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土的十二个月(2022)

土を喰らう十二ヵ月UP:2024-12-13

演员表影评剧照
吃土的十二个月

评分:7.1 导演:中江裕司 编剧:中江裕司 / 水上勉
主演:泽田研二 / 松隆子 / 西田尚美 / 尾美利德 / 泷川鲤八 / 檀富美 / 火野正平 / 奈良冈朋子
类型:剧情
片长:111分钟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影片别名:舌尖上的禪(台) / 靠山吃山的12个月 / 舌尖上的时岁 / 土味美食十二月 / The Zen Diary
上映:2022-11-11(日本)
IMDb:tt22651844

吃土的十二个月简介

作家水上在女性编辑的推荐下,在轻井泽的山庄里生活了约一年,他自己种了田,自己做了在京都禅寺任职的少年时代培养出来的料理,并总结了与自然共同生活的日子。这是一本用当季的食材制作的,朴素却能享受丰富料理乐趣的料理书,刺激着忘记了土的味道的日本人的味觉。

简评

像纪录片,好多空镜头悠然静美。看着老人不慌不忙的就地取材做简单的饭菜,很能治愈烦躁。随着一年12节气,老人筹备突如其来的葬礼,遭遇了病危,在与死亡的近距离接触里。从恐惧到坦然的过程,令人心有戚戚。。。不由分说的被生,领略人世的苦乐沧桑,好不易到了习惯人生甜酸苦辣的年纪,又不得不面对死。。。随遇而安放下执念的过每一天,也用明天不再来的心情享受每一个今日,只能如此。

2023北影节第三部。清闲、恬淡、超脱、极简的避世生活,禅意而有趣;镜头下自然里的一切生物和天气,不加任何修饰就是诗意。虽然大多数人无法像勉一样做到完全的返归自然,但是看别人这样自由的生活无疑是一种世外桃源的享受,一种美丽的逃避。导演似乎有意识地给片子的内容增加厚度,但是对于死亡的探讨看着过于浅尝辄止。总体来说还是蛮喜欢的,配乐非常好听,大家最近对日本电影好像都很严格,。

因为最初就准备把《吃土的十二个月》当美食电影看,所以剧情只展示人物状态没有太多冲突也无所谓。但不能忍的是电影里那么多好吃的居然都是素的,一块肉都没有,真是舌齿生津又肚子咕咕叫。难怪台版译名叫《舌尖上禅》。泽田研二在这部戏里安详和蔼,但他年轻的时候真是个妙人呢。这大概就是时间的魅力吧。

虽然镜头真的很安静很森系很文艺,但是为什么要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做注释,这是根植于黄河流域才产生的文化景观啊!怎么能用他们的生活拍!以及,日本人是不吃饭的吗,我天,两根菠菜,两根啊,我去菜市场捡都比这个多啊,还有那什么,一块萝卜淋点味增,一点萝卜叶,就是一碗饭?还有一个腌菜也是菜?我天……还有那什么煮的笋子,不是,不和肉煮就算了,还抢着吃???我也喜欢—《小森林》那样的治愈影片,但是人家是小女孩啊,里面的饭量差不多,这部都是有大肚子的成年人,天,真的不会饿死吗。

没很认真看,三心二意的看完,不过看这种电影,就是让我们放松心情的看,看到哪算哪,主打的是一个治愈。反正剧情超级简单,少看一段也不影响什么,无非老头的一年的生活琐事,有烧菜、种菜、办理丈母娘的丧事、自己心肌梗塞差点死了、和小姑娘谈情说爱等等。看这种电影就是让我们,放下压力、放下手机、放下一切,让自己在屏幕前静下来心,休息一下。

没有想象中的有禅宗的诗意,并且演员的部分演技待提高,整体来看,故事是随着节气变化的,但是意外的有些流水账,缺少一个明确的叙事安排,葬礼的插入以及弟弟的突然来访等等显得很没有必要,可有可无的感觉。在美食部分,观众只能透过屏幕来猜测食物的味道,但是每次都只是“oyixi!!”和“umai”,如果能参考一些美食节目的描写会感觉好。

“芝麻豆腐要好好品尝,是带到冥界去的伴手礼”,千枝奶奶葬礼那段戏特别好,灵堂摆搞怪的遗像、一群七嘴八舌的老奶奶,是人到暮年的看淡和通达。好像老去的过程就是生命逐渐去除矫饰和虚妄返璞归真的过程,电影采用的是接近纪录片式的去滤镜拍法:一年的12个月24节气里的耕种、收获、烹饪,凝望迫近的死亡,思考与写作。人生千帆过尽后归隐山林离群索居的生活,导演把无数人畅想过的场景拍了出来。

被称为“老年版小森”的《吃土》,观看起来还是感觉太刻意了。刻意的疏离感、刻意的年龄差暧昧、刻意的离群与相处……据说男主的演员是爷爷级的位阶,年轻时很帅,且歌唱得好。然而感官上还是“不耐受”;松隆子第一次令我失望,没有《最后一封信》的温柔知性;也少了“大豆田”的憨萌;而是一种并不适合于年龄和身份的笨拙,使两人颇有年纪感的暧昧更显尴尬了。无法想见被分得的那一颗栗子能有多么美味:白煮春笋究竟有多好吃?。倒是丧礼的一段有一些深味:无法与家人相协的老妪,身后受到众人的爱戴和追悼。“土”就是基础和微贱的,也没办法真的吃它,硬要说出意义的话,或许就只能刻意为之了。

女友来问阿勉如何处理妻子的骨灰时,阿勉没有回答。其实他已经将妻子的骨灰撒入湖中。如果结局是阿勉和心爱的人一起吃饭多么幸福,我反而不会给五星。可能是渐渐接受,人生不圆满才是底色了吧。

《小森林》是如何在喧哗中沉静下来,从土地中汲取力量再走出去。这部老年版是回归土地对禅和死亡的思考。葬礼上忙碌而不悲痛,在加上和血亲的对比,所以不会显得冷漠,以为一个没什么社交的普通人的死亡,不会激起什么风浪,确是高估了自己对他人的了解,原来一个普通人的一生也会引起一些人的回忆,葬礼在同辈人欢声笑语的诉说中完成,对于活着的人何尝不是一种安慰呢。忘年恋的片段给这部平静的片子加入一些情欲的色彩,两个人的不同注定不会有结果,要不然就太狗血了,影片最后一身红装的松隆子和男主一对比更是凸显出两个人类似爷孙的差别。

昨天刚在资源网站上看到了本片资源,随后又在今年的北影节排片表里也看到了这部电影的名字,看了下排片时间安排只能提前在电脑上观看了。开始吸引我的是片名,“吃土”这个词下意识得让我以为主角也是一个和我一样总是钱不够花在生活里苦苦挣扎的社畜。看完才知道,这个“吃土”和中文网络用语的吃土不是一个意思,而是指按时令吃地里当季生长的食材。这种新鲜有机的饮食方式和社畜们经常吃着不健康的外卖快餐果腹的行为一对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影片内容可以说是老年版的“小森林”了,男主一个人自力更生靠山吃山,享受自己动手做美食做生活物品的同时,也在思索着人生和生活的意义,很羡慕这种从容和淡定,虽然我学不来。片中呈现的食物虽然不是每一种都让我很有食欲,但还是有些把我看饿了,身边要是有这么一位我保证经常去蹭饭。

影片以老年版《小森林》开局,对于情感的羁绊及执念则是通过自食其力的日常(主打一个味噌+万物即可腌制),一点一滴满满浸润了整个故事。葬礼的桥段仿佛《没有养老的资金》乱入,为片子略微增加一点戏谑鲜活的氛围,作家的半隐居生活从小清新小美好的云端瞬间跌入了凡尘的市侩烟火修罗场,这是一个很秒的转折点。同样是关于传统、孤独、衰老(死亡)、老年人情感、生活方式、人生意义等方面的思索与描绘,这片子与《饮食男女》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一个孑然落寞一个阖家欢乐。最后的侧重点是“与死神和睦相处”(体面从容的接受死亡的现实,有点《入殓师》《河畔须臾》的味道),把余生的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活。人生无常就是人生日常。哼着自己喜欢的歌,做着自己喜欢的食物,放下执念,给自己松绑,方能过得舒心,活得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