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圈(1970)

Le cercle rougeUP:2021-09-30

红圈

评分:8.3 导演: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编剧:让-皮埃尔·梅尔维尔
主演:阿兰·德龙 / 布尔维尔 / 吉安·马里亚·沃隆特 / 伊夫·蒙当 / 保罗·克罗谢 / 弗朗索瓦·佩里埃
类型:剧情 / 惊悚 / 犯罪
片长:140 分钟 / Italy: 150 分钟地区:法国 / 意大利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血环 / 仁义血环 / 死性不改 / 夺宝群英 / The Red Circle
上映:1970-10-20
IMDb:tt0065531

红圈简介

由马迪警督押送的嫌疑犯威高(吉昂•马利亚•沃隆特 Gian Maria Volonté 饰)从火车上逃跑,马迪马上联络总部在各处设置路障,并且出动警力大力搜捕威高。科里(阿兰•德龙 Alain Delon 饰)提前从监狱里被释放,当晚找到了昔日旧友里克敲诈得到了钱和枪,随后买了车离开此地。威高死里逃生巧合之下躲进了科里的后备箱里。科里经过路障检查时帮助威高蒙混过关,两人就此结识。他们途中被劫匪抢劫,两人相互配合杀死了劫匪。马迪警官判断威高逃跑会投靠酒吧店主桑提,于是找到桑提要求他当线人并提供线索,桑提拒绝后被拘留。而此时威高和科里找到了被革职的警察简森(伊夫•蒙当 Yves Montand 饰),三人合谋计划一次珠宝抢劫案……

简评

有些人无论相隔怎样的天涯海角,也注定是要相遇的,圈圈圆圆圈圈,都是一种缘分使然。只是常年走钢索的人百密必有一疏,想要终生逍遥法外并不会那么容易,有的结局也许一开始便是注定的。但也许这一切也终将会化成过眼云烟,只要在整个过程中恣意狂欢无怨无悔,无论是怎样的结局,也便是可以接受的吧。红圈并不是人生的终点,也不会是人生这场戏结束的句点,未来的故事,就留给后人续写吧。

我能感受到它的开创性,但却没有能力去细数。直观上,影片冷色调贯穿始终,尤其是两位男主及酒吧店主这些边缘人,只有警察的生活才有暖色调。前半段张力很足,对两位男主相识相知的处理既冷峻又有余温,倒是剧情行至珠宝劫案段落,线索、对话和夜景都徒然增多,剧情浓度也一度变满,一方面变调了影片前半程惯有的叙事节奏和电影语言风格,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也破坏了观赏性增加了观影负担。尤其是结尾黑乎乎一团“秒团灭”,比较仓促。好处是,影片的剪辑点非常好,尤其是前半段,助力十分流畅的叙事推进和剧情展开,此外是故事本身——罪犯最后都死了——后者来无穷无尽。

算是升级版的《第二口气》。偷盗过程太酷,就是对法国人依旧脸盲怎么破。似乎有一些剪辑也有匹配画面的意思。死去的三个杀手直接导致了三个主角的死(宿命),而根本原因却是差人的不择手段与以暴易暴(善恶与正义的拷问)。三个主角如一红球二白球,用寥寥的对话刻画得很精准。酒吧里性感卖花女送的那朵花似乎是影片中的唯一亮色。(从电影里看,酒吧我还是更喜欢法国的,美国的音乐太吵。)四星半。

典型梅尔维尔风格的影片,一贯的冷静、内敛、沉默寡言,依旧是那个充满悲情色彩的结局,影片开头便用寥寥数语点明主题,并暗示了最终的结局,全片都笼罩在阴沉、黑暗中,大多的冷色调为影片奠定基调,相当出色的另类警匪电影,没有警匪交锋的描摹,只有对每个人物的细腻刻画,梅尔维尔对男人的情谊、荣耀的深刻描绘,为之后的电影提供了完美的范本,而那段珠宝店偷窃的戏码,沉稳、压抑、又令人紧张,成为影史经典的盗窃戏码,为后世的导演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相当出色的群戏调度,梅尔维尔经典的犯罪电影,个人风格浓烈的绝对佳作,但更重要的是它在影史上的影响力。

。梅尔维尔展现了出色的技巧和对影片的充分自信:给足了精彩的镜头足够的自由和时间,从而雕琢每一个细节(莱昂内亦是如此)。声音的存在给足了观众安全感,当声音消失、空气凝结时(Corey和Vogel破窗),紧张感拉到了极致。而多视点的切入则使得人物的命运处在不确定之中,让观众担忧着他们的安危。对于事件的赘述从来不是梅尔维尔所在乎的,影片侧重点在于人物内心和形象的塑造。比起德龙的角色,Jansen更加迷人、完整:一个恐惧每一个阴暗角落的、封闭的前警察(梦境和住处的设计绝了),在一场注定没有结果的与现实的对抗中走向死亡。但正向梅尔维尔说的,他先成为了不朽,而后死去。演员的动作细节和摄影的光影设计无需多言,看看是谁主演、谁导演的就知道牛不牛逼了。太他妈爱这部片了!

很多时候都感觉在看香港电影,看的出布尔梅尔对香港电影人在犯罪电影上的深刻影响,但是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很长,所以多出了许多不厌其烦的细节描写,包括对抢劫的描写,都是在香港电影里很难看到的,《独行杀手》本身特立独行,不过太重气质,不讲情节,《红圈》则让我更偏爱一些,那种关于宿命论的浅尝辄止,也被后世仿佛沿用。

梅尔维尔的警匪或者侠盗电影对后世影响最深的应该是吴宇森和杜琪峰吧。不过,在看过他的《红圈》之后,你才知道港产动作片之所以会有一个空前绝后的繁荣时期实际上是对浪漫主义的误解。所谓的浪漫主义美学,在存在主义语境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意思。到了七十年代,梅尔维尔的存在主义电影展现出了从纯粹虚无主义向着纯粹无政府主义转变的倾向。倘若按我的误解,佛祖达摩画下的「红圈」多半是虚指,而非实指。一旦落实,就是世界观的对立。显然,两性之间的爱情在这种对立冲突中已经不复存在,只有同性间的友情还在路上。最终三个男人走到了一起,并在各自的身上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尽管这种犯罪行为并不值得鼓励和效仿,但这种实践本身却让我们看到了命运从被动向主动变化的可能性。但不管是出于主动还是被动,总觉得《红圈》里的人有些可怜。

属于梅尔维尔的冷峻风格,尽量减少对白,也尽量减少人物语气的情感波动以及肢体语言。《洞》相较,除了刚开始用了配乐,大部分时间都是沉默,取而代之的是时钟的滴答声、脚步声、嗡鸣声以及街道的汽车声,突出了一种写实感。全片大部分是用客观镜头,更体现出一种克制,就连大部分的死亡镜头都是一带而过。其实导演也有一点的浪漫主义,通过镜头的剪辑体现人物相遇的宿命感,,后面的几只猫也对结局早有预示。

全片竟然有140分钟,挑战生理,但好在全片比较有节奏感,起伏跌宕,笼统来看,大概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两个前科犯的机缘巧合,走到一起相遇合作;下部分,则为全片重头戏,洗劫珠宝店。影片完整呈现了盗窃全过程,虽然声音静默了,长达20分钟左右,无任何一句台词,但观影体验,是紧张刺激的,肾上腺激素飙升,着实被他们的盗窃行为,捏了把汗。联想到了前不久观看的《洞》,细致呈现了作案手法,不得不拍案叫绝。神枪手,废柴退役警官的小支线,也算呈现完成,比较类型化。全片商业色彩较浓,辅助人物较多,但每个人物相对塑造立体,还是蛮成功的。PS. 中年的阿兰·德龙,差点没认出来。果然,《怒海沉尸》是他颜值的高峰期。

我想不出哪个美国人拍类型片能胜过梅尔维尔。梅尔维尔在红圈这部犯罪片中强调了地理空间,无论是郊区林间,马赛还是巴黎,它们的topology都积极地介入了叙事。人物不再在一个叙事逻辑轴中活动并自我符号化,而是运动在真正的三维空间内。引发共情的技巧炉火纯青。摄影无敌,阿兰德龙走入台球馆的打光和运镜出神入化,Heist屋顶剪影超越希胖。可惜和独行杀手相似度有点大,只是这次是群戏版。甚至怀疑某些set design完全是二次利用...另外,几个主角的性格、各自故事线的最终重合等剧情设置并没有在最终的Heist以及其aftermath中被彻底利用

剧情拖沓,前戏太长,导演不懂见好就收点到为止,硬生生在池塘和保安上强加紧张戏码,殊不知过犹不及。唯一值得夸耀的珠宝店剧情大家有目共睹,最后被出草被利益交换被简单打死,令人瞬间降低对此片整体评价。ps:吃了晚饭后心里还是恨铁不成钢,无法理解那么高智商的犯罪,沉稳的心态,最后死时那么窝囊,可能是导演拍结尾时痔疮犯了吧。

偷盗电影《红圈》里最不重要的就是中间这段偷盗戏。它尽管在复杂程度上丝毫不亚于Rififi,却完全不是故事的核心,就连偷盗的准备都几乎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梅尔维尔的重点在于里面所有人物间的关系,这个世界里的义气和背叛都是在六十年代早已过时的。因此这个故事的核心人物是退伍的警察,他与探长间形成了一对镜像关系,点明着“老无所依”的主题。梅尔维尔最擅长的是加入看似的闲笔,探长的两场逗猫戏的剧情张力爆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