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员的妻子(1981)
La femme de l'aviateurUP:2021-06-18
飞行员的妻子简介
弗朗索瓦(Philippe Marlaud 饰)深深爱着名为安娜(玛丽·瑞莱 Marie Rivière 饰)的女子,然而,由于工作的缘故,两人几乎无法见面。一次偶然中,弗朗索瓦看到安娜和她的前男友克里斯汀(马修·加里瑞 Mathieu Carrière 饰)在一起,之后,他又发现克里斯汀和另一名陌生女子有所来往。于是,弗朗索瓦起了跟踪克里斯汀的念头。 在跟踪的途中,弗朗索瓦结识了名为露西(Anne-Laure Meury 饰)的女子,在得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露西对于弗朗索瓦的行为表示了理解,同时加入了他的跟踪队伍中。终于,弗朗索瓦从安娜的口中得知了陌生女子的真实身份,她和克里斯汀是兄妹。同时,露西亦投向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
简评
第二次还是第三次重看,重新发现Francois的温和、克制和对自己行动的无意识,是多么有意思的特质。故事里展现了很多微妙的人类情绪,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他去送明信片,看到小女孩和自己的男朋友亲昵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掉头离开把明信片扔掉,但是想了想还是帖邮票寄了出去。不过,谁和谁在一起,谁究竟会不会在恋爱关系中威胁到谁,这些都是点缀故事的元素而已。除开Francois的小历险,侯麦还是在探讨不同的恋爱观:爱是不是一定要和一起生活捆绑在一起,这之中Anne和朋友还有Francois都站在对立面。
即使放在侯麦的所有作品中来比较也可以算得上是最有趣的一部电影。我很喜欢安娜的恋爱观:我们可以相爱,甚至结婚,但我们不需要时刻的陪伴,我有我的生活,他有他的夜工。最喜欢的一段剪辑是弗朗索瓦和露西坐在池塘边,当他们开始那种像下棋一样的对话时,侯麦时不时地插入了几个从他们的视角拍摄行人的镜头。当弗朗索瓦沉浸在他自己的难题中时,世界仍然像潮水一样从四面八方包围着他。这种观看体验非常独特,每当观众逐渐被故事的魔力所吸引时,侯麦又总在用这些跳脱的镜头打断本应流畅的情感投入。一百万的人口就有一百万个故事,每个故事又有无数个版本,无穷无尽,似幻非幻,欲说还休。飞行员告诉安娜的故事、安娜告诉弗朗索瓦的故事、弗朗索瓦告诉露西的故事、露西告诉弗朗索瓦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可以假作真时真亦假。
精通男女心思的侯麦拍摄小品式的生活流早已驾轻就熟,既没啥大事发生,却把对话间所传递的恋爱观表述的不动声色。初看像是另一个道德故事,最后才明白其实片中最无关紧要的就是男主角,跟踪戏段落尤其精彩,用时不时映入画面的陌生人来消解主人公带有目的的刻意感,跟踪观察人物内心的情感出口,感情与控制此消彼长,在情感关系里,占据主动权的一方往往是说谎的人,到最后付出真心的一方往往会被真相打得遍体鳞伤。
太棒了!带点侦探悬疑的味儿来拍的爱情小品。这次大师把交点聚焦给吃女人醋的小男友身上,这个一头金发的天真无邪的男孩儿,只是单纯的因为好奇而误打误撞的跟踪了早已失去竞争力的情敌,过程中遇到另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儿,俩人组成一对儿欢喜冤家侦探,去侦探一个完全不认识没有关联的男人,转折也很流畅不生硬,好奇心推使着俩人推理结束这次侦查游戏。而后回归正题在女主的小屋子里这对儿情侣互相吃醋的样子真是让人感到幸福,一个天大的误解就这样被侯麦给在俩人一言一语的谈话中化解了,最后的小结尾神来之笔,画龙点睛般的作用!巴黎的神秘最迷人。
非常喜欢前面剧情的铺设,尤其是公园那一段。环环相扣。候麦电影里的剧情和美术永远都是精品。最后,男主其实也和女主一样“见一个爱一个”,他也是一有机会就会喜欢别人的,从他去找那个女孩就看得出来。人都一样,男人女人都一样。候麦的电影永远只展示一个结果与事实,评判交给观众。但我相信,一个合格的候麦爱好者,是不会单纯评价好坏对错的。这电影是如此,这人生也是如此,我们看个热闹,做出各自的选择,仅此而已。
男主临时起意跟踪的戏,不需要什么台词,一切都用行动来完成。拍照片的桥段失败了就失败了,不是为了伏笔,却也让观众一起跟着紧张。设置了一些巧合,比如公交车上的偶遇,在现实主义的冲刷下,并不觉得突兀,因为之前也并没有用镜头语言或音乐营造紧张氛围,保持着生活的质感。结尾居然放了一首有歌词的歌,还在画面结束之后任由这首歌放完了。不明白为什么影片类型里有喜剧,导演完全没有去设置笑点呢。
。微妙的各种可能在其中碰撞惹你着恼也逗你会心一笑。,总是能被女孩一眼识破。初识的露西说,陷在自己烦恼里的人都挺傻的;电影后半段,女朋友安娜也质问:只沉浸在自己的心情和烦恼里,你就没办法考虑到我也在烦恼吗?所以啊,烦恼是爱情的别名。“作”是因为爱情并不比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待在自己想待的地方更重要。所以她选择的男人是飞行员或在邮局值夜班的男主:总要错开一些,才有余地透气。,只能看到她有另一个男人的表象。他也不懂古灵精怪的露西,听不出露西话里的假假真真。他注定与她们擦肩而过,寂寞地走入巴黎的夜色。
一个真正意义上「也许没有故事」的故事,没有戏剧化的冲突,没有善恶对立,没有道德谴责,只有人物的心绪状态如风中旋舞树叶,以极其自然的方式找寻各自归处。人物关系结构向来是侯麦拿手好戏,本片中亦呈现非常完美的闭合架构,直到最后一个镜头揭示所有角色在同一轨道运行,然而永远无法知晓他们将流落到巴黎哪个角落,哪个深夜时分的哭泣(片尾曲竟然是侯麦自己写的,非常趣致)。多角关系几乎囊括了凡人众生如你你我我的各种角力与对峙,没有一场爱情不伤心,没有一个人值得长久等,在彼此追逐的人间游戏中,反正我们一样平等。
侯麦的故事简单而质朴,还是那种感觉,基本上是两个或几个人坐在一起慢慢说话。基本没有复杂的场景和线索。它把所有的镜头都集中在一个个具体的人,再把镜头推进到这个人的动作表情内心活动。他讲了这么多爱情故事,每次都挑出一个侧面散漫又用心的向你呈现,需要观众有耐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家在爱里都是敏感脆弱的普通人,都在寻求安全感,都需要沟通与理解。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快乐和苦楚,我们有时候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觉得自己被整个世界对不起,很少顾及到要对别人心存抱歉。其实里面的人都很简单,大家都有烦恼,大家都必须思考,大家都在真实的生活和爱与被爱。我更喜欢它的另外一个译名《人不会无所思》。
絕大多數電影用九十分鐘或更長的時長講述時間跨度為數天、數月甚至是數年的故事,我衹適應這種常規,我不適應那些故事時間跨度僅在一天甚至是數小時之內的電影,所以我不喜歡愛在三部曲,也就不喜歡本片了,長達約四十分鐘的跟蹤戲份讓我措不及防,也沒有進行平行敘事,講講在此期間安娜或者克里斯汀幹了什麼的,這種突如其來的用總時長約三分之一的時間把一位或數位主要角色「排除」在外的劇情結構我不是不能接受但確實在敘事節奏上讓我不敢恭維,就是不適應。在跟蹤戲份結束後的一幕中,隨著安娜對弗朗索瓦所跟蹤的克里斯汀身旁女子身份的揭曉,片名「飛行員的妻子」的含義展露出其諷刺性,那女人衹是他的妹妹,而弗朗索瓦整個下午都在跟露西跟蹤錯誤的對象,而露西口中的沒有男友竟然是自己的同事,「一個人做不到什麼事也不去想」,無法避免會想歪。
我们观众的视角大部分时候都是跟随着男主角进行的,所以一开始很容易把自己代入男主角的境地。但当女主在床上哭泣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当男主自以为是进行跟踪的时候,其他人的心伤与故事也是同时在发生的,只是我们没有去关注和在意。女主角在一天内,生活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难过的事情,但她无法倾诉给观众,因为视角不在她身上,当女主在床上痛哭的时候我突然就共情了。男主角之后的表现,只能说他真的不行,应该全盘托出的时候却选择隐瞒了部分事实,然后油自以为是地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结果就是女朋友和新认识的女孩两头都没吃到好果子。
上夜班的弗朗索瓦是躲在阴影里观察,他好像看到了整件事的真实,但也只是一个片面,他很正式的买了张明信片想要留言给安娜,却写上了露西的地址,想送给露西,却看到露西和恋人接吻,在垃圾桶和邮筒之间,决定寄出去,最后消失在夜晚的人群;家里水管坏了的安娜牵绊在各种复杂,浅薄地人际关系中,她一方面喜欢自己温馨的小天地,一方面局促的生活格局,把她添得很满,很疲惫,装不下一个存在感很强的恋人,这也是她和飞行员持续下去的原因,她的生活里有些东西亟待捋顺,辗转两地的飞行员克里斯汀决定回到怀孕的妻子身边,飞行员的妻子,一个没有出现的女人,是一种暗示,是家庭生活,充满幻想的露西随时准备邂逅爱情,电影里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侯麦总是把误解拍得妙趣横生,你看了一面就做出了选择,可你又不得不选,人生不就是这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