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1972)
《教父》(英语:The Godfather)是一部1972年的美国电影,根据马里奥·普佐(Mario Puzo)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法兰西斯·柯波拉执导,由马龙·白兰度和艾尔·帕西诺主演的帮派电影。
评分:9.3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编剧:马里奥·普佐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主演:马龙·白兰度 / 阿尔·帕西诺 / 詹姆斯·肯恩 / 理查德·卡斯特尔诺 / 罗伯特·杜瓦尔 / 斯特林·海登 / 约翰·马利 / 理查德·康特 / 艾尔·勒提埃里 / 黛安·基顿 / 阿贝·维高达 / 塔莉娅·夏尔 / 吉亚尼·罗素 / 约翰·凯泽尔 / 鲁迪·邦德 / 兰尼·蒙大拿
类型:剧情 / 犯罪
片长:175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 意大利语 / 拉丁语
影片别名:Mario Puzo's The Godfather
上映:1972-03-15(纽约首映)
IMDb:tt0068646
情节介绍
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维托·柯里昂作为纽约市柯里昂家族的族长、最有势力的美国黑手党教父之一,女儿康妮出阁,冠盖云集,为避嫌而不克前往的政治人物亦送礼致贺。维托的各个儿子们亦各有任务。脾气暴烈的长子桑尼维护秩序,驱散闲杂人等,羞辱前来取证的政府探员,还趁空偷情。碌碌无为的次子弗雷多无所事事,四处游走。幼子陆战队军官麦可·柯里昂带自己的女友凯伊·亚当斯见家人,并向她介绍自己令人畏惧的家族。
身为军师的养子汤姆·黑根则在另外一间办公室里,陪同维托聆听着同乡们的请求。葬仪社老板包纳萨拉愿出重金以求惩治轮奸继而重伤其女的恶徒们,教父拒绝报酬,只愿原本不欲涉及江湖事的包纳萨拉愿意归附他,日后礼尚往来。维托也答应帮助另一位蛋糕店老板,要帮助蛋糕店老板的未来女婿糕点师安索续居美国,不要被移民局驱逐出境。维托的教子强尼·冯塔纳也在此寻求帮助,冯塔纳是一位著名的艺人,为了获得一个好莱坞电影角色而哭诉,维托斥责了冯塔纳的懦弱,并迅速派遣汤姆前往洛城,游说电影制片人杰克·沃尔茨,汤姆向沃尔茨提出柯里昂家族可以帮助沃尔茨解决工会问题,或者避免他旗下艺人染上毒瘾的事上报纸,作为回报。沃尔茨却断然拒绝,因为冯塔纳拐跑他的心爱女演员,并强势地说自己绝对不接受黑帮的威吓。隔日沃尔茨在床上醒来,惊觉自己最珍爱种马的断头正血淋淋地裹在床单里,他立刻屈服。
处理完冯塔纳的事情后,毒枭索拉索找上教父维托,因为维托供养许多国会的参议员、众议员,在政坛力量极大,索拉索想与维托洽谈合作贩毒,但维托认为「盗亦有道」,赌博、饮酒、女色都是人类生活偶尔的奢侈品,但吸毒却足以毁掉人的一生,而且他供养的政客也不会支持他这样做,赌场与妓院已足以撑起他的产业,决意不涉足毒品,因此惹来索拉索的不满。索拉索不但买凶行刺维托,维托因此身负重伤,一息仅存,住院休养;不明杀手打算乘机再度行刺,被麦可识破,正好糕点师安索来探病,麦可与安索两人虚张声势,假装是携械的守卫,杀手只好悻悻然离去。
由于麦可此前未参与家族事务,属于「平民」,但又是维托的爱子,因此成为唯一具代表性又能为对方接受的谈判对象。麦可在说服桑尼之后,决定约索拉索和麦考斯基会谈,假意求和,实则刺杀二人,由于美国黑帮中非常忌讳杀害警员,麦可派遣记者将麦考斯基的劣行在报纸爆料,但江湖仍掀起腥风血雨。而麦可枪杀二人后依兄长安排,抛下美国的一切,逃回义大利老家西西里去避风头,并在该地认识了一名美丽女孩阿波罗妮亚,进而相恋成婚。维托长子桑尼当家,开始与其他黑手党家族开战,也安排胞弟弗雷多到拉斯维加斯,与赌场大亨莫·格林合作。
1948年,纽约黑帮为争地盘互相厮杀,桑尼乘机杀了菲立浦·塔塔基利亚之子布诺·塔塔基利亚,又由于妹妹被夫婿家暴,桑尼在接到妹妹打来的哭诉电话后,怒气冲冲地独自前去妹妹家,却遇到敌人设好的圈套遭乱枪扫射而亡。葬仪社老板包纳萨拉为了偿还「人情」,紧急把桑尼体无完肤的遗体,全力化妆成一如往昔。远在西西里的麦可,也因为其身为柯里昂家族的身份而被对手盯上,贴身保镳被敌人买通,麦可的义大利娇妻,更因此成为他的替死鬼,在麦可面前被炸死于车内。娇妻惨死的冲击,带给麦可巨大的刺激,麦可知道他的一生除了江湖之外,恐怕再无他路,因此麦可接受了父亲的召唤,回到美国,接手家族事业,也娶了一直苦候郎君的原女友凯伊。
老教父维托见苦心栽培的长子桑尼已然惨死,而次子弗雷多庸碌无为,无能接手家族事业,于是打算让幼子麦可返美,自己则提前退位。维托先与黑手党五大家族开了黑手党委员会,软硬兼施,既在某些部分对五大家族让步,复承诺不追究桑尼之死,以换取各方停止报复的承诺,才让麦可返美,禅让教父之位予麦可。麦可认为纽约无利可图,打算在半年内放弃原本的纽约,迁都新兴的拉斯维加斯,改以大饭店、观光赌场为主要生意,麦可向柯里昂家族的合伙人莫·格林提出收购股分的要求,却与莫·格林不欢而散。
老教父维托在黑手党委员会开会时,察觉到长子桑尼之死,极有可能是五大家族之一巴西尼家族所为,并且向麦可叮咛,家族内任何一人通知他「巴西尼要会面」,那人就一定是叛徒。不久,维托与孙子安东尼在花园嬉戏时,突然心脏衰竭而去世,告别式上五大家族的人车马辐辏,冠盖云集,而当麦可在对众人察言观色之时,心腹泰西欧来通知巴西尼要与麦可开会,于是麦可得知泰西欧是叛徒。
在康妮新生子的洗礼上,麦可成为其教父,但其实麦可要一次肃清家族所有之敌人,此时影片以交叉式手法,将屠杀式报复贯穿在教堂的宗教仪式,麦可一面向神父承诺自己笃信三位一体与罗马公教,不接受「撒旦的罪行」,却一面指挥了大量的刺杀行动,包括:
- 五大黑帮家族之一史特基家族首领——安东尼·史特基,与他的贴身护卫从电梯出来时,遭到克雷曼沙刺杀身亡。
- 五大黑帮家族之一克里安诺家族首领——欧提里欧·克里安诺,离开旅馆时被困在旋转门中,遭杀手枪杀而死。
- 五大黑帮家族之一塔塔基利亚家族首领——菲立浦·塔塔基利亚,与一名女人在旅馆做爱时,双双遭到罗可(Rocco)与另一名杀手枪击而死。
- 拉斯维加斯旅馆大亨莫·格林,在他的旅馆按摩时,被泰西欧以枪射入右眼而死。
- 五大黑帮家族之一巴西尼家族首领——艾米立欧·巴西尼,也是杀害桑尼的幕后元凶,在法院前,与他的司机两人,遭到假扮警员的艾尔·奈瑞(Al Neri)枪杀而死。
最后,麦可也处决了家族叛徒泰西欧与妹夫卡洛,麦可突然改变与泰西欧的行程,又命一羣手下将泰西欧缴械后带走,暗示了泰西欧被处决的命运。麦可也发现卡洛家暴的当天,桑尼去关切卡洛家,就在半途遇刺,很可能是卡洛被收买而害死桑尼,哄骗卡洛坦白从宽,让他退出家族事业,去拉斯维加斯享清福,于是卡洛承认了与巴西尼串通,杀害桑尼。但麦可毫不守信,骗取自白后,即命令克雷曼沙把卡洛缢死,麦可的新一任教父地位稳固。最后麦可领悟到重要的一点,就算投敌的是亲人,也绝对不可饶赦。
麦可在门内接受众人的吻手礼,手下把他办公室的门扉关上,这扇门将麦可与妻子隔开,间接暗示了两人未来的婚姻危机,以及麦可迈向了与先前截然不同的人生。
演员表
- 马龙·白兰度饰演维托·柯里昂,柯里昂家族的当家,西西里裔美国人,娶了卡梅拉·柯里昂,育有桑尼、弗雷多、麦克和康妮,还有一名义子汤姆。
- 艾尔·帕西诺饰演麦克·柯里昂,维托的第三个小孩、第三个儿子,第三个儿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日军偷袭珍珠港,愤而从军,成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家族中唯一从大学毕业的成员,最初远离江湖,在一连串的事件后,决意协助父亲,继承家业,从家族的幼子,唯一的书生,继任为无情的黑手党教父,是电影的主要角色。
- 詹姆斯·肯恩饰演圣提诺·“桑尼”·柯里昂,维托的长子,生性急躁鲁莽,作为二当家,他是柯里昂家族的储君。
- 罗伯特·杜瓦尔饰演汤姆·黑根,维托的义子,属于家族的外围,是家族的律师和军师,与柯里昂家族不同,汤姆是德裔和爱尔兰裔的混血。
- 黛安·基顿饰演凯伊·亚当斯-柯里昂,麦克的女友,是华斯普裔(WASP),后成为迈克尔第二任妻子,生有两个孩子。
- 约翰·卡佐尔饰演弗雷德里克·“弗雷多”·柯里昂,维托的次子,性格庸懦,也不太机灵,被认为是柯里昂兄弟中最软弱的一个。
- 塔利亚·夏尔饰演康斯坦齐亚·“康妮”·柯里昂,柯里昂家族第四个孩子和唯一的女儿,她的婚宴是电影的序幕。
- 吉亚尼·卢索饰演卡洛·瑞兹,原是桑尼的朋友,是桑尼介绍给康妮,后成为康妮的丈夫,长时间对康妮施以家暴,最终叛变倒向巴西尼家族。
- 理查·卡斯特拉诺饰演彼得·克雷曼沙,柯里昂家族的副头目,是维托·柯里昂和泰西欧的老朋友;外表和蔼可亲,实际上是杀人如麻的笑面杀手。
- 阿贝·维高达饰演萨尔瓦托雷·泰西欧,柯里昂家族的第二个副头目,是维托·柯里昂和彼得·克雷曼沙的老朋友。
- 艾尔·勒提埃里饰演维吉尔·索拉索,因其鼻子的轮廓似土耳其Kilij弯刀,绰号“土耳其人”,海洛英毒贩,他想要通过维托·柯里昂的政治关系,同时寻找金融投资以及对塔塔基利亚家族毒品生意的保护。
- 斯特林·海登饰演马克·麦考斯基,一名纽约市警察局的腐败警官,与索拉索合作。
- 兰尼·蒙塔纳饰演卢卡·布拉西,效忠维托·柯里昂黑帮杀手:其看似笨拙迟钝,处事一板一眼,被称为「不被任何人阻止的可怕杀手」。
- 理查德·孔特饰演艾米利奥·巴西尼,巴西尼家族的当家。
- 艾尔·马蒂诺饰演约翰尼·冯塔纳,维托的教子,一位举世闻名的歌手,该角色原型为弗兰克·西纳特拉。
- 约翰·马雷 饰演杰克·沃尔茨,一位有权有势的好莱坞制片人。
- 亚历克斯·罗科饰演莫·格林,一位柯里昂家族长期的合伙人,拥有拉斯维加斯宾馆,该角色原型为本杰明·西格尔。
- 莫加娜·金饰演卡梅拉·柯里昂,维托的妻子。
- 萨尔瓦托雷·科尔西托饰演亚美利哥·包纳萨拉,一位葬仪社老板,在最开场时因为自己女儿被两个男孩强奸未遂而打成重伤,请求维托·柯里昂协助复仇。
- 克拉多·加伊帕饰演唐·托马西诺,维托·柯里昂的意大利老友,为迈克尔逃到西西里时提供庇护。
- 弗朗哥·希提饰演卡洛,迈克尔在西西里时的保镖之一。
- 安杰洛·因范蒂饰演法布里奇奥,迈克尔在西西里时的保镖之一,他帮助准备了针对迈克尔的刺杀,结果误杀了阿波罗妮亚。
- 约翰尼·马蒂诺饰演保利·加托,彼得·克雷曼沙的部下,维托·柯里昂的司机,参与了针对维托的刺杀。
- 维克托·伦迪纳饰演菲利普·塔塔基利亚,塔塔基利亚家族的当家。
- 托尼·乔治奥饰演布鲁诺·塔塔基利亚,菲利普·塔塔基利亚的儿子和家族的二当家,桑尼·柯里昂暗杀了他以报复维托·柯里昂的遇刺。
- 西莫内塔·斯特凡内利饰演阿波罗妮亚·维特利-柯里昂,迈克尔在西西里岛遇到的美少女,后与迈克尔在西西里结婚,在一场针对迈克尔的刺杀中遭到池鱼之殃而成为替死鬼。
- 鲁迪·邦德饰演克里安诺阁下,纽约克里安诺家族的当家。
- 路易斯·古斯饰演史特基阁下,底特律史特基家族的当家。
- 汤姆·罗斯奎饰演罗科·兰波内,彼得·克雷曼沙属下的士兵,最终成为柯里昂家族的副头目。
- 乔伊·斯皮内尔饰演威利·奇奇,柯里昂家族的士兵。
- 理查德·布莱特饰演艾尔·奈里,迈克尔·柯里昂的私人保镖和职业杀手,个性沉默寡言,手段凶残。
- 朱丽叶·格雷格饰演桑德拉·柯里昂,桑尼的妻子,与桑尼生有四个孩子。
- 珍妮·利内罗饰演露西·曼西尼,桑尼的情妇。
- 索菲亚·科波拉饰演婴儿迈克尔·弗朗西斯·瑞兹,康妮与卡洛之子,迈克尔·柯里昂的外甥和教子。
制作
柯波拉与派拉蒙
法兰西斯·柯波拉最初并非派拉蒙的第一选择,其他至少有两位导演是派拉蒙的首选。意大利导演塞吉欧·李昂尼也有受到派拉蒙的邀请,但是他对于这部歌颂黑手党的影片没有兴趣。(他之后执导他唯一的黑帮电影《美国往事》,是描述美国犹太人帮派的故事。)而根据当时派拉蒙总裁罗勃·艾文(Robert Evans)的说法,柯波拉在最初也并非想接下执导工作,同样也深怕著赞扬黑手党与暴力的效应。另一方面,艾文也独钟义大利裔的美国导演接掌工作,主要是因过去非义大利裔的美国导演所作的黑手党电影票房都很惨淡,也因此,艾文希望观众能够看电影像「吃义大利面」。当柯波拉想到可将影片隐喻美式资本主义时,他决定争取执导工作。在当时,柯波拉曾执导过8部影片,其中最著名的为改编自舞台音乐剧的《彩虹柚子》,而柯波拉也曾因与人合编《巴顿将军》获得奥斯卡奖。柯波拉在当时也欠债40万美元,主因是他监制的乔治·卢卡斯影片《五百年后》超出华纳兄弟提供的预算所致。最后柯波拉在卢卡斯的建议下,接掌《教父》执导工作。
柯波拉与派拉蒙影业之间也有严重冲突,而柯波拉甚至差点被换掉。派拉蒙认为制作开始时不顺利,但是柯波拉却认为首周制作相当顺利。派拉蒙认为柯波拉都无法按照进度,频频发生制作上与选角的失误,徒增不必要的开销。柯波拉在DVD的语音记事说过,他当时笼罩在替换导演的阴影下,尽管当时也极大的压力,他还是坚持他的决定,并且设法避免被替换。
派拉蒙在当时制作也面临财务危机,只能将《教父》作为孤注一掷,期望能重振派拉蒙影业,因此柯波拉也面临了相当大的压力。他们希望《教父》为广大观众接受,并且要求柯波拉增加多一点刺激场面。而柯波拉也只好增加一些暴力场面,来满足派拉蒙的期待。
选角
柯波拉在选角方面与派拉蒙又有些牴触,其中以马龙·白兰度所饰演的维托·柯里昂为最。派拉蒙最初是希望劳伦斯·奥利佛担任此角(后以健康问题拒绝),并且不希望由白兰度饰演,主要鉴于白兰度近期拍戏上的困难。一名派拉蒙高层提议由丹尼·汤玛斯担任,因为维托这个角色相当爱家,也因为这个观点,当时的派拉蒙高层甚至说「马龙·白兰度永远不会在这部电影出现。」后来在一番恳求游说后,柯波拉才被允许让白兰度担任此角色,但是白兰度必须接受比自己之前片酬还低的价钱、萤幕试镜,以及全面配合不得延误制作进度。白兰度最后在试镜上脱颖而出,并且在隔年奥斯卡获得最佳男主角奖,但是他为了抗议美国政府对待印第安人不公而拒绝领奖。
派拉蒙最初希望劳勃·瑞福或雷恩·欧尼尔担任麦可·柯里昂的角色,但是柯波拉想找个看起来像义大利人的美国人担任此角,也因此艾尔·帕西诺获得了柯波拉的青睐。帕西诺在此时并不出名,他在先前只演过两部小影片,也因此派拉蒙影业并不认为他适合这个角色,而主因更是因为帕西诺的身高并不高(5呎7吋,约170公分)。后来在柯波拉威胁退出剧组的情况下,帕西诺才得以获得演出角色的机会。其他如杰克·尼克逊、达斯汀·霍夫曼、华伦·比提、马丁·辛、詹姆斯·肯恩都有参加试镜。艾维斯·普里斯莱(猫王)对麦可这角色也有兴趣,但是并没有参加试镜。
其他角色甄选的部分,布鲁斯·邓、保罗·纽曼、史提夫·麦昆曾被认为是适合汤姆·哈金的角色,但是最终由劳勃·杜瓦担任;席维斯·史特龙曾征选卡洛·瑞兹和保利·盖托(Paulie Gatto)的角色;安东尼·柏金斯则曾争取桑尼的角色;米亚·法罗则参加凯伊角色的征选。威廉·迪凡曾被视为是莫·格林的人选;马里奥·阿多夫也曾争取一个角色的演出。在当时不甚出名的劳勃·狄·尼洛,也曾参加麦可、桑尼、卡洛、保利的角色试镜,他原本被选为保利的人选,但柯波拉与将他和《The Gang That Couldn't Shoot Straight》中的艾尔·帕西诺交换,而狄·尼洛在《教父2》演出年轻的维托·柯里昂,借由此角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
在另一范围上,《教父》与柯波拉家族也有相当的渊源。柯波拉的父亲卡明·柯波拉,一生中曾担任指挥家、作曲家,也为本片写了一些配乐,甚至在片中担任钢琴师,而卡明的妻子也曾担任片中的临时演员。柯波拉的妹妹泰莉亚·雪尔饰演康妮·柯里昂,而柯波拉的新生女婴苏菲亚·柯波拉甚至饰演康妮的新生儿子;演员大卫·马密说:「当我知道站在我面前的苏菲亚,是二十年前第一集中的小婴儿,我突然有一种毛骨悚然之感」。柯波拉也让他的儿子们饰演汤姆·哈金的两个儿子,分别出现在桑尼揍卡洛的现场,与维托葬礼的镜头中。
拍摄
大多数的拍摄行程主要是1971年3月29日至同年的8月6日,虽然有一幕帕西诺与基顿的戏是在秋天拍摄,但是总计77天的拍摄日还是少于公司原先预估的83日。
拍摄地点主要是在纽约以及其他的地方,纽约第五大道上已经关闭的「Best & Company」被装成帕西诺与基顿圣诞节购物的商店。洛杉矶则不只一个地方被拍摄(主要是好莱坞制作人杰克·华尔斯的戏),其中有一幕帕西诺与基顿则是在加州罗斯拍摄。另外的外景包括拍摄西西里风景的Savoca与Forza d'Agrò小村庄。内景则是在纽约的Filmways影业摄影棚拍摄。
电影的第一个令人震惊的画面,也就是「沃尔茨发现自己的种马头颅被放在床上」,引来了动物保育人士的抨击。柯波拉后来澄清片中的马头,来自于一家狗食工厂制造马肉罐头所剩下的,剧组并没有特地杀马。这段镜头则是在纽约华盛顿港拍摄。
小说中,沃尔茨是一个有恋童癖的老人,是借由汤姆走出沃尔茨的房间时,看到一名年轻女孩哭而发觉的。这段镜头电影被剪下,但是DVD中有收录。
《教父》电影开始的镜头,也就是葬仪社老板包纳萨拉(Bonasera)向教父请求委托的镜头,其中使用了连续变焦摄影镜头。这段维持约3分钟的特别镜头,是由汤尼·卡普(Tony Karp)设计的电脑控制连续变焦摄影镜头所拍摄的。
配乐争议
《教父》配乐师尼诺·罗塔的配乐在当年最初虽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但是最后却被取消资格。原因在于罗塔曾使用他在艾杜亚多·德·菲利浦的喜剧作品《Fortunella》所写的主题曲作为《教父》的主题曲,即使在那部喜剧中的主题曲是轻快断奏的,但是旋律与教父的主题曲无异,也因此《教父》的配乐无法获得奥斯卡的肯定。怪异的是,1974年的《教父2》同样采取《教父》的主题配乐,但是却获得了当年的最佳配乐奖。
评价
《教父》一片一直广获全球影评的赞赏以及大众公认的影史经典,被认为可能是史上最棒的电影。美国影评网站烂番茄根据84篇评论得出99%的新鲜度。《娱乐周刊》的投票中,《教父》同样被认为是影史最棒的影片。《教父》目前还是AFI百年百大系列最新版本的亚军,仅次于《大国民》后,最初的版本则为季军,位于《北非谍影》后。而在2008年6月,AFI又票选了美国影史10种类型电影的前10名,《教父》一片经由1500名以上的成员票选后,成为帮派电影的冠军。
2002年,英国杂志《Sight & Sound》举办的国际影评投票中,《教父》获选为影史优秀影片第四名。《教父》与《教父2》同样被美国国家影片登记部典藏,不过教父三部曲的最终曲《教父3》并未被收录。
配乐方面,尼诺·罗塔所创的主题曲─(Speak Softly Love)同样也广为人赞赏,并且在后世常为人所使用。
《教父》同样在票房上也取得成功,打破当时其他影片的票房纪录。开幕首周,《教父》有$5,264,402的票房收入,并且在下映后一共赚进$81,500,000的收入,是其预算及行销活动费用的14倍之多。后来在重新上映后,票房收入提高到1亿3400万美元。
名导演史丹利·库柏力克认为《教父》可能是影史最棒的影片,而其阵容也无庸置疑的出色。
奖项
奥斯卡金像奖 | |
---|---|
1.最佳男主角─马龙·白兰度 | |
2.最佳影片─艾伯特·鲁迪 | |
3.最佳改编剧本─马里奥·普佐、法兰西斯·柯波拉 | |
金球奖 | |
1.最佳戏剧类影片 | |
2.最佳导演─法兰西斯·柯波拉 | |
3.最佳戏剧类男主角─马龙·白兰度 | |
4.最佳原创配乐─尼诺·罗塔 | |
5.最佳剧本─马里欧·普佐、法兰西斯·柯波拉 | |
英国电影学院奖 | |
1.最佳原创配乐─尼诺·罗塔 |
《教父》亦在当年奥斯卡金像奖上大放异彩,获得11项提名后拿回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奖与最佳改编剧本奖。其他的八项提名包括詹姆斯·肯恩、劳勃·杜瓦、艾尔·帕西诺分别获得最佳男配角奖提名、最佳导演、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原创配乐、最佳混音。另外本片同样也获得了5项金球奖、1项葛莱美奖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奖项。
发行
《教父》于1972年3月15日于美国上映,海外地区上映时间如下:
国家/地区 | 上映日期 |
---|---|
日本 | 1972年7月15日 |
西德 | 1972年8月24日 |
义大利 | 1972年9月14日 |
阿根廷 | 1972年9月20日 |
瑞典 | 1972年9月27日 |
芬兰 | 1972年9月29日 |
挪威 | 1972年10月16日(奥斯陆) |
法国 | 1972年10月18日 |
澳大利亚 | 1972年11月2日 |
荷兰 | 1973年1月18日 |
英属香港 | 1973年10月11日 |
台湾 | 1975年 |
各地电影分级制度
国家/地区 | 级别 |
---|---|
阿根廷 | PG |
澳大利亚 | PG |
奥地利 | 15 |
比利时 | PG |
巴西 | 12 |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 | 11 |
加拿大艾伯塔 | 12+ |
加拿大曼尼托巴 | PA |
加拿大安大略 | AA |
加拿大(大西洋沿岸省份) | 15 |
加拿大魁北克 | 13+ |
加拿大(Home Video) | 18 |
智利 | 18 |
哥伦比亚 | 18 |
丹麦 | 15 |
芬兰 | K-15 |
法国 | -12 |
西德 | 16 |
英属香港 | IIB |
冰岛 | 16 |
印度 | 11 |
以色列 | PG |
义大利 | M14 |
日本 | R-12 |
马来西亚 | 18 |
墨西哥 | C |
荷兰 | 9+ |
新西兰 | R18 |
挪威 | 15 |
帛琉 | 15 |
波兰 | PG |
葡萄牙 | M/18 |
新加坡 | M18 |
韩国 | 15 |
西班牙 | 13 |
瑞典 | 15 |
台湾 | PG |
英国 | 18 |
美国 | R |
DVD
2008年9月23日,派拉蒙影业将会发行《教父》系列三部曲完整收藏版(The Godfather: The Coppola Restoration Collection)的Blu-ray Disc与DVD,这次最新的版本将会收录先前发行DVD的内容以及其他更完整的花絮。Blu-ray Disc的版本将会有4片光碟,DVD版本则会有5片。
幕后花絮除了收录先前发行的DVD版本内原先有的外,其他还有一连串的额外内容,将会在全新的版本中呈现:
Godfather WorldThe Masterpiece That Almost Wasn't…when the shooting stoppedEmulsional Rescue Revealing The GodfatherThe Godfather on the Red Carpet | Four Short Films on The GodfatherThe Godfather vs. The Godfather, Part IICannoliRiffing on the RiffingClemenza |
《教父》最初是在2001年10月9日所发行的教父三部曲典藏版DVD内收录,其中包括三部曲以及导演法兰西斯·柯波拉的访谈、幕后花絮(The Godfather Family: A Look Inside)、纪录片、删除片段等。其他也包括(Francis Coppola's Notebook),内容描述著柯波拉拍摄期间随身携带笔记本的内容;摄影镜头的掌控、尼诺·罗塔与卡明·柯波拉的配乐。或者是影片内柯里昂家族的谱系、时间走向,甚至是奥斯卡奖上的得奖感言。
原声带
教父 | |
---|---|
尼诺·罗塔的原声带 | |
发行日期 | 1972年CD:1991年3月26日 |
类型 | 原声带 |
时长 | 31:02 |
唱片公司 | 派拉蒙(原始版本) / MCA Records (CD) |
制作人 | 法兰西斯·柯波拉 |
评价 | |
Allmusic 5 连结 | |
教父专辑年表 | |
–字符串模块出错:找不到匹配字符串模块出错:找不到匹配教父原声带(1972)教父2原声带(1974)教父2原声带字符串模块出错:找不到匹配 |
《教父》的配乐由尼诺·罗塔负责主要配乐,卡明·柯波拉则辅助配乐的工作。《教父》的配乐一直广为人赞赏与喜爱,主题曲(The Godfather Waltz)与配乐(Love Theme From The Godfather)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名曲,后世一直广为使用与流传。
曲目
- (Main Title)– 3:04
- (I Have But One Heart)– 2:57
- (The Pickup)– 2:56
- (Connie's Wedding)(卡明·柯波拉)– 1:33
- (The Halls Of Fear)– 2:12
- (Sicilian Pastorale)– 3:01
- (Love Theme From The Godfather)(Speak Softly Love)– 2:41
- (The Godfather Waltz)– 3:38
- (Apollonia)– 1:21
- (The New Godfather)– 1:58
- (The Baptism)– 1:49
- (The Godfather Finale)– 3:50
电玩游戏
2006年,美商艺电首先发布了教父的游戏版本。马龙·白兰度在去世之前的配音因为与过去落差太大,改由另一个相似声音取代。其他演员如詹姆斯·肯恩、劳勃·杜瓦、艾巴·维戈达等都有配音,唯艾尔·帕西诺并未配音,原因在于帕西诺已经将他的声音使用权卖给另一款游戏。
《教父》是《教父三部曲》的第一集,掀起帮派电影的新潮流,荣获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及最佳改编剧本三大奖项,被视为是经典电影之一。《教父》长年占据在网际网路电影资料库(IMDb)的史上最佳250部电影名单前列。多年获影迷票选为第二名,而其续集《教父2》则荣获第三名。
获得奖项
- 第25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获奖: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最佳电影导演 - 第3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男配角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演员 - 第12届美国剪辑工会奖
提名:Eddie —— Best Edited Feature Film - 第30届金球奖
获奖:最佳剧情电影 / 剧情类最佳男主角1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最佳电影音乐
提名:Best Supporting Actor - Motion Picture / 剧情类最佳男主角1 - 第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系列饕餮 - 第2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Anthony Asquith Award for Film Music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or / BAFTA Film Award —— Most Promising Newcomer to Leading Film Roles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服装 - 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改编剧本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服装设计 / 最佳音响 / 最佳剪辑 / 剧情片最佳原创配乐 - 第18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大卫特别奖
-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Francis Ford Coppola导演
- 马龙·白兰度 Marlon Brando饰 Don Vito Corleone
- 阿尔·帕西诺 Al Pacino饰 Michael Corleone
- 詹姆斯·肯恩 James Caan饰 Sonny Corleone
- 理查德·卡斯特尔诺 Richard S. Castellano饰 Clemenza
- 罗伯特·杜瓦尔 Robert Duvall饰 Tom Hagen
简评
教父,有神父般的威严,也有杀手般的冷酷,有政治家般的远见,也有统治者般的谋略。在黑帮如毒蛇般的黑暗外表下,也有着家庭温情,兄弟手足,纯美恋爱;也有着相互厮杀,无限的火并以及没完没了的复仇。暴君其实一开始并不是暴君,而是有着感情的野兽。当老教父含泪说下那句我不想复仇了的话,这其中包含着多少辛酸、无奈与疲惫;一句女人和孩子可以粗心大意,而男人不行。这句话,既是老教父对新教父的嘱托,也是王者对新星的继承。而Mike,从一个纨绔子弟到暴君教父的转变,又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的洗礼,从而成长蜕变。人的成长由这部电影体现的淋漓尽致。
平缓的节奏蕴藏着巨大的权威和张力,音乐舒缓淡淡忧伤,利益博弈人性冲突。无论是演技还是镜头、音乐的运用,都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而看这部电影是极其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也无论何时翻出来重温都能有新的感受,没想到这种女性完全失语的绝对男权影片能让我目不转睛揪心到凌晨三点……科波拉太会拍了。男性成长电影,虽重点刻画阿尔帕西诺逐渐成为新教父的故事,马龙白兰度的优雅却成为永恒的经典。开场婚礼群戏绝了,人物介绍和伏笔自然融入,相当巧妙。当然还是受不了男权者对这部片的集体高潮。
老教父演的太有味道了。片子的节奏紧凑又看着很舒服。看了一些背景介绍,怪不得我看电影看得如此有真实感,导演还曾经把剧本给真正黑手党修改(为了电影能顺利拍出来),还有好几个演员就是黑手党家族的手下。看得时候就觉得自然真实,毫无做作的演的感觉,也没有什么多余的情绪和煽情,老教父听到桑尼被打死的消息,瞬间崩溃又瞬间调整完毕的演技封神。最后又是死的这么“轻描淡写”,一个已对自己命运认知的极为清晰的人,一辈子为了家族运筹帷幄,坚守自己的底线原则,遇事都见不到什么挣扎,不管是退位,还是垂死暮年,都很平静。
抽出了一天的时间,打算一口气看完《教父》三部曲,是我自不量力了,看完第二部就已经花光了我所有的力气。史诗般的黑手党故事,从序幕流动的盛宴拉开,所有人物聚集在一个巨大的空间之中,人物依次登场,所有的人物关系、历史浮现、欢聚畅饮、创伤悲痛,在这场盛大的婚礼之中被细腻地铺陈开来。最喜欢的还是迈克成为教父,在教堂为婴儿受洗与平行时空的复仇交织镜头,平行蒙太奇剪辑的标准范本,每一次郑重的承诺都对应一次不同方式的杀戮,无论是画面、节奏、音乐、氛围都咬合得太完美了,教堂的神圣与血腥的杀戮交替,复仇的完成也意味着新老教父的交替正式完成。整个电影叙事很有19世纪经典小说的韵味,经典三个大段落,婚礼序幕-黑帮势力交战-复仇完成新老交替。完整、细腻又荡气回肠。
看过了原著再来看电影,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缓慢、平和,连枪战都是那么缓慢。慢慢的拉开故事,但是却没有拖沓之感,看的过程中你不会觉得这是一部黑帮片,而且一部教育片,教育你如何做人做事。迈克尔从一个不想过问家族事务的人,到结尾成为了新一代的教父,他是怎么一步步转变的,电影都会告诉你。而老教父死在了与孙子玩耍之时,也是一种好结局吧。这部将近50年前的电影,质感无比的好。结尾的迈克尔,哪怕是面对妻子,依旧说了慌,这就是成为教父的孤独吧,对任何人都无法坦诚相见,成为教父即成为一个孤独的人。
是一部经典的黑帮题材电影,讲述了一个意大利黑帮家族的故事。该电影以繁琐、混乱的黑帮生活进行了全面的描绘,展现了黑帮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该电影以其宏大的叙事风格和精湛的演技获得了成千上万的观众的喜爱。该片中的人物形象形象化、鲜明,让人们对普通黑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气氛热烈、紧张和扣人心弦的电影节奏都为故事增色不少,该片是一部颂扬理想主义的特别精品,它展示了家族、荣誉和道德之间复杂的关系,其价值观和文化内涵还在现今电影世界深受人们喜爱。
演员演技可圈可点,细致、细节,眼神和神态,脸上的肌肉,一切暗流涌动。台词挺有深意,“我这一辈子就学会了’小心’ ”,或者有其它翻译,“不要让别人看出你心里在想什么”,镜头挺好,暗示人物关系,配乐恰到好处。主题上,很多事情是有原则的、为你做事,不收你的钱,因为我们是朋友,和你是朋友更重要。男主麦克临危不惧,勇敢果断的复仇,气质、气势,有头脑,有计谋的做事,确实是个成长故事,从平民青年到黑帮老大,和父亲的感情深刻,一种传承吧,期待看看原著和另两部电影。
庞大的黑帮帝国、义气效忠的朋友、顺从美丽的妻子和其他女人、血浓于水的家庭,是的,“男人的圣经”,因为看之前就知道“男性的圣经”这个评价,性别色彩太强烈,我看的时候就更在意里边的女性角色的处境,觉得电影可能会给男性带来更多的“女性就该隐忍、料理家庭、顺从听话”等影响,所以看完的时候更想说这一点,电影里,女性就是附庸品,接受男人的“甜言蜜语”、不过问“生意”、忍受丈夫的朝三暮四,被排除在“教父的大门外”。我是觉得,不论是影视作品还是生活中,是可以将女性遭遇不公的现象指出的,让不论女性还是男性,能够察觉它,避免它对我们的潜移默化,也避免男女进一步分裂。
十年后二刷蓝光,一点印象也没有当新片看了。好的电影影响观众,而伟大的电影影响其他电影,《教父》就是所有黑帮电影的教科书,用精确凝练的叙事,出神入化的技术和炉火纯青的表演把黑帮传承与角力的故事上升到了人生哲思的高度:年幼的帕西诺登场时讳言家族的过去,佯装镇定地与女友说「那是我的家族,而不是我」,但真正卷入黑帮纷争后才发现,在身不由己的江湖要维持所谓「体面」根本难于登天。老教父白兰度还能在险恶的环境中维护好与教众,与家人的和睦关系,而新教父帕西诺却在结局与兄弟,姐妹,妻子都形同陌路。好戏一场接一场令人目不暇接,热闹的婚礼上暗流涌动;床上的马头与鲜血触目惊心;医院行凶,餐馆刺杀,收费站扫射三场「动作戏」则被处理得或焦灼或紧张,各有意趣;婴儿洗礼与刺杀五大仇家的蒙太奇段落更是精妙绝伦。
世上为文歌颂《教父》的文章何其之多,它的历史地位和影响也让大部分人对其敬而远之,但是作为一个死忠,我想我应该为它写点什么,不为任何功利。《教父》的原著小说是当年美国的重磅畅销书,作者马里奥普佐因此一炮成名,当年科波拉也算一文艺小青年,专注非主流小片创作,死磕着没去拍商业片,但是市场经济和电影公司的压力迫使他最终接下了《教父》的拍摄任务,没想当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教父》最终成就了科波拉,成为其扬名立万之作,或许这就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注定,有时候不是导演选择电影,而是电影选择导演,科波拉的电影气质反过来也成就了《教父》,电影和人的缘分一直说不清道不明,导演的气质就是电影灵魂的一部分,而电影本身也创作者灵魂的体现,或许《教父》和科波拉的碰撞是一种万幸吧。
看的时候有一种年代错位感,就像是现在的人们穿着70年代的衣服在拍摄,当然这是对于这部电影的赞美。不过时的拍摄手法,但其余也都麻麻。除了白兰度的表演,这里面我也找不出谁有太好的演技。最后的Michael就是在很努力演一个“我是一个狠人”,演技气场根本就撑不起来这个角色。配乐nb。大部分演员的演技很浮夸。不知是历史原因使它格外出众还是其他,我完全get不到这部片,可能是被捧得太高了吧。如果没有这些awards,我可能会打四星。的确是70年代很优秀的一部作品,很“现代化”。
马龙白兰度对老教父的演绎,可以说入木三分,无出其右。可以说真的仅仅凭借表演,就让整个人物充满了复杂的悲伤,但又有那种邪恶与独特的高贵。不管是扮相还是表演,都是难以超越的。所以最佳男主角也是实至名归。《教父》的伟大还在于原著故事本身的,那种骨子里透出来的现实感,极度写实,以致于看过《教父》小说的人,都觉得这里面的各种详实是真实的故事,因为感觉无法依靠虚构来编写。至今为止,《教父》和《教父二》仍然是imdb排名第二和第三的作品,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与永恒的经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