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之日(1978)

Days of HeavenUP:2021-04-22

《天堂之日》(英语:Days of Heaven)是一部1978年的美国电影,由泰伦斯·马利克执导兼编剧,这是他导演的第二部长片。

天堂之日

评分:7.9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 编剧:泰伦斯·马力克
主演:理查·基尔 / 布鲁克·亚当斯 / 山姆·夏普德 / 罗伯特·J·威尔克 / 琳达·曼兹 / 斯图尔特·马戈林 / 蒂莫西·斯科特 / 吉恩·贝尔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94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意大利语
影片别名:梦断天涯(港) / 天堂岁月 / 梦断情天 / 情来自有方
上映:1978-10-06(美国)
IMDb:tt0077405

天堂之日简介

20世纪初,Bill(理查·基尔 Richard Gere 饰)本来是工厂里的一名工人,因为打架他只能离开了工厂,带着女友Abby(布鲁克·亚当斯 Brooke Adams 饰)和妹妹Linda离开了芝加哥,在德克萨斯州的一个麦田上找到了一份收割麦子的工作。Bill和Abby伪装成兄妹。一位年轻的农民(山姆·夏普德 Sam Shepard 饰),也是农场的主人被Abby吸引,同时,他发现自己患了绝症。为了窃取农场主的财产,Bill让Abby嫁给了那农场主。不料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Abby也对农场主产生了爱情。另一方面,Abby和Bill不寻常的来往也让农场主极为不快。于是Bill离开了麦田。过了一段时间,Bill又回来了,农场主终于忍无可忍,端着枪走向了Bill......
  本片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并获最佳服装、最佳原声等提名。

第5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内斯托尔·阿尔门德罗斯 第5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响(提名)约翰·T·赖茨 / 约翰·威尔金森 / 巴里·托马斯 / 小罗伯特·W·格拉斯 第3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泰伦斯·马力克

简评

电影是光与影的艺术,绝对不能只通过叙事去评价,摄影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而泰伦斯绝对是光与影的大师。首先他用自然光源拍摄优美的自然风光: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碧绿的田野、金色的麦田,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油画。尤其是收割的画面,美得像是梵高笔下的丰收。至于傍晚和夜晚,他则善于利用人物的剪影构成一幅幅动态的画卷。至于剧情则狗血的一塌糊涂。男人为了得到身患绝症的年轻农场主的财产,不惜让女友去勾引他,而女友竟然欣然接受了。最后女友爱上了农场主,他决定放手离开。但农场主发现了他们的关系,想要杀他,却被他反杀。但是这狗血的剧情丝毫不影响观众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电影绝对不只是故事,它是光与影的艺术。

马力克可是名副其实的高材生,专攻哲学和社会学,如果说诺兰的点影里有关于哲学的思考,那泰伦斯马利克不仅把那个宽广单调的美国大陆描绘出来还深刻的刻画了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在那个年代竟然能拍出来如此美丽的场景,我很怀念上个世纪初美国还没有完全开发的样子,一切都是充满机会和神秘的,投机者们络绎不绝,就像每年都会被收割的麦子一样,人生也是一个接一个的不确定,就像最后被蝗虫完全吞噬的农田,而这些麦粒一般渺小的人就随风飘摇,走到哪就是哪,如果你是一条船,漂泊就是你的命,你可千万别靠岸。

泰伦斯·马力克用一段田野风光(无与伦比的)讲述了一个宗教寓言。他并没有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也没有抽离到上帝视角审判人物,而是用了一个孩子的视角观察世界。孩子还没长大,不是大人的麻烦,也不是大人的救星;她还不能完全理解世界,有时候她什么都知道,有时候又什么都不知道;她说的话是自言自语,有时候直戳问题关键,有时候又没有多大意义。她与大人的世界若即若离,马立克也就顺应着她的游移:一会拍拍风景,一会拍拍人物——马立克就是这个孩子,他没打算走入这段情感纠葛,也不需要解释他的人物,他想表达的东西非常简单:这样的故事正在发生着,发生在社会与自然之间。这样的故事被他观察着,故事里的人物,与天堂和上帝若即若离。

太喜欢了,安静的叙事,荒凉的色彩,绵长的音乐。随着人潮四处寻觅工作,流浪冒险的年轻人,心怀大志恍然自己只是平庸之辈。在那个必须干活才能够吃得上饭的年代,住在别墅里的农场主雇着一批靠马铃薯填肚子的工人。每个人都很老实的感觉,交际仅限家人,就是这么朴素的表面下匍匐着邪恶的野心。无耻或自责的欺骗,换来的是最单纯善良的人的暴怒,越是如此,越是有具有毁灭生命的力量。泰伦斯的镜头真的好美,柔却有力,可以绷紧到极致,又可以一下撕破脸,不愧是学哲学出身的。事实证明,有张力的情节不需要刻意的戏剧性,这才是看人让人想要为生活奋斗的电影。

《天堂之日》泰伦斯·马力克第二作,史上摄影最美的电影之一,Néstor Almendros全程运用自然光,几无人工补光,许多场景均拍摄于日出日落前后的“魔幻时刻”,莫里康内的配乐亦功不可没。秋日的麦穗,笼罩天空的积云,碧空红霞与血色残阳,人、火车、房屋与马匹的剪影,夜晚的篝火与马灯。以小妹妹的回溯性旁白贯穿影片,孩童的观察视角所造成的间离感也契合于马力克对现象学式电影的追求,内心的情感被外在的直接感知所遮覆。从天而降的意大利马戏团演员恍若天堂之日,而那场席卷一切的蝗灾与啮噬所有的烈火则犹如地狱之夜。无尽的流浪与逃亡的爱侣恰似[恶土]变奏。理查·基尔与山姆·夏普德演得妙,两人间的张力溢出了银幕。麦苗在土里伸直长大的延时镜头(冰红深蓝)

+。此片或许说明了马力克的风格不应被仅仅框定在剪辑技法内。在那些转场节点以外的部分中,即使电影处于流畅的叙事环节时,镜头语言也完全有别于传统剧情片所采用的策略。最明显的是由轴线和视觉位置关系所约束的稳定的戏剧空间被瓦解,于是代表着意识流驱动力的第三视角旁白可以肆意地主导叙事,同时影像也随时会被自然景观和声音吸引而暂时离开情节行进的轨迹。但与此同时,情境和人物依然保持在场,其在电影的某个看不见的外部中(或许是导演的构思)是完整的,只是在电影的叙述视角和口吻中被碎片化,从「穷山恶水」到「生命之树」及之后作品的一条演进路线即是建构愈发完善而呈现愈发零碎的过程。

极佳的摄影将人间变得与天堂无异,但即使情节松散且有着大量表现自然环境的镜头,叙事仍然是本片唯一的主线。与《生命之树》不同,在本片中,环境与自然虽然同样并不仅仅为交待人物及故事发展而存在,但也尚未发展到成为可与人并提且相互交融启悟的另一元宏大个体式的存在,而是接近于两者之间的一种微妙平衡。但前者中的世界宇宙与环境,究竟是“宏观的存在”还是“宏大的个体”尚有待探讨,这涉及到作者所表达出的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与交流究竟是内在一体包含式的,还是外在并提交融式的。+

这部电影对我这种恐虫症患者来说真的太不友好了!全都是蝗虫的大特写我还能看他们吃完后舔舔爪,真的浑身起鸡皮疙瘩…泰伦斯马利克的摄影不用说,他所有电影的摄影都是一定要在大荧幕尤其是iMax上看的级别,因为每一帧如同油画般自然美丽的色彩让人实在目不转睛,构图美不胜收,相对于可能较为一般的故事来说,视觉效果在此占了太大的主导。另外如同第一部看的《生命之树》一样,泰伦斯依旧喜欢传达出一种意识流般的思潮与美感,而借助旁白等多种方式,更是某种现象学式的距离与浸润的合二为一。尤其是前半部分风吹麦浪的唯美田野自然与尔后被蝗虫和火灾吞噬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恐惧,惊悚以及焦躁不安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天堂之日到来前用大片蝗虫特写和声音营造极其压抑氛围,配合以毛骨悚然的配乐,再到后边一切复归平静,真的是一位好导演

5 既有Malick自己的東西 (那些宗教隱喻啊自然光) 又有Hollywood敘事那套,老實說節奏一點都不慢。很多人的焦點都集中在天堂的宗教隱喻,但其實這部片拍得特別實在,比起什麼罪惡與純真的哲學問題,最明顯的衝突就是階級,一邊是無產階級的工人情人,另一邊則是身為地主的貴公子丈夫,女人的美貌就是她最大的資本,這不就是妥妥的馬克思現實主義嗎?年代背景也很重要,一戰前的美國,二十世紀初現代化的開始,看似能夠流浪選擇工作和自由的工人,其實也不過是過著奴隸般日復一日的生活。機械化的農業,和彷彿和千年前一樣永恆不變的大地,彷彿奇蹟般的magic hour光線下,是殘酷吞噬人的靈魂的勞動。無人能夠逃過資本主義,遠離塵囂的農場究竟是天堂還是地獄,就視乎你是生產的工人還是每日過著無所事事享樂消遣的地主

实在没感受到任何轻盈灵动的自由瞬间。在如此壮阔辽远的自然旷野中人物本应弥漫、延宕与漂浮的思绪/闪念/行为被狗血奇情又浮夸的三角恋设定奴役在了僵化死板的情境—运动链条上。只有在结尾两位女孩朝着铁路尽头无目的却又坚定地漂流游荡时,那一丝放浪而永恒的精神流浪气息才生出一股回荡于影像中无以名状的余韵。其次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民谣配乐实在是多余又黏腻,那些风轻拂过麦浪的磨砂声、蚊虫共奏出的微鸣声以及一切发迹于混沌辽阔自然荒野中的白噪音都要比这顺拐甜腻配乐好上千百倍。这样平庸烂俗的文本结构与配乐实在对不住如此精妙绝伦的摄影。

久闻大名,今天终于看了的影片。不少地方给人一种仓促的感觉,最后反倒是小朋友的这条线最为讨喜。但是呢我日嘞这个摄影和这个配乐就尼玛离谱,一会觉得这莫里康内更牛逼,下一刻又反过来。摄影尤其蝗虫及后的火戏这几场是不得了。但是话说回来,屡次看到阿尔曼德罗斯说的“用大量灯光的必要性只是要使他们自己的无能合理化,使他们的薪水合理化,使他们自己看起来像是个知道某些秘诀的人”,再怎么尊敬他那也不能完全认同(不得不说我看他各处的对谈都觉得好欠揍,但是他牛逼,我又服),若只是说针对那些固执己见无法接受简单有效地创作方式的人来说也罢,但这话本身说得还是太过傲慢了,采用自然光固然好,但是也有相当多的例子是不留痕迹地使用灯光做到了自然光的效果,他所见到的不自然的人工光效我总有一天要做出以假乱真的效果来反证。

泰伦斯·马力克第二作,1979戛纳最佳导演。,Néstor Almendros全程运用自然光,几无人工补光,许多场景均拍摄于日出日落前后的“魔幻时刻”,莫里康内的配乐亦功不可没。,笼罩天空的积云,碧空红霞与血色残阳,人、火车、房屋与马匹的剪影,夜晚的篝火与马灯。,孩童的观察视角所造成的间离感也契合于马力克对现象学式电影的追求,内心的情感被外在的直接感知所遮覆。(想及费里尼)恍若天堂之日,而那场席卷一切的蝗灾与啮噬所有的烈火则犹如地狱之夜。[恶土]变奏。·基尔与山姆·夏普德演得妙,两人间的张力溢出了银幕。。

获得奖项

  • 第36届金球奖
    第36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剧情电影 / 最佳导演
  • 第3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3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Anthony Asquith Award for Film Music
  • 第51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1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摄影
    提名:最佳音响
  • 第32届戛纳电影节
    第32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导演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24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24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Best Foreign Actor (Migliore Attore Straniero) / Best Foreign Screenplay (Migliore Sceneggiatura Straniera)
  • 第43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43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导演
    提名:最佳影片
  • 第31届戛纳电影节
    第31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导演
    提名: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