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德家一夜(1969)
评分:8.3
导演:埃里克·侯麦
编剧:埃里克·侯麦
主演: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 弗兰西丝·法比安 / 玛丽-克里斯汀·巴洛特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10分钟 / 102分钟(葡萄牙) / 105分钟(美国)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慕德家的一夜 / 幕德家的一夜 / My Night at Maud's
上映:1969-05-15(戛纳电影节)
IMDb:tt0064612
慕德家一夜简介
电影为侯麦《六个道德故事》系列之一。故事讲述一个34岁的天主教徒让-路易斯(简-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 Jean-Louis Trintignant 饰)爱上了一个年轻的女大学生。他偶遇老朋友维塔尔(安东尼·维特兹 Antoine Vitez 饰),被邀请到一个性情豪放的离婚女人慕德(弗兰西丝·法比安 Françoise Fabian 饰)家中共进晚餐。饭桌上,持有不同道德思想的三人大谈宗教、无神论、爱情、道德、以及哲学家帕斯卡尔的生活与哲学著作等话题。聊到深夜,外面下起了大雪,维塔尔离去,慕德劝说让-路易斯留宿一夜。慕德是情场高手,她极尽挑逗之能事去引诱他。保守忠诚的天主教徒让-路易斯面对了两难之境,一方面心中已有所爱,另一方面美艳的慕德实在又难以抗拒。他半推半就,最终还是抵制住了美色的诱惑。后来,他与心爱的女孩结婚,却发现她竟然曾是慕德丈夫的情妇。
本片获得第4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埃里克·侯麦 第4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第2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埃里克·侯麦
获得奖项
- 第35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编剧
提名:最佳女配角 - 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原创剧本 - 第22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42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最佳国际影片 - 第21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埃里克·侯麦 Éric Rohmer导演
- 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Jean-Louis Trintignant演员
- 弗兰西丝·法比安 Françoise Fabian演员
- 玛丽-克里斯汀·巴洛特 Marie-Christine Barrault演员
- 安东尼维泰兹 Antoine Vitez演员
- 列昂尼德·科甘 Léonide Kogan演员
简评
看简介以为是那种很沉闷的电影,结果发现,啊就算和哲学有关,电影还是电影,不是理论书,是有剧情有人物有对话的。片子的主角大概是Pascal吧233 直到角色们谈到埃及艳后的鼻子这个梗的时候我才惊觉以前读tok教科书的时候还写过他这个神奇的counterfactual history式猜想。大概又是某种世界线连上的时刻吧。还有他的赌博论中我最喜欢的其中一个condition就是人一定要下赌注,赌存不存在上帝。然后后来我查了才发现本片设定的地点克莱蒙就是pascal的故乡。以及我再次发现我最看重的电影要素是台词,对白有趣了我就看得开心了,其次才是剧情画面等等。慕德这么美如果是我早和她做了,男主真的厉害。因为结尾的温暖sweet和慕德的美而多打了一星。
道德六部曲的第三部。太喜欢这一部的节奏,绵延不绝的对话引出一个又一个的话题,引人入胜,却不让厌烦。没有调情,也没有谎言,但是大家都沉浸在这一个3男2女的五角恋故事里。男主的行为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在喜欢的人面前,谈什么道德宗教哲学都是在浪费时间,连原则都可以立马打破。反过来,要是在不喜欢的人面前,宁愿扯宗教立场一整晚也不愿意睡在你旁边。可是吧,从第二天早上雪山的表白看来,道德的困境不在确定关系之后,而是之前。最后,男主如愿与自己喜欢的金发天主教徒结婚,可是意外发现她是自己朋友丈夫的情人。为了维护这段婚姻,他选择了撒谎,假装无知,与前面在慕德家大谈诚信和诺言相去甚远,充满讽刺。在侯麦的电影,头脑才是最重要的性器官。PS:侯麦的镜头下,电影里的两位女演员都好美。
[105min America]从当代的审美视角来看,这部电影中的人物关系是如此的狗血和不靠谱,完全可以把它看成一部戏耍虔诚的天主教徒的不友好的电影,为什么虔诚朴实有带一些理想化的天主教徒会被安排一个这样的爱情结局,喜欢上一个从良的小三,很难以令人接受。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人在爱情面前是盲目的,即使是一个道德观极高的人也难以跳脱出这样的困境,他可以抵住万般诱惑,可以有深刻的思想,但同样也可以被他所鄙视的那一类人中某个俘获,由此也可以看出,人是矛盾的个体,受限于自己的困境,却又难逃困境,在道德层面的高标准在现实中却未必可以一直坚持下去。解决方法就是,一定要有一双火眼金睛。
连续看了三部道德故事都是黑白片,恍惚适应了去除色彩后的世界,其实在马上而立的年纪看侯麦应该刚刚好开始合适,往前几年估计也不能认真看下去;哪怕不如侯麦把男女之情参悟的如此透彻,但近三十年来目之所见身之所感而产生的共情也是每时每刻的,按照中国的伦理观似乎侯麦的电影本身就具有一种不道德的原罪,但随着现代社会不同价值观的愈发多元碰撞,上一代人大多保守的态势逐渐式微,关于爱情和婚姻的绝对忠贞也不再那么上纲上线了,或者说现代婚姻更多只是爱情的保证而非束缚,当然基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一些规则仍应自觉遵守——毕竟电影里的故事是建立在土生土长的小资意识形态之上,回到现实还是要保持理性的分辨力。// PS. 话说侯麦片子里的演员发挥都特别自在放松,几乎没有表演痕迹,观感可谓十分之惬意。
影片后半部分神父的台词很有深意:“基督教不是道德准则,是生活方式。是场冒险,最灿烂的冒险、神圣的冒险。一个人也许要疯掉才能成为圣者。”这与开始时在慕德家两位男士讨论帕斯卡尔的话相映照:“如果没有绝对的机会输掉,不要犹豫,赌上全部。你必须下注,如果你珍惜你的生活,就放弃理性。”人生就像一场赌博、一次冒险——你真心待人,人不一定真心待你。但重要的是前半句。康德说过“对于一个人而言,配得上幸福比现实地拥有幸福更加重要。”所以我赞同男主角的生活态度:我相信真爱,我对每一个爱人付出真心,即使她们没有一个人真心爱我,也不能证明我错了(甚至我的遭遇恰恰证实了我的幸福)。
道德故事系列看到现在最喜欢的一部,侯麦又讲了一个在现实中概率会很低的故事,并且疯狂地探讨了许多哲学问题,关于如何看待宗教和遵守信条,关于历史和政治的意义,塑造了一个信奉天主教(要知道侯麦出生于一个天主教家庭),但是却不全盘接纳其宣扬的观点,有一套自我的道德标准和处事方式(我相信这也是侯麦自己的看法),并且认真履行的人。相应的在侯麦的一些理想化的故事里,勇敢并努力寻找爱的人会获得奖励,最终找到自己的理想型。慕德家的一夜是美好的,观点的碰撞,暧昧的气氛弥漫在狭小的空间,女主人的试探,男主角防线的逐渐瓦解,道德和坚守就在一念之间,这种富有动感的情绪拉扯完全不会让观众觉得乏味。加上命运交织后的再次袭来,男主的巧妙化解,尽显智慧,道德瞬间土崩瓦解,真还挺好看。
窃以为,这是六个道德故事中最为贴近道德二字的一部,因为moral和conscience还是有区别的,而这二者跟ethics也有微妙的不同。第一个镜头就是冗长的天主教礼拜,确定了本片的基调,讨论宗教和道德的关系。男主有一个有趣的人设,就是对数学的兴趣,居然可以让他在独居的漫漫长夜靠做题来打发时间,这也直接引申到Maud家那一夜,三人对于Pascal的讨论。没错,就是那个气压单位的帕斯卡,但这个数学家物理学家,却在31岁时转战神学和哲学,成为一个坚定的Jansenist。这几个在影片对话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是理解候麦影片背后思想的关键,在此不赘叙了。但即使是囫囵吞枣的看,影片90多分钟的铺陈,迎来最后沙滩一幕的反转,构思也足够精巧了。
和不那么喜欢的人聊上一整晚自己如数家珍的哲学、数学以及爱情观,掏出心窝子聊一宿,好像更懂对方了,好像两个人是那样的般配,但与内心冲动永远相随的爱情就是如此感性,这些所谓的理性所谓的共同爱好终不及教堂里的匆匆一瞥,一如他经常提到的帕斯卡赌博论,道理都能懂,但只要有机会仍旧会追随本心去选择对自己更有意义的选项,即使赌上一切。四人间的关系如果单拎出来讲个梗概八成会让人吐槽“狗血”,所以不管情节如何,关键还是得看怎么个拍法,在侯麦的电影中类似的“狗血剧情”仍旧能在其日常生活化且有意减弱戏剧冲突的处理下展现别样的魅力。
第一感受是这是我看过的侯麦的电影中极少有留白镜头,故事连贯易懂的一部。很喜欢电影中“一夜”的那段,既有宗教、哲学、爱情,又暗含着这些要素彼此相互作用的直观反映。喜欢看侯麦作品中的人物在餐桌上、日常交流中讨论哲学、文学等观念,让我觉得这些形而上的东西离日常生活很近。这一夜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维达尔的借口和试探,他将这一夜视为游戏;慕徳的引诱和渴求,多次布下诱人的台阶;男主在道德与情欲中的纠结矛盾,在这场关乎自己原则性的考验中受着折磨,一切都颇具戏剧性。如果一个男人面对此种情景依然大谈哲学宗教,说明他真的不喜欢。而影片中几位主要人物的情感关系,恰好是主角所探讨的概率、偶然、巧合、机运的表现,最后巧妙的结尾真让人拍手叫好。
为数不多希望能在电影院重看的电影,主要是我的观影体验太差,字幕说着说着就对不上了,急需重看!//2018年草草看过和这次在第二排抵着字幕看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1大概是宗教命题的缘故,我竟联想到了伯格曼,虽然伯格曼身在其中的纠缠与逃离与侯麦置身事外的客观探讨相差甚远。2侯麦写的是人与人互相逗弄而不自知的故事。于是我瞥见了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儿的影子。仁慈的侯麦这次也只是狠狠地揭了男人的底,对女性包容地点到为止,打了个幌子就结束了。3每一段讨论都精彩极了!每个人都很虚伪,只是有些人虚伪得更多。4Maud讲述不幸丧生的情人时我近乎落泪了。(肯定是她太美了的缘故)5看完疙瘩一小时后就看侯麦,才发现侯麦是多么的特立独行啊!在一个充满各种形式的革新和叛逆的时代拍出了这样一种近乎古典美的作品。
帕斯卡尔提喻了数学和天主教的形式精神同构,而MKS主义则带有某种新教的狡猾。《慕德家一夜》重演了从天主教到完全世俗主义,而韦伯笔下的新教伦理则是诱惑者梅菲斯特,一个危险的中介物,将基督教引入巴迪欧事件哲学的轨道。慕德家的一夜是狄更斯-卡普拉的圣诞之夜,而不是德里达-列维纳斯的守夜,奇异的事件“正在”发生,在这种境遇之下,人物不得不行动,必须“成为”基督。从理论角度来说,宗教伦理正在被功利主义还原,房间之外的任何世界都变得不复真实,慕德的家是游戏中浮于高空的模型。但这一基督-事件只不过占据了影片的中间部分,侯麦展现了事件如何发生衰变,当一切可能运动之物被去除,因此影片媒介本身就成为了体现这种过程性的对象,以五年作为尺度收缩,无论是观看者还是剧中人物都无法感受到时间性,无异于即刻的偶然。
关于宗教的讨论其实不是男女那点性事前尴尬的游戏,而是人物白描的骨架,和道德冲突的外衣。甚至比起一夜共枕的暗流涌动,信仰问题上遮掩地自圆其说在更深层地触及小资产阶级们隐秘的瘙痒。最后时刻,Louise的谎言并非一种圣人式的体贴,也不单是对信徒条例的反讽,而是为一种虚假的“恩典”圆场终究要付出的代价。Louise要到那一刻才能知道信心所要求的牺牲,即Françoise所渴念的无条件“恩典”,她没想到的却是,它并非从天而降,而是以小资产阶级懦弱道德的名义施予的。这才是文本深层去戏剧性的隐痛。是的,这样的争执仍然满是资产阶级的臭气,它才没有发现自己的心机和躲藏其实一无所用,也毫无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