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1998)
Thatched MemoriesUP:2021-07-04
《草房子》(英语:Thatched Memories),导演徐耿,主演曹丹、杜源、吴琴琴、金荣喜、许雁青。《草房子》改编自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同名长篇小说。《草房子》于2000年8月17日在香港上映。《草房子》讲述了主人公“桑桑”童年在油麻地小学的故事。
草房子简介
故事开始于1962年的一个早晨,一位名为纸月(吴琴琴 饰)的女孩走进了油麻地小学的校门,成为了这里的转学生,她的到来吸引了校长桑乔(杜源 饰)之子桑桑(曹丹 饰)的注意。为了能够接近纸月,桑桑做了一系列惹人注目的蠢事,最终落得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下场。
学校的文艺汇演即将拉开序幕,美丽的纸月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女主角,桑桑本以为自己能够扮演男主角,哪知道这角色被他在班上的死对头班长杜小康(金荣喜 饰)给抢走了。一怒之下,桑桑决定在杜小康他们排演节目的时候捣乱,却没想到自己的恶作剧激怒了父亲桑乔,导致他失去了参加全区小学校会操的资格。
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曹文轩 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杜源 第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儿童演员奖曹丹
获得奖项
- 第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获奖:最佳儿童演员 - 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获奖:最佳男配角 / 最佳编剧 / 最佳儿童片
提名:最佳美术
- 徐耿 Geng Xu导演
- 曹丹 Dan Cao演员
- 杜源 Yuan Du演员
- 吴琴琴 Qinqin Wu演员
- 金荣喜 Xirong Jin演员
- 许雁青 Yanqing Xu演员
简评
让我想起童年那最单纯的情感与真挚的记忆,那些黄灿灿草房子,风车,大河,一望无际的芦苇。让我感受到了纯真的爱,善良的心,还有天真的梦想。许多的故事在电影中都找到了相应的记忆。虽然时间不同,地点都不同,可儿时单纯美好的心是相同的。
因阅读课的需要,看了这部电影,希望能够在课堂中放入一些电影的镜头,但是看完后有些失望,因为对原著的内容进行了删减以及部分的改编。例如缺少秦大奶奶对土地的守护,这部分应是非常感人的。也缺少了细马的内容,细马的成长之路也是艰辛的,但他的坚持、他的努力是非常有意义的。电影画面的播放,即使有声、有色,能给我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却没有书籍中文字的力量来得深刻。
一直到现在都记得12岁躲在被窝初看《草房子》,几乎每个章节每个人物我都吭哧吭哧流泪。这么多年过去,那种纯真又忧伤,澄澈又寂寥的芦苇荡的童年还始终深埋在我的记忆深处。电影很多人物和情节都有些仓促单薄了,以及结尾撒尿的镜头过于生猛,我好怕桑校长捧着喝一口。
电影中令我深受触动的一幕便是桑乔(桑桑的父亲)带着桑桑到处问医治病,因为看到这一幕的我,流泪了。我流泪是被这伟大的父爱感动,更是为桑桑难过,这个活泼可爱的男孩,这个只有11岁的男孩,却因重病将要离开人世,让人无法接受。这时,剧情急转直下,一位卖茶的老人给出药方,治好了桑桑的病。这一刻,我破涕为笑,为桑桑,也为桑乔。这个小男孩在生命边缘走一圈后,明白了许多,也懂事了许多,我只愿天真纯洁的笑能一直挂在他的脸上。这部电影给我感触很大,我不知是什么原因,令我如此喜爱这部电影。可能是因为它的平凡真实,也可能是因为这群淳朴的孩子们,还可能是因为那个全是草屋的油麻地小学……
山里人,农村人,更重要的是穷苦人,是中国文艺工作者喜欢的人群,因为对于他们,可以胡编乱造,他们也没有话语权,从而不可能反驳或批评。能看到电影的观众也喜欢这样的角色,因为观众会产生优越感,甚至对祖国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所以这种题材的豆瓣评分都很高。估计这种题材,现在和以后都不会出现了,因为我们已经建设了全面的小康社会。
还是那种感觉,即使看了好多遍那几个点还是能把自己看哭;小孩子也有丰富的思想坚强的个性,不要老是看不起小孩儿;原来杜小康最终还是没能回到油麻地小学啊,看来我是记错了…;蒋老师的爱情故事,有一点悲剧,但就像电影中说的,成年人的世界是复杂的。虽然孩子们的演技很稚嫩,但依旧给五星好评!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和逝去的故事,电影里的芦苇荡,风车,小河,麦场,自行车,草房子,还有下课的铃声,女孩的悄悄话,静夜里的蛐蛐声和哭声……每个年代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有的是在繁华的大都市,但是一定有童年的纯真美好,亲情,友情,说不明道不清的情愫……四颗星
影片有纸月转校到油麻地小学开始,最后到桑桑的病好为结束,中间也历经了很多故事。纸月来了油麻地而后又走了,蒋老师终究没有跟白雀在一起,陆鹤终于在同学们面前找到了尊严,杜小康虽然家道中落了但是依然在努力,桑桑得病了在喝了好多苦药只好也健康起来了。这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整部影片,而影片的主人公桑桑也在历经了一件件与他有关,有他参与,或者亲身经历的事情之后,成长起来了。
通过特定的视点和意象组合连接散文状态的结构,开头跟拍桑桑走进教室,转头顽皮一笑,定格在黑板上我的梦这几个字,表明桑桑的视点贯穿始终,而纸月的戏份都伴随着桑桑对异性的懵懂;在抒情化意象上,屋顶的白鸽、水、桥、芦苇荡和转动的风车,相似意象组合的构图之美达到了情绪上的统一,某些符号蕴含做梦的成分:白雀另嫁他人时蒋老师丢掉了笛子,当杜小康家养的鸭下蛋,余晖中双手捧着带有鸭毛的鸡蛋,结尾桑桑终于被医好,父亲兴奋地淋浴在桑桑清澈的尿中,诗化的镜头更呈现出一种哀伤又相信圆满、相信美好的童心。
桑桑的父亲是小学的校长,学习比较优秀,但是也调皮捣蛋。小康家是村里唯一的一家杂货铺,但是却因为父亲的连续失误变得一贫如洗,小康也被迫辍学,做起了买卖。指月是刚从别的地方转学来的,女学生与双方产生了许多特殊的感情。桑桑脖子上长了一个肿块儿,在四处奔波求治的时候,得到了同学们的许多温情照顾。
(6/10)作为一部改编影片,有两大败笔。其一,影片从头到尾都流水账般着墨在桑桑身上,蒋一轮和白雀的爱情是在桑桑的成长线里展开的,最后就因为一封信分手,只是把答案归结在“大人的事,小孩子不懂”上面,属实太过牵强,不明不白的更像是剧情杀,让人一眼就看出来是为桑桑线路服务的;其二就是支线人物塑造问题,忽略了另一个灵魂人物——杜小康,从驾船开始的画面开始,到第二次场景放到他蛋就已经下出来了,连最为人熟知的“暴风雨”片段都被减掉了,莫名其妙,强加给人一种“杜小康变坚强了”的错觉,画面再一转,就到了杜和雍去世,杜小康卖自己的东西,连事情都没有讲明白。甚至,在最后十分钟塑造父爱的上面,也太粗糙了,和杜小康线一样的矫揉造作,生硬照搬
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和逝去的故事,电影里的芦苇荡,风车,小河,麦场,自行车,草房子,还有下课的铃声,女孩的悄悄话,静夜里的蛐蛐声和哭声,以及下河洗澡,露天看电影等等,就像一个个神奇的时光碎片,把它们连起来,就组成了一代人的童年记忆,回想起来,似乎那么近,就好像昨天,还在玩泥巴,今天忽然就一身生活的泥,又似乎那么远,远到很多记忆都淡化了,只留下一些深深浅浅并不连贯的印象,有人说,《草房子》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孩子可以从中看到童趣和欢乐,而成年人却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那些坎坷的,遗憾的,愧疚的,羞涩的,快乐的,感动的人生体验,以及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尝过的甜,关于友情,关于亲情,关于尊严,关于成长,还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都封存在一个叫做童年的酒窖里,酒不醉人,但却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