周瑾寻找着精神的归宿 ,苏念真和苏念清在不断发现母亲秘密的同时,正与故乡失去最后的连接。

简评

影片聚焦故土与身份的代际性认知,温和而厚重,带有地域性色彩,与《春江水暖》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年轻一代,创作者选题敏锐,用恬淡的方式就城镇关系、亲缘关系、生死关系等沉重议题表达了自身的深入思考,化解了简单的二元对立,激发观众用开阔的思维方式面对新旧更迭和时代变迁。影片人物所遇到的困境具有极强的普遍性,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叙事方面,多线并行节奏得当,有疾有徐,在文艺片中属于跟看性较强的影片;但作者想传递的信息稍有偏多,笔墨分散,可以更有取舍。刘丹演技非常好,把角色表现得丰满立体,但编剧在写阿真的观念转变时可以给出更强的动因。摄影方面,画面具有美感,对光影的把控较好;声音方面,如有更多自然音响的加入可能会更有生活气息。All in all,影片根植于现实生活,细腻、温暖。

好可惜的佳片,连姜文导演都说好,但就是票房不太行。从制作层面上来说,影片就非常出彩,画面干净不失美感,但又非常的生活化,光影和滤镜运用的都很赞,演员也都很棒,将这个家庭中的各种人,都诠释的十分到位,能让观众共情,台词处理的很好,不管是絮絮叨叨还是争吵和解,都很有真实感。故事方面并不复杂,以一个老奶奶重病即将去世为引子,讲述一家人面对生老病死和事业生活困压的不易,一双儿女各有各的烦恼,所有人都挣扎着求得一线生机,老奶奶也想尽其所能帮助他们,或不成为负担,双方都用爱包裹彼此,去撑起痛苦和压抑的氛围,片名的“船”既是老奶奶去世丈夫的手艺活,也是承载人们一生的工具,也就是“家”,每个人在船上摇呀摇,有追寻,有逃离,有守护,也有怕分了账就散了的,只是船终会到岸,而知足就是最好的幸福。

7分。一流情感二流剧本三流摄影不入流剪辑。首先能感受到十分真挚的情感,整个故事框架很清晰,人物也在试图做出清晰的样貌,喜欢刘丹老师的表演,但对比其他人其实是有点过于好了导致表演状态无法匹配,喜欢第三幕阿涛在梦中与外婆告别的设计,私心怀疑也是导演本人的遗憾。其次导演一定在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和《步》里一样一个不在场的“鬼魂”大哥,一直影响着所有家庭成员,以及类似细野晴臣的吉他BGM和在线的审美构建出的小调叙事。但缺点也在于这是个我们见过太多的叙事模板,在这个框架里导演也没有做出更多新的创意,中间视点有些混乱,总是在需要去理解人物的时候变到另一个角色的视角,导演找个好点的剪辑,会对整体观感有大的提升。

2024年4月28日;纯路人,看完后觉得有稚嫩感,于是查了下背景信息,确实是新人导演,除了不老练以外,刻板和不克制的感觉也有,后者还可能是对市场的妥协,毕竟几乎没可能一开始就是冲着完全不考虑院线的目标去的,前者就会复杂一些了,需要更多样本信息;故事有点悬浮,主要体现在支撑起屏幕内事件的经济实力,让me有种如果看完是共情找到家园的这个点的话,其实有点自不量力,而没有了这个,故事又无从展开,无论是在片场认真演戏的大孙子还是懂礼大方的大孙女,无论是没啥正经事也可以不干活的幺子,还是应该有能力却没有好好经营婚姻的长女,刘丹倒是适合这个角色被展现出来的样子,都无从谈起;没有必要的洋女婿和上门报复并放弃,跟沉船那场戏一样,没有克制的美感,童养媳的设定倒是有些生命力,…

“质朴、真实”,是我对于这个电影的理解,列入2023电影十佳了,十分惊喜的一部片子,导演根据自己和外婆的经历改编而成,电影精妙的将生活常见的二元对立中肯的放在“台面”上,无论是中方传统观念还是西方传统观念,还是保守和激进、卷还是不卷、治还是不治、要不要“面子排场”,让整个剧本充实富有看点,导演自己说镜头调度的问题(比如特写中远景)是根据人物动作的幅度大小和空间来拍摄的,电影里的奶奶形象饱满有人格魅力,从城市童养媳嫁到农村找真正的爱人,她对生命死亡豁达,她不愿意虚无的活着,不喜欢无意义的排场,电影的对话真实到如同我在这扇敞开的“窗户”窥视人物一举一动、一颦一笑,而电影乘船而去的“船”也象征着家族、死亡,当老太太走向结尾的时候我眼泪唰的流下来了,想起我的“路奶奶”,她还好吗。

有明显的学生青涩,尤其在台词和一些剪辑方面。镜头上几乎是严格的“全景主义”避免了“某人看”的视觉逻辑,突出了“环境中的人”,视觉重点被消解了,可是镜头运动起来好像也少了点灵气,或者说还是青涩,有些景色和空镜还是美的。内容上,几乎也没有贯穿的主线,但也有点难说是生活流,围绕着“最后时光”的一些生活片段。但这种把主题、表意寓于生活片段而不依靠戏剧情节的方式其实是很难的,转变与和解可以不通过情节,但是也要通过视听,我觉得这一点不是很明确。结尾处的意象和独白几乎是在直接点明主题,但也比较松散,就像包含了很多新移民、消费社会、家庭隔阂、去世长子、传统文化、元电影等很多命题,“家”也就被分散走了一些注意力,算是一次浓厚的家乡记忆告白吧。

刚看觉得好差,角色塑造得很脸谱化,女儿把家里腌的鸭蛋扔掉,不接电话的阿涛,得病却精神抖擞的外婆…后来看着看着,好像也还行了,人物塑造开始多了些落地的东西,女儿不再是脸谱“上海人”,而是立于乡间,开始跟母亲对话,和弟弟对话…今天在imax看的,超大屏的感受仿佛真的我就在附近冷眼旁观,这可能也有加分吧;然后是导演,导演在映后讲了很多创作的初衷,提到很多没有实现的,现实不允许的,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离高分还有很大的差距,昨天看的日影《完美的一天》,对比之下觉得还是差太多,剪辑、音乐、摄影、情绪的调度…4分鼓励下,已经比那些浮躁的商业片好很多了,btw为了看帅哥去看的,感觉帅哥的作用不大,导演想要游离于主线的另一条线,可能是想说我们小孩,身在其中,但又不在其中吧,还可以更好

终于赶上了北京最后一场,也是全国最后一场路演!完成度颇高的首作长片,技巧其实略显稚嫩,但胜在非常真诚,无论戏里还是戏外。全片堪称一场有温度的死亡教育,走向死亡的老人把散落的家人重新拉扯回来,印象最深刻就是一桌子自称自己人的“外人”来教姐弟俩如何处理老人的身后事,明明老人还躺屋里呢,非常真实且刺骨。最好的地方在于完全不会过度煽情,老人发病的常见煽情位都只用了低机位的远景,要说煽的话可能就是音乐了,音乐的作用如果减弱一些可能效果会更好。刘丹演得真心好。映后主创们的问答实在太拉好感了,吴洲凯回应角色是否是gay的时候表示没有确切设置但你们看到感觉是什么就可以是什么。导演无论对控制预算还是对创作细节都有清晰的逻辑和表达,老豆瓣er画Excel预测开分真的差点没笑死。期待导演的新作!

好喜欢阿婆啊,乘船而来,乘船而去,清清爽爽,了无遗憾。她是一个无论如何也要在生命的最后留在属于自己的家里的婆婆,是送给外送摩托车告诉他要去寻找自己的家的婆婆,是和儿子一起去吃炸鸡和冰淇淋,熬夜到凌晨三点的婆婆…也好喜欢阿清,相比于阿真的明确,“遇到问题解决问题”,阿清更加漂泊,他还在探寻自己的一方土地。还在路上。所以他们在是否继续住院争执不下。阿婆的死去,让我想起了爷爷奶奶的去世,好像就是在等待那一时刻的来临。跌倒,不停的有人来探望,拍全家福,神志不清,在病床上靠着氧气面罩艰难呼吸,滴滴答答响个不停的医疗仪器…在我心中,他们的葬礼就像阿婆的一样,只有我们,相互拥抱,平静,简单,真真切切地送别。而当我面临同样的抉择,我是会固守传统还是归于本心的真诚呢,我无从知晓。

台风、中秋前夜,和奶奶、土豆一起在家里看了这部电影。当时在院线就很想看,但是因为排片和自己的拖延最终还是没能贡献一张电影票。一开场就是很熟悉的浙江农村风景,把农村的景真的拍的很干净漂亮,老房子也和小时候记忆中的很像。剧情上主要围绕着外婆和妈妈这两个女人,讨论家庭、生死、农村与城市,之间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人物,虽只有寥寥几笔,也带出了每个人物的故事。全程下来感觉淡淡的,但也有经常被触动到的时候,妈妈和弟弟的吵架,儿子的在外打拼,日渐病重的外婆。没有很刻意的煽情,最细腻朴实的生活化展现,有点像《姥姥的外孙》的叙事风格,但这一部更加散文诗,没有那么集中的剧情。院线关于江浙的片子很少,也没有真正展现过这里的内核。从小长于此,我觉得影片整体还是把握住了这里的基调,有点内敛的、传统的,细腻的淡淡的江南。

哎好纠结。一方面看导演和刘丹的豆瓣自述,很难不被满满的诚意和认真所打动。另一方面,作为半个浙江人看这片子,几位主角的的北方口音确实是让我出戏的因素,以至于我一下子就把它归类为《春潮》那种miscast的片子。虽然感觉到台词和演员都很努力在贴近浙江,也加了“晓得”“跑”这样的词,但如果能直接用方言或浙普相信会有质的飞跃——比如“小外婆”这位演员就非常真实,甚至会想如果她来演主角就好了。最准确的表演我觉得反而来自非职业演员——老外何必。努力刨去这些因素,后半部还是有不少惊喜,如娘舅这条线带出的童养媳故事、一家人艰难却快乐的逍遥游、弥留之际奶奶所处的空间和最后的天堂掠影。带着船元素的浙江确实被拍得极美。可惜高光时刻出现得晚了些。过于戏剧化的外部事件、人物过多(横漂很没有必要)也是年轻导演的通病吧。

三星半,作为新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完成度挺不错的,技法上有些青涩和不足,但情感上挺细腻和真挚,母亲乘船而来这个家,又乘船而去。那种松弛自然的诗意的感觉,基本是出来了,有几分顾晓刚的感觉。作为一个家庭的不同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无奈和困境,也有自己的追求与认同。要到老辈去世的时候,大家才能聚在一起,挺伤感的。虽有几个戏剧冲突略有刻意,也有还是控制不住让观点直白的表现出来的部分,可整体还是控住了,点到即止,没有变成苦情戏大全。到后面的情节鼓捣的东西还是多了些,没讲细讲透的一些想法有些可惜了。优点和缺点都挺像那部春江水暖。还有个缺点是演员上的,姐姐还好,当导游的弟弟就演的略差了些,有些情绪没起来。其他人都带着素人演员的特点,有些硬,尤其口音,一直是个谜一样的存在。

乘船而去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