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橡树酒馆(2023)
评分:6.9
导演:肯·洛奇
编剧:保罗·拉弗蒂
主演:戴夫·特纳 / 厄布拉·玛丽 / 克莱尔·罗德格森 / 特雷弗·福克斯 / 克里斯·麦克格莱德 / 科尔·泰特 / 乔丹·路易斯 / 克里斯茜·罗宾逊 / 克里斯·戈兹 / 简·帕特森 / 亚瑟·奥克斯雷 / 乔·阿姆斯特朗 / 安迪·道森 / 马克西·彼得斯 / 鲁本·班布里奇 / 克莉丝·布拉克斯顿 / 劳拉·李·达丽 / 黛比·哈尼伍德 / 杰克·加拉特 / 安德莉亚·约翰逊 / 罗伯·科特利 / 阿比盖尔·劳森 / 尼尔·雷珀 / 洛伦佐·麦克格文·扎伊尼 / 米奇·麦格雷戈 / 勒罗伊德·穆林斯 / 亚历克斯·怀特
类型:剧情
片长:113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老橡树 / 让我们酒在一起(港)
上映:2023-05-26(戛纳电影节)
IMDb:tt19883634
老橡树酒馆简介
The future for the last remaining pub, The Old Oak in a village of the Northeast England, where people are leaving the land as the mines are closed. Houses are cheap and available thus making it an ideal location for the Syrian refugees.
- 肯·洛奇 Ken Loach导演
- 戴夫·特纳 Dave Turner饰 TJ Ballantyne
- 厄布拉·玛丽 Ebla Mari饰 Yara
- 克莱尔·罗德格森 Claire Rodgerson饰 Laura
- 特雷弗·福克斯 Trevor Fox 饰 Charlie
- 克里斯·麦克格莱德 Chris McGlade饰 Vic
简评
1. 小镇上的人们三次聚集起来,第一次是因为分享食物,第二次是分享影像,第三次是分担苦难,电影于是构建起来一种久违的温暖的社群感,让我动容。影像如同食物如同生死,仍然拥有创造公共社群空间的功能。2. 老橡树酒馆的空间是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写照,对外来人的接纳和对空间的改造传递出了积极的政治信号。这或许是后工业时代重建社群关系的新渠道。3. 肯洛奇再次创造了一个新家庭关系,男主角某种程度上承担了父的角色,女主角也填补了他与自己儿子的位置。移民叙事下的亲情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虽然未曾看过肯洛奇的电影,但还是从这一部窥探出一些和网友们一致评价的“太温柔了”。这部电影在情绪的释放方面是不够好的,整个镇子的当地人群像和本地人住的房屋一样伸手不见,寥寥几笔让整个地域的建构只存在在公共区域的老橡树酒馆和叙利亚难民一家实在是太失真和漂浮了。狗狗没了和后厨沦陷两个转折点的描述实在是有点敷衍,主角的心态转变也不够让人信服,其实最不理解的还是父亲死了为什么突然小镇的人都团结了?幻想?细节有待补充?
看完就一个感觉,导演确实拍不动了,一切正确的事情形成一部电影就变成了某种小镇纪实,二元对立的如此明显,人物刻画也比较中二,虽然剧作很流畅,看似又是政治正确,可是在当下的社会,复杂和多样性才是新课题,但是对肯洛奇我们还能要求什么呢,健康的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致敬
拍摄矛盾的相机会被砸碎,寻找希望的尸体会被掩埋,世界的冲突已经挂不起一块字牌,人们退居到最后的地盘依然冲突不断。轻轻拧一下水管就可以让所有过去回忆报废,轻轻的一声犬吠也可以拯救一个入海濒死之人。我们从不责怪上面,因为脚踩下面太容易。希望是痛苦的,但里屋的厨房还是能团结起一个世界。
#23金鸡# 标准的主竞赛作品,正如镜头里出现的浪花一样柔软细腻。小冲突不少但都围绕着老橡树酒馆这个核心,直击我们零碎化生活的感觉,很多台词能击中我。最后的“团结等等”这样喊口号式的结尾,即便是旗帜,还是有点疲软+平淡。肯洛奇封镜之作,延续传统般政治议题,加入了难民元素,身边观众大概是很难感同身受的。
今年上影节只看了这一部。,人设很鲜明,矛盾也清晰,“外来人”的矛盾+阶级差异带来的不平等,“eat together, stick together”的团结精神。感觉没那么亮眼的地方,在于一切都比较简单直给,总觉得呈现出来的故事也是理想化的,反映的人性还不够真实。
平和温暖的叙事节奏,加上浓重的英国乡下口音,讲述了叙利亚难民和社区融入的故事。其中的酒吧老板的选角真的是绝,基本上可以用丑来描述,但是确实一副老实人的摸样配上那口即使在骂娘的时候,感觉也被他的口音做好了自己的情绪管理。既呈现了因为社区破败后当地居民因为无处宣泄自己的不满只能朝着外来难民宣泄着自己的不满,也有一部分居民抱着达则兼济天下,穷也要兼济社区的态度,接受难民。一部相对比较现实的正能量片子
最终稀奇古怪地社区亦是的冲偶让人摸不着头脑,而天主教精神奖人让我怀疑是不是老肯拿了教会的资助资助在讲述对异教徒的包容故事(开玩笑,但有一点似乎需要承认,排外/厌女的情绪的也是高于政治正确的绝对普遍情绪(对某个群体而言)。从《我,布莱克》到这部片子,老肯还是没有绕开这个弧度,让自身与处理矛盾的模式一同老去,可悲但无法避免。
肯·洛奇自16年的《我是布莱克》之后的这三部长片可以说是一部比一部有力,老爷子依旧极具时代问题敏锐性。故事的表壳是难民议题,而深层的问题聚焦点依旧是对英国东北部工人阶级生活处境的深层理解与关怀:为何这些曾经的罢工者会成为racist?为何小镇日渐凋敝,社区四分五裂?应该被批判的不是难民以及NGO,而是资本主义的沉疴。老橡树酒馆的几场群戏犹如《茶馆》,简洁有力地展现了英国社会的结构性问题——难民们有自行车,有智能手机,而底层人依然在贫困线上挣扎;人们依然在拿作为矿工的父辈八十年代罢工的scab说事,但五年之后那个矿坑就被关了,一切的抗争与团结也只是化为破败酒馆的谈资。而这样的故事如今也同样在上演,不同的是当下罢工的是铁路、医院、学校的办公室职员,他们的岗位或许五年后同样要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SIFF2024# 这片让我想起读书会之前讨论的《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弱者将不满发泄在更弱者身上,背后的社会经济问题才是关键。但回到个体,工人的向下与难民的向上形成了鲜明对比。社区是个好路子,将失去作为团结的引子,足见导演的温情。我总相信,这个世界会好的。
七分吧。故事其实还凑合,演得太差?还是导得太差?男主表演基本及格,女主要不是设定,我简直以为她是临危不乱的记者!用力过猛的表情看得人替她尴尬!主角戏太多,长篇大论自述身世,使人呵欠连天。配角戏又少得可怜,活动背景板。过的过,不及的不及。难民来了,男主又有了生活的目的,帮助难民,Marra的使命完成,被大狗咬死?气,减一星!
现在当我们看到“一部肯·洛奇电影”的时候,就知道会是一部带着悲悯之心的电影,他近来几部电影都给人这种无比温暖的感觉。我觉得,这部新片要比之前拿金棕榈大奖的那部更好,他不止是在讲故事,他是在呈现一个英国小镇的现状,面对当下欧洲难民的问题,从自己的历史中寻找解决问题之道,点到了难民问题的核心,还在情节上也回避了故事落入俗套的可能性。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台词,有不少金句让人想暂停电影把它们抄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