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戈王后(1994)

La Reine MargotUP:2021-10-09

《玛歌皇后》(法语:La Reine Margot),1994年由法国、义大利以及德国合资所拍摄的一部法语宫闱巨制,由巴提斯·谢侯执导,伊莎贝尔·阿佳妮等主演。

玛戈王后

评分:7.8 导演:帕特里斯·夏侯 编剧:达妮埃尔·汤普森 / 帕特里斯·夏侯
主演:伊莎贝尔·阿佳妮 / 丹尼尔·奥特伊 / 维尔娜·丽丝 / 让·雨果·安格拉德 / 文森特·佩雷斯 / 多米尼克·布隆 / 帕斯卡尔·格雷戈里 / 克劳迪奥·阿门多拉 / 米盖尔·波塞 / 艾莎·阿基多 / 朱利安·拉萨姆 / 托马斯·克莱舒曼 / 让-克洛德·布里亚利 / 让-菲利普·艾科菲 / Albano Guaetta
类型:剧情 / 爱情 / 传记 / 历史
片长:162 分钟 / 159 分钟(法国) / 139 分钟(德国录地区:法国 / 德国 / 意大利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玛尔戈王后 / 玛戈皇后 / 玛尔戈皇后 / 玛歌皇后 / Queen Margot
上映:1994-05-13
IMDb:tt0110963

故事内容

玛尔歌原是国王的妹妹,却遭三个兄弟视为性欲俘虏。母后凯萨琳是家族领袖,为了达成政治目的而将信奉天主教的玛歌许配给新教的亨利国王为妻。婚礼过后,即发生圣巴托罗缪之夜(又称圣把托罗缪大屠杀),新教徒拉莫在危急关头为玛歌所救,其后更跟她坠入爱河。

主要演员

  • 伊莎贝尔·阿佳妮 饰演玛歌公主
  • 文森·培瑞兹
  • 艾莎·阿基多
  • 丹尼尔·奥图
  • 让·雨果·安格拉德(英语:Jean-Hugues Anglade)
  • 瓦莱丽雅·布鲁尼-特德斯奇
  • 维娜·莉丝(义大利语:Virna Lisi)

版本

1994年《玛歌皇后》在坎城影展初次亮相,之后在法国剧院上映,播放长度皆为161分钟。美国的代理商米拉麦克斯影业要求导演重新剪辑,法国以外的电影院以及录影带看到的遂为145分钟版本。英国曾在1995年限量发行完整典藏版的VHS录影带,不过后来再版的录影带到DVD则皆采用145分钟二剪版。二剪版不只剪,导演尚从原始「完整版」里加入一场玛歌与情人拉莫包裹腥红斗篷站在户外的片段。加入这场戏是美国代理商的意思,米拉麦克斯认为这场戏能够加强男女主角之间的关系,使本片在美国市场行销时,可有效炒作浪漫元素,「腥红斗篷」这一幕后来成为美国版DVD的封面,与欧洲第2区DVD封面(玛歌满身溅血惊声尖叫)成为强烈对比。

站外链结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上《玛歌皇后》的资料(英文)

电影情节改编自大仲马的文学名著《玛歌王后》,以16世纪的法国为背景,描述法国国王妹妹玛歌的感情生活,借此带出当时法国的宫廷斗争及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不和。

简评

唉,很遗憾虽然阿佳妮美得无懈可击,但玛戈王后依然缺乏神魂,停留于对一座塑像染上鲜血后的审美舔舐……查理九世、凯瑟琳太后、甚至没几句台词的安茹公爵的疯狂都比她来得令人印象深刻。我也不是非常喜欢在历史向的作品中使用预言这么后验的动机……但还是@丁一 老师的短评击中了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感受:“历史的书页粘连,每一页都浸满砒霜”。它拍得就像一出舞台,每一“场”演员上下来回,在这个场景相互羞辱,切换一个场景就意重情深(其实他们的动线也给我造成了一些困惑……),叙事焦点凝于几个高度意象化的符号:殉教者的尸身堆积,诱惑的爱之吻也是死之吻,阅读狩猎书的人成了猎物,国王淋漓鲜血沁满面孔,王后取下珠宝怀抱着情人的头颅。美丽而残酷的画页。

,服化道很精致,布光布的甚至要托举出一个现代黛德丽一样的阿佳妮打光了,一位活色生香的傲慢公主。影片极力着墨在最能娱乐观众的两个要素上,暴力和性游戏,舞台戏剧腔很厚,一到炽烈的感情戏,无论男女如何组合,往往不说人话。|关于作品与作者/读者问题,一个是改编问题,是一个经典能否忠实再现在另一种媒介上还仍是经典,这就牵引出关于电影艺术的界定及评判作品背后的价值体系—改编作品的再创造与电影史纬度。另一个则是对于读者来说,文学遗产电影同样可以作为一个脱离于原作而独立存在的文本,无需捆绑在一起进行审美活动。综上所属,美术上乘,技术出众,商业趣味浓郁,电影艺术水准较低。

本片主要是根据大仲马的玛戈王后进行改编的,不过有趣的是这个改编反倒更多参考了一些历史,当然,有些地方还是参照了一些现在不再被认可的历史观点(比如对于凯瑟琳·德·美第奇的描绘)。本片描绘下的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可以说极其完美,把一场大屠杀里暴力的部分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还带着些许唯美,只能说法国人的艺术造诣确实是高。本片的许多情节设计颇有种宿命论之感,比如拉莫尔救了Coconas一命,最后选择了一起死;刽子手救了两人一次,最后却要对两人执行处决;所有与玛戈相关联的男人最后要么死于非命要么英年早逝(其中还包括在片子里没写到的亨利三世、亨利四世、阿朗松公爵和吉斯的亨利),大概这些是受到原著的影响。五星里面有一星必须属于阿佳妮,在这部片子里简直美得不像话,好多镜头都有传世经典的感觉。

性感娇艳的红唇,明澈湛蓝璀璨如星辰大海般的双眼,乌黑飘柔的长发,惊艳世俗的美貌——阿佳妮再一次用演技和颜值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完美演绎了玛戈王后的脆弱无助以及女性最为闪耀的气质。让人不禁感慨屠杀之夜的腥风血雨,对政治宗教引起深刻的讽刺和隐喻。王室之间的爱恨情仇,女人不惜只能沦为政治的牺牲品来任由摆布。即使是最骄矜美艳的公主,也会因此堕落深渊而丧失从前品性纯真的自己

立意不高扣一星。或者说完全是给西方人看的,宗教战争、王室纠葛不预先了解时代背景完全看的云里雾里。阿佳妮颜值不足以撑起这部电影扣一星。相信很多人都是冲着阿佳妮颜值来的包括我。可个人感觉这就是莫妮卡贝鲁奇风格的美女嘛,我还是更喜欢贝鲁奇。这种微胖的东方美女我想到了吉泽明步老师。灰暗背景扣一星。本身是想配合诡谲的宫廷。但时代因素加上我是在电脑上看的,好几次都是一片黑看不清…观感极差。故事长度把握的很好值一星。预先看了资料配合2个半小时我以为会描写玛戈的一生结果截取的刚刚好,没有过多交代以往,结束的点也完美,节奏不错。大仲马加一星,开始我以为就皇室琼瑶玛丽苏嘛,我朝2000年哪个朝代不能这么写?于妈也能来过几招。可那一本狩猎书串联了这么多人物和剧情,顿时佩服起大仲马来了,虚虚实实有法兰西金庸的感觉。

冲着阿佳妮的颜去看的,最后莫名被情节吸引住,忘了神颜了。后段几个男人之前的角力和算计,真是看得又入迷又烦心,希望这个破烂的局势尽快解开。最后查理九世的演绎真是棒,让我都忘了看阿佳妮。这段历史洪流,每个人身上都有可写之处吧,比如太后,也是一个有戏有故事的人。值得看,那些R相关的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历史感和无力感。音乐很好听,服化道无可指摘。

很舞台剧,包括剧作结构。以新教徒拉米尔和天主教徒的故事开头,他俩的决斗、合好、共同抗争、共同赴死贯穿全片,宗教意味有了,但设计并不讲究,与主线关系并不大。开头不久,婚礼上的片段,调度完全舞台剧模式,放在电影屏幕上,难免有3D变2D之感,不太适配。色彩引人注目。无论是暗红,幽蓝还是人体的苍白。说是阿佳妮个人写真片也不为过,华丽的服装,铺陈的场景,绝美的面庞。贡献了不少影史经典镜头,海报上穿戴华美却缄默的侧脸,情人相拥,雾霭中的清晨城堡,破晓时分乘马车离去的玛戈。

每一帧都美如油画,极为节制的音乐增加了一层悬疑色彩。王室的荒淫无度,大屠杀的血腥残暴,人们的感情是如此激烈与真实,爱与恨,怒与悲,Charles IX和Catherine de Medicis尤其出彩。整部影片是冷色调的也是多彩的,灰暗的墙壁与街道、被血染红的华丽的衣袍、Catherine白色的额头、玛戈蓝色的眼睛和蓝色的狩猎书,人的热血与历史的冷血在这段故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连尸体也是美丽的。

1572年10年的宗教战争严重侵蚀了法国,Guise公爵领导的天主教徒与海军上将Coligny新教徒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大权掌握在美第奇家族的凯瑟琳(天主教徒)手中,作为皇太后,摄政王极力辅佐她儿子软弱的查尔斯四世。为了平息仇恨,凯瑟琳把她女儿玛戈尔嫁给她的堂兄弟新教徒瓦尔拉王国的亨利。,数千名新教徒冲着婚礼都赶来,“圣巴托罗缪之夜”女主纯净湛蓝的眼眸也太美了!

影片的人物很多,前十几分钟一直处于脸盲状态;退出读了玛戈王后的这段历史后,才对影片所要描绘的主要人物和时段等有了个预估。影片对野史里的一些故事都有体现,女主阿佳妮真的绝美,如果不是她真的撑不下去看。基本能看明白讲的是啥故事,画面多运用古典视角,亨利三世的人物刻画的比较丰满,他弟和皇太后只立起来个人设,看完都不太明白这王太后为何如此“丧心病狂”、她的权力欲望来自哪里。开头颅,打猎时的小猎犬等,真刷新认知。看的是国语版(腾讯只有这个),汉语搭西欧历史高鼻梁,咋看咋奇怪

法国宗教战争时期,著名的圣巴托洛谬之夜;哪怕不了解这段历史,胶片质感,美术服化道以及主要人物的选角都是绝对的看点;其实了解这段历史,也会被16世纪法国性开放(贵圈真的乱)以及错综复杂的背景给整晕(两种教徒衣服颜色不一样,试已经是唯一的区分点了);但几个血腥暴力场面的张力、主要人物的精彩演绎以及在欲望驱使下各种反道德反伦理的行为,使得故事还是相当震撼的。(阿佳妮美哭了)

相比原著,电影的着力刻画点主要在玛戈坎坷不平的爱情之路,作为法兰西的皇后,她的爱情里总要混杂着决绝,无奈,无尽的政治阴谋和权力博弈的牺牲。阿佳妮的出演风华绝代,她的美艳妖娆,纯粹洁白,忍辱负重,圣母胸怀毫无违和地交织在一起。电影之于这个人物刻画是鲜明的,相比,这些国王公爵在她的映衬下全部显得黯然失色,尤其是她的丈夫亨利,圣巴托罗谬大屠杀的纷争其实在两个半小时的电影里会让不熟悉的观众云里雾里,而这也是历史传记片常见的问题。但导演刻画群像的功力可见一斑,在那个大屠杀的夜晚,圣意的钟声敲响,无限信奉天主的教徒丧失了理智展开大屠杀:胜利号角的音乐伴随血腥无比的巴黎宫廷和街头,成千上万苍白的裸体横七竖八堆积在天穹下,仿佛在镜头下听到上帝对尸横遍野的哀叹,上帝一直在看人们的暴行。可被记在我观影史里的群戏

获得奖项

  • 第4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4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20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20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César —— Best Cinematography (Meilleure photographie)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服装设计
    提名:César —— Best Screenplay, Original or Adaptation (Meilleur scénario, original ou adaptation) / César —— Best Music (Meilleure musique) / 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剪辑 / 最佳艺术指导
  • 第46届戛纳电影节
    第46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女演员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47届戛纳电影节
    第47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女演员 / 评审团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服装设计
  • 第52届金球奖
    第52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40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40届意大利大卫奖
    提名:最佳女配角 / 最佳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