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眠(2014)
《冬眠》(土耳其语:Kış Uykusu),是一部努里·比格·锡兰执导的土耳其电影,入围2014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并获得最高荣誉金棕榈奖和国际影评人协会奖,成为继1982年的《生之旅》后第二部获金棕榈奖的土耳其电影。获得第27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导演和编剧三项提名。
评分:8.2
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编剧:埃布鲁·锡兰 / 努里·比格·锡兰 / 契诃夫
主演:哈鲁克·比尔根纳尔 / 梅丽莎·索岑 / 迪米·阿克贝 / 艾贝尔克·佩克詹 / 塞尔哈特·穆斯塔法·柯力奇 / 内扎特·伊什莱尔 / 塔梅尔·莱文特 / 纳迪尔·萨里巴恰克 / 埃米尔汗·多鲁克图坦 / 埃克雷姆·伊尔汗 / 拉比耶·厄泽尔 / 法蒂玛·德尼兹·耶尔德兹 / 穆罕默德·阿里·努罗谷
类型:剧情
片长:196分钟地区:土耳其 / 法国 / 德国
语言:土耳其语 / 英语
影片别名:冬日苏醒(港/台) / 冬日甦醒 / Winter Sleep / Kis Uykusu
上映:2014-05-16(戛纳电影节)
IMDb:tt2758880
剧情
本片讲述了退休演员艾登的生活,他在安纳托利亚中部经营着一家小旅馆,和年轻妻子尼哈尔生活在一起,但他们的感情已经不复当初。他的妹妹则沉浸在离婚不久的痛苦之中。随着冬天的到来,白雪覆盖大地,旅店成为他们的庇护所,同时也成了一座舞台,上演出各种悲欢离合······
角色
- Haluk Bilginer - Aydın, 前演员,现在是一名作家、旅馆老板和地主
- Demet Akbağ - Necla, Aydın的妹妹,她刚刚离婚
- Melisa Sözen - Nihal, Aydın年轻的妻子,热衷于慈善活动
- Ayberk Pekcan - Hidayet, Aydın的助理
- Tamer Levent - Suavi, Aydın的朋友
- Nejat İşler - İsmail, Aydın的房客,因失业而酗酒,态度傲慢
- Serhat Kılıç - Hamdi, İsmail的弟弟,态度温和
- Nadir Sarıbacak - Levent, 教师,Nihal的朋友
- Mehmet Ali Nuroğlu - Timur, 房客
- Emirhan Doruktutan - Ilyas, İsmail的儿子
制作
影片由导演的 NBC Film 与土耳其 Zeynofilm、德国 Bredok Film Production 和法国 Memento Films 联合出品,并获得Eurimages45万欧元的资助。在伊斯坦布尔的片场拍摄了四周,在安纳托利亚东南部取景拍摄了两个冬天月份。采用Sony F65摄像机拍摄。
评价
影展评审团主席简·坎皮恩表示:长达3个小时16分钟的影片曾让评委们害怕,以为中间会需要休息或者如厕来缓解,然后导演的节奏掌握很棒,完全被吸引,甚至希望可以看到影片更长。“影片中对于契可夫小说的精神演绎,我可以找到很多共鸣,这是一部完美的作品”。
烂番茄新鲜度88%,Metacritic上26家媒体综评87分,其中《华盛顿邮报》、《环球邮报》、《纽约每日新闻》、《综艺》、《乡村之音》等九家媒体给出满分。
获得奖项
- 第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获奖影展 - 第40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40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 - 第67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第27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第23届悉尼电影节
获奖:Audience Award —— Best Narrative Feature - 第66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主竞赛单元 / 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 第8届亚太电影大奖
获奖:最佳导演
提名:最佳影片
简评
花了两天看完,因为不想让自己本身一滩烂泥的生活顺它的势。看整个片子的过程都没有思考标题的含义,一个无法走出表演的演员,一个消极的宗教信仰者,一个自卑自贱自己青春的怨妇,一个沉寂冰冷的村庄,一个虚假的民俗酒店,没有出路的生活。大雪是善良的,为他的懦弱善后,并遮盖这个村庄里所有聒噪的无谓的谈话。说到底,他还是写下了土耳其戏剧史的标题,但有什么意义呢?电脑在这个村庄里是不合时宜也不会在未来合时宜的,他的纠结、他的写作、他的成果也是。除了安定他自己的精神,苍白的文档页面没有任何作用。归根结底,我们都需要在冷天里来一杯小小的土耳其红茶,并且不管不顾地投一颗甜滋滋的方糖。
,《冬眠》的世界就像一座理想国,为了逃避复杂、堕落和繁华的尘世,主人翁一家选择隐居在深山的洞穴别墅中,他们以为可以脱离来自俗世的纷扰,回归朴实而平静的生活,寻求人最本真而和谐的关系,但却发现更加丑恶的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完全无法交流的鸿沟。理想国永远只存在于人们的心中,现实不过是柏拉图的洞穴。富人和穷人、知识分子和平庸的人、善良的人和邪恶的人、无名小卒和刁民、主人和奴仆…的关系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的缩影,在苍茫的冬眠大地上,锡兰为我们上演了一部土耳其戏剧史。
开始当风景片看的,后来发现太长了,又倍速播放。但神奇的是,经常需要反复阅读台词才能跟上情节,这次却将每一句争执都顺畅地以两倍速接收了。人是精巧的生物,复杂幽暗处的尽头就是孤独。是爱着的,无法离开的,期待被挽留的,也是残忍的,轻蔑的,想暴力征服的。莎士比亚还是挺准的。穷人和富人身上肮脏的自尊心居然是如出一辙的,人类能拥有口舌之快,也会被语言伤害。为了确认我不孤独而看电影、阅读,后来只确认了混蛋的人不只是我。说来说去,始于浪漫温柔形式却卑鄙残酷的念头已经被那篇《囚绿记》的课文讲完了
这是喜欢并习惯看电影以来看过的时长最长的一部,分了三次才看完。中间有间隔,所以很多感受也断裂。没什么剧情,就是大量的人物对话,探讨的问题也很空泛,但的确是如今浮躁的环境下应该去用心深入思考的一些问题。不能理解那个酒鬼有什么资格烧掉那些钱。他以为社会的黑暗自我的贫穷和落魄,就必然是有钱人压榨了的结果?从信仰里面延伸出的价值观是怎样的?是成立的吗?很喜欢里面男主的一句话:我们疲于奔命,做出好似大有可为的假象。每天早上醒来我都有绝妙的想法,整天却都在无所事事。结尾全景男主的住处,像个坚不可摧的城堡。
三刷。从片头到片尾仿佛什么也没改变,锡兰其实回归最初《茧》的困境与伤感,却是用极强的文学性取代影像——但又不仅是长篇台词正反打,调度也极为精准。正如出片名前推向后脑的镜头,仿佛三小时只是一出《土耳其戏剧史》构思,而我们看到只是故事的外化:那写作居室就像男主心房,多次被外人袭入都安然化解:首先妻子对其虚荣心的讥讽被以自称“创造者/艺术家”所降解,其次租客弟弟/伊玛目道歉的尴尬被以致高义务所压制,再有妹妹强行动摇他自尊时以说她无所事事反击挽尊——三次冲击都发生在前半段(以墓地、窗栏镜头接与妻子的争吵作为转折);而后半段相反当男主进入妻子心房,这段本就艰难维系的关系开始动摇,爆发出锡兰一贯以来对男性自尊的刻画。最终坦白,远方伊斯坦布尔早已失去含义,只能远远对贾利村一瞥,只能默默渴望旅人的自由。
故事值得深思(结构好),摄影增光添彩。影片里人都是复杂的,有这虚伪的伪装,装作表面上的道德,沉浸在自己演员理想的种满口的目标原则的却也愿独处孤独的A,怜悯世人却也只是口头;有这所谓圣母般远大情怀怜惜穷人的妻子,却没有勇气无法自力更生只好依靠自己的男人,嘴里说着自由心倒是诚实,影片还有这对邪恶与感化的探讨、人生处事原则、家庭关系的复杂情感上的依赖、闯荡世界追求自由的车手,穷人踏着泥土远来道歉和不得不艰难的在夹缝中卑微生存,自居高位的富人养尊处优处处谈论理想和救赎,有时想想真是莫大的讽刺,宁静祥和的生活中每个人的心都在暗流涌动,稳重的运镜风格带给我们这个冬日里的乡村人们的现实,大景别展现土耳其特殊的地质景观和生活环境。影片中还有这许多隐喻: 放走的白马、被射杀的野兔、冬天是个“寒冷”的季节。
所谓《冬眠》就是“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每个人都龟缩到自己的壳子里面积蓄能量等待下一次的爆发。锡兰这次很好地把电影的话痨属性处理得不让人厌烦,基本每隔一段时间的小高潮都能充分调动观众情绪-(包括但不限于)砸车窗玻璃/来道歉的小孩晕倒/和妹妹的争论/和妻子的吵架/最后半小时持续性的情绪走高。除了把对知识分子的伪善讽刺拉到最大,还不忘揶揄阶层问题(比后来的《寄生虫》《燃烧》《悲情三角》都更内敛有克制)亲密关系的实质也走向了『你说我听/我说你听但绝不会相互理解』的死胡同。每个被牵引出来的角色似乎都有无法被真正挖掘出的过往,这何尝不是《小亚细亚往事》的续章。
做好了被闷得睡着的准备来看这部电影,结果一点也不闷。电影用了大量的大全景(很漂亮)、固定镜头和缓慢的推镜头,这种镜头语言通常是用来讲述(表面)安宁平和的故事,可导演拍的内容却充满了近乎激烈的对话、争执、矛盾和冲突。这种影像风格与故事风格的不协调反而给影片套上了一层厚重深沉的质感。电影最后,一场厚厚的雪降下,被射倒在雪中的兔子喘着余下的力气,世界静谧无声。人物的语言变成了以画外音形式呈现出的内心独白,不由得让人感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的距离实在太遥远了,苦难太多了,每个人都太孤独了。
杜琪峰评《小亚细亚往事》我不同意,放到《冬眠》倒是合适:用太多的时间拍了太少的事情。可以接受主题与元素的重复,不能接受影像论为对白的配菜。即便说服自己这是室内剧也不能理解为何锡兰在对白上如此不节制?对白虽然经过了精心设计,但也有了信息休克的副作用。前半个小时非常喜欢,佃户与作为地主的男主角之间的冲突以为这是土耳其的《利维坦》,但这条线间隔时间太长了,“烧钱”这一动作原本应该是高潮但丝毫没有高潮的力度(同比可以是《推销员》高潮的“一记耳光”)。好在这一次,锡兰对于本土的知识分子剖析与思考已经上升到了存在主义。
震惊于剧本的每一句台词,以至于华丽的雪景镜头都显得不是那么吸引人了。第一次看这种长篇对话的电影,忍不住感慨怎会有如此出色的台本。“圣洁不是向饿狗扔骨头,而是在你饥饿时和他分一杯羹”“当今时代无聊变成了神圣又奢侈的东西”“放任自流懒惰是罪恶之母”“有很多你不知道的哭泣的方式”···最精彩的是一小时三十分男主和妹妹吵架、两小时男主和妻子吵架、两小时五十分酗酒者一把火烧掉可以救活一家老少的巨额资助、结尾男主回家前雪地里一枪打死的那只野兔、结尾男主对女主的内心独白。(,太喜欢看他们吵架?!)男主是有钱的前戏剧演员..最近看的电影都跟“戏剧”挂钩,好多导演都喜欢在这个词上下功夫。
在这个小王国里,所有的灵魂都在冬眠,空留着躯壳不耗力地生活,可能因此,所有的关系才这样隔山隔海。无心看景的一部,全程气不得又笑不得。文人当久了是会这样,习惯“用话语制服人”,不可能让别人说最后一句。所有人都想做一些超有灵魂的事,老头儿觉得是抨击社会,妻子觉得是施舍穷人,妹妹觉得是自我牺牲,其实都不过是在用“某种救赎别人的仪式”从精神上“养活自己”。所有人都处在这种不适的环境,又都在制造这种环境。租户穿着女式拖鞋求情的一幕,和老头儿边推辞边抬手等待小孩儿亲吻的一幕好妙哦。
太喜欢了,10分!三个多小时看下来一点都不觉得冗长。由男孩砸车窗开始勾勒故事框架,接着主人公和妹妹、妻子的两段争吵直接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困境,谁都没有错,谁都有一套不可辩驳的逻辑,谁都无法说服谁,这就导致了如果做不到真正地理解与宽容,那么沟通越深反而会让彼此的距离越远,看到这里不禁让人沉默,同时也引人深思。而后妻子深夜造访租户、主人公三人醉后争辩不欢而散,再进一步加大了片子的留白思考空间,实在精彩。除了讲述以主人公为代表的上层知识分子的困境外,还讲述了下层平民的困窘与贫穷,无法消解的阶级隔阂更是在租户哥哥把钞票丢进火里的那一刻得到了极端展现。好几处的对比镜头也都很妙,印象极深,比如司机走进售票厅打滑摔倒随后主人公却稳步进入的那幕。结尾也非常诗意,总之是锡兰很棒的一部片子,以后还会反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