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扣(1987)
UP:2022-05-27《胭脂扣》(英语:Rouge)是一部1987年的香港剧情片,由关锦鹏执导,梅艳芳及张国荣等主演,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剧情讲述十二少及名妓如花的爱情故事。
剧情
1934年的香港。陈振邦(十二少)(张国荣 饰)是南北行海味店的太子爷,是个经常出入鸦片烟窟、风月场所的花花公子,他遇上了石塘咀绮红楼“红牌阿姑”(名妓)如花(梅艳芳 饰),二人旋即陷入热恋。但是,十二少的父母不接纳他们的关系,希望十二少可以与其表妹淑贤(温碧霞 饰)结婚承继家业,十二少在如花的帮助下学戏但不成功。最后在山穷水尽下,于1934年3月8日晚上11时,十二少与如花吞食鸦片殉情自尽。如花约定十二少,若有何偏差,也要记着“3811”为她找十二少的记认。
53年后,已成鬼魂的如花在阴间久等不见情郎,遂回阳间寻访,可是时代变迁,周遭情景依然但人事已非。在报馆工作的袁永定(万梓良 饰)和其女友凌楚绢(朱宝意 饰)同情如花的遭遇,在他们热心帮助下,如花终能登报寻访十二少,并附上当日约定的密码“3811”──三月八日晚上十一时正(二人自杀的时间)。永定与楚绢二人用尽方法都找不到十二少,最后从报章记录得知十二少没有死,而从十二少的儿子口中得知,十二少获救后与淑贤结婚,但败光家产。现时77岁的十二少贫穷潦倒,在片场中以从事临时演员为生,与儿子不相往来。如花最终在片场找到了十二少。看见贫穷潦倒的十二少,如花将十二少当年赠予她的胭脂扣归还后,心死流泪离开了不属于她的人世间。
演员
演 员 | 角 色 | 备注 |
梅艳芳 | 如花 | 与陈振邦相爱,但遭其母亲反对,与陈振邦殉情,但陈振邦被救活而独自在阴间等著爱人袁永定、楚娟之人间好友 |
张国荣 | 陈振邦(十二少) | 与如花相爱,但遭母亲反对,与如花殉情,最后被救活程淑贤之夫,与其育有一子老年时穷困潦倒,在电视城做临记 |
万梓良 | 袁永定 | 凌楚绢之男友因同情如花而帮助其找到陈振邦 |
朱宝意 | 凌楚绢 | 袁永定之女友因同情如花而帮助其找到陈振邦 |
朱瑞棠 | 陈父 | (客串) |
谭倩红 | 陈母 | (客串) |
温碧霞 | 程淑贤 | (客串)陈振邦之妻,与其育有一子 |
刘家荣 | 片场导演 | (客串) |
惠英红 | 片场女演员 | |
谢贤 | 嫖客 | (客串) |
汪禹 | (客串) |
电影歌曲
主题曲
歌名 | 演唱者 | 作曲 | 填词 |
〈胭脂扣〉 | 梅艳芳 | 黎小田 | 邓景生 |
奖项
年份 | 颁奖典礼 | 奖项 | 名字 | 结果 |
---|---|---|---|---|
1987年 | 第24届金马奖 | 最佳剧情片 | 威禾电影制作有限公司 | 提名 |
最佳女主角 | 梅艳芳 | 获奖 | ||
最佳摄影 | 黄仲标 | 获奖 | ||
最佳剪辑 | 张耀宗 | 提名 | ||
最佳美术设计 | 朴若木、马光荣 | 获奖 | ||
最佳服装设计 | 朴若木、马光荣 | 提名 | ||
1988年 | 第6届都灵电影节 | 最佳剧情片 | 提名 | |
评审团特别奖 | 获奖 | |||
第10届法国南特影展 | 金热气球奖 | 获奖 | ||
1989年 | 第33届亚太影展 | 最佳女主角 | 梅艳芳 | 获奖 |
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 最佳电影 | 获奖 | ||
最佳导演 | 关锦鹏 | 获奖 | ||
最佳编剧 | 邱戴安平、李碧华 | 获奖 | ||
最佳男主角 | 张国荣 | 提名 | ||
最佳女主角 | 梅艳芳 | 获奖 | ||
最佳剪接 | 张耀宗 | 获奖 | ||
最佳摄影 | 黄仲标 | 提名 | ||
最佳美术指导 | 朴若木、马光荣 | 提名 | ||
最佳电影配乐 | 黎小田 | 获奖 | ||
最佳电影歌曲 | 〈胭脂扣〉主唱:梅艳芳作曲:黎小田填词:邓景生 | 获奖 | ||
1990年 | 第5届电影独立精神奖 | 最佳国外电影 | 获奖 |
取景地
- 石塘咀山道天桥
- 上环文武庙
- 上环文咸西街
- 中环荷李活道106-116号(《华侨日报》报馆,已拆卸)
- 中环水池巷与荷李活道交界
- 元朗娱苑(陈振邦大宅场景)
- 澳门郑家大屋(陈振邦大宅场景)
- 澳门河边新街五洋酒店(倚红楼场景,已拆卸)
- 澳门亚婆井前地(摆花街场景)
花絮
- 电影的英文名称Rouge(字面意思是胭脂、口红)是指现代口红出现前,妇女用细长纸片染上红色色素,然后用嘴唇抿住纸片,让颜色附于唇上。如花在影片开始时便是用此方法抹上口红。
- 片中男主角陈振邦称为“十二少”,但事实上他在家中并排行第二。这是1930年代时的习俗,流行于望族之间,让人听来人丁旺盛一点。
- 据悉陈振邦原本的戏份相当少,但因导演关锦鹏很喜欢这个角色,所以要求李碧华加了陈振邦的戏份。(注:张国荣曾于《今夜不设防》提及过。)
- 关锦鹏于DVD中收录的访谈中讲及电影中的青楼“绮红楼”乃于澳门取景,原为一家旧式旅馆。
- 依据张国荣本人于1988年在演唱会上的说法,关于吞鸦片服毒自杀那场戏中的道具鸦片,其实是麦芽糖加巧克力。
- 根据关锦鹏本人于2013年在《怀念梅艳芳演唱会》上对何韵诗的访问,梅艳芳因为特别钟爱如花的角色,所以她愿意等待拍摄,而郑少秋(十二少)、刘德华(永定)和锺楚红(楚娟)因为等档期等太久,最后退出剧组,而被取代。关锦鹏亦在商业电台一访问中表示,梅艳芳当时为嘉禾演员,张国荣为新艺城演员,故梅艳芳为新艺城拍摄一部电影《开心勿语》,换取张国荣可以拍摄胭脂扣。
- 监制成龙曾因看试片时睡着,一口咬定该片沉闷,在没有通知导演关锦鹏下,找来创作总监及剪接师打算重新剪过,甚至提议补拍一些镜头,以增加“商业元素”。关锦鹏得知此事后,曾和李碧华一同前往嘉禾总部找陈自强理论,及后由于第一个版本已获金马奖六项提名,并获得三个奖项,最后顺利以该版本在港上映。
本片囊括第24届金马奖及第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多项大奖,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剪接及最佳电影歌曲等,亦夺下第10届法国南特影展金热气球奖。梅艳芳凭本作一举拿下台湾金马奖、香港电影金像奖及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成为三料影后;如花也成为华语电影的经典人物。在2005年,电影获香港电影金像奖协会票选为“最佳华语片一百部”之一。
获得奖项
- 第5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Best Foreign Film - 第8届香港金像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剪辑 /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提名:最佳男主角 / 最佳摄影 / 最佳美术指导 - 第2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女主角 / 最佳摄影 / 最佳美术设计
提名:最佳剧情片 / 最佳造型设计 / 最佳服装设计 / 最佳剪辑 - 第10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获奖:Golden Montgolfiere
- 关锦鹏 Stanley Kwan导演
- 梅艳芳 Anita Mui饰 如花
- 张国荣 Leslie Cheung饰 陈振邦
- 万梓良 Alex Man饰 袁永定
- 朱宝意 Emily Chu饰 阿楚
- 温碧霞 Irene Wan饰 苏
简评
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的剧情…仍然是痴情女子,竟然还上演了人鬼情未了的情节…女人终究是为爱付出一切,化作鬼魂回到人间,不撞南墙不回头,还是看到了十二少偷生的事实。爱是怀疑。男人呢,也不能说不爱,但眼神中总透露着迷离,也许做不到全身心投入,有些许恐惧困惑犹豫,看到有评论说他不敢殉情,最后还是和表妹结婚,但却不笑了,也败光了家产,他过得不好。不知道这样的决定是当时胆怯还是说明后来又后悔了。很难说明白。如果他那时候真的和如花一起走了,可惜没如果。(张国荣这里面的颜值我可以!那个眼神绝了!竟然觉得有一丢丢像金桢勋,果然喜欢的人都长一个样……)
《胭脂扣》就是一个脱胎于“才子佳人”模式的爱情故事,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由堪称芳华绝代的梅艳芳、张国荣主演。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香港石塘咀名妓如花与纨绔子弟陈十二少相互爱慕却遭男方家庭反对,两人以胭脂匣定情,相约吞食鸦片殉情,没想到两人阴阳永隔。在黄泉苦等半世纪的如花回到人间寻找十二少,最后知道真相的如花归还定情信物,飘然远去。全片以如花的视角展开,无论是三十年代冷艳妖娆、众人追捧的妓女如花,还是哀怨凄切、痴情苦等的鬼魂如花,因演员极具时代感、信念感的精准表演变得顺理成章,尤其是如花的眼神,成为了影片闪回插叙时的明确标志。
同时怀念他们时,就看会这部电影,或者看现场他们一起合唱的演唱会。如花对十二少的爱是炙热的,女人和男人对爱情的观念从古到今就不同。女人为爱而生大都多情,男人为名利而生大多薄情,所以这样的凄美爱情大多悲剧收场。誓言这种东西是最不能听的,听多了就成了自欺欺人的谎言。女人在爱情面前最是喜欢自欺欺人的主。所以这种悲剧基本都是自己造成的,怨不得别人。十二少只有张国荣才能演绎的这么传神而又让人难忘。梅艳芳的如花和张国荣的十二少是恰到好处的天作之合。如花对十二少的深情看一次感动一次。也许这是大多女人的天性,大多渴望爱情,而爱情就像鬼,大多听过却终是没遇到过。
“论世间情为何物”李碧华作品里的女子总是敢爱敢恨,在关锦鹏的调度下3811这份爱情显得格外炽热。镜头内的人物虽都困在一个个栏杆内,但人物若即若离几乎快贴上的距离又让我们感受不到两人的苦楚,哥哥不油、阿梅不荡。两个演员的表演、气质和这个人鬼情未了的故事高度契合,加上关锦鹏对于情爱场面的镜头塑造,最后让观众沉醉于这个简短的爱情故事。十二少并非不爱如花,否则也不会抛弃家产去学戏,但男人终归是懦弱的,也是这样才让这份爱情显得更加动人。结局十二少蜷缩角落怅然若失,见到昔日情人只能恳求原谅…片头大抵确立片子的基调,如果开头是现实线那可能是一个悬而未决的悬疑片,相反导演只是想玩纯爱。对于情的另一种表达,相比较之下更喜欢青蛇…4K
。“她的爱太激烈了,我受不了”——如花身上寄托了浪漫在时代裹挟下的覆灭,五十年前的执念有多么入骨深刻、爱情有多么沉沦,五十年后的高架桥、便利店就有多么让人唏嘘。情感以纯粹的姿态直入心底,曲折与弧光是不被需要的,因为它本身就是符号化的——浪漫是胭脂扣,是三八一一的殒命誓言,是张国荣痛彻心扉的拥抱,是“斜阳照住个对双飞燕”、但最终却只能“愁对月华圆”。较为奇怪的现代部分(恐怖、甚至喜剧类型的拍法)除了作为对照组,更像是承载了一层港人回归之际的身份认同迷茫,以幽灵的姿态在现代化的都市探寻自我的位置。如花的妆容预示着情感变化;结尾的《胭脂扣》虽然想起来有点狗血,但再看一次往事重现的瞬间依旧太动人;从此离开的是女鬼也是女侠。梅艳芳的演绎也太赞了!是真的风华绝代,一颦一笑都有让人心碎的力量。
他清秀俊美世家子弟温存懂女迷恋温柔乡,然从未讲咩山盟海誓,为女人弃家产做卑贱的戏班里跑龙套的,沦为戏子就成了需要如花接济的软饭男,第一次见戏班师傅和第一次登台被父母撞见唯唯诺诺的样子也揭示出他骨子里软弱的个性,有富足的生活和未婚妻偷生也没什么值得喷。。更何况与表妹结婚照上像办丧事,又晚年凄凉,所谓得到“报应”?如花冷艳凄美,做了小琵琶那么多年,找上十二少爱情是有的,但百分百也不绝对,无非是想早日上岸过上富足生活;63年梅艳芳和66年温碧霞不过三岁年龄差,气质截然不同,前者对标自身好像人生写照江湖气息让人唏嘘后者还没蜕变成风情女郎圆脸清纯小女孩模样,张国荣出场时的一段表演绝了;而梅艳芳的演绎心有戚戚焉,老年妆张国荣在后面喊“如花原谅我”梅艳芳歌声响起,我的眼里噙满泪水而哥哥永远定格在47岁了。
“振邦,今天是三月八日,现在是十一点,三八一一,振邦,记着,记着这个暗号,来世如果我们样子变了,或者忘记了这件事,只是看见三八一一,你就知道我来找你,我就知道你来找我”。男生女相,女生男相,是为人间极品,而张国荣和梅艳芳两位盛世美颜的对手戏,正是这八个字的绝佳代表。原著出自李碧华,李老师极善于写这种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爱情悲剧,隐隐能看得见《霸王别姬》《青蛇》《秦俑》等同类作品的影子。“十二少,多谢你还记得我,这个胭脂扣我挂了五十三年,现在我还给你,我不再等了”,很多观众觉得如花很自私,几乎是逼着情郎殉情,十二少偷生也是情理之中。正如几十年后那另外一对情侣的对话,双方真心相爱,但都绝不会为对方赴死。大多数爱情中的参与者都还是普通人,这也更显得如花这类殉情者的独特,或是某种意义上的“伟大”了
演技真的牛,我一直觉得外形是很限制演员演技的,以前我是一直认为有的演员是长得太美丽或太普通,太朴实或太时髦,所以演不了与自身形象相差过大的角色。但是一直觉得很飒爽很大姐大的梅艳芳,演起来轻声曼语,身段袅娜,含春妩媚的凄艳女鬼,竟是如此契合,没有半分违和之感,张国荣的阔少自带一种旖旎玉脂般的鲜嫩,却不是女孩子家的脂粉气,与娘娘腔无关。如花哄他吃下毒药时孩童般的皱眉扭头,一个温香软玉常伴入怀却还如孩童般未顶天立地被俗世陈规枷锁的临阵脱逃背弃所爱的阔少形象就立起来了,真的是很牛的演技。常演气场超强大哥的万梓良演了个敦厚老实人形象,毫不出戏,朱宝意,漂亮高挑的大眼睛美女,早期没少和各大明星合作,多是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似的角色
#跑跑楼#两位主演实在名气太大,使我们忽略掉了这部电影的编剧、美术、音乐也都非常出彩。原著小说花费大量笔墨写永定和阿楚的关系,WHO CARES??? 邱刚健改得非常好,把如花前世的故事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观感上也是前世的部分更加精彩,现代戏份吸引人的就只有香港街头着旗袍的梅艳芳。阿楚演技实在青涩,万梓良太平(看得出在努力克制自己内心的癫狂了)。南音是粤语片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在这里也用得极好,因为看过梅艳芳和张国荣在演唱会上的演绎,就更加喜欢他们在电影中的表演。关锦鹏对人物关系的描写真准确,见婆婆那场戏拍得日常又精准。真希望是关锦鹏来拍梅艳芳的传记片。
对李碧华原著稍有背离,但依旧能够保留那哀愁沉静的东方语言美学,以及那份痴心错付的精神内核。于八十年代港片而言,本片制作中规中矩,大部分场景调度有失水准。较为可圈可点的是,灯红酒绿的青楼在繁复中仍能保持和谐之美,再附以极缓慢的运动镜头,为这出悲情故事打造极具可信度的背景。两重时空交织为平行蒙太奇,切换不过五次,但彼此间还是发生了紧密联结,以此结合而产生的二元空间观亦使观众为之津津乐道。哥哥和梅姐的表演最是令人钦佩,能够把那粘稠的心理状态有机转化为流畅的演绎。台上台下,同一出戏,唱罢,只留一声叹息。
时间是胭脂扣的真正线索,五十年前的塘西和如今的香港,如花和十二少的爱情与现代人的寻找,从虚到实,再从实转虚,当容颜依旧的如花与50年后依然存活于世但肮脏落魄的十二少面面相对时,半个世纪的爱的传奇轰然崩溃。“这不仅意味着如花50年来的苦苦等待到头来只是落花流水,而且还象征了袁永定们的全部努力最终仍是幻灭的结局——现代爱情根本无力超越平庸的性质,因为它要被历史和记忆架空。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如花唯美的爱情体验给了后人超脱的可能性和空间;相反,倒是袁永定们贫瘠的感情世界给予了梦幻或历史中的如花以真实的一击。现代香港因此成功地反讽了50年前的塘西情爱。”
如花了却夙愿,还了胭脂扣,看破世情,逆着光背过身走远时,梅姑的歌声响起,眼泪就止不住了…自古痴情女子薄情郎~身为烟花女子,幸运就是遇到一个男人固定下来,从这个角度而言,如花幸也不幸。她努力想依靠自己微薄的力量,让这个妈宝男变为妻宝男,可她忘了,两个人在一起不能一个人永远成为另一个的依靠,而要俩人共同支撑承担。否则,就会是一场悲剧。结尾如花的醒悟真是痛快,无论是否看清真相,都抓紧当下,坚定追寻自己想要的。就像女二说的,真羡慕她。(哥哥好美啊,眼神戏棒拉了!屏幕前都不好意思看的程度)(开场,梅姑化妆那个镜头,竟然只占画面约八分之一,独特且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