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1998)
《拯救大兵瑞恩》(英语:Saving Private Ryan,香港译《雷霆救兵》,台湾译《抢救雷恩大兵》)是一部于1998年上映的美国战争片,由史蒂芬·史匹柏执导,罗勃·罗达特(英语:Robert Rodat)编剧。主演包括汤姆·汉克斯、汤姆·赛斯摩、爱德华·宾斯及巴里·佩珀,剧情描述诺曼第登陆后,抢救二等兵雷恩的故事。
评分:9.1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编剧:罗伯特·罗达特
主演:汤姆·汉克斯 / 汤姆·塞兹摩尔 / 爱德华·伯恩斯 / 巴里·佩珀 / 亚当·戈德堡 / 范·迪塞尔 / 吉奥瓦尼·瑞比西 / 杰瑞米·戴维斯 / 马特·达蒙 / 特德·丹森 / 保罗·吉亚玛提 / 丹尼斯·法里纳 / 马克斯·马蒂尼 / 丹兰·布鲁诺 / 丹尼尔·切尔奎拉 / 迪米特里·格里特萨斯 / 史蒂夫·格里芬 / 彼得·迈尔斯 / 亚当·肖 / 罗尔夫·萨克森 / 克里·约翰逊 / 洛克兰·艾肯 / 尚恩·约翰逊 / 莱尔德·曼辛托斯 / 安德鲁·斯科特 / 马修·夏普 / 文森特·沃尔什 /
类型:剧情 / 战争
片长:169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法语 / 德语 / 捷克语
影片别名:雷霆救兵(港) / 抢救雷恩大兵(台) / 拯救大兵雷恩
上映:1998-11-13(中国大陆)
IMDb:tt0120815
剧情概述
诺曼第登陆后,瑞恩家4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3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于海外各战区陆续阵亡,其母亲将在一天内接到三个儿子的死讯。而隶属101空降师二等兵的小儿子詹姆斯·法兰西斯·瑞恩则在参与诺曼地的空降行动后下落不明,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人道考量,特令在法国前线作战的美国陆军游骑兵组织一支8人小队深入敌后,只为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雷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
演员阵容
演员 | 角色 | 备注 |
---|---|---|
汤姆·汉克斯Tom Hanks | 约翰·H·米勒上尉Captain John H. Miller | 陆军游骑兵第二营C连连长 |
汤姆·赛斯摩Tom Sizemore | 迈克尔·霍瓦斯三等士官长Technical Sergeant Michael Horvath | 陆军游骑兵第二营C连连士官长 |
爱德华·宾斯 Edward Burns | 理查德·雷本一等兵Private First Class Richard Reiben | 陆军游骑兵 |
巴里·佩珀 Barry Robert Pepper | 丹尼尔·杰克逊二等兵 Private Daniel Jackson | 陆军游骑兵狙击手 |
亚当·戈德堡 Adam Charles Goldberg | 斯坦利·梅利什二等兵Private Stanley Mellish | 陆军游骑兵 |
冯·迪索 Vin Diesel | 艾德里安·卡帕索二等兵Private Adrian Caparzo | 陆军游骑兵 |
乔瓦尼·瑞比西Antonino Giovanni Ribisi | 欧文·韦德 技术中士 Technician Fourth Grade | 陆军游骑兵军医 |
杰瑞米·戴维斯(英语:Jeremy Davies)Jeremy Davies | 蒂莫西·E·厄本 技术下士 Technician 5th Grade Timothy E. Upham | 第29步兵师文书兵 |
麦特·戴蒙Matthew Paige "Matt" Damon | 詹姆斯·弗朗西斯·瑞恩二等兵Private James Francis Ryan | 第101空降师506团B连。 |
尤尔格·施泰德(德语:Joerg Stadler)Joerg Stadler | 被俘虏的德军士兵 |
制作
发展
1994年,罗勃·罗达特(英语:Robert Rodat)为电影撰写了剧本,且将剧本交给了制片人马克·高登(英语:Mark Gordon),受到高登的认可,接着,高登将剧本交给史匹柏执导。剧情根据尼兰兄弟的真实故事而改编,拍摄于1997年6月27日开始。
片中部队
- 军队徽章
美国陆军游骑兵
美国陆军第101空降师
美国陆军第29步兵师
美国陆军第82空降师
发行
专业评价
烂番茄新鲜度高达92%,基于130条评论,平均分为8.6/10,而在Metacritic上得到90分,收获普遍好评。
票房
电影于1998年7月24日在美国的2,463个剧院上映,首映周末票房总额为3050万美元。最终,北美收入2.165亿美元,其他地区收获2.653亿美元,其全球总票房高达4.818亿美元,次于《世界末日》位居1998年全球电影票房第二。Box Office Mojo估计,《抢救雷恩大兵》在北美销售了超过4574万张门票。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区的上映情形
本片在中国公映时,不少家长带孩子去电影院观看本片。因为片中的血腥场景引起儿童不适而引发家长抗议,使得电影分级制话题浮出水面。
所获荣誉
颁奖典礼 | 奖项 | 名字 | 结果 |
---|---|---|---|
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导演 | 史蒂芬·史匹柏 | 获奖 |
最佳摄影 | 亚努斯·卡明斯基 | 获奖 | |
最佳混音 | 盖瑞·雷斯同、加里·萨默斯、安迪·尼尔森与朗·贾金斯 | 获奖 | |
最佳剪辑 | 麦可·卡恩 | 获奖 | |
最佳音效剪辑 | 盖瑞·雷斯同与理察·海姆斯 | 获奖 | |
第56届金球奖(英语:56th Golden Globe Awards) | 最佳戏剧类影片 | 获奖 | |
最佳导演 | 史蒂芬·史匹柏 | 获奖 | |
最佳男主角 | 汤姆·汉克斯 | 提名 | |
最佳原创配乐 | 约翰·威廉斯 | 提名 | |
第10届美国制片人协会奖(英语:Produce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s 1998) | 年度电影制片人奖 | 获奖 | |
第5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英语:52nd British Academy Film Awards) | 最佳音效 | 获奖 | |
最佳音乐 | 约翰·威廉斯 | 提名 | |
最佳摄影 | 亚努斯·卡明斯基 | 提名 | |
最佳电影 | 提名 | ||
最佳男主角 | 汤姆·汉克斯 | 提名 | |
最佳导演 | 史蒂芬·史匹柏 | 提名 | |
1999年MTV电影大奖(英语:1999 MTV Movie Awards) | 最佳电影 | 提名 |
- 电影入选美国电影学会于2001年评选的AFI百年百大惊悚电影、2006年AFI百年百大励志电影、2007年AFI百年百大电影以及2008年的AFI十大类型十大佳片中。
家庭媒体
电影的家庭媒体于1999年5月发行,VHS发行量超过4400万美元。DVD版本于同年11月发售,且售出超过150万套。
该片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开头的奥马哈海滩抢滩场面,相当程度重现了当年的残酷与惨烈。该片荣获1998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在内的5项大奖,票房收入也称冠一时。
获得奖项
- 第71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导演 / 最佳摄影 / 最佳音响 / 最佳剪辑 / 最佳音效剪辑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原创剧本 / 最佳艺术指导 / 最佳化妆 / 剧情片最佳原创配乐 - 第11届欧洲电影奖
提名:Screen International Award - 第8届MTV电影奖
提名:最佳动作场面 / Best Movie / 最佳男演员 - 第38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获奖:Eddie —— Best Edited Feature Film - 第63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影片
提名:最佳导演 - 第22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5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Sound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pecial Effects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Leading Role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Make Up/Hair / Anthony Asquith Award for Film Music / 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摄影 / 最佳剪辑 / 最佳艺术设计 - 第56届金球奖
获奖:最佳剧情电影 / 最佳导演
提名:剧情电影最佳男主角 / 最佳编剧 / 最佳电影音乐 - 第25届土星奖
获奖:最佳动作/冒险/惊悚电影
提名:最佳特效 / 最佳特效 / 最佳特效 - 第51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获奖: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第24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外国影片 - 第5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提名:Outstanding Performance by a Cast / 电影最佳男主角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导演
- 汤姆·汉克斯 Tom Hanks饰 Captain Miller
- 汤姆·塞兹摩尔 Tom Sizemore饰 Sergeant Horvath
- 爱德华·伯恩斯 Edward Burns饰 Private Reiben
- 巴里·佩珀 Barry Pepper饰 Private Jackson
- 亚当·戈德堡 Adam Goldberg饰 Private Mellish
简评
多的还是看到的战争的残酷,但那微亮的人性,也只是在电影里才会被如此放大吧。更多的好感来源于故事的初衷,只是为了让一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不至对一切绝望……其实也猜到瑞恩会做怎样的选择,只是代价不免觉得心痛,谁有没有家人,爱人呢,难道因为谁是家里的最后一个孩子,就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吗,无情的战争面前,这一切都是不被允许的……有一阵子没看到一部这么有光辉的电影了,除了有极具感染力的内在,外在的镜头,特技等等,在98年这个年份来说,也当是首屈一指的!每一滴血液的涌出,每一个撕裂的伤口,都真实无比,会不自禁的想象在自己身上会是如何疼痛!场景布置也相当细腻,代入感很强。演员演技全部在线,0差评!很棒很棒,五颗星……
先夸一句导演的构图之美,后面来不及夸到这个。战争片的永恒主题是反战,而不是借机宣传我军的正义和伟大,光立意这点,《拯救大兵瑞恩》就甩《长津湖》八百个地月距离。不塑造个人主义英雄,没什么英雄,只有运气好和不好,只有站在地上和躺在土里,只有一包狗牌和三封染血的家书。每一声枪,每一声炮,每一声虎式压过大地的震颤,每一次开枪前的祝祷,每一次激动时手无法控制的颤抖,每一次战斗前的笑话和歌曲,每一次厄本的软弱和胆怯,都在用最平实最贴近的镜头,告诉我们战争的残忍与可怖。永远,永远不要说怎么不直接打仗,那些天真无知的少年少女们什么都没经历过,却敢在键盘上发泄最黑暗的内心恶意。他们真该看看战争是怎样戕害个体、戕害家庭,戕害瘫倒在门口的可怜母亲,戕害宁愿把女儿交给大兵带走的无奈父亲。
一部非常经典的二战电影用不同的视角来讲述战争带给人类的伤害和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生命价值观念的尊重,影片主要讲述的是美国在二战时期去往欧洲战场的有三个同胞兄弟,但老大老二都分别牺牲了老三还在战场不知死活,作为目前家里唯一还剩下的男人国家决定一定要找到他,并且要把她送回母亲身边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部戏拯救大兵瑞恩,汤姆汉克斯饰演的长官负责带领一组小队寻找瑞恩但却让他的队员和自己最终付出了生命,但却把瑞恩找到并且保护了他的生命让他得意回到祖国组建家庭,这也是整个生命的希望对于瑞恩来说他不光为自己而活也为那些为他付出生命以及祖国的希望而活,非常正能量具备爱国情怀英雄主义社会责任生命价值等等的一部经典之作!
战争是残酷的,船还没靠岸,已是尸横遍野,硝烟散去,拍打海滩的已是鲜红的血水。德国人和他们谈美国明星,不知道是求生欲还是那真的是他的日常。被释放时,不知道他在心里是感谢厄本还是在嘲笑他的天真。最后把刀插进美国人心脏的时候,德国人的动作特别缓慢,不知道他是否在真切的感受鲜活生命的流失。下楼梯经过厄本,在他眼中看不到怜悯也没有感恩,也许一个懦弱的胆小鬼在他眼中宛若不存在。米勒上尉说每杀掉一个人,就离回家又远了一步,因为你实在无法想象,一个教书的老师向学生细数自己抹掉了多少年轻的生命,即使反法西斯是一场正义的战争。Earn it。希望我们都对得起如今的太平盛世。
为什么要八个人去救一个人,阿兵哥们想不通,本没有意义的事被赋予了崇高的意义,战争本身何尝不是这样?斯皮尔伯格对战争的反思总是发人深省的,此片更是最具代表性。影片中还有两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怂人厄本因为恐惧没能及时将弹药送到,导致战友被他释放的德军俘虏残忍杀死。这种情节在中国作品里是很难见到的,这种没血性的人,在中国也无法被原谅。但原本唱美国歌求饶的德军俘虏最后杀了将他放走的汤姆汉克斯,这一情节既揭示了纳粹的恶,也生动地证明了“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句话就是真理。
前30分场面真实得像纪录片,太吓人,开头一直在猜谁是Ryan,主角光环会落在谁头上,哈哈情节没想到。遇到第一个Ryan的时候我也没猜到,看看时长嗯懂。队长是最有军人光辉的,恪守命令;医疗兵是最有人文情怀的;Jackson我觉得是最帅的,开头打狙给我帅到了。每个队员不能说形象都塑造得多立体,但是起码各有特色。一开始我真的不理解为什么一队人要为了一个人牺牲,其实后来也没怎么理解~go home一直反复出现,反战情绪又给我拉满了。后面剧情走向确实很美利坚
《拯救大兵瑞恩》是好莱坞大导演史帝文·斯皮尔伯格所执导的战争剧情片,由汤姆·汉克斯领衔主演,上映于1998年。本片获得了第71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在内的多项大奖,不过却与最佳影片,影帝这两项大奖擦肩而过。汤姆·汉克斯在本片中贡献了卓越演技,只可惜遇到了《美丽人生》中的罗贝托·贝尼尼。本片改编自二战的真实事件,但却加入了优秀的艺术创作。在战争场面的刻画上,真实且残酷,这应该是战争电影中最为让人铭记的作品之一了。斯皮尔伯格是一个可以载入电影史册的导演,战争电影实际上想要拍成杰作,并不容易,因为电影主题很可能只是单纯反战,或者一味宣传个人英雄主义,但斯皮尔伯格却用了一个功利性的问题来让观众思考,为了救一个人,而牺牲若干人的性命究竟值不值得,影片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不过却给了一个米勒认为的答案。9分。
垃圾,电影价值观极其有问题,浪费将近三个小时,就只是为了救一个人,仅仅是因为其他兄弟全死了,母亲没有依靠,可笑,那8个人就没有父母兄弟吗,还美其名曰服从,即使认为不值,也需要服从,最后那段写给母亲的话,甚至连死的那几个人提都没提,冠冕堂皇,死要面子,如果不是拍摄手法和一些场面,一颗星都不想给,这8个人走的地方始终都在帮队友打仗,这场仗到底打的是什么呢,司令的一句话,死那么多人,看到最后那个瑞恩是马特达蒙,本来不讨厌的,看到他要死要活要跟队友在一起,幼稚可笑,假的要死,既然要绝对服从,还在那演戏不情愿,最后汤姆汉克斯果然嗝屁了,晕
为战争的牺牲都是无谓的牺牲,国家和自由的名义是劝人赴死的高明propaganda。任务本身的荒唐性从出发路上的一句“我们每个人都有妈妈”完全体现出来,立场是瑞恩是人不是数字,妈妈的心值得花一个小队去救,但战争的前提分明就是人是数字,救了一个瑞恩,多少个杰瑞和约翰的血在不为人知的地方渗进战场的土里,他们的妈妈都没有孩子了,他们不是在救瑞恩,是在救对人性的最后一点难以确信的模糊信念,对个人的人文关怀因此无力极了。四个儿子死了三个,最后传回家的信息开头是恭喜您还剩了一个儿子,要两个人幸福地生活下去噢,家里种着玫瑰花的老师被封印在指挥战场的颤抖双手里,热爱语言和音乐、背着子弹发抖和哭泣的小兵最终用冰冷的眼神向战俘开枪,以这样的矛盾方式在战争里强行描绘赞美人性,倒不如直说人性在自身的弱点前一败涂地。
好多年前就想看了,现在才看,是我的损失。一开始看到战争的tag就很烦,又是二战,害怕看完又要抑郁了。确实看完有些抑郁,但是当时看的时候被各种战场的血肉横飞吓到了,这里面一点感情都没有,只有冷冰冰的武器。这应该就是真实的战场了吧,被炸得粉身碎骨,炸掉了下半身的,炸掉了手臂的,炸掉了内脏的,全部都展现了,真的很震惊,也害怕。看着那些房子被炸个半截的,视觉上的冲击也很强烈。想到最后一战的时候,最喜欢汤叔靠在车那里,用自己的手枪射坦克,真的很佩服他,永远会记得他不服输的眼神。从一个人民教师变成一个超牛的军官,这反差,实在是想不到。最喜欢狙击手,天才神枪手杰克逊,超爱!厄本同学的表现大概就是普通人的表现吧,能理解。“Earn this,earn it!”瑞恩活下来了,带着战友们一起。
好的战争电影永远向人们传达的是反战。米勒上尉说:“我每杀一个人,我就离我的家更远。”厄本极力央求队友放过害死韦德的德国兵,可能因为他们语言相通所以距离更近,但更多的是一直作为文职的厄本没有很懂战争的残酷,不懂放虎归山的后患,直到最后厄本的懦弱间接害死了队友,而那个他心软放走的战俘再次出现射杀米勒上尉和更多队友,厄本毫不犹豫地扣动扳机。他终于看清战争是如此凌驾于他的原则之上,没有人能幸免于这场浩劫,生命、尊严和道义统统陪葬,这就是战争,轻易带走一个人也轻易改变一个人。被大家拼命拯救的大兵瑞恩希望是值得的,只是不知道是否是麦克所说的decent thing。
突然想起来这部片子,必须回过来打个差评了。电影是好电影,非常的优秀,不管是节奏还是画面,都引人入胜。但是他背后承载的虚假道义观之类却令人作呕。两者之间的冲突矛盾在让人想笑的同时,更加令人作呕和让我脊背发冷。拯救大兵瑞恩就好比美国拍的样板戏,和中国的样板戏一样都承载着宣传各自价值观,教育民众的作用。只不过中国的样板戏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号召人们勤劳勇敢建设国家,非常适合刚建国那会儿大家热情高涨的时候,但在发展到一半队伍逐渐不纯洁的时候容易让很多人不好接受。这时候美国这种推崇个人权利的糖衣炮弹就对中国的宣传方式产生了降维打击——人家老世界第一了,描绘的生活你中国这种刚发展起来的国家的人根本想象不到。结果就是忽悠能力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