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虚此行(2023)
UP:2024-12-16不虚此行简介
人这一生怎样才算不虚此行?闻善(胡歌 饰)在平衡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中寻找着答案。他是一个“掉队”的普通编剧,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改以撰写悼词为生。在与各色普通人的相遇里,闻善慰藉他人、也获得了温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 刘伽茵 Jiayin Liu导演
- 胡歌 Ge Hu饰 闻善
- 吴磊 Leo Wu饰 小尹
- 齐溪 Xi Qi饰 邵金穗
- 娜仁花 Renhua Na饰 方阿姨
- 甘昀宸 Yunchen Gan饰 老陆
人这一生怎样才算不虚此行?闻善(胡歌 饰)在平衡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中寻找着答案。他是一个“掉队”的普通编剧,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改以撰写悼词为生。在与各色普通人的相遇里,闻善慰藉他人、也获得了温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简评
【核心主题:普通人也能做故事的主人公】整体氛围是压抑的,最后三分之一为了上扬基调,情绪转变的有些匆忙。不丧了,改成假笑了,自我勉励。一个硕士毕业写不出来剧本的忧郁男,给殡仪馆写悼词,遇见一个又一个普通人,从而发现他们背后的故事,突然醒悟即使普通也是自己生活里的主角。最近几年有好多类似主题的剧,普通人生活遇到瓶颈,赌气或者逃避一样的去了殡仪馆,在生死离别里重新好好生活。对剧情有些过敏,但是比较喜欢拍摄手法,就像闻善的剧本,没有那么多drama,不过是普通的长镜头剪切到一起。没有过多配乐,但出现很多指针滴答声。闻善给我感觉软弱、不自信、自我怀疑、挣扎。他的善良和对写作的固执也被覆盖在这层阴郁下了。我还挺喜欢他和女人分开后软件聊天的那段,故事很轻盈,有些脱离现实,有点村上的感觉。以及天台人间烟火。
首先鼓励一下胡歌拍文艺片,非常淡的展开,非常淡的人间,可能本意就是写平凡人,可惜选的电影里的人和人背后的故事都太尴尬虚假不真实不接地气,纯粹为了电影主题而瞎编的,也没编成没融为一体,非常散还很乱,没有文也没有艺;也是,国内找陌生人写悼词这事就很悬浮,一般都是找认识的文笔不错的人;文艺电影嘛,比较好的境界是淡而久,可惜本片淡而无味,平铺直叙,太过心急,从头到尾都是按着头喂饭,也可惜太多的直接的告诉,太少的展示,太少的细节描写,太多的语言点题,故事性和画面性都不够味,造型了又貌似没造型没角色感,镜头试图塑造氛围可惜风景沟通也都没有感染力,台词跳来跳去很奇怪,而且选的演员有问题,白客一看就想笑,黄磊一看就想吃,吴磊一看就想其实什么也想不起,胡歌一看就想尬,。演员发音千年不变,做演员还是要多练台词啊
硬生生把《不虚此行》拍成了《过眼烟云》或《人死万事空》。没什么亮点的殡葬行业剧,设计留痕过于明显的台词也并不精彩,几个人物故事全靠嘴巴说,这也就算了,还通过在白板上画时间线的方法来完成破案式的推理,这就太尬了。电影从时间上远拉近扯,从物理空间上把北京填满人,那些人尽管以代际区分,却是高度相似的同一种人:身处相似的困境,具有相似的精神特质,死后留下相似的遗憾。情感线则以亲情、爱情、友情做了精确区分,但这种区分不仅没什么意义,还过于刻意。唯一有些特别的“方阿姨”,那点讲述、那点情节,距离“渡人一程”也是差得好远。电影虽然力图扎根生活,但在很多细节上都是不够准确的,剧本存在很多缺陷。结尾的高扬略显突兀,试图通过为小尹这个缺失精神内核的空心人赋名来励志,更是露出稚嫩的乳牙。但此片已然好于大多数国产片
文本细腻见功力,但还是不会拍嘛,选择了主镜头,但调度层面与文本结合不深,一些空间的处理偏向形式,导演观念上的欠缺。影片到白板翻开,是非常有能量的,但以小尹作为投射,空洞且不扎实,即便在第三幕利用其他人物的推动去积蓄闻善的能量,但依旧支撑不起来,就显得造作。白板翻开带来的期待没能满足,就像同导师对话中闻善自己形容的,第一幕充满无限的可能,但大多数人停留在了第二幕,也是闻善现实的困境,但最终闻善试图走向的第三幕的确是坍塌了,情感支撑展现的不够,如果说闻善最后写的是<不虚此行>,那么影片也可以说是在结构上合题的元电影。以曾经笔下中断的角色为内心回避的症结是好的巧思,但导演没有处理好,文本层面就没有,略显自我。支撑不够,那么闻善骑单车的镜头也就起不了达内<单车少年>的效果。
诚然,文字在当下的时代越来越廉价,连自己都调侃道未来悼词都由AI来写。也反衬出导演对于文学的关怀。作者思维的文本谈话,日式剧情片的审美和叙事,一个不大又不小的现代北京,城市动物园里关着的活着的人们和死去的人们。从边缘人的视角切入社会不同层面的缩影,闻善是一个时常掉入虚无主义的观察者,而与每段人生的交错,正如阳光撒入心墙的缝隙。剧本想以入殓师或临终关怀师这般的情绪体验,再以文学的叙事给予温情,引导观众走入故事之中。它较为自然地拍摄现实主义,保持克制和避免戏剧化。但实话也并不一定是实话,在我们现实的语境里,并没有那多人能够感受到温情的时刻。(喜欢观察者富有想象力的时刻,他们往往会对生活有不一样的设想,比如饲养员其实一直在扮演大猩猩的朋友。文字工作者们也都是感情细腻的人们。不论是写悼词还是写剧本。
50分不及格。有的烂片是闹哄哄而本片是故作高深不知所云该表现的没出来。全片整体节奏超慢风格阴郁,甚至2倍速看都没觉得快,主演胡歌就跟真有抑郁症似的像我不是药神王传君的感觉。演员没问题,是导演做不到从细微之处展现出要表达的思想,剧情的选择以及重点抓不住,导演功力是真不行。看得出来是想模仿日本的《入殓师》(大陆翻拍那个就算了,虽然没看过也知道lj),但是火候差太多了。不就想表达普通人也可以是生活是自己的主角吗?故作高深磨磨唧唧半天也没展现好。说的是一个失意的编剧去殡仪馆做悼词写手兼职,他特别负责负责到让人感觉好假(还是导演问题,之前看过部韩剧大陆也翻拍了那男主有强迫症都不会觉得很假,因为导演刻画的能力差距)在这过程中他明白了人生的意义。
喜欢画面光线的叙述,但是有几处剧情并不是很打动我,感觉拖沓的地方拖沓,不该的地方又极速闪越。我不喜欢因为一个人短暂的介入而让另一个人突然转变或感悟的故事(比如黄磊老师饰演的爸爸,我觉得朋友圈的举动只是感动自己罢了)以及,齐溪老师扮演的角色对着和人物关系最浅的悼词者最初的歇斯底里我真的觉得好尬。但是电影也有很戳我的地方:癌症的婆婆讲述自己火车旅途的心路与发展(那个画面真的很好)/胡歌老师整个人物的特色一直让我很代入(一个沉默寡言但十分细腻观察生活但又处于自我怀疑的悲色)话说悼词者分析人物的生前经历与实地感受体验真的太具有色彩了。总之即使是最后像回归明朗的结尾,我依旧觉得十分悲伤。我觉得生活就是充斥着短暂的热烈快速,然后依旧被漫长的怀疑沉默的悲伤迷茫压抑厌恶窒息而填满。
文艺版《人生大事》三星不满,二星对不住画面,看了三遍才看完。看完后想了很久为什么这样有力的故事呈现的感受如此乏味。胡歌身上的精英感重,饰演这种角色找了种最偷懒的方法就是一味的八字眉丧。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闻善这样一个写了这么多份悼词都没掉一滴眼泪(至少影片呈现没有)的人是什么在支撑他继续这份自我情绪消耗很大的工作?他的内驱力是什么?编剧想传达的是一个不懂戏剧化、太现实主义的人,胡歌演出来让我感觉像是一个在世间漂流的无感情孤魂,遇见客户就提问、记录、提问、记录。这太矛盾了。吴磊的戏就更尴尬,在这点上倒是也符合“闻善笔下的自己”(我猜了前3/4吴磊的角色到底是什么身份?为什么就住在胡歌家里了?还以为闻善有同性恋身份呢) 创作者预设的二人之间「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的理念很好,演员完成度太低。
这部电影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拿到了不错的赞誉,影片是关于一个不得志编剧给人写悼词的,男主人公闻善在不同的人之间穿梭,去了解逝去亲人的过往。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父子,上司与一起打拼的好友,夫妻,网友。这个故事的讲述是生活化的,缺少戏剧的冲突,就用对于死亡的天然敬畏来弥补,于是当回顾一个个故人的一生时,我们看到每个亲人眼中不一样的形象。这一切又通过闻善这个角色串联起来,通过对小尹和方阿姨的对谈中,闻善也逐渐找到自己的一个方向,故事希望通过平淡而见真章,但缺少一种自我的认知加上片段式的讲述,让导演的想法很难汇聚成一个真正的认识,精神的散可能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丧吧。画面还是值得称道的,固定镜头中的比例美让人赏心悦目,作为一部文艺片是不是已经很优秀了。 20231112
形式大于内容。主线是胡歌干不下去编剧,转行当写悼词的,后来经历一系列事之后萌生了我要把编剧的事业重新捡起来,因为写悼词接触到的那些人的那些经历让自己想“不虚此行”,但胡歌重燃信心的精神内核好像没写出来,若有若无。所以“反哺”这条线没写透,刘导自己也没想清,编不下去。优点:1. 镜头角度、景别呈现出的北京很真实,很特别是因为没在别的中国影视剧中看到过。2. 从写悼词的从业者来侧写反映中国现实,这个切口很有意思,这个形式很有趣,透过不同的人生来让自己有一点感悟,慢慢累积到一种顿悟。像我前面说的,写得难以令观者信服。怎么就又想拿起笔写偶像剧剧本了?吴磊那个角色是一种人格分身,算是写影视剧的一种执念具象化,这个角色在身边就没离开,这个创作剧本念想没断过。但这个人物真的有必要吗?好像可有可无。
是今年看过的几部国产电影中质量最上乘的,剧本扎实,台词稳定,演员也好,最惊喜的是齐溪的出演,胡歌依旧那么稳定,美中不足的是白客,我发现白客总是拿到好的角色,不大不小但是容易出彩的角色,但总演不好,《不止不休》也演得不好。第一次通过某个转调和某处和弦能听出来是火星电台写的歌,但总觉得声音不像,原来是胡歌演唱,字幕出来时果然是火星电台写的。和同样丧葬题材的《人生大事》不一样,一个主动,一个主静,一个张扬,一个内敛。个人更喜欢《不虚此行》这样的表达。刚开始还会疑惑,为什么说悼词写得好却通篇没有一篇完整的悼词念出来,后来慢慢觉得悼词本身不用体现出来隐在故事里也好,不然写不好的话是减分项。和导师抽烟那个场景也很喜欢,导师就几分钟的露面,演技也在线。吴磊这个角色的呈现,应该早一点说明是虚构的角色,会更好
这种题材,内容,不妨用喜剧来拍?但喜剧需要莫大才华。整个片子做作,矫情,跟豆瓣人很像,电影看太多,自认懂这懂那,实然是个虚屁。那些手法,镜头,编导回看不觉肉麻那我也真服了她。和豆瓣人相似的还有,自认很多细微敏锐的看法。不過她整理意念的能力蠻好。搞创作若让人一眼就看出作者很年轻,这点真的叫人气馁,但这无法勉强。导演不如把片尾彩蛋和NG镜头都安插在开局或片中。电影这样搞,苦气很重,我真怕导演以后想不开。希望她以后有难关要找胡歌开示。胡歌是溫柔智者,人帥,連腳都好看。很多好演員都參與了本片,导演不虚此行。如果片中死者生前爱聊歷史,白客可跳出来演蒋介石,跟宋美龄撕逼,宋偷情她的,蒋偷情他的,两人或多人叫床大家喜洋洋。蔣跟某人BL是個受。拍片不要说教。尤三姐曾說字卡打出“作品”二字超噁。這片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