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花(1998)

UP:2022-03-19

《海上花》(英语:Flowers of Shanghai)是由侯孝贤执导的1998年电影。根据19世纪末韩子云以上海话创作的小说原著,再由张爱玲注译的《国语海上花列传》 改编而成。本片让侯孝贤第四度进军坎城影展正式竞赛单元,并入围纽约影展,在第35届金马奖中获得最佳美术设计奖及评审团大奖 与台北电影奖商业类最佳导演奖。4K全新数位修复版于2019年12月20日在台上映。

海上花

评分:8.2 导演:侯孝贤 编剧:朱天文 / 韩邦庆 / 张爱玲
主演:梁朝伟 / 羽田美智子 / 刘嘉玲 / 李嘉欣 / 高捷 / 潘迪华 / 伊能静 / 魏筱惠 / 方璇 / 陈宝莲 / 许安安 / 夏祎 / 谢衍 / 徐明
类型:剧情
片长:113分钟地区:中国台湾 / 日本
语言:粤语 / 上海话
影片别名:Flowers of Shanghai
上映:1998-10-01(中国台湾)
IMDb:tt0156587

剧情纲要

本片由几位妓女与恩客在上海英国租界中「长三书寓」上演的男女关系为主轴,诠释周双珠、黄翠凤、沈小红、张蕙贞等人对于男人世界的感情刻划。原本是主导交易关系的男人,却在温柔乡的纠葛中被女人的坚持与规则摆布。

角色演员

演员角色
梁朝伟王莲生
羽田美智子沈小红
李嘉欣黄翠凤
刘嘉玲周双珠
高捷罗子富
张瑞哲小柳儿
潘迪华黄二姐
伊能静诸金花
谢衍钱子刚
魏筱惠张蕙贞
徐明陶云甫
徐天祥陶玉甫
夏祎林素芬
徐慧霓漱芳的妹妹
罗载而洪善卿
方瑄周双玉
潘玉琴周兰
林郁涵周双宝
李小平来安
蒋维国朱蔼人

特色

本片从头至尾皆以长镜头铺陈剧情,从影片开头将近9分钟的场景,到整部电影仅约30多个镜头,浓丽的色彩与幽微配乐塑造出传统宗法社会对于儿女情感的压抑氛围。

原声带曲目

  1. 来历 History~end credit
  2. 生命的喧嚣 Life In Clamor
  3. 怔忡 Doze
  4. 吉光片羽#1 A Slice Of Life#1
  5. 海上花 Flower Of Shanghai
  6. 酷儿 Queer
  7. 探索者的狂想曲 Seeker's Rhapsody
  8. 吉光片羽#2 A Slice Of Life#2
  9. 真与贞 Virtue
  10. 遗忘 Oblivion
  11. 夜幻 Nocturne
  12. 来历~返回 History~Reprise
  13. 海上花(主题曲)_莫文蔚

奖项

主办单位奖项受奖者阶段/结果
第1届台北电影节本土商业类年度最佳导演侯孝贤获奖
本土商业类最佳艺术指导黄文英获奖
第35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海上花》提名
最佳导演侯孝贤提名
最佳美术设计黄文英, 曹智伟获奖
最佳造型设计黄文英, 宋敏蕙, 沈步海, 廖淑珍提名
评审团大奖《海上花》获奖

简评

场景太日常了,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亦假亦真的时代,三个主要女性人物为中心,官人与客人的纠葛,算计,计较,无奈,看了让人怪唏嘘的,旧上海话听起来自带一股子娇嗔和埋怨,撑起了整部片子的味道,沈小红是个不知足的人,翠凤有些冷酷无情,我果然还是和大部分人一样喜欢双珠多一些,有人情味,举手投足也悠然自在,很适合刘嘉玲,刚开始看的时候对于情节推进是有些理解困难的,毕竟没有看过书,侯孝贤的长镜头还是很喜欢的,一个场景就是一个镜头,基本就四个主要场景,渐隐来完成镜头转换,很多人说闷,我倒觉得很多琐碎的对话还有停顿的安静都是营造观影的氛围,一段时间后再看一遍可能更有味道吧。

【73%】难以进入。侯孝贤对于室内长镜头的用法值得商榷,苦心营造的视觉意象(如琉璃窗/窗框)构筑起眼花缭乱的隐喻空间,企图让空间对于人物窘境式的禁锢/压抑使得男女之情变得幽微,但其失败之处在于过分的沉湎对单个内景情境营造导致的必然结果——强调空间的独立性而缺乏连贯性,这又与侯[对青楼画卷式的描摹]的旁观者姿态相悖,作茧自缚。但本片中的侯对于灯光的处理却难得的精准/简练,灯光[最先亮起—最后熄灭]绝不仅是对于仪式感的缔造,而是青楼纸醉金迷本质的映照/具象化,但个别过于昏黄的灯光又为人物心境的压抑再上一层致使空间几乎滞顿,让观众与人物无法产生共情。虽美轮美奂,但终究只是一个死物。待重看。

精致讲究的19世纪末的室内景致,桌灯床榻、煤油灯挂钟屏风、甚至是水盆开水壶都那么不一样,上海话、广东话,恍然进入旧时代的异世界。统一的剪切技法,一块块各自独立又交叉的故事,少不了抽烟喫饭喫酒,喫酒少不了行酒令,以极少的信息但丰富的日常细节来还原出一个倌院。独属此地的行话,似乎不用专门解释到最后靠上下文就能猜测出大概。注意到沈小红的小脚、黄翠凤不识字、每个妈手下的人的名字是有讲究的。最佩服之处在于本片的场面调度,纯室内戏,出场人物那么多,安排人物在什么时间移动和停止,要花费很多心思,呈现得这么井井有条,又推动情节发展,很厉害。一直适应规则、适应变化与无常的只有女人,男人心灰意冷可以一走了之,女人被困在此地难以动弹,就算赎身,也只是由一个牢笼跳到另一个牢笼。女人美得百花齐放,男人挫得难以直视。

本意是读完《繁花》很意犹未尽,太想看一场上海戏,但拖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二十世纪末的合适沪片,还是决定补一下这部。观影过程中纯粹是形式上的沉醉,运镜速度与调度速度精准把控的共轨,表演风格与取景方式稳扎稳打的融洽,台词声量与背景音乐轻曼迂回的共振,考究美术与古意转场的协调,完美到比肩小津给我的感受。像他用镜头语言呼应日本人肢体仪态简练内敛、室内运动偏静止且空间低的习常,侯孝贤也在用镜头语言映衬着清末上海花柳莺雀的风度姿态。而且我太倾心于这种具有极强克制力、他强任他强式的创作理念。看完后则是意韵的潮水一寸寸漫上来,多少也如繁花——沪上搭台,小菜老酒,唱一折演一出迎来送往、光艳逼人的流水戏,而不论眼热情凉,终归是要散的。各人的命运,时代的易辙,都等在前头呢,各人都绕不过的。莫名想读张爱玲。

.12数位修复版。好一曲海上花,金碧辉煌、人声鼎沸、山珍海味、把酒言欢,不过又皆是海上之花,朝夕即逝。做官的只图个放松和新鲜,做倌人的却在赌上人生甚至性命。梁朝伟再次奉献绝佳演技,台词少,反而更映衬内心世界的丰富;刘嘉玲也好,上海话说得不错;几位老爷都是实力演员,很快便可以让人信服。影片全是内场戏却让人完全进入到了那个世界当中。两个小时都是淡淡的、平静地叙述,没有丝毫重心不稳或杂心,侯孝贤导演功力太深厚,已完全爱上。也是近期看过最入迷的片子,会想要找原著来看。

还没看过书,却也不妨碍沉浸于影片,上海人真是作死,妓女都成了先生。对于男人来说,究竟要不要有这样一种风月场所,实在是难解的问题!演员云淡风轻,起落心机都在杯盏言语间,刘嘉玲美的温婉如歌,镜头一转,哇偶,又是李嘉欣美到夺目如画。私以为这竟是她最有气场最有演技的一个角色。看其他评论,也是极符合书中黄翠凤的描述。衬得客串的伊能静又土又俗。沈小红是日籍演员,总是弄着性子套着梁朝伟,让我以为张惠祯会是治愈良药,结果却在旁白里毁灭。个人喜欢张惠祯的颜。但不喜欢这个时代这个场所的旖靡。不管是民国还是晚清。都将在烟酒鸦片里慢慢消亡!

夏天两个月的时间看完了《海上花开》和《海上花落》,通过张爱玲的笔触感受到吴语的魅力,像《儒林外史》般将姿色各异的女子们串联在一起,有悲有喜,她们被禁锢在民国时代里,却又这不同的性情和态度,对待爱情更是带有自己的无奈和想法,就像双玉想着和客人做夫妻,但到头来还是被迫走上了共赴死的道路,终究还是做不成大老婆。这部电影的服化道是我非常喜欢的复古民国感,也基本是截至目前为止的我心中的年度最佳电影。侯孝贤导演特有的细腻拍出了感情里的无奈和犹豫,梁朝伟的多次沉默更是给角色本身增加了神秘感和深沉。

很少有通篇吴语的片子,上海话的弯弯绕绕配上这清末民初的美术,实在是一大试听享受(对我这种能听懂的但不是本地的刚刚好,不然也会因为演员们的口音难受;饰演洪老板那位太正了一查果然是老上海)。第一幕喝酒玩划拳简直不要太眼熟,酒桌文化才是更古不变啊;各式长镜头加上上海方言的戏谑,太有意思了;印象比较深是沈小红向王老板低头辩解的一幕,收罢碗筷后烛火由远及近,两人的权力结构清晰可见。沈小红配音和演员口型对不上很难受,因为是后期加的配音所以声场不行,另外这个日本演员面相对得上,没看出演技;刘嘉玲苏州口音还蛮搭,由内及外的表演淡无痕;李嘉欣挺不错。整片形散魂不散,耐看。

死屋子手记。外景的缺场“闷”得人异乎寻常地寻求刺激——求生欲,但又钝感力极强——超常态的求生欲造成了生命热力的郁结。最典型的是“跌死人”那一场:座中人纷纷离席察看是怎么回事,此处按剧情逻辑发展本应有外景“解蔽”,但只听得众人吵嚷,还未走到外头就又折返回酒席上来。喧腾的欲望好容易就要煮沸,锁闭的空间却再次插了闩——谁也别想逃走,于是众生又回到“局子”上来——自以为是的解局不过错将自己作了棋子,是谁在顺水推舟罢。此外,“座中人”中的王老爷始终坐立不安——座是安牢实的,名妓的下套与欲望的手铐早就让堂上老爷有了高低定位;王老爷的坐立不安佐证了其矛盾处境:软弱苟合令他安坐席间;执著真爱令他“愤然离席”。谁是看客在本片中有若干个解,但又多次消解,怕是因为会看才会演,连戏子都是看客,但问台上台下凶手几何?

原著《海上花列传》,说的是旧上海,长三书寓,倌人同客人的故事。四面尽是烛影珠光,柔暖而魅艳。据说要看明白侯孝贤的电影《海上花》,先要看书,要看明白书,必得看张爱玲的注释………明明暗暗的青楼情,浮浮沉沉的海上花,慢慢幽幽的镜头下,有着穿越时空的错觉。这电影应该是好电影,但只看电影只觉得看得有点累,说的话听着很是别扭,也体会不到原著的精妙(有空还是得去看书),电影里梁朝伟演的王莲生还不错,但他还是说粤语时,估计才更加能够展示他的风采,说的上海话实在是听着别扭着很。李嘉欣演的黄翠凤,刘嘉玲演的周双珠,感觉都是“果然是头牌”。而羽田美智子演的沈小红,的确又美又有智,幽幽一口上海话(也许是配音?)说的很不错,比梁朝伟的好太多了……

一幕一幕的,一明一暗之间从一家倌人转到另一家,烟灯明灭,人声絮语,人情暗涌:电影的结构和风格在最大程度上忠实了原著小说。在此基础上以沈小红和王莲生的纠葛、黄翠凤的精明、周双珠的不温不火三条线索为重点进行讲述,另有一条双玉和淑人的辅线,便刻画出了长三们不同的性格,以及她们作为妓女的共通之处:她们或许性情各不相同,但对体面的生活和爱情的追求却是相通的,可这也是她们的悲剧之处。翠凤赎身、小红被弃、双玉被负,是花开绚极一时后的黯然收场,可就是在这轻描淡写的叙述、暗示着转场的烟灯明灭间,热闹非凡的酒局永远都在上演着,这是情欲的猫鼠游戏,而女人们总是这场游戏的输家。

妖孽啊!拍这么好。上海话的影视剧,印象深刻的有《孽债》,但《孽债》只有一种上海话,而《海上花》有好几种。口音上微妙的不同带来不一样的味道,导演太懂上海的市井气了。不过,刘嘉玲像咬了舌的上海话不失为上海话,但梁朝伟说的绝不是上海话,因为需要看字幕。有人说片子沉闷,怎么会。除了吃酒划拳,重要场合的对白就那么几句,但软而晦,有一种有距离感的分寸,人物但凡开口,没有不绵里藏针,或藏甜,或藏别的什么东西的。要把这些话听明白,需要用心,用脑。所以,探秘还来不及,怎么会沉闷呢?

获得奖项

  • 第50届戛纳电影节
    第50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51届戛纳电影节
    第51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3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3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美术设计 / 评审团大奖
    提名:最佳剧情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造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