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树下的情人(1994)

زير درختان زيتونUP:2021-06-25

《穿越橄榄树林》,或译《橄榄树下的情人》,是伊朗导演阿巴斯·奇亚罗斯塔米于1994年拍摄的电影,背景是地震后的伊朗北部。这部电影入选了第67届学院奖的最佳外语片,但未被提名。像阿巴斯的其他电影一样,《穿越橄榄树林》以一种自然主义的方式拍摄,展示了艺术和生活之间的一种复杂链接。其叙述方式常常模糊了虚拟和真实之间的界限。

橄榄树下的情人

评分:8.4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 哈罗德·曼宁 / Hengameh Panahi
主演:默罕默德·阿里·科沙瓦兹 / 法德哈·基德曼 / Zarifeh Shiva / 侯赛因·拉扎伊 / Tahereh Ladanian / Hocine Redai / Zahra Nourouzi / Nosrat Bagheri / Azim Aziz Nia / Ostadvali Babaei / N. Boursadiki / 科达·巴和·迪范 / 艾哈迈德·艾哈迈德·波 / 巴比·艾哈迈德·波 / Mahbanou Darabi / 贾法·帕纳西
类型:剧情
片长:103 分钟地区:伊朗 / 法国
语言:波斯语
影片别名:穿越橄榄树林 / Zire darakhatan zeyton / Through The Olive Trees
上映:1994-02-01(伊朗曙光旬电影节)
IMDb:tt0111845

情节

地震后,一个电影摄制组来到某个村庄拍一部叫《生命在继续》的影片,导演亲自在当地挑选主要演员,选上了一个正在念书的姑娘塔赫莉和年轻的砖瓦匠侯赛因,剧中他们饰演一对夫妻。很巧的是,他们俩早已认识,小伙子向姑娘求婚,但因为目不识丁且没有房子惨遭姑娘祖母的拒绝。在拍片的间隙,侯赛因对姑娘照顾有佳,不断用言行证明自己是个可以依靠的人。他恳请姑娘摆脱祖母的陈腐观点,答应嫁给他,可对方只是埋头读书,一言不发,连头也不点一下。影片拍完了,眼看最后的机会也将溜走,侯赛因追随塔赫莉走在她回家的路上,反驳着她可能提出拒绝下嫁的理由。他们穿过了橄榄树林,爬上了山坡,小伙子不停说着,姑娘仍始终沉默。这时,摄影机不再跟随他们的脚步,停在了一个高点上,镜头里,两个年轻人渐渐消失了。过了一会儿,一个人影出现在山坡上,那是侯赛因飞跑了回来,他又穿过那片橄榄树林,消失了。

评价

该电影在国际电影尤其是法国电影批评中反映良好,被提名为1994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最佳影片。在2012年《视与听》投票中,六个批评家和四个导员将《穿越橄榄树林》评为有史以来最杰出的十部电影之一。

参见

  • 第67届学院奖最佳外语片提交列表
  • 穿越橄榄树林

简评

残忍的视角,凌厉冷静,就像女孩一样,一言不发但做出决断。电影本身的视角给的就很有意思,车窗的视角,拍摄的视角,展现了电影中所说的“真实”,而这个残忍就体现在男主再怎样求爱,导演也没有把男女两个人放在同一个画框,即使最后放在了一个镜头下,也是一个超大的远景,这就是对求爱者的残忍,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电影表明了男主的目的,喜欢女主更多是因为她是读书人,这种强烈的目的性确实让人喜欢不起来,男主死缠烂打感动的是自己吧?当他说服不了女主的时候对女主开始了言语上的刺激,贬低女主就更让人讨厌了。最后一个长镜头配上了喜悦的音乐,就像一只鸟儿攀上了高枝,并不让人开心,但是这个镜头真的超级有力量,如果男主追到女主,希望他兑现诺言,如果没有,希望提升自己,不是贬低他人,小伙子改一改,说不定有前途。阶级表达很有意思

#BC阿巴斯展# 三部曲最喜欢这部,程度3>1>2。从电影到关于电影的虚构纪实再到关于虚构纪实的虚构纪实电影,套娃般的戏中戏。阿巴斯在这部片里把“装置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既赤裸地解构电影将设计行为展示出来,又把这种展示再度设计成了电影,侯塞因在摆满鲜花的蓝色阳台上一遍遍念出剧本,而剧本台词也借由表演成为了他自身对情人的告白。之字形的往复路不断延伸在三部曲里,在《何处》是迂回的循环诗、在《生生》承载了更多缓慢却坚韧的生命力、在《橄榄树》表现出了真实与虚构间交织的无处安放的浓烈感情。最后的长镜头毋庸置疑是看过最美的电影结尾之一,由跟随相见到分离,在一个停顿之后的追逐背影里镜头逐渐拉远,将所有的感情放进凝望之中,飞奔过之字路穿过山顶之树绵延过橄榄树林在到达前折返跨过无尽绿野,宛如一首余味悠长的绿之诗。

重看,长假的旅途以阿巴斯做结。献给诗意与自然相合的远景终幕,在那片充斥着绿茵,盎然生机的橄榄树林里,人物渺小得仿佛沙尘与颗粒,侯塞因追逐爱情,追求塔赫莉的过程便也像这片广袤的橄榄树林,恍若一片时间之海,一片时间的荒野。阿巴斯先生最后的真实,建立在推翻村庄三部曲前两部营造的现实幻象。车内的对谈,即便摄影机呈现的视角属性是主观视角,依然在戏中戏结构的反复套装之下沦为客观视角。不断NG的电影与爱情是大地婚姻的无可奈何,片中导演沾沾自喜源于对地震中死去与活着的人的人文关怀,以及对橄榄树下情人的追随与观看,而阿巴斯正好捕捉到了潜藏的情愫——导演在不经意之间出现于橄榄树下。“我本不想再当泥水匠,若是为你,我想可以。”夜深至此,想起侯赛因的告白难免感动与潸然泪下。(CC修复)

可是男孩,你真的爱我吗,爱我墓地上氤氲的眼神,还是爱你未当面说出的互助理论,爱我受过教育的身份,爱你改变阶级的机会。你嘴里真挚的允诺,允诺我房子,平淡快乐的生活,允诺我继续读书的机会,你说你不再做泥水匠,这个地位卑微的工作,如果做也是为了我,为了让我开心,只要我开心就够了,这是真的吗?——橄榄树下喋喋不休紧追不舍的侯赛因,在焦急的言语里,真的有爱吗,我看到的是恐惧,害怕失去这来之不易的跨越阶级的机会,但是我看到他的眼神,又开始怜悯他了,全片唯一的配乐,最后五分钟的变调,从弯弯曲曲的钢琴到愉悦的小提琴,女孩最后转身对他说了什么,他慌乱地往回跑跌跌撞撞,一切在愉悦的音乐里仿佛都指向了同意,但是我宁愿她说出,我不爱你,不要跟着我了!——伊朗女性的黑色罩衣头巾下是永远遮盖不住永远无法无视的坚定和勇敢

一场地震,两部长片。在三部曲里反复上演的自反桥段已然把拍摄现场反演成另一镜头下的现场,这让电影“真实观”的内涵又有了更丰富的解读,如果想追求极致的现实就要逃离窥探视角下的表演姿态,那么观众双眼这对天然的镜头?除了形式上的破壁,阿巴斯同样也给出自己对电影真实具体而言的思考:坚持剧本65还是事实25,称呼后是否不再加上先生,只是这更像质问固执的老头是否要坚持他记忆里的真实。其中的爱情故事意外地让我惊叹,对第二部地震后举行婚礼夫妻的伪纪实拍摄和拍摄缝隙里挣扎求生的另一场被一切否定的求爱——除却那些晃荡的橄榄树林,是悲风的绿,是反叛的绿,是恣意的是诗意的,故土的灵魂的希望的,是生生长流的无际绿海。

长镜头看的我快睡着了,影像用大量主观视点下的运动镜头表现主角行车的过程,声音的在场与声源主体的隐形形成声画对位,阿巴斯在《樱桃的滋味》中亦沿用此手段,从毕赣的《路边野餐》可以看出这种表现方式的影子。《橄榄树下的情人》虽然与特吕弗的《日以作夜》皆采用“元电影”叙事,讲述电影拍摄过程中的故事,但本片的电影拍摄由《日以作夜》中的主体转为背景,它成为侯赛因向塔赫莉示好的契机与求爱的舞台,亦是借此表现伊朗乡村经历地震后的妇女、老人、孩子等人物的生存状态。影片中侯赛因爱情受阻的原因是由于房子、财产、职业与文化:地震将所有人的房子铲为平地,营造了一种平等的假象,侯赛因只能居住于帐篷;不难从衣着打扮判断其经济状况;侯赛因对于砖瓦匠工作的不屑遭到了导演女助理的嘲笑;文盲侯赛因渴望伴侣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女性。

环顾阿巴斯的创作序列,《Through the Olive Trees》绝对是最浪漫化的一部;尤其影片结尾,男主跟随女主穿越过树林的长镜头,定格住了人生最美好也最短暂的情爱一瞬,他欢快地跑回树下,想必也达成了他矢志不渝和不懈努力的追求;而电影本身对电影创作过程的片段性复刻,颇有种“元电影”的意味;《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两位小演员,窗外客串桥段,略有惊喜之感;作为“柯盖尔三部曲”的第三部,阿巴斯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前两部做了某种关联穿插;而那个御用名字“侯赛因”,再次出现;抛去所有元素和外壳,内芯竟然是一部穷小子跨越阶级关系,勇敢逐爱故事;这种发生在二元性别间的“我追求你”的故事,多少带有些浪漫化的泡沫色彩;另外,影片依然是阿巴斯所擅长的氛围影像,大量写意镜头,纪录片形式质感,直逼电影本体论讨论;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的演员在《橄榄树下的情人》中看《生生长流》的拍摄,阿巴斯套娃是有一手的,一部电影三个导演。这部作为三部曲的终章,因为集中在年轻男女上显得分外可爱。笨拙而执着追求的侯赛因,沉默害羞的塔赫雷,虽然没有文化却头头是道并且懂得在递茶杯时捎上一枝花,沉静的少女坐如石块却又记得千万不能翻动书页。就连拍摄的其他人也被这种生机围绕,希瓦夫人对侯赛因善意的开玩笑,剧组收工时的小争吵,导演和翘课的孩子们聊天……只有阿巴斯有这样的魅力,让一段段看似枯燥的日常生活好像原封不动搬上银幕却充满感染力,一次次重演桥段的戏中戏,反而让人更期待下一次“cut”的原因。最终远景侯赛因跑回来,不知是悲是喜,但至少他应该得到了他的结果。青春就是吹拂橄榄树的风,不需缘由和方向,只要全身心感受它的律动就已经足够。

有人对结尾的追逐给出了浪漫化的圆满解读,有人又认为独立要强的女孩其实拒绝了男孩,欢快的巴洛克音乐并不是什么导演的暗示,毕竟片头也有一段曲调类似但无所指向的配乐。把镜头拉得这么远,可见阿巴斯完全不想给予影片哪怕一个的主观视角啊……别人是自行美化自我的记忆,而阿巴斯拍得却是在局外人面前美化他人正在发生的"记忆"。结尾的追逐看着很美好,然而镜头下的主角可能全然顾不得这样的风景——其它镜头不也是吗?这样说拍摄似纪录片又非纪录片,观众得到了引人遐想的开放影像,以一种欺骗式的惬意方式体验着镜头里似曾相识的记忆。想想看,两个受到地震伤害的年轻人在互动时为什么看不出任何伤痛的痕迹?那么,当另一个不知情的他者观察着某些时刻痛苦着的我们时,是否也会因为我们身影后的蓝天与绿树,而幻想出一段不属于我们的奇妙故事?

关于电影所呈现的真实不必详谈,因为用一种戏中戏的方式在反衬出自然的无剧本表演方式,反而我觉得真实是剧情的流畅发展与镜头的自然表达。再说说剧情男主角追求里面的女演员是全篇贯穿的主线,除此外展现了地震灾民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悲伤虽然还在但是人生还要继续,每个人的命运都被打乱了,女演员从富足堕落到孤独无依,这却是穷小子的机会,他泥瓦工出身,头脑还算机灵,表达还算清晰,有些主见与自我外,人还不算坏,懂得计划将来,最重要的是导演问他为什么非要娶上过学的女孩子,他的回答诚恳又真实。人都有向上的欲望,天法自然,男女的感情就像这漫步大地的橄榄树自由自在的发展与生长,生生不息。

选取三部曲中的一个片段放大为主要故事内容,重设剧情,描述之前影片中地震后新婚夫妇背后的故事,还是挺有意思的。给人最大的感触就是平淡、重复甚至有些厌烦的根本算不上爱情与情人的追求的故事。男屌丝口中的慈善式或扶贫式婚姻模式简直了,这种均等共享式的婚姻观无疑反人性和常识,注定叫嚷得再欢也不可能在现实落地,你是穷人自然想这样,但是富人就不是人了吗,就不配追求拥有好的喜欢的就要奉献自己的一切来扶贫做慈善吗?你一个文盲都嫌弃不想找文盲当另一半,难道富人就想就该吗?你都知道喜欢白富美别人当然也喜欢,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人都追求美的好的高的善的,没有人愿意俯就低的贫的,这是最基本的人性,这个人物和他口中的主义真是呵呵。女主是见过的最高冷的白富美了,结局的自然景观大远景和开放式结局是标配了,充满了清新和诗意

对元电影的条分缕析,属于概念超越内容本身的大师级佳作,重复观看特定情节太考验观众的耐心,不一定适合在影院欣赏,倒是适合反复学习和观摩。最后的一望无垠里,我们看到的白点远如蝼蚁,却在移动中诠释了无尽的可能性和生动的画面细节,这是大特写无法言说的故事魅力,它是否也证明了虚构的真实——演员在影片里除去饰演一个角色之外的真实“演员”生活,比真实的虚构——演员在电影里扮演正在拍摄的电影中的一个“演员”角色更有说服力?总之围绕这部电影有太多可讨论的学术观点,而相比感人至深的《何处是我朋友的家》等系列,它在剧作和影像方面未必出彩。

获得奖项

  • 第8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
    第8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
    获奖:银屏奖-最佳导演
  • 第47届戛纳电影节
    第47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46届戛纳电影节
    第46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60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60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11届独立精神奖
    第11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Best Foreign 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