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爱可诉(2017)
《无爱可诉》(俄语:Нелюбовь,罗马化:Nelyubov)是于2017年上映的剧情片,由安德烈·萨金塞夫执导,并与欧列格·奈金(英语:Oleg Negin)共同编剧。它讲述了一对由玛丽安娜·斯皮瓦克(英语:Maryana Spivak)和艾力克谢·罗津(英语:Aleksey Rozin)所饰演的离婚夫妇,他们之间毫无感情的关系已经沦落至一种怨恨和敌意的状态。在他们唯一的孩子失踪后,他们为了寻找他而暂时重回一起。
评分:7.4
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
编剧:奥莱格·涅金 / 安德烈·萨金塞夫
主演:玛丽安娜·斯皮瓦克 / 阿列克谢·罗津 / 马特威·诺维科夫 / 瓦尔瓦拉·史密科娃 / 安德瑞斯·凯斯 / 阿列克谢·法捷耶夫 / 弗拉季米尔·弗多维琴科夫 / 雅妮娜·霍普 / 安娜斯塔西娅·斯泰思科 / 叶夫根尼娅·德米特里娃 / 谢尔盖·博里索夫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127分钟地区:俄罗斯 / 法国
语言:俄语
影片别名:双亲不相爱(港) / 相亲不相爱(港) / 当爱不见了(台) / Loveless / Nelyubov
上映:2017-05-18(戛纳电影节)
IMDb:tt6304162
剧情
2012年,在列宁格勒的一座城市中,孩子们正在放学。12岁男生阿廖沙(Alyosha)的沿着小径穿过小镇郊区的树林,将一条胶带扔到树上。他的父母热尼亚(Zhenya)和鲍里斯(Boris)离了婚,并打算卖掉他们的房子。父母都有了新的恋情:鲍里斯与怀了他孩子的年轻女性玛莎(Masha)在一起,而热尼亚则是与有一名成年女儿的年长有钱人安东(Anton)在一起。阿廖沙偷听到父母的争执,两人都不想要他,也不打算将他送去孤儿院。
一天,热尼亚与安东度过夜后,察觉到从昨天开始就没看到阿廖沙了。警察相信阿廖沙只是离家出走,可能一两天就会回来。但阿廖沙没回来,专门救援失踪人士的无偿组织接手此案,开始寻找阿廖沙。阿廖沙唯一会寻求庇护的亲戚就是热尼亚疏远的母亲,而她住在开车需几小时的地方。鲍里斯和热尼亚于是去探访热尼亚的母亲。他们的行程因争执而被打断,而他们也对阿廖沙的下落毫无头绪。在回程的路上,他们又开始争执。热尼亚说怀孕时跟鲍里斯结婚是一个错误,当时应该流产,她还说她对玛莎感到同情。鲍里斯被激怒,他在乡郊道路上停车将她赶出。
警察再次介入寻找阿廖沙的行列,并将范围覆蓋至小镇和周边区域。在对阿廖沙朋友库兹涅佐夫(Kuznetsov)称为藏身之处的废墟大楼搜索无果后,鲍里斯和热尼亚到太平间去认一具符合阿廖沙的特征但身分不明的尸体。虽然两人都否认这具面目全非的尸体是他们的儿子,但这种令人痛苦的经历让他们大哭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后,鲍里斯和热尼亚房子已经卖掉,而工人在拆卸阿廖沙旧房间的壁挂和电器。大街上阿廖沙的寻人启事已经十分残破并褪色。2015年,鲍里斯与玛莎和他们刚出生的儿子住在一起,但他对其十分冷漠,而热尼亚则搬去与安东住在一起。阿廖沙失踪三年后,他当年扔到树上的胶带仿佛成了他曾经活过的仅存证明。
角色
角色包括 :
- 玛丽安娜·斯皮瓦克(英语:Maryana Spivak) 饰 热尼亚(Zhenya)
- 艾力克谢·罗津(英语:Aleksey Rozin) 饰 鲍里斯(Boris)
- 马特威·诺维科夫(Matvei Novikov) 饰 阿廖沙(Alyosha),热尼亚和鲍里斯的儿子
- 阿列克谢·法捷耶夫 饰 伊万(Ivan),搜索救援组织的统筹人
- 玛丽娜·瓦西里耶娃(Marina Vasilyeva) 饰 玛莎(Masha),鲍里斯的爱人
- 安德瑞斯·凯斯(英语:Andris Keišs) 饰 安东(Anton),热尼亚的爱人
- 娜塔莉娅·波塔波娃(Natalya Potapova) 饰 热尼亚的母亲
- 谢尔盖·鲍里索夫(Sergey Borisov) 饰 警探
主题与诠释
影评人亚当·奈曼(Adam Nayman)认为《当爱不见了》的主题就是「忽视」,而阿廖沙代表了「深陷在自私自利之困的社会中所失去的纯真」。《金融时报》的拉斐尔·亚伯拉罕(Raphael Abraham)说鲍里斯和热尼亚虽被人性化,但他们「往好的一面看是被(某些东西所)干扰,而往坏的一面看就是有罪般的忽视」。根据评论人安东尼·莱恩(英语:Anthony Lane),阿廖沙可能是萨金塞夫电影中常见的「多余或不被承认的小孩」的典范。埃里克·海因斯(Eric Hynes)将鲍里斯和热尼亚的错误概括为「空虚」、「自尊心」和「自我憎恨」。《电影期刊(英语:Film Journal International)》的作家西米·霍维茨(Simi Horwitz)举出热尼亚「仿佛当(阿廖沙)透明地带潜在买家参观公寓」的片段,认为热尼亚也是一个自恋者。《影音俱乐部》的迈克·丹吉洛(Mike D'Angelo)则将这个故事比作英格玛·伯格曼和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作品,表示本片有着「强烈的国家细节」。
在马克·科莫德(英语:Mark Kermode)的评论中指责警察「冷漠无情和无能」,说这是普遍反映在萨金塞夫作品中的主题,但以「志愿者们正派又执著,他们坚忍的使命与不停剥夺人性的郊区生活十分不合」补充说搜索及拯救团队呈现了截然相反的形象。科莫德之后再补充说,热尼亚和鲍里斯是在阿廖沙失踪后才变得更愤世嫉俗,让他们的「无情无爱」雪上加霜,并「这种状态……(我们知道)完全不能过活」。但海因斯则认为,鲍里斯和热尼亚会变成如此并非阿廖沙失踪所致,而是他们意识到自己内心当中的「深渊」。影评人莱斯利·费珀林(Leslie Felperin)说当热尼亚拜访母亲时,她的出身背景揭露了热尼亚怨恨的起源。根据影评人劳勃·科勒,热尼亚的母亲可能也住在「nelyubov」(英语翻译成「lovelessness」)的状态中,这个俄文意思是「抗拒爱」(anti-love)的状态,而并非不存在的爱。
情节背景和天气(英语:Climate of Russia)也包括在主题当中。霍维茨认为这「都深植在俄罗斯独特的风景中,无论是真实存在还是字面上的」,并以形成开场背景的「萧瑟的下雪天」为例。亚伯拉罕认为开场当中寒冷的森林表达了「哥特式童话的怪异气息」。在刚开始镜头的摄影运用可能也给摄像机「一种运动的独立性」,海因斯注意到它「拉进一棵树的裂缝中,并从它的根部向天空摇摄」。故事的后期,降雪差点阻断了搜索。霍维茨还认为这栋住房的内部「令人感到压抑和毫无生气」。费珀林将废弃的大楼视为具有象征性的事物,当中的碎玻璃和空池塘「看起来像万人冢,但永远无法容纳该国的所有逃脱者」。
《经济学人》认为《当爱不见了》当中的宗教和政治主题比起萨金塞夫2014年的电影《利维坦》相对没那么重要。尽管鲍里斯的老板是虔诚的俄罗斯正教徒,但这并非主要的主题,而且「(片中的)国家政府比起堕落,更像是在心不在焉」。鲍里斯很「害怕」他的雇主会以宗教理由(英语:Christian views on divorce)来惩处他离婚。科勒将警察的无能等同于整个俄罗斯。罗比·柯林(Robbie Collin)认为《当爱不见了》有着「巨大的重要意义」,并注意到故事以2012年预言期间俄罗斯人害怕世界末日开场,且以热尼亚身穿有着明显「俄罗斯」字样的衣服在跑步机上运动结束。柯林将热尼亚诠释为「21世纪真实的俄罗斯母亲,就算无处可去,锁定的方向仍没有一丝动摇」。萨金塞夫说「俄罗斯」衣服在2014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十分受欢迎,并非意图将热尼亚与俄罗斯母亲混为一谈。科勒反而认为热尼亚的母亲才代表俄罗斯母亲。
根据彼得·雷纳(Peter Rainer)的看法,《当爱不见了》「可能是(萨金塞夫电影中)最囊括了对俄罗斯社会的谴责」,并认为对世界末日的恐惧导致了失踪者案件。雷纳写道「阿廖沙与他好斗又哀求的脸庞(让人看出他)并不只是一个失踪男孩:以电影的角度来看,他还代表了现代俄罗斯一些精神上的重大损失」。科勒将受害的家庭理解为大社会衰落下的产物。马文蕾(Wenlei Ma)写道「这很难不认为《当爱不见了》会代表俄罗斯更大的问题——改革重组和开放政策的承诺以及带来的改革进度,但之后分歧、无动于衷和没有灵魂的国家淡化了这种进度」。科勒认为电影餐厅那幕年轻男女交换电话号码并照了群体自拍是负面地描绘了现代俄罗斯。
制作
发展
制片人亚历山大·罗德尼亚斯基(英语:Alexander Rodnyansky)说《当爱不见了》是设想为「俄罗斯生活、俄罗斯社会和俄罗斯悲痛」的反射,但也打算影射其他国家。罗德尼亚斯基还表示电影概念的起点是渴望(以某种方式)看待一个家庭,而导演和编剧安德烈·萨金塞夫是在2015年游览美国时开始创作故事。萨金塞夫说电影原本尝试重制英格玛·伯格曼1973年迷你剧《婚姻生活(英语:Scenes from a Marriage)》。萨金塞夫声称他于2003年在法罗岛遇到伯格曼,并讨论重制迷你剧的事宜。在购买迷你剧的创作权不成功后,编剧欧列格·奈金(英语:Oleg Negin)和萨金塞夫重新创作剧情,并决定以搜索救援组织丽莎警报(英语:Liza Alert)作为新故事的基础。奈金提交片名《Nelyubov》至萨金塞夫,而导演说这个俄文字意思是缺乏的爱和糟糕的精神状态。尽管主角的性格有缺陷,但萨金塞夫说:
「我们从未将他们视为怪物……他们只是人,跟我们全部人一样,就像是我们的映射般,而在他们的角色性格特征上我甚至看到了我自己。(因为)这些情节是来自于个人经历以及我的合著人欧列格·奈金和其他人的故事。」
虽然萨金塞夫声称对政治冷感,他的电影情节却反映了「今时今日的警察不再在乎人民」的看法。他之后说《当爱不见了》是「超越政治化」。他选择故事于2012年10月开始,是因为他表示在当时俄罗斯人对有益的政治改革还持乐观态度,但最终于2015年感到失望。电影还参考了顿巴斯战争。当中俄罗斯的宣传有提及战争,萨金塞夫表示他的电影是反政府,而这几幕是打算显示角色的生活:
「电影里,你听到的那些电台宣传都是我们俄罗斯人在2012年至2015年间的生活写照,因为当中的主要情节以2012年10月的某六天为背景。然后,我们接着看到(身处在)2015年后的角色,当时所有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发生的悲剧事件都已发生。它们只是我们当时所经历的真实背景。」
萨金塞夫的早些电影《利维坦》是关于俄罗斯的腐败(英语:corruption in Russia),而俄罗斯联邦文化部给了它35%的预算。然而,《当爱不见了》因为文化部反对《利维坦》的完成品,所以没有得到国家政府的资助。萨金塞夫表示制片人既没要求也没收到任何国家支持《当爱不见了》的提议。罗德尼亚斯基反而吸引了有钱俄罗斯人格列勃·费季索夫(Gleb Fetisov)和外国公司的资助,包括法国的为何不制作(英语:Why Not Productions)和比利时的河的影业(英语:Les Films du Fleuve)。
选角
萨金塞夫说选角时很自然地找了艾力克谢·罗津(英语:Aleksey Rozin)饰演鲍里斯,因为他和罗津之前已经合作两次。剧组花了4个月去试镜角色热尼亚,而玛丽安娜·斯皮瓦克(英语:Maryana Spivak)则是早期候选人,之后她获得角色。斯皮瓦克表示她趁此机会可以在电影主演以及与萨金塞夫合作。斯皮瓦克质疑她的角色是否真的爱她的儿子。考虑到热尼亚情绪的复杂性,她含糊不清地去诠释角色。萨金塞夫渴望让名不见经传的演员出演,所以谢尔盖·巴迪奇金(Sergey Badichkin)饰演鲍里斯的同事。
电影制片人为角色阿廖沙试镜了250名儿童,并大约有6名进入最终候选名单。他们要求候选人去演出遇到父母吵架而流泪的阿廖沙。马特威·诺维科夫因此获得阿廖沙的角色,而第二好的候选人阿尔乔姆·日古林(Artyom Zhigulin)则饰演库兹涅佐夫(Kuznetsov)。
拍摄
主体拍摄于2016年夏季开始。拍摄在莫斯科完成,包括外景、公寓内部以及用来描绘搜索的未使用建筑物。废弃建筑物是由采景人(英语:location scout)所发现的废弃「文化宫」。什若德尼河也用来做拍摄地点。
萨金塞夫和摄影指导米克海尔·克里屈曼(英语:Mikhail Krichman)使用刺眼的灯光以及主要为不饱和灰色和棕色的配色。萨金塞夫介绍他的执导方式:
「执导方式是向细节再现的独特性和准确性:这是让任何观众通过作品对人性态度的真诚和诚实而意识到它的目的所在。如果你尝试处理抽象问题、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问题,你永远不会完成任何事。你将不会创造任何事情。」
克里屈曼表示拍摄时为了追求真实感,所以使用阿莱Alexa数码相机让拍摄对象保持得更静止。电影制片人每场平均拍12次,而克里屈曼表示有几幕甚至要到28次。马特威·诺维科夫穿过走廊的一幕是由移动式摄影机架(英语:camera dolly)拍摄,由于照明困难,所以拍了4小时。
在制作过程中,俄罗斯搜索救援组织丽莎警报为电影制作人提供建议,并借出用在屏幕上的装备。太平间的小孩尸体是假的。电影制片人使用安妮·莱柏维兹拍摄的裸体相片作为性交场景的灵感。在开场的学校一幕中,萨金塞夫指示剧组拍摄拍摄空场地1分钟后再让小孩演员离开,并指示他们不要看向镜头。在马特威·诺维科夫流泪的一幕中,诺维科夫并没有在剧本看到这一部分,以及也不知道他的角色偷听到了什么,但萨金塞夫指示他:「想像你非常渴望一些东西,(例如)玩具、单车,接着想像你不会得到它」,而最后拍了8次。
后期制作
电影配乐由尤金·加尔佩里尼(英语:Evgueni Galperine)和萨沙·加尔佩里尼(英语:Sacha Galperine)创作,他们在听了故事提要便创作音乐,而没有看电影或者阅读剧本。尤金·加尔佩里尼表示《E的11个周期》(11 Cycles of E)这首是为了诠释父母对寻找失踪小孩的狭隘思想而创作。
这部电影于2017年4月13日入选会在明年5月坎城影展放映时还没完成,剧组决定拍摄《当爱不见了》的最后一幕。一个月后,最后版本的剪辑也完成。萨金塞夫称这种延迟的进程为「极端形势」。
发行
《当爱不见了》于2017年5月在坎城影展主竞赛单元竞争金棕榈奖。电影制作人和发行公司无法为《Nelyubov》找英文和法文字片名,而之后分别选择《Loveless》和《Faute d'amour》。北京微影时代科技获得在中国的发行权,而海拔电影发行公司(英语:Altitude Film Distribution)则买下了在美国的发行权。它之后于7月在2017年纽西兰国际影展(英语:New Zealan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和8月在塞拉耶佛影展放映。9月,它在2017年多伦多国际影展放映。
电影于2017年6月1日在俄罗斯放映,发行公司因坎城影展而增加对电影的兴趣,同时在线上盗版猖獗前寻找戏院放映。它随后于2017年9月20日在法国放映。电影于2018年1月24日在英国上映。索尼经典电影获得了北美发行权,并于2018年2月在洛杉矶和纽约放映。2018年2月21日,它在俄罗斯戏院重新上映。
2018年1月23日,金字塔录音带(Pyramide Vidéo)在第2区发行萨金塞夫电影DVD套装,当中包括《当爱不见了》。2018年6月12日,索尼影业家庭娱乐(英语: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在第1区以DVD和蓝光光碟形式发行电影。
反响
票房
在俄罗斯放映的前两周,《当爱不见了》收获100万卢布。电影在法国于2017年9月20日开场时吸引了1万人入场。索尼表示《当爱不见了》在北美上映首周时收获30,950美元,平均每个地点收获10,317美元。《当爱不见了》在美国上映的第二周和第三周分别收获了65,457和60,583美元,每个地点平均分别收获了5,455和2,423美元。
2018年2月,电影在俄罗斯以35万入场人数收获200万美元。它在全球收获4,819,164美元。
专业评价
烂番茄收集的181篇专业影评文章中,「新鲜度」为94%,平均得分8.23分(满分10分)。网站的共识评价为「《当爱不见了》利用它将处于困境的家庭表现得引人入胜,而对俄罗斯现代生活——甚至超出国界乃至全世界——给予发人深省的评论」。Metacritic基于33篇评论文章,平均分为86(满分100),代表「普遍好评」。
在坎城影展期间,《多伦多星报》的彼得·豪威尔(Peter Howell)称赞《当爱不见了》「熟练地(营造)荒凉」,并支持它会得金棕榈奖。他还表示它在影评人投票中处于领先位置。RogerEbert.com的本·肯尼斯堡(Ben Kenigsberg)预计它将会得赢得金棕榈奖,称它「朴素又美丽,悠闲却强而有力」。《综艺》的欧文·格里伯曼(Owen Gleiberman)称当代俄罗斯社会的「文化核心的共鸣危机」当中,这部电影「强而有力又险恶」以及有「一种不详、震撼的外观」。《卫报》的彼得·布拉德肖(英语:Peter Bradshaw)给予电影5颗星,称赞它是一出「赤裸、神秘和可怕的故事」。《消息报》的基里尔·拉兹洛夫(英语:Kirill Razlogov)评价电影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以及对斯皮瓦克和罗津互相憎恨的刻画。《好莱坞报导》的莱斯利·费珀林赞赏它的力度,并避免对许多问题采取强硬态度——包括技术化社会当中缺乏社会连结的审查——以及破坏关系的方式是透过家族史传承下来。《每日电讯报》的罗比·柯林给予它5颗星,称呼它「崭新又毫无怜悯之心」,并与1973年电影《威尼斯疑魂(英语:Don't Look Now)》的不详开场作比较。《IndieWire》的埃里克·科恩(Eric Kohn)给它3颗星,并说它比起《利维坦》不及预期。Vulture.com的艾米莉·吉田(Emily Yoshida)称它是有着不讨人喜欢的角色以及缺乏一个连贯的关注点的「阴沈」电影,并从正面的说它激起了没有生活在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政权下的观众的感激之情。
坎城影展后,俄罗斯影评人安德烈·普拉霍夫(英语:Andrei Plakhov)写道电影有效地传达了诗意和悲哀。在法国,《世界报》的雅克·曼德鲍姆(Jacques Mandelbaum)表示萨金塞夫让角色因他们的自私和消极态度而失败,从而建立了一种暗黑的气氛。《巴黎人报》的皮埃尔·瓦瓦瑟(Pierre Vavasseur)评价电影的面貌。《左派文艺(英语:Les Inrockuptibles)》的文森特·奥斯特里亚(Vincent Ostria)称《当爱不见了》是萨金塞夫最棒的电影之一,并评价片名身上的感染力。在比利时,《傍晚(英语:Le Soir)》的法比安·布拉德弗(Fabienne Bradfer)称呼萨金塞夫为大师,并称《当爱不见了》清晰又亲密。德国报纸《明镜》的卡罗琳·魏德纳(Carolin Weidner)着眼于家长角色的自私本性以及对儿子失踪的意识不足,并将它理解为一出俄罗斯全神贯注于2012年末日的寓言故事。《每日镜报》的德烈亚斯·布什(Andreas Busche)表示关于2012年预言世界末日的恐惧的对话导致俄罗斯进入较冷的时期,并将《当爱不见了》视为虚无主义者。
一些影评人将《当爱不见了》与它的灵感《婚姻生活》作比较。《洛杉矶时报》影评人贾斯汀·张(Justin Chang)称电影为「当代俄罗斯人不满的严厉快照」。《纽约时报》的珍妮特·卡特苏里斯(Jeannette Catsoulis)评价充满气氛和扣人心弦的摄影技巧。《影音俱乐部》的迈克·丹吉洛(Mike D'Angelo)写道有关据称俄罗斯政府在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后被黑客入侵的新闻报导时,《当爱不见了》也展示了生活在政府之下的俄罗斯市民是不开心的。《纽约客》的安东尼·莱恩所给的正面评价中,虽然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较为黯淡,但认为它「比起令人不快更加扣人心弦」。影评人大卫·埃里希(David Ehrlich)称尤金·加尔佩里尼和萨沙·加尔佩里尼的配乐是2017年第9好的电影原声带,尤其赞赏《E的11个周期》「引入注目」。
荣誉
《当爱不见了》在坎城影展赢得评审团奖。制片人亚历山大·罗德尼亚斯基表示当俄罗斯奥斯卡委员会选择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参赛作品时,政治评论人反对《当爱不见了》参选,但由于评审团奖以及在北美的好评,所以它保持在领先位置。影评人安东·多林认为《当爱不见了》由索尼发行和萨金塞夫之前凭《利维坦》入围,使它比其他俄罗斯电影更具优势。2017年9月,它代表俄罗斯参选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学会于12月将它选入最终入围名单。
奖项 | 典礼日期 | 范畴 | 获奖与入围者 | 结果 | 参考 |
---|---|---|---|---|---|
奥斯卡金像奖 | 2018年3月4日 | 最佳外语片 | 安德烈·萨金塞夫 | 提名 | |
亚太电影大奖(英语:Asia Pacific Screen Awards) | 2017年11月23日(英语:11th Asia Pacific Screen Awards) | 最佳导演(英语:Asia Pacific Screen Award for Achievement in Directing) | 获奖 | ||
比利时影评人协会(英语:Belgian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 2018年1月7日 | 大奖(英语:Grand Prix (Belgian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 获奖 | ||
英国电影学院奖 | 2018年2月18日 | 最佳外语片 | 提名 | ||
英国独立电影奖 | 2017年12月10日 | 最佳外国独立电影(英语:BIFA Award for Best Foreign Independent Film) | 提名 | ||
电影摄影艺术国际影展 | 2017年11月11-18日 | 银蛙奖 | 米克海尔·克里屈曼(英语:Mikhail Krichman) | 获奖 | |
戛纳电影节 | 2017年5月17-28日 | 评审团奖 | 安德烈·萨金塞夫 | 获奖 | |
凯撒电影奖 | 2018年3月2日(英语:43rd César Awards) | 最佳外语片(英语:César Award for Best Foreign Film) | 获奖 | ||
芝加哥影评人协会 | 2017年12月12日(英语:Chicago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2017) | 最佳外语片(英语:Chicago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 fo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提名 | ||
都柏林影评人协会(英语:Dublin Film Critics' Circle) | 2018年12月20日 | 最佳影片 | 第5名 | ||
欧洲电影奖 | 2017年12月9日(英语:30th European Film Awards) | 最佳影片 | 安德烈·萨金塞夫 | 提名 | |
最佳导演 | 提名 | ||||
最佳编剧(英语:European Film Award for Best Screenwriter) | 欧列格·奈金(英语:Oleg Negin)、安德烈·萨金塞夫 | 提名 | |||
最佳摄影(英语:European Film Award for Best Cinematographer) | 米克海尔·克里屈曼 | 获奖 | |||
最佳配乐(英语:European Film Award for Best Composer) | 尤金和萨沙·加尔佩里尼(英语:Evgueni and Sacha Galperine) | 获奖 | |||
大学奖 | 安德烈·萨金塞夫 | 提名 | |||
金球奖 | 2018年1月7日 | 最佳外语片 | 提名 | ||
独立精神奖 | 2018年3月3日(英语:33rd 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 最佳国际影片 | 提名 | ||
国际阿达纳影展(英语:International Adana Film Festival) | 2017年9月30日 | 最佳国际影片 | 获奖 | ||
伦敦影评人协会 | 2018年1月28日(英语:London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2017) | 年度外语片(英语:London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Foreign Language Film of the Year) | 提名 | ||
年度影片(英语:London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Film of the Year) | 提名 | ||||
伦敦影展 | 2017年10月4-15日 | 最佳影片 | 获奖 | ||
洛杉矶影评人协会 | 2017年12月3日(英语:2017 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 最佳外语片(英语:Los Angeles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 fo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获奖 | ||
马格利特奖 | 2018年2月3日(英语:8th Magritte Awards) | 联合制作外语片(英语:Magritte Award for Best Foreign Film in Coproduction) | 提名 | ||
慕尼黑影展 | 2017年6月22日-7月1日 | 最佳国际影片 | 获奖 | ||
国家评论协会 | 2017年11月28日 | 前5最佳外语片 | 获奖 | ||
俄罗斯影评人协会(英语:Russian Guild of Film Critics) | 2017年12月21日 | 最佳影片 | 亚历山大·罗德尼亚斯基、安德烈·萨金塞夫 | 提名 | |
最佳导演 | 安德烈·萨金塞夫 | 获奖 | |||
最佳剧本 | 欧列格·奈金、安德烈·萨金塞夫 | 提名 | |||
最佳女主角 | 玛丽安娜·斯皮瓦克(英语:Maryana Spivak) | 提名 | |||
最佳摄影 | 米克海尔·克里屈曼 | 获奖 | |||
最佳配乐 | 尤金·加尔佩里尼 | 提名 | |||
卫星奖 | 2018年2月10日(英语:22nd Satellite Awards) | 最佳外语片(英语:Satellite Award fo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安德烈·萨金塞夫 | 提名 | |
多伦多影评人协会 | 2017年12月10日(英语:Toronto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2017) | 最佳外语片 | 亚军 | ||
札格雷布影展(英语:Zagreb Film Festival) | 2017年11月11-20日 | 再一起最佳影片 | 获奖 |
参见
- 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角逐名单
剧情启发自搜索救援组织丽莎警报(英语:Liza Alert)以及萨金塞夫对创作一部家庭电影的渴望。他原本有兴趣创作1973年瑞典迷你剧《婚姻生活(英语:Scenes from a Marriage)》的俄罗斯重作版,但无法获得创作权。在俄罗斯政府反对萨金塞夫2014年的反腐电影《利维坦》后,《当爱不见了》透过全球资助而得以制片。最后,《当爱不见了》成为了一部俄罗斯、法国、比利时(英语:Cinema of Belgium)和德国共同制片的电影。摄影指导米克海尔·克里屈曼(英语:Mikhail Krichman)于2016年在莫斯科使用写实风格拍摄。虽然萨金塞夫表示他对政治冷感,但仍将对警察持怀疑态度的看法注入在电影中。当中主题包括了养子不教、无情无爱或者「nelyubov」的状态,以及惨淡的境况。
《当爱不见了》在第70届坎城影展首映时获得好评,并赢得评审团奖。影评人认为这是家庭危机中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也展示了俄罗斯的生活。影片赢得两座欧洲电影奖,其中克里屈曼获得最佳摄影(英语:European Film Award for Best Cinematographer)。它也赢得凯撒电影奖最佳外语片(英语:César Award for Best Foreign Film),并在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入围最佳外语片。
获得奖项
- 第20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提名:最佳国际独立电影 - 第32届美国摄影协会奖
提名:聚光灯奖 - 第89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五佳外语片 - 第22届金卫星奖
提名:电影部门-最佳外语片 - 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最佳国际影片 - 第43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最佳外国影片 - 第75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1 - 第43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70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审团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30届欧洲电影奖
获奖:最佳摄影 / 最佳音乐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第30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33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最佳世界电影 - 第71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安德烈·兹维亚金采夫 Andrey Zvyagintsev导演
- 玛丽安娜·斯皮瓦克 Maryana Spivak饰 珍娅 Zhenya
- 阿列克谢·罗津 Aleksey Rozin饰 鲍里斯 Boris
- 马特威·诺维科夫 Matvey Novikov饰 阿廖沙 Alyosha
- 瓦尔瓦拉·史密科娃 Varvara Shmykova饰 莉娜 Lena
- 安德瑞斯·凯斯 Andris Keišs饰 安东 Anton
简评
。资料馆1厅。,出口比较高,即使读不出深层的政治隐喻(收听广播、russia字样的运动衣),从表层文本也能感受到无爱可诉的主题表达。,孩子成为累赘-失踪-死亡,即使新组家庭(男方将孩子丢弃一边,女方不过是对方单恋女儿的替代品)依然无爱可诉,打破第四堵墙的拍法(拍摄中途搭讪要手机号、靓妹对失踪孩童启事视而不见),条子系统尸位素餐,这是整个俄罗斯的冰冷。 ,其它加法太多。不如《回归》。
通篇都是鲜明对比:男女方共处就吵与各自和新欢相处的柔情的对比、半夜大声吵架与孩子无声哭泣的对比、警察冰冷的流程化与劝其找志愿者帮忙寻找的对比、志愿者耐心细致寻找与他们无措的对比、各自新生活里依旧爱无能与曾经生活的对比……大量窗外的镜头也加升了电影的枯闷沉重感。作为父母她们有爱也无爱,影片的名字“无爱可诉”以孩子的视角来看确实。
冷冰冰的电影,阴沉。婚姻无法维系,双方都想抛却孩子开始新的生活,孩子的死或许也是一种成全?无爱可诉的背后,是冷彻心扉的孤独。后半段情节过于平淡和散漫,搜救队像是花几百万雇来的一样,过于专业和负责,以至于显得不真实。东欧的电影,表面的故事既是一个完整故事,又是一种符号,深埋于下的,是雾茫茫的前路,是混乱的认同。
半星给父母吵架母亲拉上门门后男孩在悄悄哭泣那一镜头,非常生猛,全片最佳的一处。即使我不关心什么政治隐喻,最后用新闻点题也太生硬太偷懒了点。这样反观倒也不奇怪了,意图根本就不在家庭关系上,自然就缺少真实的痛感,剧情都是设计给隐喻对位的。结尾把小孩扔回婴儿车那儿也可以。多拍点痛苦让我爽,这远远不够,叹气
和普通三口之家的构成相同,但阿廖沙的家庭中只有无休止的争吵,全片甚至连一个三人同框的镜头都未曾出现。当婚姻走到了尽头,阿廖沙在珍娅和鲍里斯的心中都成了累赘,他被踢皮球般的传来传去。就在你试图同情并设想阿廖沙未来的生活将会怎样时,他却消失了。影片中一幕幕让人心碎的镜头,小孩在父母一次次争吵中感到无助失落,我想他也开始怀疑这个世界了。孩子都是美好的象征,请不要让他们在无爱的家中长大。心若天地,不种无收。
依旧冷峻阴郁的风格。结构上,导演喜欢首尾呼应,开篇的雪景空镜和片尾雪景里树上的警戒线,如《回归》里的沉船一样,虽然工整但有余味。叙事上,有些地方废笔太多,比如餐馆被搭讪女人和镜头随路人移动,没有《回归》力道集中。片尾音乐的急促感表现残酷与压迫,后半段的钢琴声,增添了延绵的忧伤,刚柔并济。想起一条新闻,留学女生故意与家里失联,家人惊动大使馆寻找。消失的孩子终将成为父母一辈子的遗憾和心结。“无爱”而被捆绑的人们,这样的原生家庭注定是一个个重复的悲剧,同年戛纳的《小城二月》也许就是中国版《无爱可诉》。PS:稍显直白地用广播和电视融入乌克兰局势和玛雅世界末日传言。从小家到大家,我们从来学不会如何去爱,或者说明明很爱却无法表达,人与人的沟通总是失效。人心到环境,火药味弥漫,一片破碎墙垣,毁灭吧。
一个固定镜头开场,静止许久,由一个空镜头转化为有内部人物调度的运动镜头。像《秋菊打官司》的开头,主角自己慢慢走到了镜头前来,然后往画左走去,摄影机开始横向运动,故事得以展开。前半程台词极少,镜头切换极少。这也是北电系教学生的一种拍法。受了前苏联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地理景观也为在叙事,凛冽的寒冬,厚厚的积雪,渲染了故事环境。父母吵架小男孩在厕所门后悄悄哭这个设计,用了恐怖片的拍法,就是在不起眼的地方突然给观众一个心理不设防的呈现。显然,此处呈现也是让很多观众铭记在心的。整片太丧,国内应该很难拍此类题材的艺术作品。
无爱之人都自谓有爱,对于男女主角珍娅与鲍里斯,都把两人婚姻的结束视为新“爱”的开始。对称交织的日常与情爱,将对新生活的期许摆在台面,只是两人12岁的儿子阿廖沙,被置于何地?电影里没有他的位置,好吧,那他就消失吧——父亲、母亲,你们满意了吗?并不,这个被你们轻慢的生命,变成了不可承受之轻,让珍娅与鲍里斯经历了一遍本以为空的爱,竟汹涌而出的爱,再被抽空的爱。这还没完,两人还得含着整个经历,看电视、跑步、刷手机、“照顾”新生命……生活还得继续,只是无爱可诉而已。
新生活与旧过去的断裂牵扯,始于不被爱的孩子的去从。夫妻二人急于卖掉名存实亡的家庭载体——房子,也在为无法像房子一样随意处置孩子而烦心。象征亲情的房屋两处,一边红酒灯厨,堂皇承载父母争吵;一边阴暗到底,悄然容纳孩子的无声泪。被踢皮球的男孩阿廖沙,作为家庭里没有地位的存在,被放置在不做考量的空间里,却无法被忽略其对于双亲之爱的诉求。
象征大于剧情,以环境为主角,讲述失望与矛盾的电影。萨金塞夫在冰冷的俄罗斯冰原上,于《利维坦》后再次用凝重而固化的环境象征来寓意家庭情感的解体与家庭结构的破损,再以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多重表象为切人,演绎了一场徒劳的寻找希望和结局的故事,而这种徒劳与无意义正是编导眼中俄罗斯环境与民族命运病入膏肓的体现。一层以这个故事载体的家庭纠纷与男孩出逃创设故事的悬疑性秘辛,用加缪式的镜头语言奠定编导眼中的社会色彩。二是揭露以警察为代表的国家机器的冰冷行为---懒于搜寻,敷衍对待来批判体制的冷酷与官僚习性的毫无人性。三是以剧情中良知群体的代表-搜寻志愿者的搜寻的大篇幅镜头和最终悲剧的结果---男孩失踪来象征国家与个人齐齐走入死穴的绝望。最终的烂尾楼中,就像这个民族腐烂的内里。
一个文艺片,整部片很生活,剧情一点都没有太大的起伏,连演员吵架都没有歇斯底里,这样演出来很真实,小男孩是一个尴尬的存在,因为他的诞生就是一个无爱的结果,父亲鲍里斯是一个对家庭没有强烈责任感的男人,跟妻子还没离婚的情况下让情人的肚子大起来,母亲珍娅好像是一个备受限制下无处发泄的怨妇,遇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中老年男人以至于更厌恶现在维持的婚姻。父母亲都非常忽略孩子的感受,于是在离婚时关于孩子的抚养权都不想争取,这个孩子就像一个烫手的山芋阻碍了他们迈向新生活的步伐
首尾呼应其实蛮生硬的,从《利维坦》到这部导演真的很爱让女主露下体不知道为什么……萨金塞夫想讲的东西都很好,也很有想法想与大背景挂钩,但是每次故事都设置的很极端,极端的缺乏感情让观众都有点难以共情,现实是冰冷的,但也不必只看到冰冷。不够客观的态度让故事和导演想代入的东西都很浮于表面。不过他确实越拍越有自己的风格,镜头下的每一帧都很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