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少女莫妮卡(1953)

Sommaren med MonikaUP:2021-12-14

不良少女莫妮卡

评分:7.9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编剧:佩·安德斯·佛格斯特洛姆
主演:哈里特·安德森 / 拉斯·埃克伯格 / 达格玛·艾伯森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96分钟 / 62分钟(重剪版)地区:瑞典
语言:瑞典语
影片别名:莫妮卡(台) / 莫妮卡的夏天 / 和莫妮卡在一起的夏天 / 与莫妮卡共度的夏天 / Monika / Summer with Monika
上映:1953-02-09
IMDb:tt0046345

不良少女莫妮卡简介

因无法忍受家人所带来的压力,少女莫妮卡(哈里特·安德森 Harriet Andersson 饰)决定离家出走,她找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男孩哈里(Lars Ekborg 饰),希望能够与他一同生活。莫妮卡的到来让哈里欣喜若狂,在丢掉了工作后,两人驾着小艇,度过了一段悠游自 在的快乐时光。
  可是,逐渐拮据的经济让两个年轻人意识到这种生活并非长久之计,与此同时,莫妮卡的怀孕也给两人之间的关系带来了质的改变。莫妮卡和哈里结婚了,哈里外出工作,莫妮卡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然而,孩子的到来并没有让莫妮卡感到快乐,反而让她感到了束缚和不自由,而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中,莫妮卡和曾经的情人旧情复燃,一个本来美满和睦的家庭开始分崩离析。

简评

从镜子开始,背影转过身,青春靓丽得连口红都没必要:亲热狂吻手舞足蹈,不安被掩藏,一段空镜头蒙太奇,水面映天光、云团滚滚来、一道闪电地面积水、淅淅沥沥日出虹升,是天地间俯仰欢笑;偷鸡摸狗拮据狼藉,生活始崩塌,又一段空镜头蒙太奇,风吹芦苇动、日薄西山远、草木萧瑟云压境,是人间左右难逃;怀胎强行婚后,又是一段空镜头蒙太奇,莫妮卡特写转湿滑步道、玻璃橱窗、车来又车往、霓虹灯牌迅速切换,被束缚的心理开始松动;最后结束,与开始的镜子呼应,哈里一下子从外部世界跳入记忆里的手法太惊艳了,变卖家具的小车也从画面外推进来,唯独你不再…远近虚实,层次丰富。

平常化的表达,但是也因为它的平常和纯粹而感动。说着是不良少女,可是她前期的青春、奔放、浪漫…人类本应有的对美好的幻想,在那个私奔的夏日海岛里存活着,而狼狈与不堪都是着陆后进入正常生活后一定会有的,如同电影开头和结尾,镜子里的少女少男都将面对人生的两面性,我们无法预言,我们只能接受。哈利真是很好的男孩啊,爱人没有归所时陪她安顿,为生产的莫妮卡送上绿色的康乃馨,妻离后紧抱着女儿回忆中的仍是海岛美好时光…伯格曼也切实表现出了家庭的重要性,家庭爱情永恒命题。

重复出现的环摇镜头经常将叙事焦点从主角上脱离,后者又会在后景中突然出现。这种特色给影片带来了更真实的生活色彩,莫妮卡的理想生活的垮塌也就在这样的真实中显得更加具有悲剧性:逃离消费社会的夏天对于Harry和Monika而言是一次完美的经历,但面对生存时二者的表现直接预示了这对情侣情感破裂的必然性——Monika是大胆的、冒险的,为了远离消费社会甚至敢于做出违背道德之事(Harry显然是“正常人”,被社会束缚着)。这种差别还体现在两次直视镜头的段落里,Monika是在挑衅观众,打破了第四堵墙;而Harry仅仅是在回忆Monika,被束缚在电影叙事之中。

莫妮卡,太刁蛮任性,太无理取闹,总是在无尽的不满中毅然出走,不顾后果,这样的人如何在生存呢?根本而言,她丝毫没有共情能力,更别说体谅了,她如小孩般是非不分,只图自己开心,真是自私自利。如果碰到这样的女人,那只有自求多福了。我看到了大多数人从爱情走向婚姻的过程,从满怀憧憬到婚姻破裂,正好印证“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哈利因为爱情和婚姻成长了,变成了大人,而莫妮卡却依旧我行我素,只为自己而活。荒岛爱情最是动人,爽朗的笑声,和煦的阳光,翻滚的浪花,青春的酮体,恰到到处的爱情,恰到好处的荷尔蒙。观影过程中,我的思想跳脱出来了,我猜测着剧情走向,是一番别样的体验。夫妻决裂一刻我看傻了,既厌恶莫妮卡,又怜惜哈利。

云With庭壹。迄今为止看过最为异色的伯格曼,前一小时甚至不敢相信这出自其手,如此跳脱、躁动的影像和对白风格,置之戈达尔集中几不可辨,只有那些充满神思的空镜和人物面部特写不时显出伯格曼的风采来。后来才意识到并不是他像戈达尔,而是戈达尔受他影响。直到两人离开小岛才终于回到了相对熟悉的伯格曼,矛盾、争吵、爱的分崩离析,想起《花束般的恋爱》。变卖家具是有声的残酷、对镜回忆是无声的唏嘘。莫妮卡是不良少女吗,她也曾为电影里的爱情哭泣。

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没办法给伯格曼打分。看之前不小心看到一个短评大概也明白会是什么剧情,从最开始搭讪就在等着莫妮卡什么时候把哈里给甩了,他们靠在石头上幻想未来婚后的样子我是没想到的,大概是觉得莫妮卡从来都是不会喜欢哈里的。哈里接到电话得知莫妮卡顺利生了女儿之后,老板让哈利下午就可以回去那边真是很温暖,也让后面哈里看到孩子第一眼的那个镜头显得格外惊悚。看着看着发现很奇妙的一点就是好像完全感觉不到是在表演,好像都是自然的流露,特别是有个俯视镜头两个人在沙滩随意叫喊的那边,可能记错了。

“春天到了,你注意到了吗?这样的天气真不该用来工作,让我们来一场不回家的旅行吧,让我们来看看整个世界”。这应该是伯格曼的电影中第一次没有出现御用男主比耶·马尔姆斯滕(自此之后两位的合作基本就断了,之后只在1966年有过一次)。主题仍是绕不开的“问题少女”,晨起一根烟的莫妮卡,真就是“精神小妹”的典型代表,“跟着大哥混,三天饿九顿”的真实写照。虽然女主在这部作品中的妆容并不太符合东亚审美(看看之后的《小丑之夜》,这部真是得罪化妆师),但是那健康的胴体,和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的青春气息确实杀伤力极强。一度让我想起知乎上的一个问题,大意是有关女性的年龄与吸引力的话题,尤记得一个回答说道,去高中或大学的门口看一看那些少女们,你就会知道,成熟女性再精致的妆容、再昂贵的衣服,在青春面前,都不值一钱

“她看电影的目的很实用,就是按电影里的情调设计自己爱情中的细节,让生活模仿艺术。”看到演员同行了。这个故事很简单,是Monika对家庭失望后通过构建浪漫艾剧本找到新的灵魂栖居地的故事,是新剧本变成旧家庭后重新出逃的故事。年代所限,男导演视角所限,她从父权出逃逃到了随时可能因后代的出现变动为夫权的浪漫艾中。或许是这样的意识形态问题,或许是我不感兴趣囫囵吞枣地快进,让我昨夜里做了三个会醒来的梦。我不是不舍得那些梦,只是如果不是因轻轻的怒意醒来,或许再做下去,会有有趣的发展,我会看到男权话语被我解构的部分。好吧,我的潜意识或许在此之前做不太到,需要我对意识的更新。Monika,让你失望的是生物爹,是男友,是奴隶主,你可以合并同类项吗?Monika,让你失望的是男人以及和男人有关的一切。

表面的故事概括来讲就是两个不幸家庭的孩子在不到20的年纪迅速开始了一段爱情,怀孕闪婚,闪电离婚。影片的题目给出了一个大众视角,女主逃避、懒惰、虚荣、毫无责任感甚至对自己的孩子随意抛弃,有限的画面表明她的家庭比较贫穷,看得出她常被冷落,并未见其承担过多家庭责任,感觉被束缚追求自由享乐是她的主要动力,男主清纯又孤独,女主的主动吸引了他,可惜他见过的女人太少,无法预知这样的女人绝不可能过安稳日子,如果说结果是婚姻的失败,那是双方幼稚的结果。电影的出色在于很多镜头的运用,火堆连结红日,玻璃中映出的男主抱着婴儿回忆着往日浪漫……整部电影可以看作对女主问题的解答“为什么我总那么倒霉?”遇到好男人不知珍惜,做了母亲毫无成长,一直追求恋爱感觉只是逃避一切责任,所谓的自由不过是借口,碎裂的自我才是悲剧的原因。

船与岛是隔离出来的空间,夏季是一年之中抽离出来的时间,惟有在这样精心设置的孤岛环境中,莫妮卡的不良才无所谓良或不良,她与他为这个世界重新立法。他们是自由的,是浪漫的。可这个虚幻的乐园难以持存,如泡泡般炫目但也如泡泡般脆弱。当他们谈起未来,镜头中火焰被风吹得无力支撑。烤牛排打了一个响指,于是,梦醒了。/ 莫妮卡望向镜头那儿太奇妙了。/ 莫妮卡逃离之后哈里卖家具,伯格曼你是看了《包法利夫人》吧。当然,他们也是一对包法利夫妇。

不良少女莫妮卡的娜拉出走模式,因为不满原生家庭的吵闹,幻梦好莱坞电影中有闲阶级不事生产的生活,在开船出走小岛后反现代的文明生活,有一种野蛮和浪漫化的诗意。虽然我一直get不到伯格曼选她做几部片子女主角的原因,她的野性和疯狂推动剧情倒是恰如其分。不良少女的疯狂成为施动者,倒是朴实的男生成为社会大机器的一个小齿轮,我想野性的莫妮卡留下的女儿,是他们之间唯一的联系了。伯格曼的剧情片看起来都是一种套路,呆傻的青年一头扎进少女的爱情迷雾,但云豁雾开之后,总是庸碌的日常。

很难说上对与错,更多的是现实琐碎、真实所带来的无解与残酷。在线性的时间上进行截取,构成了充满着罗曼蒂克光芒的出走和泛着不详色彩的归途,这样看似重复的段落使得情绪不断累积。海边的夏天这样一个天然的时空体杜绝了外界的繁琐和压迫的侵蚀,莫妮卡也与其融为一体,但无论是从无法摆脱的时间和必然相伴的社会生活来看这一切终有结束的一天,于是也显示出来这种反抗所无法避免的脆弱,所谓爱与自由也不过是如同在海边的浅水潭中的欢愉——短暂且有限制。莫妮卡会呆着惶恐没入广阔的草丛,哈利会在镜中凝视自己眼角的皱纹和逝去的时光,回到现实的时候一切都仿佛只是梦一场。(莫妮卡喜欢看电影,是不是她也觉得电影院就如同那个永远理想着的夏日海滩?)

不良少女莫妮卡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