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虎!虎!(1970)
《虎!虎!虎!》(英语:Tora! Tora! Tora!,日语:トラ・トラ・トラ!)是一部1970年发行的美国电影。 这部片的导演是理查德·弗莱彻(英语:Richard Fleischer),主演有马丁·鲍尔萨姆(英语:Martin Balsam)、约瑟夫·科顿及山村聪等。本片再现了日军突袭珍珠港的始末。
评分:8.3
导演:理查德·弗莱彻 / 深作欣二 / 舛田利雄
编剧:拉里·福里斯特 / 小国英雄 / 菊岛隆三 / 戈登·W·普兰格 / 拉迪斯拉斯·法拉戈 / 黑泽明
主演:马丁·鲍尔萨姆 / 山村聪 / 杰森·罗巴兹 / 约瑟夫·科顿 / 三桥达也 / E.G.马绍尔 / 田村高广 / 詹姆斯·惠特摩 / 东野英治郎 / 韦斯利·阿迪 / 岛田正吾 / 弗兰克·阿莱特 / 千田是也 / 列昂埃姆斯 / 宇佐美淳 / 理查德·安德森 / 北村和夫 / 基斯·安德斯 / 爱德华·安德鲁斯 / 内维尔·布兰德 / 劳拉达纳 / 内田朝雄 / 乔治·麦克雷迪 / 诺曼·阿尔登 / 沃尔特·布鲁克 / 朱妮·达顿 / 杰芙·唐内尔 / 李察·厄尔德曼 / 杰瑞·福格尔 / Carl
类型:剧情 / 历史 / 战争
片长:144分钟 / 148分钟(日本)地区:日本 / 美国
语言:英语 / 日语
影片别名:偷袭珍珠港
上映:1970-09-23(美国)
IMDb:tt0066473
演员
军阶/官职 | 角色 | 演员 |
---|---|---|
美国太平洋舰队上将司令 | 哈斯本·金梅尔 | 马丁·鲍尔萨姆(英语:Martin Balsam) (北方方言配音:卫禹平) |
大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司令官 | 山本五十六 | 山村聪 (北方方言配音:中叔皇;粤语配音:源家祥) |
美国战争部长 | 亨利·刘易斯·史汀生 | 约瑟夫·科登(英语:Joseph Cotten) |
美国海军中将 | 小威廉·海尔赛 | 詹姆斯·惠特莫尔(英语:James Whitmore) |
大日本帝国海军中佐 | 源田实 | 三桥达也 (北方方言配音:乔榛) |
大日本帝国海军少将 | 山口多闻 | 藤田进 |
大日本帝国海军中将 | 南云忠一 | 东野英治郎 (北方方言配音:胡庆汉) |
大日本帝国陆军大将 | 东条英机 | 内田朝雄 |
大日本帝国首相 | 近卫文麿 | 千田是也 (北方方言配音:邱岳峰) |
大日本帝国海军中佐 | 渊田美津雄 | 田村高广 (北方方言配音:伍经纬) |
美国海军上校 | 约翰·厄尔 | 理查德·诺尔曼·安德森(英语:Richard Anderson) |
重造武器
由于拍摄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结束25年,要找回二战时的武器来拍摄的话美国的还比较易找到,但日本的大多已经不存在了,为此剧组人员借了一艘已作为二线反潜航空母舰的约克镇号航空母舰 (CV-10)充当日军航空母舰,至于偷袭珍珠港的日军三种飞机则改用美国飞机改造,其中T-6德州佬式教练机被改造成零式舰上战斗机
获得奖项
- 第10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提名:Eddie —— Best Edited Feature Film - 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视觉效果
提名:最佳摄影 / 最佳艺术指导 / 最佳音响 / 最佳剪辑
简评
电影终究是要深入角色精神世界的,然而全片看下来表现出了少许人情味的只有山本五十六和两个日本厨子。高度的纪实性并不能掩饰艺术性上的极度平庸,叙事缓慢且镜头极度乏味,如果说日本视角多多少少也表现了战争狂热带给人的恐惧感,那么美国视角则是纯粹的冗长与拖沓,还稀释了电影中为数不多的有趣时刻,还不如像《血战冲绳岛》一样直接从日军视角展开,至少有足够的反思和战争场面。这种浮光掠影式的展现人物群像的宏大叙事,归根结底也只是上世纪老白男的产物,可悲的是某国拍摄历史电影的时候依旧在采用这样的叙事手段,令人感慨
好看!没有单一主角,没有儿女私情的纯战争片,一切按照史实来。日本的部分日本人拍,美国的部分美国人开拍,各自不黑不吹不煽情。绝对的战争巨著,1968年开始拍摄,所有资料都在,大量二战经历者都活着,所以拍得非常翔实细致。现在看起来司空见惯的大场面,当年没有绿幕的前提下难度可想而知。即使这样,实物的飞机和军舰,那种真实感是无法比拟的。福克斯公司耗资巨大,用了2500万美元(一说3300万美元),票房只有2950万,差点没赔死。电影拍完后,那些二战古董飞机还接着用到了三十年后的电影《珍珠港》的拍摄里。
该片由美国与日本合拍,视觉效果震撼,是一个近似纪录片的电影,它不偏不倚,没有歌颂和指责,只是客观的描述历史,所以在人物塑造上差一些。影片片名《虎!虎!虎!》是日方行动代号,山本五十六是偷袭珍珠港的主要策划者,它细致地呈现了双方在珍珠港事件前的外交、军事和情报的发展,是了解当时历史事件的最佳选择。记得国产战争片《一个和八个》的导演张军钊就深受这部电影的影响,它无疑是70年代战争片的高峰。
严谨而客观的历史片,也是讲述太平洋战争的最优秀的电影之一。深作欣二和理查德弗莱彻的合作,分别以日美双方的视角,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客观而几乎不带政治色彩的描写。电影的战争场面在1970年属于顶级水准,山本五十六的形象深入人心。对手永远是值得尊敬的,因为弱小不是灭亡的原因,骄傲才是。虽然这部电影年代较远,拍摄手法也相对传统,但张力非常强,胶片的质感也更凸显历史的深沉厚重。(1106)
我倒是觉得因为两国合拍的缘故,这部电影呈现了很中立的态度。带有悬疑感的铺陈了双方在突袭珍珠港前几天内的排兵布阵,斗智斗勇,也是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美方的疏忽之处,是建立在艺术创造上的真实表达,想必双方下的功夫都很深。山村聪这个演员选得好,给人的感觉稳重真诚有魄力,一下子中国观众印象中的奸邪狂徒山本五十六,变成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豪杰形象,最后他在突袭珍珠港成功后对未来战局的清醒认识,也处理得很到位。里面日本音乐元素的运用加分了。
说它年代感强,有两个原因,其一,片子上映至今已经有50年,我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必放此片,大约是1990年代初期,与上映期的间隔,不过是现在回头看《黑客帝国》的时间差而已,然而《黑》片除了里面的诺基亚手机暴露年龄外,根本看不出技术和戏剧表现形式与当代电影的差异,但《虎虎虎》就有一种由内而外的经典戏剧程式感,与当代的形式大异其趣。其次,总让我想起儿时过年时与表兄弟姊妹们团团围在21寸彩电前看打鬼子的往事,看镜中,不觉鬓角已生华发,感叹不已。
影史中最伟大的战争片之一。本片分别以日军视角、美军视角两条线讲述珍珠港事件前夕、爆发的故事,并且分别选用日本导演和美国导演来执导两个阵营的片段拍摄,这种做法造就了本片在视听体验上无与伦比的震撼:片头以伫立在武藏号战列舰甲板上的日军海军军官切入,在日本风格的背景乐中,渊田美津雄等一众海军军官的对话为山本五十六这一传奇人物的出场蒙上了一层神秘威严的气氛,1:1搭建的战列舰模型凸显了军国主义的肃穆感。此外,为最大程度还原战场,拍摄团队用P51野马战斗机改装成零式战斗机……
摄影和后期技术的提升无可避免地提升了战争片的视觉快感,像这样的电影反而从画面上就杜绝了对战争的美化。最喜欢的情节是日军军舰上两个厨子的对话,老厨子对小厨子解释为什么越过了日界线今天就变成了昨天,小厨子似懂非懂地问他是不是越过这条线,已经变成昨天的日军就不能再射击到今天的敌人,总是很想感叹这样被卷入战争漩涡的人。
对这段历史还原得不错。注意到珍珠港的日军形象都不错,不过从兰博到切尔诺贝利,俄国人的形象一直非常负面,可见美国的公平客观是有条件的,艺术不可能不被意识形态,应该是国际关系左右。本片对日本方面的心态刻画很到位,对主要人物尤其山本野村都是聊聊数笔但十分深刻。对美国方面则做了细致深入可能不大全面的反省,从对情报的漠视,传令的延误,前方的懈怠,镇守军官的判断失误一一呈述。南云忠一和威廉海尔塞也和大家见了面。
拍的挺细致的,有点接近纪录片了。大视角下拍群像,难得拍出不少有记忆点的人。日方的节奏和风格更明显些,三味线的bgm一响就知道到了霓虹的场合。剧情上,相比日方的严谨:反复练习提高投递精准度,辨别美军战舰,跟踪炸毁程度;美军在战力侦查力都很强的情况下,每一环都有人掉链子。指挥官在知情时的一个犹豫,消失的就是执行层数不清的人命。日军进攻前的一句话奠定了反战的基调:他们急着开始,是因为从未上过战场。
本片是一部以纪实风格展现日军偷袭珍珠港事件的影片。与《珍珠港》不同,它没有浓厚的狗血爱情剧情,更接近纪录片的形式。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更加专注于事件的真实还原和历史的呈现。影片通过展示日本军人的军国主义狂热以及美国军人的麻木不仁,成功地将两方面的心态和行动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可以深入了解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思潮的影响和美国军队的反应。这种透过角色表现和情节推进所展示出的紧张感和冲突感,让观众能更好地理解那段历史时期的复杂性和战争的残酷性。
美日共同视角下的珍珠港,毕竟是好莱坞福克斯,财大气粗,特技方面绝对高过东宝的老式过时特摄,日本部分讲述总感觉胜过美国部分,综合剧情节奏与演员整体演绎。其实,像虎虎虎这类电影最重要的不是电影本身的讲述,而是台前幕后充满的波动传奇。黑泽明影史绝对不可忽视的一次“大失利”,或者说是黑泽传奇中的重要历史插曲。与好莱坞合作/对决的黑泽天皇尽管并未发动自己的“珍珠港”,却也不幸“落败”,这是综合多重文化、历史、经济、资本对决考量冲突后的结果,或许是历史的必然,所谓的黑泽明+大卫里恩版虎虎虎是注定的历史永久遗憾,大概存在于另一个平行宇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