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英镑(1954)

The Million Pound NoteUP:2021-09-19

百万英镑

评分:8.2 导演:罗纳德·尼姆 编剧:马克·吐温 / 吉尔·克雷吉
主演:格利高里·派克 / 罗纳德·斯夸尔 / 乔伊丝·格伦菲尔 / 简·格里菲思 / A·E·马修斯 / 莫瑞斯·德纳姆 / 雷金纳德·贝克威思 / 布莱恩·奥尔顿 / 约翰·斯莱特 / 威尔伯·埃文斯 / 哈特利·鲍尔 / 乔治·迪瓦恩 / 布莱恩·福布斯 / 谷德伦·尤尔 / 休米韦克菲尔德 / 维尔弗雷德·海德-怀特
类型:喜剧 / 爱情
片长:90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Man with a Million
上映:1954-01-07(英国)
IMDb:tt0046072

百万英镑简介

本片拍摄于1953年,根据马克·吐温的小说《一张百万英镑的钞票》改编。
  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想以此验证一个穷人拿到这张巨额钞票的结局。哥哥认为这张钞票对一个穷人毫无价值,最终他还是会穷困潦倒;而弟弟则认为他会因为这张钞票摆脱困境过上富足的生活。为了证明各自的理论的正确的,兄弟两人为此打起了赌。他们将这张钞票留给穷困潦倒的美国小伙子亨利·亚当斯(格利高里·派克 Gregory Peck 饰)后出国旅行了,留下对未来一片迷茫的亨利。
  人们对这位突然暴富的罕见富翁,竟拼命地拉拢他,从免费吃饭,买衣服,到免费住宿,一个个像乞丐一样讨好他,并不断提高他的社会地位。不仅如此,这位幸运的小伙子还取到了一位好妻子和三万英镑的银行利息,从此以后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

简评

改编自马克吐温笔下的同名短篇小说《百万富翁》,本作的改编不仅使其更具戏剧冲突,也在有意讽刺当时的英国社会,因而刻意接王尔德的笔先嘲讽了一圈伦敦社交圈(看似奢华实则落魄,“我们需要一个百万富翁做后盾”和“一个英国贵族的名字难道比不上一个美国人的钱吗?”),而后又借老贵族的愤怒制造矛盾冲突(令女仆偷藏那张钞票,令众人化身“变色龙”),而后又借此替英国贵族们挽尊(“当一个人因为衣服前被追着跑的时候,这一切就该结束”,虽然在片中是为了化解矛盾,以一个幽默的方式来使老贵族显示出与常人不同的绅士精神,但这句话却在现实中成了那些落魄贵族们的内心写照),十分精准地拿捏讽刺的尺度而不伤其尊严,同时又嘲讽了那些股票投机客(左中右三个角度拍摄“买进”的疯狂与“卖出”的颓唐)若本片没有刻意渲染爱情桥段,效果会更好

挺不错的老派喜剧片,淋漓尽致地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崇尚金钱的恶劣风气(突然小学语文课),主角吃饭、买衣服、住酒店的片段为后世的打脸爽文奠定了基本框架,但!看了还是很爽,一众势利小人前倨而后恭,思之令人发笑。影片画风非常像《猫和老鼠》,尤其是支票被风刮走那一段,另外这种明艳的用色真是一代人对欧美的最初印象……派克尽量用演技弥补了“外形太优越以至于演穷小子没有可信度”的问题(所有演员往他身边一站都显得非常小只),实际上他完成得也很好。

百万英镑之前在百词斩爱阅读上读过英文版的,后来高中课本里有这篇文章,英语老师给我们看了影片,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吧,尤其是主人公的支票被人恶作剧藏起来的时候,真的很害怕他永远找不到,也比较揪心他如何支付那些欠款,但是他是个为人正直有诚信的人,后来他归还了那张支票,和女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大力推荐观看这部经典影片《百万英镑》

如果一个人没钱,他身上所有美好的品质都是廉价的。但如果给这个人加一道财富的光圈,那他身上所有的好的不好的东西都会跟着变得“高贵”起来。那个人没有变,变的是人们对于财富的盲目崇拜,如果说在电影里人们的拜金是盲目的狂热的,那么在现实里它的表现形式则要隐蔽很多,当我没钱时我鄙视所有的拜金主义,而当我有钱时我希望人人都是拜金主义

02 男主贫困落魄却意外得到了两富豪兄弟的百万英镑,富豪兄弟想考验他拿到这张百万英镑会饿死还是飞黄腾达,男主拿着百万英镑瞬间迎来了众人的追捧,他被众人捧成了百万富翁人设,而当他英镑不小心丢了时,众人却对他是另一副嘴脸,所幸男主没有弄丢百万英镑,还成功抱得美人归,当他把英镑还给富豪兄弟时,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小富豪

初中英语老师让看过,当时觉得很无聊。昨天突然想再看一遍,因为它带有爽文性质,而且最后男主的结局比较好,所以观看的时候既能很放松又可以看到一些浅薄的人生道理。比如说人会因为衣着判定一个人是否有钱,继而再决定对他的态度。比如说当你有足够多的本金时,反而可以借更多的债,大家都会更信任你和你的决策。只是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就连美国大使馆都不查男主的底细就巴结他、信任他。就算是因为男主有张百万英镑的支票,可是一个真正的美国新贵来到伦敦,有可能除了百万英镑以外,随身没有任何零财或者可兑现的现金、财宝吗?又不是没有银行。

验证一个穷人拿到这张巨额钞票的结局。哥哥认为这张钞票对一个穷人毫无价值,最终他还是会穷困潦倒;而弟弟则认为他会因为这张钞票摆脱困境过上富足的生活。为了证明各自的理论的正确的,兄弟两人为此打起了赌。他们将这张钞票留给穷困潦倒的美国小伙子亨利·亚当斯(格利高里·派克 Gregory Peck 饰)后出国旅行了,留下对未来一片迷茫的亨利

假支票,真声名。男主一个二愣子带着一群二傻子操纵股市、玩弄慈善,最后收获真爱的故事,最后是经典传统的喜剧性大团圆结尾。有讽刺的意味,比如英国的旧贵族为了金钱巴结献媚,比如股民无脑盲从被资本愚弄,比如上流社会见到一张空头支票就能免费倒贴…但这些剖析仍然太肤浅了,可能是出于英国人生来就有的乐天精神吧。现实往往没有这么简单。

或许是我看过最古早的电影?我敢说,如果放在咱的地拍这种电影,男主一定不会提前拆信封(笑)。虽然这种细节描写以及之后的剧情并不符合我们喜闻乐见的“因为男主诚信并且勤劳最终获得了应有的回报”此般走向,但是实在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大抵就是男主这般。

本着可能会犯困睡着的心理准备打开这部法国诗意现实主义(1931)电影,却不禁被其吸引,幽默的台词,轻松惬意的演员状态,讨人喜欢的配角,流畅的叙事,颇具难度的长镜头,逻辑清晰的情节发展,好听的音乐,无论是九十年前还是现在,都实属杰作之类,法国人浪漫感性的民族性格也渗透在其中,谁又能不微笑沉迷?另外,有些卓别林的味道,有声片与无声片相互交错,却一点也不突兀。看老片,总是觉得听台词获取信息过于疲惫乏味,但不如观看肢体语言获取信息更为自在些。

于我而言:《百万英镑》的故事既幽默讽刺,又抓马现实。当亨利·亚当斯“贫穷”时被闲杂人等看不起甚至嫌弃排斥,当亨利·亚当斯“富裕”时反而得到各种尊敬巴结优待,当亨利·亚当斯“衰落”时墙倒众人推,当亨利·亚当斯“再起”时随即重获人们追捧;群众容易被表象迷惑却不了解实际的真相……时至今日,这样的社会风气依然存在。 -17717

8分,虽然豆瓣标记为喜剧,但我看后却是无尽的悲凉。人态炎凉就不提了,资本家玩笑似的百万英镑,让无数人趋之若鹜,丑态百出,资本家用来开玩笑的钱相当于多少人的生命!现在回想,《西虹市首富》就是中国版的《百万英镑》。当年,我们国家在只引进社会主义阵营的电影的年代,却引进了这部西方电影,是因为这部电影揭穿了资本主义的丑恶。但为何,若干年后的我们,竟会拍出一部与《百万英镑》极其相似的《西虹市首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