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断蓝桥(1940)
《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是美国黑白电影,由米高梅电影公司于1940年出品;导演是茂文·李洛埃(Mervyn LeRoy),女主角是主演《乱世佳人》的费雯·丽(Vivien Leigh)而男主角是罗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主题曲《Auld Lang Syne》与电影情节的意境相当配合,使此影片获誉为电影史上最凄美不朽爱情片之一。
评分:8.8
导演:茂文·勒鲁瓦
编剧:塞缪尔·N·贝尔曼 / 汉斯·拉莫 / 乔治·弗罗斯切尔 / 罗伯特·E·舍伍德
主演:费雯·丽 / 罗伯特·泰勒 / 露塞尔·沃特森 / 弗吉尼亚·菲尔德 / 玛丽亚·彭斯卡娅 / C.奥布雷·史密斯 / Janet Shaw / Janet Waldo / Steffi Duna / Virginia Carroll / Eleanor Stewart / Lowden Adams / Harry Allen / Jimmy Aubrey / Phyllis Barry / Colin Campbell / 丽塔·卡莱尔 / 里奥.G.卡罗尔 / 戴维·卡文迪什 / 大卫·克莱德 / 汤
类型:剧情 / 爱情 / 战争
片长:108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法语
影片别名:滑铁卢桥 / 断桥残梦
上映:1940-05-17(美国)
IMDb:tt0033238
剧情
故事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美丽的芭蕾舞员玛拉(费雯·丽饰)与团友们在滑铁卢桥散步时,突然响起空袭警报,玛拉在火车站内与在桥上邂逅的莱姆榭兵团上尉罗伊(罗伯特·泰勒饰)互生情愫,其后玛拉又把她的幸运符送给罗伊,两人更闪电约定结婚,可是结婚前夕罗伊接到参战命令,要马上出发,二人被迫暂时分别。玛拉其后又被芭蕾舞团辞退,生活顿失所依。罗伊安排母亲与玛拉会面,玛拉见面前看到报章有关罗伊阵亡的消息,昏倒过去,醒来后与罗伊母亲会面,不忍把消息相告,表现冷漠,令罗伊母亲产生误会,结果拂袖而去。
生活逼人,玛拉在绝望之际沦为娼妓,出卖自己身体谋生。不久之后,玛拉如常在火车站附近准备选择目标客人时,竟然碰见并没有阵亡的罗伊,玛拉惊喜之余,又害怕给罗伊知道她的现况,只有对罗伊隐瞒真相。
罗伊要带玛拉回老家结婚了,这亦令玛拉担心.当她与仁慈的罗伊母亲相处时,终忍不住向她讲出自己忧虑的原因,罗伊母亲也替她的遭遇难过,为了不让罗伊的名誉受损,玛拉决定偷偷地离开罗伊。
玛拉回到滑铁卢桥——跟罗伊首次相遇的地方,绝望地看着往来的车辆,最后终于冲出马路,结束了宝贵的生命。多年后罗伊重回已改建的滑铁卢桥,手中握著玛拉送给他的幸运符,想起伊人,不禁悲从中来……
演员
- 费雯丽 饰 玛拉
- 罗伯特·泰勒 饰 罗伊·克罗宁
- 弗吉尼亚·菲尔德(英语:Virginia Field) 饰 吉蒂
- 玛丽亚·彭斯卡娅(英语:Maria Ouspenskaya) 饰 奥尔加·基罗瓦夫人
- C.奥布雷·史密斯(英语:C. Aubrey Smith) 饰 公爵
- 露塞尔·沃特森(英语:Lucile Watson) 饰 玛格丽特·克罗宁夫人
- 雅内·肖 饰 莫林
- 雅内·瓦勒度(英语:Janet Waldo) 饰 艾尔莎
- 斯蒂芬·杜纳(英语:Steffi Duna) 饰 莉迪亚
- 弗吉尼亚·卡罗尔(英语:Virginia Carroll) 饰 西尔维亚
- 列达·尼科娃 饰 玛丽(Marie)
- 弗洛伦斯·贝克 饰 比阿特丽斯
- 玛格里·曼宁 饰 玛丽(Mary)
- 弗朗西斯·麦金尼 饰 瓦奥莱特
- 埃莉诺·斯图尔特(英语:Eleanor Stewart) 饰 格蕾丝
票房
根据米高梅的记录,这部电影在美国和加拿大赚得1,250,000美元,其他地方赚得1,217,000美元,总获利2,491,000美元。
奖项
奥斯卡奖
该片获得第13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最佳摄影奖与最佳原创音乐奖。
美国电影学会
该片获得美国电影学会提名美国电影学会百年百大爱情电影。
国家评论协会奖
费雯丽因本片与《乱世佳人》获得1940年国家评论协会奖(英语: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Awards 1940)的最佳演员奖。
花絮
- 《魂断蓝桥》在好莱坞的普遍评价并非十分突出,但此影片在中国大陆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在1980年代,中国大陆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一些西方电影,尤其是怀旧片,开始进入市场,这些影片包括《乱世佳人》、《北非谍影》、《爱德华大夫》(Spellbound)、《魂断蓝桥》等。由于《魂断蓝桥》的情节感人及费雯·丽和主题曲《友谊地久天长》较受欢迎关系,又经常在电视台重播,在中国风靡万千影迷,当中很多是大、中学生,并被认为是经典爱情片之一。坊间甚至推出电影对话的音像产品,供学生们训练英语。
- 出乎意料之外,费雯·丽个人最喜爱的电影并不是《乱世佳人》,而是《魂断蓝桥》,原因是表演发挥的空间比较大。而且她多年后重看《乱世佳人》,发觉片中很多演员已经过世,不禁感觉唏嘘。
- 《魂断蓝桥》原是百老汇舞台剧,1930年1月6日在美国纽约首演,共演出64场。
- 《魂断蓝桥》第一个电影版本其实是1931年发行,但是最为人熟悉的是1940年重拍的电影。
华语改编作品
- 上海之夜
原文片名意指「滑铁卢桥」,中译成「蓝桥」点出“尾生抱柱”的故事。《庄子·盗趾》中有“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据《西安府志》记载,这座桥在陕西蓝田县的兰峪水上,称为“蓝桥”。从此之后,人们把相爱的男女一方失约,而另一方殉情叫做“魂断蓝桥”。亦有一部粤剧以这个「魂断蓝桥」来命名。
获得奖项
- 第13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原创音乐 / 黑白片最佳摄影
- 茂文·勒鲁瓦 Mervyn LeRoy导演
- 伍经纬 Jingwei Wu译制导演
- 费雯·丽 Vivien Leigh饰 Myra
- 罗伯特·泰勒 Robert Taylor饰 Roy Cronin
- 露塞尔·沃特森 Lucile Watson饰 Lady Margaret Cronin
- 弗吉尼亚·菲尔德 Virginia Field饰 Kitty
简评
老电影真的好有魔力啊,即使有很多价值观在现在看来很疏离或不能接受,但情绪上完全投入。整个的情绪质感,光影,人物和表演,都非常二十世纪初德系浪漫文学。我好喜欢?由此也开始思考,尤其是影视作品里,从来没有被建立和讨论过的一个category其实是作品的“情感观”,既创作者在其中表达了他们对人类情感怎样的认知,人类情感在他们眼中是怎样运作的。我一时无法分清是现代社会本身解构了人性中感性的部分(类似19-20世纪初文学里常见的那一种),还是人类情感没有变过,但传播媒介趋向于去追求极致的“真实”,而一切真实的背后就是虚无和解构了。
看完《欲望号街车》接着看《魂断蓝桥》,除了感叹费雯丽真是美啊,也唏嘘那个年代的女人真是不容易啊,感觉在那个时代就是女人离开了男人就没法儿养活自己。当然这个时代只能说好了一点儿,女人更有话语权,对女人的贞洁,对门第更加包容了,依然是一个男人主导的世界。觉得不能理解费雯丽最后在魂断蓝桥里自杀的结局,既然当初是自己选择养活自己出卖身体,现在即使不能接受问心无愧地和男主在一起,那就自己一个人好好活着,也许这就是时代的进步,女人的幸福不是只能靠爱情靠别人,自己也可以选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享受生命,什么都可以变,唯独自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和依靠。
如果那天晚上他陪将军吃饭,如果她没有去应约,如果他未突发奇想约她结婚,如果那天不用去见旅长,如果教堂三点以后还能宣誓,如果军队没有提前取消休假,如果那天他离开的时间不是八点以后,如果她那天没有演出,如果那天她没有被辞退,如果Kitty未卖淫,如果她没有看到报纸新闻,如果男主妈妈不迟到,如果她们能找到工作,如果那天她在车站没有遇到他,如果他的家人没有那么爱她给予她荣誉,如果他妈妈拒绝了她的请求,如果他找到了她…种种意外,巧合,她最终魂断蓝桥。她对爱的纯洁与信仰不亚于他的执着,他们是天之骄子,郎才女貌,只是我不明白,卖淫真的比做苦力可耻?或者说,卖淫来换取生存,真的就是一件可耻的事吗。
又一部感觉极其过誉的电影,手法陈旧倒没办法,景别还用得粗暴,故事极其简单就算了,还看得我莫名地恼火,战争沦为了背景板,它只在关键的时候出现一下起点作用,然后销声匿迹,重心反而转向了女主的心理活动,但她的内心和抉择又极其拧巴,前半段大写的恋爱脑,为了爱情,为了一个处了一晚就爱上的男人丢掉事业,抛下生活,加上当时演员略显浮夸的表演方法,颇像被爱情冲昏头脑在那犯傻,要不是Kitty陪着她估计她早活不下去了,后半段全程emo,谜语人一般藏着掖着也就算了,后来别人知道了也没怎么她吧,明明有可以帮助的人,诶就是想不开就要去自杀,男主也是个单纯的热血青年,总是太亢奋太自我忽略女主的想法,你俩这拧巴的性格又搭不起来,还得让Kitty帮你们售后,真得给人家磕一个,她是做错了什么摊上这卧龙凤雏啊。 / 5
理想版:纯洁的男军官与善良的女芭蕾舞演员之间的掺不进一丝杂质了百分之一万分纯洁的爱情。 现实版:愚蠢女人因恋爱脑痛失工作在乱世中落为风尘,当真爱重回之时又因追求至真至善至美而自我了断,她觉得自己脏了吗? 爱情悲剧究竟是如何造成的?贞节牌坊比命都重要么?究竟是对女性的物化还是女性自我的物化?男人在战争中杀戮不可耻,女人为了生存不得已而为之的沦落却是不可接受之肮脏?这部好片告诉我们:,爱情和其他的东西会让你丢了面包丢了命。。,为了活。,理想主义恰恰是因为现实中难得。,为生命,其他一切皆可抛。
这是被姑姑推荐了很多年的电影,我也很早就被告知这是个悲剧,最近正好喜欢看老电影。黑白的画面有着特别的质感,你可以想象出任何色彩。说到剧情,看似造化弄人,但这是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女主预设了周围的人知道真相就不会接受她,选择逃跑选择自尽。我从小就很讨厌一种情节,就是两个人明明很相爱,但一个人遭遇了某种变故,然后单方面地认为不能拖累对方,然后就不告而别或者做出让对方伤心生气的事情,让对方停止爱ta,对方可能最后都被蒙在鼓里,一筹莫展。最后的真相可能还是从他人口中告知。为什么要这样? 坦诚相待不好吗?爱一个人应该让ta有知情权。你都没说你就预判ta不接受,是不是对ta很不公平呢。这世界有那么多人,两情相悦是多么不容易,更何况是在乱世。留得青山在,爱你的人会依然见你多妩媚。
这,看了张报纸就这样,又见到了人家母亲慰以亲切,这个表现真的只能说性格决定命运。我愿称之为真正的傻白甜与恋爱脑。然后,“这几个月”????我觉得这部片的经典在于强烈对比矛盾性的展现,比如,上层人都这么“善良”,大抵是因为他们都成长在“善良”的环境里。再一次的,女主被一句话刺痛……未经确认的就自主走向了死亡,我甚至有点怀疑她爱的不是罗伊,而是自己对爱情的幻象,只不过她曾经想和罗伊一起去走完这个梦,现在梦不完美了,她也就不能存活。为什么破碎只能生长在破碎之中,而不能融合于童话和平淡之中?我只是觉得,生活很长,这样的内心随时都会将生活走向崩溃。| 不过“无一战争镜头,却能成为最好的反战片”这个理由对当时的大众确实是成立的。
故事结构和《黑皮书》一模一样,鸡蛋壳结构,由一个人的回忆开启镜头,故事结尾再回到这个回忆过去的人的现实眼前,两个镜头间是全部的故事和故事的全部。魂断蓝桥这个名字太伤感,可以改名“Roy & Myra”,中文名就叫“罗伊与玛拉”。从时间上来,这是电影历史上,辈分比较高的一部(忽然意识到物的生命所在)。因为所谓的爱情,在特殊的年代背景,成了经典。人有多少不得已,就有多少不如意。如果不是用自己的矛去刺自己的盾,而是去相信孟子的熊掌与鱼的说法,Myra应该能有理由活下去,即便不学孟子,起码也应该向王葡萄学习学习也是极好的,人本主义人最大。Roy的妈妈人挺好,Roy也是不错的(虽然角色在战争中的艰辛只是言语一带而过连镜头都没有)。ps滑铁卢桥很像解放桥的样子。2021-05-31
很俗套的爱情故事,人物扁平而单调,但剧情在那个年代一定是先进而有趣的。每个人物都很好,除了舞团的领导很压迫凶狠其他人都真善美。感动于他们莫名其妙的爱情和闪婚故事,也理解为了不让男方家人蒙羞而自我牺牲的原因,但从现代角度看真是觉得女主恋爱脑。首先为了一个浪荡公子而抛弃了稳定的工作,以致于陷入困苦继而成为妓女。其次为了爱情放弃生命,为了对方而牺牲自我,非常不值得。女人可以自私一些、自我一些、自爱一些。当然这是时代局限性了。男帅女美,很养眼,要说责怪也只能责怪那个战争年代了。
悲剧喜欢把那些美好的事情揉碎了掰开来给你看。电影中美好的爱情确实令人感动,军官在几年后还爱着一见钟情的女孩很难得,女孩也是一样。但是我更多看到的是故事背后这个社会的可怕,把人变成鬼。一个芭蕾舞演员找不到工作为了生计沦为妓女,忠厚老实的人出路究竟何在?试想一下女孩如实告诉了军官,相信军官会选择继续爱着女孩,但是军官的家庭呢?女孩告诉母亲后,母亲没有选择挽留,神情也有些许变化,在这样的一个庄园主贵族军官家庭,进来一个妓女,她的后半生真的会幸福吗?也许男主会爱她,但是她会受到这个荣誉家庭的排挤。所以说这个吃人的社会有问题,而保持着批判的态度去反思,我们的社会应该怎么去避免此类问题。爱情每个人都向往,但是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这需要我们自己来发掘。
“魂断蓝桥”,这个译制片名真的是太赞了啊,如果是直译就是“滑铁卢桥”,瞬间就差了很多很多了。这部影片有两点很值得关注,一个是不同家庭背景的人,是可能存在爱情的,但是最终对待感情的态度可能是截然不同。第二是性格决定了人生,如果女主不是这样的性格,那么结局是否还会有不同呢?感情从来就不是两情相悦就可以一拍即合的,在现实中会存在很多很多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双方性格特点等等。所以,遇到一个相爱且合适的人,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了吧。最后,女主在桥上香消玉殒了,而男女主的爱情也最终魂断蓝桥了。当多年后,二战时,男主又一次走到这里后,过往的一切又重新被唤醒,魂断于蓝桥,魂又重回蓝桥。
我认为女主的性格悲剧已经超过了命运悲剧,她是一个没有生活规划,做不出正确选择,活在精神世界幻想里的人。这性格除非是天生衣食无忧,哪怕没有那么残酷的战争背景,遇到社会的毒打也要出问题。芭蕾舞团是唯一的谋生来源,老师警告过多次,她不假思索,不知道没有生存,何谈奢侈的爱情,男主打来电话完全可以解释清楚。不顾闺蜜饿着肚子,坚持不肯说明求助,自己原本打算嫁于男主不也要倚靠他的家财生活了吗,这会儿又有什么难为情,一定要独立赚钱,当时就不该轻易丢了工作。后来过不下去又打算求助男主妈妈了,结果看到男主的死讯情绪崩溃当场失态不欢而散。她怕男主妈妈伤心,但是妈妈早晚得知,男主到了瑞士也是妈妈最先得知,这时候更应该去替男主尽孝,结果武断地断了联系,最后自杀也不知道安顿好闺蜜没有,闺蜜甚至还在重操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