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2017)

A Way OutUP:2021-08-11

剧照演员表影评
出·路

评分:7.7 导演:郑琼 编剧:郑琼
主演:
类型:纪录片
片长:95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 德国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出路 / A Way Out
上映:2017-12-30(UCCA艺术放映)
IMDb:tt5843096

出·路简介

《出路》跟踪拍摄了三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历时六年追随三位主人公,记录下他们的梦想与当代中国现实的碰撞,这是不同地区的中国年轻人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成长故事。来自北京的袁晗寒17岁辍学,3年后她游历完欧洲各国,考上了心仪的艺术学校,15年回国实习,在北京注册了她的艺术投资公司。湖北的徐佳,19岁,是咸宁高中的高三复读生,他已经复读了三次,最后如愿考上了一个二本。毕业工作2年后,2015年徐佳和相恋4年的女友决定结婚。来自甘肃的马百娟,12岁,在野鹊沟小学上二年级,条件艰苦,梦想能去北京上大学。2012年为了方便她上学,全家迁到宁夏,然而马百娟因为学习跟不上,第二年就退学了。15岁的马百娟独自来到陌生的城市打工,但因年龄和学历太低,屡屡碰壁。
  中国当代青少年有着怎样的未来?这是导演郑琼在拍摄三名中国青少年时探索的中心问题。

简评

影片很写实,印象最深的是马百娟一边朗读关于现代小学整洁先进足球场的课文,镜头一边给到她所在教室外荒凉的深山背景;她的爷爷重男轻女,最后向节目组要钱的做法也是印证穷山恶水出刁民;可叹她16岁辍学嫁给了表哥,延续着贫穷的传统。徐佳这种小县城做题家和我很像,看到影评写的回忆09/10年高中生活相当让人感慨。袁寒晗生在帝都,生性也是自由轻快,我觉得性格相当可爱;不少人认为她代表的是“生在罗马”,但很明显她的烦恼并不算少,人生的追求也并不明朗。罗马,不过是永远不会到达的远方罢了。

看好多人都可怜马丽娟,可是看看现实,有多少人愿意为了还有好多的马丽娟到贫困地区当老师的,多数人只努力维持自己的阶层不被下滑,要么往上爬,因为好些人往上爬的路不是做大蛋糕,不是分蛋糕多的人的羹,而是盯着只有蛋糕渣的人下手,长此以往,贫富差距只会更大。也许有人说,改善民生是国家的事,可是国家是由一个个的人组成的,尤其富裕的人有权力有能力的人比普通人的影响力更大。当然我们还是要做好自己,不助纣为虐,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做出一些好的改变就好啦。

跟人生七年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显然,这部片子的底层人民更苦更累,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但就是难以突破阶级壁垒。由于拍摄的是中国,因而比人生七年更有代入感,时不时参照自己是马百娟还是徐佳。小学的时候差不多是马百娟,但比她的家庭条件好一点,父母思想先进一点。初中之后到现在,一直都徐佳,未来大概率也就是徐佳了。我想,根据现在的发展水平全国应该大部分人都是徐佳吧,看到徐佳说希望他的孩子可以过上袁晗寒那样的生活水平,这真的是绝大多数徐佳这个阶级的想法,但是现实却很残酷。

环境真的很重要,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因素。马白娟代表了贫困阶级,甘肃会宁,女孩,原本想上北京的大学,后来辍学在家,16岁与自己的表哥结婚。徐佳代表了普通的大多数,咸宁小县城,复读两年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大学期间也很努力,还谈了一个女朋友,最后历经磨难入职中电技术,成家立业,给女友一个归宿,成为大家庭的顶梁柱。袁晗寒代表富裕人群,就读于北京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可她最大的烦恼是对抗无聊。17岁退学,后来没事干就完成母亲的愿望-开咖啡店,自己选址,布置,运营,后来没有下文。再后来就考试去德国留学,她还是有些天赋的,性格也好,思想也有高度。别人为了生活,她为了体验生活。。。如何在无法选择的环境中,规划并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的。

记录了三个不同阶层少年的成长故事。马百娟说着不标准的普通话(听起来像在吟诗),贫寒的家庭、顽固的思想,16岁时她嫁给了自己的表哥。徐佳就像普通的我们一样,希冀于高考实现家族的梦想、自我的价值,毕业后有稳定的工作、结婚生子,不仅是他一人的故事,也是万千人的写照。袁晗寒的妈妈让女儿毅然辍学,她可以在菜市场开咖啡管来打发无聊的时光,她的艺术天赋也令人惊叹,而这扇门让她打开了更高的创作之路。所以在中国,一个人的出身就可以决定他的起跑线在跑道的位置。

题材是棒的,三个不同阶级的人,前两个为了物质生活而奔波,第三者则是寻找精神世界的出路。片子追踪拍摄了6年,不得不佩服导演的毅力,但片里面刻意的营造一种反差感却让人不适。片里面最心疼的是那个农村小女孩,她小的时候说梦想是找到一份每个月1000块钱的工作,当她15岁去酒店找工作时,刚好开给她的工资就是1000块,可是她年龄不够,只能无奈离开。不得不说现在阶级固化太严重了,前几天和一个才从美国回来的朋友聊天就说,现在人想跨越阶级实在是太难了,什么“寒门出贵子”这样的段子大多是鸡汤罢了。毕竟在片子里有钱人配的背景乐都是贝多芬(无贬义)。哪有什么出路,没有出路。

和影都是四星,先后看的,私心更喜欢这部。内容不错。就是有些镜头取得确实浮于表面了。最强烈对比的是马 上课时老师念“操场周围高楼林立”,镜头给到了他们的操场,则是群山环绕的。讽刺。之后群里人探讨,马一开始闪烁着目光,可惜生活的剧没有主角光环,后来马被现实打磨了吧。而徐的生活是最普遍的却是我最厌恶的,那些保险人员喊着口号看得我强烈反胃,我喜欢袁的生活,虽然悲也是一样的,但是更自在些,可是是有条件的。我在想未来到底要做什么,人生要怎么过,要怎么给孩子解释贫富差距,这个世界为何是这样的。。 @2018-10-15 16:51:31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迷茫和困惑,但贫穷是原罪,贫穷带来的无力感,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他们没有退路,甚至也没有未来,哪怕他们看到了更大的城市,甚至有了更好的未来,但是骨子里的怯懦和自卑也可能会让他被生活击垮,而无数的马百娟和徐佳就过着复制粘贴的日子,几代人可能也跨不了阶层,而富裕家庭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可能性会更多,哪怕生活一成不变,却也已经是无数人奋斗终生也得不到的,所以这世界哪里有什么公平,投胎绝对是个超级超级需要考验技术和运气的活。

看到弹幕有人说,有人生来就在罗马,有人生来就做牛马。很现实的问题。16岁的马百娟渴望读书,却嫁给自己的表哥并怀孕,她的爷爷说,她都是要嫁人的,只有嫁给一个好老公才是她唯一的出路,结合我这几天还有一些女性的遭遇,我发现很多女性其实一生中是没有家的,在自己家会被说,以后反正都是要嫁出去的,嫁人后:快滚回你的娘家去。好像都是我的家,但好像都不是,都不属于我,我只是一个寄人篱下的流浪猫而已。

这样的纪录片,全网找不到可以观看的平台,真的是让人意难平。知道它是通过故事fm对导演郑琼的采访,看马百娟时有对天真的珍惜,看袁晗函有对自由的嫉妒。我努力不把自己带入任何一个身份,但依旧忍不住设想中同样的条件下,自己如何找到出路。子女的无法选择一次一次提醒着我,袁hh也没有因为家里的条件而必然获得幸福和快乐,儿童时的马百娟,读书的样子更像握住了天真的希望,但在赚不到那梦寐以求的一千元时,瞬间破灭。孩子是否只是一场更盛大的献祭中的刍狗?家庭、出身、地域、性别、爱好、教育、运气、机会……我仍然认为温饱的经济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环境=幸福和意义的配方,但我渐渐更加接受,我是错的,是固执己见的无法改正的自我错误,是抱着一个坏掉的降落伞,一个破损的救生衣,却不知道它们已经只是一堆无用之物的傻瓜。

在这里边,比较令我震惊的是马百娟和她两个嫂子间的对话,她们在讨论着衣服哪里买多少钱,可能再多的聊天也不会脱离生活中的鸡毛蒜皮,而且那两个嫂子明明也只是一副小女孩的样貌,却顶这个大肚子比大小。如今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自己,接受着来自不同渠道不同视角的消息,看着不同人的生活,不免有许多的感慨。就像是最近我看了《90婚介所》,里面的女嘉宾一个个都很优秀且都有自己的思想,然而在社会上的其他地方有的是很多令人无奈的故事和人,也并不是只要想就能成的,身边各种因素真的太多了,我们不应该把自己想法强加给别人或者说轻易地去批判别人,没有经历过别人的苦难,也就无法真正的感同身受。

居然有人说《出路》不专业,居然还跟《变形计》比?!人家变形计是商业节目啊,《出路》才是真纪录片好吗?镜头下三位主人公的生活那么真实,内容那么细腻。导演一定是个观察力和悟性都很强的人!整片看下来我一点不觉得乏味,只觉得意犹未尽。这部片子深入浅出,将三个不同家庭出身孩子的人生摆在观众面前,不矫情,不做作,没有旁白输出观点,却能无声无息引发观众的思考。喜欢。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