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
评分:8.7
导演: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
编剧:乔尔杰·莱博维奇
主演: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 拉德·马尔科维奇 / 留比沙·萨马季奇 / 娜达·斯帕索耶维奇 / D·保江尼奇·吉德拉 / 斯洛博丹·迪米特里耶维奇 / 汉约·哈塞
类型:战争
片长:133分钟 / 128分钟(中国)地区:南斯拉夫
语言:塞尔维亚语 / 德语
影片别名:Valter brani Sarajevo / Walter Defends Sarajevo
上映:1972-11-30(匈牙利)
IMDb:tt0069452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简介
1944年,纳粹发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为了能体面地结束战争,纳粹集结巴尔干半岛的A军团北调,妄图阻挡苏联红军南下。同时纳粹推出了“劳费尔计划”,即掠夺萨拉热窝丰富的燃油资源供应装甲部队。纳粹为实现劳费尔计划,将党卫军上校芬迪特里士派往萨拉热窝,全力消灭瓦尔特(Velimir 'Bata' Zivojinovic 饰)领导的当地游击队。芬迪特里士令间谍假冒瓦尔特,在叛徒的内应下,假瓦尔特与几名真正的游击队员组成抵抗委员会,并得到游击队员名单,诱杀了众多抵抗组织成员。真正的瓦尔特由于作战需要无法公开身份,但凭借个人出色的谋略与众多英勇的游击队员终于让间谍现出了原形。为了阻止劳费尔计划,清除了内奸的游击队员们再次出击。
简评
经常听人提起的名片,感觉是父母辈年轻时的回忆。同样是南斯拉夫的电影,跟我稍微熟悉的库斯图里卡真的是完全不同的路数,这种差异就像张艺谋和毕赣的作品一样泾渭分明。影片的配乐确实不错,经典台词“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也是充满诗意,只是可能带着特有的年代印记吧,表演和剧情都有些套路和虚假,正如弹幕里所说的那样:这是一部“抗德神剧”。
以城市为背景,比桥更加压抑、紧张、跌宕起伏,但美学价值不减。钟表匠父女的死分别贡献了全片最经典的两个镜头,没有配乐,只有机关枪的扫射掩映在教堂白鸽振翅声中,神来之笔。和桥一样有一个英雄的主人公,但最出彩的点永远在对配角的刻画,没有哪怕一个短板,人性的光辉与复杂在各色小人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配乐也好。总之就是真诚自然,不沉重也不做作
,因而临时决定观看这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26:09 看到暗号是「我要放大一张我表妹的照片」,想起十天前听的「美好药店」专辑《请给我放大一张表妹的照片》便为之惊喜一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缥缈,有时难以确定身边相处的人是会陷害自己的敌人还是值得信赖的战友;「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客串出演了本片;……
苏里帅。吉斯第一次见瓦尔特(配音)语气轻佻:“你真讨厌,偏这个时候来。”后来发现果真是个傻白甜大迷弟,这语气没毛病,对女叛徒(于蓝配音真冷艳性感):“小天使,看到我你不高兴?”。火车大战演员们真是艺高人胆大。游击队西装夹克高领毛衣A字裙,无产阶级007,符合我们现在谍战剧的中产审美味,人物比被塑形过的我们要“自由化”,因而活泼时可爱,牺牲时痛惜。谢德置自己生死度外,希望女儿可以等待黎明。情绪非常克制,他临别叮嘱学徒,最后一次和路上的人打招呼,一步步走向清真寺,枪响鸽飞,看多了邵氏一惊一乍的大变焦,这个镜头才是用好了。想起看这片因为《决战天门》弹幕说学生掩护一段是致敬本片,其实关系不大。大学姬友说她爸爸最爱看这片,我看到预告就跟她说今晚又播啦,她转告后世伯果然又看一遍,屡试不爽
历史太宽,需要在生命的细节里去感受。拿时代对比时代,你就会知道什么是爱。挺好的一部情报电影,也顺带了解了南斯拉夫,萨拉热窝,还有1999米国轰我大使馆。瓦尔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种精神。他们说的活着你就会看见,今天也说,叫活久见,哈哈了。如果电影也可以有参考文献的话,那应该是桥,互引的那种。2020-06-13
“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看,这座城市,就是瓦尔特!”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情节丰满,情绪饱满,间谍与反间谍的艺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我太喜欢看这种千层饼剧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了。拍到最后谁是瓦尔特已经不重要了,那些已经倒下的、和带着理想继续活着的,人人都是瓦尔特。以及,记得几年以前看《舒克贝塔历险记》,里面写皮皮鲁和舒克贝塔用软件拍电视剧,皮皮鲁说“主角和反派在火车顶上搏斗太不刺激了”,于是改成了在飞机顶上搏斗。现在想来,作者郑渊洁肯定看过这部电影。
“谁活着谁就能看见” 脸盲如我看这种谍战片实在是不太舒适。游击队换装play,引爆油桶的策略和锄奸的碟中谍都很不错。“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钟表匠的言行与慷慨赴死实在是壮烈,钟声与白鸽也很烘托,打铁的人们心中充满愤怒,就是手枪和冲锋枪的射程都有了新的认识....9某种意义上也算是顶配《举起手来》吧
2022年12月份,在可恶的北约的怂恿下,塞尔维亚的科索沃再次爆发(独立)冲突....现在的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波黑)的首都,14号正好是克罗地亚对阵阿根廷的日子...而且,影片中的英雄瓦尔特是塞尔维亚人,这时候看此片,别有一番味道。经典就是经典,百看不厌。
“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人的行为也不一样,有的投降了敌人,有的在战斗,有的在等待,你是个姑娘,应该等待。”钟表匠认领女儿的尸体与顶替瓦尔特赴死的桥段拍的太惹人泪下了。枪声惊起的鸽子应该比吴宇森要早。手术室智救同志,计抓内奸等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也很出彩,劫火车的动作戏好看,基调颇为浪漫主义。
在那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每一寸土地每一分秒都有死亡和恐怖,但也充满了少有的美丽和浪漫的情怀。战争年代儿女风流从不落人后,那个年代的影片不仅仅是红色宣传,影片的高超情节设计和优秀的演出与今天的大片比毫不逊色。可能也只有硝烟味刚刚散尽的土地上,才能孕育出如此优秀的战争影片!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我所热爱的祖国啊!伟大的人民啊,勇敢地和侵略者战斗吧!
德军需要由萨拉热窝运输能源给前线,作为游击队的头目,瓦尔特成为德军必须要拔掉的钉子。故而展开了德军军官乔装瓦尔特渗透到游击队组织并由真瓦尔特设计甄别出特务并成功保卫萨拉热窝的谍战大戏。不过这样的牺牲现在面对解体的南斯拉夫不知道是否值得了。
从情节来说,是不输《骗中骗》和《无间道》的谍战片,但是演员的表演,尤其是打斗非常浮夸,好人中了枪还能狂奔很多步。正反两个男主演差点被我认混,也为难了南斯拉夫要在本国找出长得有德国脸的演员了。配音非常差,而且为什么好好的萨拉热窝还要用外国腔故意不标准地把音发出来。可惜我在从波黑返程的路上才看了这部电影,否则我应该会去找可以俯瞰萨拉热窝两边坡地的观景平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