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8 导演:许鞍华 编剧: 主演:许鞍华 / 黄灿然 / 廖伟棠 / 淮远 / 饮江 / 邓阿蓝 / 马若 / 西西 / 也斯 类型:纪录片 片长:101分钟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粤语 影片别名:Elegies 上映:2023-11-23(中国香港) IMDb:tt27121093
十分可爱的香港与香港的文学,原来是许鞍华的夙愿。不太喜欢黄或者廖,匆匆而过的淮远、也斯、西西就很好,当然,斯人已西去。黄灿然有次在活动上说,他不会粤语和闽南语,结果《诗》里出现了他的大量福佬口音粤语,和与家人之间的泉州话。人在香港,写香港,但是诗歌语言是华语——带有闽潮口音的、带有妈妈观察美景所碎碎念的闽南母语的——普通话。这可能是黄灿然唯一让我觉得有趣的地方,也还是想问,为什么总是少妻在支撑着再生产.... 廖原来拍过这么多照片,在北京混了这么久,还留下了皇后码头的影像,稍微改观了印象。最后一定要谢谢的是策兰和监狱,感谢许鞍华,把给进去之人寄诗的部分拍出来了,观众们都在哭啊。
+松弛的、私人的、老友叙旧般的影像。在结尾许鞍华导演自己也说这个题材是几十年前就想拍的,现在终有机会实现。它注定私人,但许鞍华还是以很清晰的角度去给观众拍清楚“诗”这个东西的脉络,以角色阐述为主,诗词为辅。在观影的期间观众仿佛跟随人物的话语重回诗词瞬间并重新书写,但终究我不是“遭受苦难”的人民,能感悟但是会抽离出来,我的理性告诉我这部纪录片缺少一条主线(前半段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许鞍华写给香港这座城市的)但最后发觉这部纪录片便是她自己和周围人的诗。纪录片中呈现出一种散漫的环游,让我想起瓦尔达奶奶的脸庞村庄?
几乎在每一次关于诗歌本体论式的探讨后都轻巧地引渡到对生活本身的述说,观看体验是飘飘摇摇的,从生活进入诗歌,再从诗歌进入生活。不应为构建诗的形式而作诗,不应用优美的意象来代替真实的讲述与行动,要望向布莱希特笔下的天空,不下雨,只下铁。//较为熟悉的西西和也斯恰好是唯二已故的诗人,从转述、照片和过期影像中触摸他们,在结尾西西的朗诵声中感受诗歌——我们的护身符。
像个不成型的纪录片。黄灿然诗写得还可以,人有点一言难尽,廖伟棠的无政府主义、诗人、高校老师的标签,叠在一起异常无趣,多么典型的中产左倾知识分子形象。一个人流亡内地,一个人移居台湾,香港的诗似乎就要消失了,只有诗的存在,没有活的诗人
#HKIFF 前奏般简短道出香港诗歌的源流之后,聚焦「经济流亡」到深圳的黄灿然和「在北京用完了青春」的廖伟棠。许鞍华拍的生动而有节奏,对细节的取舍很见功力,初看是离题的素材却是迂回的有效——或许是因为这部电影终究还是关于香港的。
.12 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感谢许鞍华带我们走进了这么一个在现代被无限偏见和歧视的职业。最初的那位诗人的那句,写诗应该通俗不应该晦涩深得我心。给现代文青一记响亮耳光。而在台湾的那位诗人给观众展现了一位曾经文青世俗化的过程,即便不再那么文艺,但对美的追求和对浪漫与美的解读并没有因为结婚生子而停止和庸俗化,反而带了些烟火气。看他大段的讲诗的那一段,居然让我对诗歌有了一点兴趣。他讲的很通俗,很有魅力,让听众觉得诗歌也可以是大众的,也是可以被大众欣赏的。总之,感谢许鞍华导演拍出了这部纪录片,在这个年纪,许鞍华导演回归了初心,真的替她高兴!
【2023 BIFF】大家都在懷念呀,10年、20年前的香港,廖偉棠談到00年代的大陸,《鐵路沿線》的杜海濱、在國際初露頭角的賈樟柯、已經逝去的趙已然、二手玫瑰梁龍,與大陸勾連的集體記憶;在台北上網課時,給學生念香港與台北故事的詩歌。相比十年前,你看起來更左了;我偏愛被征服的國家勝過的征服者;監獄中讀詩看起來更恰當。我愛Ann,這是他獻給香港文學的一份情詩,比賈樟柯更果敢,更有態度。
@IFFR24可以想象到许鞍华拍摄电影的状态,因为不用过多考虑票房和观众,所以更加地自由、放松和随意,去与那些写作的朋友,留在香港的、离开香港、离开人世的诗人们的生命体验与感受对话,就像黄灿然所说他看自己的诗如同隔着玻璃去看过去,那个世界已经逝去了,而不是正在离开。《诗》电影的语言也记录着一个隔着玻璃、恍如隔世的香港的过去,在金钱与效率至上的香港的水底中,用字词与诗意的行走观察着城市的作家们,那些词与物熨贴着喧嚣时代河流里人们的不安灵魂。
黄灿然和想象中很不一样啊(虽然我对他也没啥想象),没想到有个那么年轻的妻子照顾他。廖伟棠和想象中倒是差不多,还挺有趣的,没想到是停不下来的那种工作狂性格。有意思的是,香港的两位本地诗人都选择了离开香港,一个经济流亡回了内地,另一个zz流亡去了台湾。“诗人要努力不挣钱”“诗只有在一个人最孤独寂寞无助挫败的时候才能发挥它最大作用”敬诗人,敬诗歌,敬香港,敬许鞍华。HKIFF第六部,见到了许鞍华本人,圆满结束了这趟电影之旅~
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好得多。前面赋予了诗的人文地域性,不仅将“诗”限制在过去、纸张和城市里,也限制在老去的时间段。但后半段却丰富了诗的人文色彩,以及诗人的学科建设。(还有一点限制在于访谈对象都谈起过辛波斯卡,但片里却没有一位主谈的女诗人),“打倒象征主义,活生生的玫瑰万岁”,再如何努力也不可避免地证明了一点,这个纪录片也是象征主义的一种形式,收缩了诗的地域、性别、城市和时代。意义始终有限。
非常喜欢。不是宏大的香港诗坛史,也没有专业的流派阐释,而是通过两个切片——两位离开香港的香港诗人,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从生活中捕捉细节,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想,还原诗句中的一笔一划。《诗》是真正读懂了诗,简略,但含义丰富,余韵悠长。
按说许鞍华出品,质量是保证。奈何,我刚好曾经跟一位诗人很熟,这位诗人跟该片里出境最多的这位非常像,不是说长得像,是那种行为模式很像,装得很淡然的样子都非常像。一个表演型人格,表演欲很重,又要展示很不在乎,什么都看淡的那种气质,可能能唬住一些人,但你见过几个活物,就能一眼看出这种淡然背后压都压不住的“既要又要还要”,很杀眼睛。为了许鞍华和其他诗人,还是四星吧。
简评
十分可爱的香港与香港的文学,原来是许鞍华的夙愿。不太喜欢黄或者廖,匆匆而过的淮远、也斯、西西就很好,当然,斯人已西去。黄灿然有次在活动上说,他不会粤语和闽南语,结果《诗》里出现了他的大量福佬口音粤语,和与家人之间的泉州话。人在香港,写香港,但是诗歌语言是华语——带有闽潮口音的、带有妈妈观察美景所碎碎念的闽南母语的——普通话。这可能是黄灿然唯一让我觉得有趣的地方,也还是想问,为什么总是少妻在支撑着再生产.... 廖原来拍过这么多照片,在北京混了这么久,还留下了皇后码头的影像,稍微改观了印象。最后一定要谢谢的是策兰和监狱,感谢许鞍华,把给进去之人寄诗的部分拍出来了,观众们都在哭啊。
+松弛的、私人的、老友叙旧般的影像。在结尾许鞍华导演自己也说这个题材是几十年前就想拍的,现在终有机会实现。它注定私人,但许鞍华还是以很清晰的角度去给观众拍清楚“诗”这个东西的脉络,以角色阐述为主,诗词为辅。在观影的期间观众仿佛跟随人物的话语重回诗词瞬间并重新书写,但终究我不是“遭受苦难”的人民,能感悟但是会抽离出来,我的理性告诉我这部纪录片缺少一条主线(前半段我一直以为这是一部许鞍华写给香港这座城市的)但最后发觉这部纪录片便是她自己和周围人的诗。纪录片中呈现出一种散漫的环游,让我想起瓦尔达奶奶的脸庞村庄?
几乎在每一次关于诗歌本体论式的探讨后都轻巧地引渡到对生活本身的述说,观看体验是飘飘摇摇的,从生活进入诗歌,再从诗歌进入生活。不应为构建诗的形式而作诗,不应用优美的意象来代替真实的讲述与行动,要望向布莱希特笔下的天空,不下雨,只下铁。//较为熟悉的西西和也斯恰好是唯二已故的诗人,从转述、照片和过期影像中触摸他们,在结尾西西的朗诵声中感受诗歌——我们的护身符。
像个不成型的纪录片。黄灿然诗写得还可以,人有点一言难尽,廖伟棠的无政府主义、诗人、高校老师的标签,叠在一起异常无趣,多么典型的中产左倾知识分子形象。一个人流亡内地,一个人移居台湾,香港的诗似乎就要消失了,只有诗的存在,没有活的诗人
#HKIFF 前奏般简短道出香港诗歌的源流之后,聚焦「经济流亡」到深圳的黄灿然和「在北京用完了青春」的廖伟棠。许鞍华拍的生动而有节奏,对细节的取舍很见功力,初看是离题的素材却是迂回的有效——或许是因为这部电影终究还是关于香港的。
.12 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感谢许鞍华带我们走进了这么一个在现代被无限偏见和歧视的职业。最初的那位诗人的那句,写诗应该通俗不应该晦涩深得我心。给现代文青一记响亮耳光。而在台湾的那位诗人给观众展现了一位曾经文青世俗化的过程,即便不再那么文艺,但对美的追求和对浪漫与美的解读并没有因为结婚生子而停止和庸俗化,反而带了些烟火气。看他大段的讲诗的那一段,居然让我对诗歌有了一点兴趣。他讲的很通俗,很有魅力,让听众觉得诗歌也可以是大众的,也是可以被大众欣赏的。总之,感谢许鞍华导演拍出了这部纪录片,在这个年纪,许鞍华导演回归了初心,真的替她高兴!
【2023 BIFF】大家都在懷念呀,10年、20年前的香港,廖偉棠談到00年代的大陸,《鐵路沿線》的杜海濱、在國際初露頭角的賈樟柯、已經逝去的趙已然、二手玫瑰梁龍,與大陸勾連的集體記憶;在台北上網課時,給學生念香港與台北故事的詩歌。相比十年前,你看起來更左了;我偏愛被征服的國家勝過的征服者;監獄中讀詩看起來更恰當。我愛Ann,這是他獻給香港文學的一份情詩,比賈樟柯更果敢,更有態度。
@IFFR24可以想象到许鞍华拍摄电影的状态,因为不用过多考虑票房和观众,所以更加地自由、放松和随意,去与那些写作的朋友,留在香港的、离开香港、离开人世的诗人们的生命体验与感受对话,就像黄灿然所说他看自己的诗如同隔着玻璃去看过去,那个世界已经逝去了,而不是正在离开。《诗》电影的语言也记录着一个隔着玻璃、恍如隔世的香港的过去,在金钱与效率至上的香港的水底中,用字词与诗意的行走观察着城市的作家们,那些词与物熨贴着喧嚣时代河流里人们的不安灵魂。
黄灿然和想象中很不一样啊(虽然我对他也没啥想象),没想到有个那么年轻的妻子照顾他。廖伟棠和想象中倒是差不多,还挺有趣的,没想到是停不下来的那种工作狂性格。有意思的是,香港的两位本地诗人都选择了离开香港,一个经济流亡回了内地,另一个zz流亡去了台湾。“诗人要努力不挣钱”“诗只有在一个人最孤独寂寞无助挫败的时候才能发挥它最大作用”敬诗人,敬诗歌,敬香港,敬许鞍华。HKIFF第六部,见到了许鞍华本人,圆满结束了这趟电影之旅~
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好得多。前面赋予了诗的人文地域性,不仅将“诗”限制在过去、纸张和城市里,也限制在老去的时间段。但后半段却丰富了诗的人文色彩,以及诗人的学科建设。(还有一点限制在于访谈对象都谈起过辛波斯卡,但片里却没有一位主谈的女诗人),“打倒象征主义,活生生的玫瑰万岁”,再如何努力也不可避免地证明了一点,这个纪录片也是象征主义的一种形式,收缩了诗的地域、性别、城市和时代。意义始终有限。
非常喜欢。不是宏大的香港诗坛史,也没有专业的流派阐释,而是通过两个切片——两位离开香港的香港诗人,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从生活中捕捉细节,感受诗人的所思所想,还原诗句中的一笔一划。《诗》是真正读懂了诗,简略,但含义丰富,余韵悠长。
按说许鞍华出品,质量是保证。奈何,我刚好曾经跟一位诗人很熟,这位诗人跟该片里出境最多的这位非常像,不是说长得像,是那种行为模式很像,装得很淡然的样子都非常像。一个表演型人格,表演欲很重,又要展示很不在乎,什么都看淡的那种气质,可能能唬住一些人,但你见过几个活物,就能一眼看出这种淡然背后压都压不住的“既要又要还要”,很杀眼睛。为了许鞍华和其他诗人,还是四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