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塞塔(1999)
《美丽萝赛塔》(法语:Rosetta)是1999年由比利时导演尚-皮耶·达顿与卢·达顿执导的电影,本片在坎城影展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爱蜜丽·德奎恩)与最大奖金棕榈奖,并促使比利时政府立法禁止雇主给予未成年劳工低于法定最低工资,以及其他保护未成年劳工的措举。
评分:8.2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 / 吕克·达内
编剧:让-皮埃尔·达内 / 吕克·达内
主演:艾米莉·德奎恩 / 法布里齐奥·隆吉奥内 / 安妮·耶和诺 / 奥利维埃·古尔梅 / 伯纳德·马尔拜 / 弗雷德里克·波茨 / 弗洛里安·德兰 / 克里斯蒂安·多瓦尔 / 米雷耶·巴伊 / 托马斯·克拉 / 莱昂·米肖 / 维克多·玛丽特 / 科莱特·赫什布 / 克莱尔·蒂凡尼 / 索菲·勒布特
类型:剧情
片长:95 分钟 / Colombia: 92 分钟地区:法国 / 比利时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美丽罗赛塔(台) / 美丽萝赛塔 / 露茜妲
上映:1999-09-22
IMDb:tt0200071
罗塞塔简介
对于在贫穷中挣扎的人们,活下去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18岁的萝赛塔(艾米莉·德奎恩 Émilie Dequenne饰)就是这么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她的母亲是个自暴自弃的酒鬼,没有谋生能力,沉湎于和底层男人们的性事当中,生活的担子,完全落在了萝赛塔的肩上。
母女俩住在流动车上,萝赛塔还没能找到固定的工作,但她的心底却有着倔强的求生意念。在这样恶劣的人生境遇中,为了求得一份工作,她甚至不惜与唯一的朋友交恶。只因友情在生存面前显得太过脆弱。命运没有眷恋这个顽强的少女,她终于在人生的半路陷入崩溃,选择自杀。然而,命运又一次给了她无情的嘲笑。
第5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吕克·达内 / 让-皮埃尔·达内 第52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女演员艾米莉·德奎恩 第52届戛纳电影节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吕克·达内 / 让-皮埃尔·达内
获得奖项
- 第51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女演员 / 主竞赛单元 - 第15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Best Foreign Film - 第12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女演员 - 第52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女演员 / 主竞赛单元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特别提及
简评
故事、摄影、表演、剪辑、声音,全都是压迫性的,无法呼吸。最大亮点是画外音的使用和处理:罗塞塔几乎全程处于画面中,画外音响起,观众只能通过她来猜测那声音后的人或事,压迫感和悬念感悄然堆积,随后人物入画或者摄影机移动,剧情推进,一口气松(利奎掉河里那段真是看的我脚趾不由得绷紧)。除此之外,也参与故事上的表达:所有人都只是来来去去,正如片子以她为名,这是她一人的世界,脸上不着一丝痕迹,心中一切冷暖自知。或许她需要的,只是一次跌倒,和一双扶她起来的手。这片子和阿基的《火柴厂女工》基本就是一种故事两种拍法,想想如果是阿基来拍会是怎样的效果,心里总算好受些。艾米莉·德奎恩是我近期所看的片子中最美的女主角。
我对这部影片的评价是私有的、不理性的,它是少数几部在我情绪泛涌时能想到的电影。摇晃的手持镜头、大量特写与长镜头的加持,让这部作品真实得残忍。当一片落叶都成为情绪的燃起者,是因为我清醒了,还是不清醒了,对痛苦与荒诞麻木,对一切都麻木,面无表情的想着,先活下去,再咬咬牙。为生计奔波的人、家庭破碎的人、被母亲推下水挣扎着的人,应该痛恨自己的怜悯。你看我还活着,其实我早已经死了,生存是动物的本能,我在我可以吃的时候吃饱,我在我饿了的时候去寻找食物。所以别跟我谈什么音乐,也别拉着我跳舞,这些东西都感染不了我,我的心早已对它们关闭。我不可怜,尽管恨我。
压垮罗塞塔的不是生存的艰难,而且良心的煎熬。达内兄弟实际上表达了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生存吞没自我,良心拯救自我。对人而言,生存在前,良心在后,对罗塞塔而言,良心在前,生存在后,这是为何她首先选择利己,这是人性本能,又最终被巨大的良心煎熬吞没,后者才是她自己,生存吞没了罗塞塔,良心又将她拯救!对于我而言一直更欣赏欧洲演员,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表达更真实,作为演员而已更纯粹,没有去太明星化的注重个人的形象和银幕美感,也没有那么趋同的逻辑、方法和技巧去理解和表达人物,更重要的是,作为演员而已,更纯粹,我当下还是越来越欣赏纯粹的演员,而不是明星式演员或者性格演员,也许只是因为对生活和世界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在我理解中,一切都是简单而平凡的,但它们涌动着我们肉眼难以捕获的能量,这些都需要阅历
当现实主义看可能有点拧巴,人物的生存本能与超强能动性,在浮与沉之间来回挣扎的情节设计,以及手持镜头近乎癫狂与暴力的在场,都让这个故事看起来充满了设计感。只有当成情节片看才能看出处处巧思,罗塞塔对物的使用,对时间的计算,对外在声音的反应,对坠入泥潭的恐惧,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一种紧绷的状态之下,达内是让她在外界密集反复的互动中去折射她的精神状态的。救不救坠水男孩、告密这两个动作意味很复杂,从动机看是为了工作,是她不弄虚作假的做人原则,从结果看,她是为了最低限度的生存,粉碎了自己得到情感救赎的机会。自杀,母亲是最后一根稻草,可精神上的重压早累积到那份儿上了,可这时候生活还要和你作对,连死都不顺心。从情感的累积到现实的反讽,都是精密的情节片。
,特别让人迷惑的电影。,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我们走近Rosetta内心吗?我反而感觉很难受,不自在。:多次换鞋,布置抓钩,用东西填充缝隙两次。:跳舞那段真的好棒!演技氛围感都太顶了!猛干啤酒也很棒!纵欲/表达情感的区别。&蓝色小电瓶车声设计真强啊。:朋友愿意给我提供工作,我把朋友偷摸干的事儿举报了,直接把他的工作抢过来。然后我自己干当时举报他的事?为什么要这样做?“to get a real job?”你这job也算real?什么是real?你能做出这样的失尊的行为,为什么你不能容忍你的行为?Rosetta的出现常在走或跑,最后以啼哭声戛然而止。我估计大家都懵圈了,掌声十几秒后才出现。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也会为你打开一扇门——有意思的是,透过无数打开又闭合的门,你不知道《罗塞塔》究竟是要从「系统」中逃离,还是要留在「体制」内部忍受剥削——这个从第一幕就扔出来「悬而未决」的问题一直被达内兄弟拖到最后一幕才迎刃而解:遭受生活蹂躏、折磨和玩弄的《罗塞塔》不想「继续」留在这个世界上,但命运却要她在泥泞当中扎下根来。这正是生活和达内兄弟这部「现实主义」杰作残酷又美丽的地方:我们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通常「只能」跟着「直觉」走,并要在不确定性的状况下给予「生活」确定性的回应,而少女的表情和表现是如此「坚定」有力,以至于我们必须要为她「坚韧不屈」的个性鼓掌,要为她「步履不停」的行动欢呼。从「女性主义」和女性「胜利者」的角度来讲,本片或是《两天一夜》的姊妹篇。「节选待续」
【罗塞塔】可以算是达内兄弟承上启下的一部影片,经由【一诺千金】的初尝成功滋味后,剧作结构和导演技法上,达内兄弟给自己提出新的问题,并尝试解决。被动强势冲突中,人物的主动选择,复杂的人性,内在的信仰与现实的纠结;人物不停运动(不一定是行动),达内兄弟开始大量使用手持跟拍镜头,以及凌厉的跳切。罗塞塔和青年的关系最有魅力,几番变化使人物的塑造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样貌。青年为何靠近罗塞塔稍嫌刻意,但我喜欢青年房间的那顿简餐,吐司清水啤酒音乐和舞蹈已经罗塞塔唯一一次微笑。功能性的两次落水也非常有效。一直运动,人物缺少贤者时间,在不外化的内疚后,罗塞塔的自杀合情合理。达内终究是善良的,让罗塞塔结尾可以失声痛哭,允许发泄,是对他者非常重要的尊重与关爱。
达内的电影一如既往的枯燥乏味,艺术性这个标签很难贴上。你说它是文艺片,它更像纪录片;你说它是纪录片,它又散发着通俗散文的气息和艺术工作者的情怀。DV摄影在现在看已经过时,达内兄弟如此热衷这种表现手法,原因无非是贴切、真实、拉近和情感上的压迫。观影的时候,情感上的压迫变成了氛围和视觉上的压迫,看下来异常地沉重。电影中的情节都很平实、生活化,只有最后自杀的瓦斯不够用的情节,戏剧性尚可。长达五分钟的结尾长镜头充满了辛酸的讽刺和戏谑,生活有一次嘲弄了女主,也嘲弄了我们。总觉得电影太平实、无奈、枯燥,而达内只想说这就是生活。(1124)
好自然主义,手持摄影,跟拍,酒鬼单亲家庭少女成长的一个片段。能看到她的固执——对男性、对工作、对母亲。 影片的所有情节都是一个个堆砌起来的少女日常生活细节,安排地游刃有余,以致所有这些都使我们得以看清女孩的某个方面、她的复杂的心理以及敏感顽固且防备的性格(比如她每一次从城里回到van棚区家中的路上,重复般地匆匆忙忙跑过马路,匆匆忙忙换好塑胶靴子, 然后溜进别人的领地偷偷用玻璃瓶捕鱼)。电影把她和男主两者间的关系展现的十分暧昧,甚至是有些病态且尴尬的相互同情。导演把故事讲好了,把人物也刻画活了,电影的风格与形式也和故事基调十分和谐。 不过总觉得拿这部和类似题材的《天涯沦落女》比起来,《天涯沦落女》更复杂也更精彩。
三星半。达内导演的作品特征鲜明,即手持跟踪式拍摄,抖动的镜头有着压迫式的代入感,近景特写镜头多,写实性较强;故事多聚焦于社会底层人物,结构简洁且节奏紧凑,鲜有配乐,配合其独特拍摄手法,使得不知不觉陷入影片传达的不安、焦躁情绪中。罗塞塔生存环境恶劣,母亲酗酒且堕落,生存的焦虑促使其不停地奔波,她所想要的只是一份稳定工作,能过上正常的生活。罗塞塔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不接受施舍,但为了获得工作而不惜出卖唯一的朋友,甚至在一刹那为达目的而无视朋友求救的叫喊,她最后达到了目的,但生活的无奈与道德上的压迫还是将其击垮,又因煤气用尽而求死不成。最终罗塞塔压抑、焦虑的情绪顷刻爆发,不堪重负使其伏在地上抱着煤气罐痛哭,无力与残酷现实抗争,又无法改变现状,太多的无奈。
。少言语而多动作,以行动、表情传递情绪和塑造人物,开场一场被解雇的戏以及罗塞塔回到拖车与母亲的对手戏,用很短的时间简洁有效地交代罗塞塔的背景信息和性格。她总在急匆匆地行走,急匆匆地跑过马路,内心要强不愿在别人面前流露情绪,又会在失业时用力“撒泼”企图保住工作。渴望正当的工作、渴望正常的生活,为了获得正当的工作却使用不正当的手段。当她仿佛看到了生活的曙光,生活总是带来当头一棒,当她放煤气准备就此长眠,现实又给她开了个玩笑。手持摄影长镜头不会突出其长镜头形式的在场,却能不知不觉地积累起情绪力量,尤其在最后一场戏,罗塞塔抬着煤气罐费力地前行,男主开着电动车在旁边游走,没有台词,完全通过人物的连续行动积累情绪直到罗塞塔不堪重负倒地痛哭。她的哭戏又总是背对观众,无需渲染,恰到好处地自然流露。
达内的电影贵在生活真实性(拍法是相当现实主义的)与戏剧张力(人物都写得很饱满,一些事件的设置比如企图自杀时煤气用完也恰到好处)的完美平衡。极其冷静细腻的视听语言,大量动作(奔跑与劳作)的堆叠,镜头在跟却没有跟得分毫不差,在摇晃又没有刻意制造晃动,同时给观众旁观的无能为力感和被人物牵动着内心的微妙触感。女主的表演非常准确,坚定的眼神、利落的动作让人印象深刻。罗赛塔这样贫寒艰苦的生活里也可以有破玻璃瓶钓上的鱼,也可以有对着音乐没跳完的舞,也可以有深夜人称互换的喃喃来祝愿自己,人的尊严是多么美丽呀。罗赛塔为了一份正当的工作可以不择手段甚至出卖朋友,可是终于得到工作后却因为愧疚而选择自杀,人的道德心又是何其脆弱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