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的来世(1997)
The Sweet HereafterUP:2022-07-11
《意外的春天》(英语:The Sweet Hereafter)是1997年的电影作品,为加拿大导演艾腾·伊格言所执导,改编自罗素·班克斯的小说《意外的春天(英语:The Sweet Hereafter (novel))》。本片获得的评价极佳,于第50届坎城影展获得评审团大奖,隔年亦入围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与最佳改编剧本。
剧情
一个小镇曾发生校车坠入结冰湖泊事件,共造成14名学童罹难,外地来的律师Mitchell Stephens试图说服那些极度悲伤的家长,这些意外是由于政府的怠忽职守所造成,鼓励他们发起集体诉讼;另一方面,Mitchell Stephens自己也与嗑药的女儿关系不佳,往事的痛苦不断萦绕他心头。
演员
- 伊恩·霍姆 - Mitchell Stephens
- 莎拉·波莉 - Nicole Burnell
- 布鲁斯·格林伍德 - Billy Ansel
奖项
奖项 | 奖项 | 受奖者 | 阶段/结果 |
---|---|---|---|
第50届坎城影展 | 金棕榈奖 | 艾腾·伊格言《意外的春天》 | 提名 |
评审团大奖 | 艾腾·伊格言《意外的春天》 | 获奖 | |
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 艾腾·伊格言《意外的春天》 | 获奖 | |
基督教评审团奖 | 艾腾·伊格言《意外的春天》 | 提名 | |
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导演 | 艾腾·伊格言 | 提名 |
最佳改编剧本 | 艾腾·伊格言 | 提名 | |
第18届金尼奖 | 最佳剧情片 | 《意外的春天》 | 获奖 |
最佳导演 | 艾腾·伊格言 | 获奖 | |
最佳男主角 | 伊恩·霍姆 | 获奖 | |
最佳男主角 | 布鲁斯·格林伍德 | 提名 | |
最佳女主角 | 莎拉·波莉 | 提名 | |
最佳女主角 | Gabrielle Rose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Tom McCamus | 提名 | |
最佳摄影 | Paul Sarossy | 获奖 | |
最佳服装设计 | Beth Pasternak | 提名 | |
最佳剪辑 | Susan Shipton | 提名 | |
最佳整体音效 | Daniel Pellerin、Keith Elliott、Peter Kelly与Ross Redfern | 获奖 | |
最佳音效剪接 | Steve Munro、Sue Conley、Goro Koyama、Andy Malcolm与David Drainie Taylor | 获奖 | |
最佳配乐 | 麦可·唐纳 | 获奖 | |
最佳电影歌曲 | 麦可·唐纳、莎拉·波莉<意外的春天>意外的春天> | 提名 | |
最佳剧本 | 艾腾·伊格言 | 提名 |
2002年,加拿大杂志Playback举办的票选中,《意外的春天》被选为加拿大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2015年,多伦多国际影展评选出「影史上最伟大的10部加拿大电影」,本片名列第3名。
获得奖项
- 第50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委会大奖 / 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62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演员 - 第20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获奖:最佳加拿大电影 - 第70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改编剧本 - 第49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委会大奖 / FIPRESCI Prize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13届独立精神奖
获奖:Best Foreign Film
简评
伊戈扬奖运不佳,在阿佳妮力捧的情况下,颁了双黄蛋也没拿到最大奖。配乐、摄影和构图都太漂亮了,和樱桃的滋味相比,匠气过重,但技巧也更娴熟,不过我比较喜欢阿巴斯对死亡的理解,但整体我更喜欢意外的春天,所有的对话都像梦呓,所有的线索都指向虚无。鳗鱼没看不评价,感觉那一年就颁给伊戈扬完全没问题。PS:点进伊戈扬的页面,我困惑了,他拍的都是啥
当就我理解的电影手法来看这部电影,简直挑不出什么毛病。。完美的剧本,大师级调度&剪辑,演员众多但都可圈可点,笛声引诱着人们去探究真相背后的故事,但故事的真相,又往往不是人们所真正想要去追寻的答案。错落有致的将不同时空的桥段拼接,让故事本身就有了一种蒙太奇效果,故事是简单的故事,可生活不是。
让人想起《冰风暴》对美国小镇居民的剖析,有类似的性混乱角色,也像大卫·林奇传统小镇的离奇故事,到结局也没有定论的车祸案。双线交叉:律师调查校车失事,引出加拿大小镇居民面貌;以及两年后飞机上偶遇女儿朋友,穿插律师和艾滋女儿矛盾。它或许是讲父母和孩子的复杂关系,归到“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主题上,但态度太过暧昧不清了。大面积红蓝绿,饱和度高的像动画片,时年20的萨拉波利气质出众。
伊戈扬在本片的摄影与配乐都堪称极佳,冷冽凝重,三线交叉叙事将一个困顿于家庭的老年男主闯入一个静谧的加拿大小镇,而进一步挖掘便是静谧的暗流涌动、千丝万缕的家庭与邻里关系,女孩的谎言构建了的是一个地区的秩序和准则。结尾是意外是人生的不确定性,比冬天还寒冷。
作为电影是无趣的,作为分析文本,还算有点意思,不同的人因为所处位置的不同,对起诉有不同的立场,但我不认为小女主选择撒谎是为了维护小镇的规范或掩盖乱伦事实,因为同样参与乱伦,他爸就想要起诉,在他看来拿到赔偿比乱伦暴露更重要,此时他就不像是有某种共同期许的社区的一员了,他考虑的是更迫切的医药费问题。ansel不想起诉可能只是单纯地反感这个城里来的律师,他认为自己可以代表这里的人去探索真相,还有一点是他亲眼见到了事故的发生,这可能也是他比其他人更反对起诉的原因之一,沉浸在悲痛但又不是仇恨的回忆里可能让他更好受?和他有关系的女人就同意起诉,她认为这是人祸。这么看的话,小女主的撒谎也不应该成为特例,她也不能代表整个小镇的人,可能她觉得不起诉才能维持她的乱伦,因为她喜欢她爸帮她成为明星的感觉。
不同于奥尔特曼、PTA、AGI等人的跨地域多线叙事,这部以事故发生为轴,发生前一日与发生后交叉叙事,将律师两年后对数十年前的回忆剪辑其中。随剧情发展向观众逐步揭开小镇阴影本是常规操作,但伊戈扬高人之处还是在结尾作出如此难以预料的结局,与片中所提到的儿童读物形成一层呼应,强化了律师这一局外人形象。
将故事地点设在冰雪覆盖的加拿大小镇,却从中提炼出了蛰伏在每个人生命里的哀恸和无力感。无法被召回的孩子,包括律师沉沦的女儿,皆象征着“情感的幽灵”,越是朝向那片巨大的虚空索求答案,越难修复创伤。伊戈扬在原文本基础上,用细腻的氛围化手段去捕捉人物内心的烟霭,多次植入的魔笛手传说,作为题眼固然不失其余味,但总归还是直白了些。
伊戈扬的电影总是给人百感交集的感觉,想要简单地一两句总结的时候总找不到合适的语句。也许是多主角,也许是多条诠释主题的线的缘故。我想更多的是我被深深地吸入到这个小镇的世界里去了,那些人物的悲伤与纠葛融汇在一起,你的言语消失了。一部好电影,我曾不是这样的情绪电影的粉丝,但是这部电影让我体验到了魅力。
绝对好过同年的《鳗鱼》。它讲述的是某种巨大沉默物的自愈、客观与不可把握,这种泥泞感利用一场车祸和律师来讲述无疑是很妙的设计。开头律师受困洗车间,结尾女孩望向窗外的光,伊戈杨拍出了一部沼泽一样的电影,那是北美偏北大雪覆盖下深藏的隐秘与幽默。就像车祸幸存下来的瘸了腿的女孩,你怎么能说她还活着是甜蜜的,这太幽默了。中间很拖沓且有回归批判现实之嫌但实在难掩锋芒啊
好几个段落我退了回去看了又看,这部电影的氛围很好,尽管是悲伤系的作品,但这就是我喜欢的不操控情绪,它在用故事做了很细致的脉络推进,几个演员也非常不错,入戏但不抢戏,他们用另一种硬邦邦式的演技,也可以将故事和情绪表达得十分到位,一旦投入了整个故事,就不会出来,但我也怀疑是因为它松散的篇章将故事的范围反而扩大了。
意外的喜歡,有點像冰風暴的感覺,但又不像李安那樣從每個人的人心出發,也不知道怎麼說,但他利用時間與空間的跳躍,巧妙的把幾個時空的人事物擰在一起,好像一樣的東西又有一點不一樣,感受到的事情又好像值得反思,挺巧妙就對了。中間一段父親講述小時候女兒因為被蟲咬而差點死亡的經歷最為精彩,也很精準的為故事點了題。
可能是最接近林奇与PTA的一部伊戈杨。损毁的校车是一个被时间附魔的棺材,在扭曲变形的金属框体之中召来一个创伤性的过去时间。另一方面,这种创伤也可能是一种返回过去的时间的可能,代价是必须令他人不断回溯重构。而影片随着这个清教徒般的律师对于阴谋论的想象之中,将类型化的“调查”本身脱节为对小镇群像的书写。因此,在影片无法进一步分化的“过去”中,发生了两起事件,因此在他“慈善”的表象之下是事件的刻意眩晕。但阿托姆·伊戈杨并没有营造类似的叙事轨迹。相反,在《甜蜜的来世》中,随着不同人物的洋葱叙事,我们可以区分影像泾渭分明的两种质感:对于律师而言,他要么拒绝叙述,要么则是在如同圣像画般的凝重构图中将事件神圣化,摄影机仪式感的移动或转动取代了画面内部人物的运动,正如影片以一个想象的原始圆满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