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西区第二部分:艳粉街(2003)
UP:2023-07-27
评分:8.7
导演:王兵
编剧:
主演:
类型:纪录片
片长:176 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艳粉街
上映:2003-09-08
IMDb:
铁西区第二部分:艳粉街简介
1999年的冬天,即开式福利彩票喧闹的发行现场不远处,有人在拆除了平房后的地表挖出金属来卖。几个十几岁的艳粉街年青人,在即将动迁的居民区里无聊漫顾,他们有时聚集在小卖部里谈论感兴趣的女孩或者其他话题,有时为女孩在寒冬中瑟瑟发抖的等待。这个冬天里,大部分艳粉街的家庭尚没有进入搬迁的实质阶段,年青人们仍然靠打架、聊天、游戏消磨度日,偶而也为工作的前途焦虑。随着越来越多的昔日邻居离开旧居,艳粉街失去了往日的格局,总有一些家庭为了切身的利益选择留下,2000年的冬天,一些年青人仍然重复着他们的生活,而遭遇断电断水的人们,开始为解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苦恼……
本片是王兵《铁西区》系列纪录片的第二部。
相关影片推荐
- 王兵 Bing Wang导演
简评
这部处女作中基本可见王兵导演的两个方向,,以及被摄地点中的人物群像,共同构成了描述此时此刻与此空间中弥漫着的生存状态,所以具体的故事人物都是时代终结洪流中的插曲,也极少用特写展现人物情感,如《三姐妹》,,但在《铁》中人物如上从属于大时代环境,之后的《和凤鸣》《死灵魂》则将这种人物为核心的叙事方式作为一种纯粹的纪录片创作方法,但与徐童导演讲述人物本身不同的是,王兵借人物是回溯历史,可以说是通过人物之口把人物放在过去让观众思考,也是借人物经历来组织一种超越个体更宏大的命题。所以1与2并不冲突,素材的组织都为了题材服务。
喜欢这一部片子多于《铁西区》,原来艳粉街是这样的,民风彪悍但不是不讲理。人人都说脏话,但并非不懂得深刻。只是生活实在捉襟见肘,顾不上。最让我佩服的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那么坚强,总是大笑着嘲讽这个世界。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是那么迷幻而又真实。即将动迁的家人们从早到晚挖坟,要把奶奶的骨灰带到新地方去,无奈怎么也挖不到。他们说,给你换新地方还不乐意啊,别折腾大家了,赶紧出来吧,别秀米了。真的好好笑。这不是天然的东北小品吗?2001年4月的雪花缓缓飘下,艳粉街再也不是那个样子了。有人说,它那么破,治理了是好事,可它再破,对于哪里的很多人来说,是家园,是故乡。
《铁西区:艳粉街》,这条街的名字跟现实构成的反讽和错位仿佛是个先兆和隐喻。DV质感里的色彩意外的层次鲜明并粗糙生猛。可被色彩裹挟之下的现实空间里,那一片片空无人烟的旷野和废墟,像极了战后意大利破废的城市,斥满了涣散的人心。虚弱的残火里映着幢幢鬼影和瘦弱的骨包皮,无止尽和漫无目的的游走,浪荡儿和坏孩子,没有光的眼神,机械又带有饥渴的欲望性生存性进食构成了一幅幅纯灰色景象。从缩着脖子的严酷冬天直接迈入惨热的夏天,逼仄而拥挤的低矮平房里的人们似乎没有能看到春天的日子。那些厚实的冰似乎怎么铲都铲不完,这惨淡的人生到底是怎么过也过不完。
这不是艾敬《艳粉街的故事》里的艳粉街,这是面临拆迁前的艳粉街里的众生相。时代的巨轮碾过,谁也无法阻挡。即使无奈成为钉子户,也未必能争取更多。下岗工人的孩子学历低,找不到好工作,每天在街上闲逛,泡妞,打扑克,看似穷极无聊,确也百无聊赖。夜晚一个人听寂寞情歌的男孩,停电时反复吹灭蜡烛的孩子,迁坟时念念有词的大姐,被当众念出情书的小哥,一片废墟中挑出能卖点钱的大哥,风暴过后,艳粉屯已经不再。只有那些曾经的街坊亲情还留在当事人脑海,供人回忆。
这能算电影吗。从一个早晨雪景到大雪景的切换看它无剪辑技艺。坐椅子上几不动弹地静观电脑上的电影已经是一件累人的事情。中间没开字幕听,有时候能入神但听不懂,所以还是需要字幕。头戴式耳机夹头。看电影时难以动脑,觉得身体累因为姿态完全是僵硬的,如果智力运作起来那身体的代谢也会被调动,反而不会累。本来对片中混日子的混混只有嫌恶,并且想这真实面貌让这个民族没有任何可爱之处。转念对标一下美国,废工业城底特律,枪支毒品匪帮说唱,便觉得也没什么了。
导演持摄影机从喧闹的大机器工厂走入铁西区的住宅区,工业区的倒闭不是那么简单,周围的住户也被要求搬迁。镜头主要聚焦一群十七八岁的年轻人的家庭,他们大都赋闲在家,成群结队、无所事事,从他们身上更能感受到当地彪悍的民风。当村落的房子一间间被推倒、夷平,这群人做起了钉子户。当冬天来到,甚至是北半球春天的4月已然到来,望着一片仍是白皑皑,只有几处人家。最后镜头戛然而止,这里必然被现代化取缔,但始终是这群可爱的人的故乡啊。
影片直接把观众的记忆拉回到那个年代,破旧的街道,破败的农村房屋,里面被时代抛弃的年轻人。随着时间的进展原本的下岗工人也要被迫拆迁,工作被剥夺然后住所也要被剥夺,意识到与社会大环境的潮流无法对抗,居住在这里的人虽然没有了理想,但是还是在坚强的活着,有的乐观,有的麻木。里面的年轻人依旧是充满活力,只不过没有施展的空间而无所事事,影片充满了脏话与他们居住的环境相契合,他们只能像大海里的船要么漂浮要么沉默,就如影片的结尾,最终只剩下断壁残垣白茫茫的一片。
导演的摄像机直接怼胸口上的拍摄方法让人特别有参与感,觉得自己就是大家伙儿中比较沉默寡言的那一个。我的人生也有一段不长不短的晃晃悠悠百无聊赖走街串巷的日子,现在看羡慕的是那种心甘情愿荒废时光的状态。像几天前和朋友聊到的,现在就连出去玩儿和放松都感觉更像是一件需要完成的事儿,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看完第二天醒来想的是不对啊,大家都去哪儿了,我怎么又回芝加哥了。可能是因为在美国呆久了,有时候还真的很怀念那种集体主义主导的熟人社会生活,而这种时候任何东北故事都是一剂速效药。感谢电影书和播客节目,让我回归那么一小部分的精神家乡,又不用切实承担曾让我做出远离真实的东北的决定的代价。就像我希望剧里的人是生活中偶尔见到的无关痛痒的熟人,而不是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喜欢“墙角一朵梅姑娘你爱谁如果你爱我就把信儿回”
手持摄影机的拍摄方式极不稳定,配合跳切的剪辑手法,加以少量的推拉及变焦,使得这样的纪录手法无疑让人感觉足够真实,又足够携带着导演的主观意图。不稳定的生活实质上聚焦在不稳定的经济来源和未来安排之上。下岗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所面临的困惑远远大于其他人,那是关于一个父辈人或“父亲”的解体和自己不知何去何从的迷惘,他们在经历巨大传统生活理念颠覆的同时也面临着对未来无限想像的可能。但是,实际上他们终究无法逃脱如此深厚的历史。动迁则作为表征这一含义最明显的能指而成为影片重点展现的事件。
在知道铁西区到真正把《艳粉街》看完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以为艳粉街是个你懂得的红灯区,它的名字过于暧昧,以至于你难以把它和片子里的低矮残破的小平房联系在一起,直到影片后半段才第一次出现艳粉屯这个名字的时候才能真正把它和它的名字对应起来。我去查了一下地图,20年代卫星地图上的艳粉街看起来是一条很整洁也很普通的城市道路。当年从这里离开的人们,不知散落到哪去了,就像《大同》里的拆迁一样,利益的碰撞带来的必然是矛盾,未来究竟如何当下也无法凭说。但我想下岗 拆迁又或是这些百无聊赖半大小孩的人生,都在这个时间和地方汇合交错,随之而来的混乱 无助 失望和愤怒,就在此刻,他们被索取的实在是太多。
攝影機轉入民房小巷,擁有比第一部分更豐富的身體影像:懶散閒逛的、無所事事的、插科打諢的、談情說愛的、佝僂衰老的、粗口橫飛的……也不似下崗工人對即將倒閉的工廠的不捨(對機器及過去的依戀感),面對來勢洶洶的拆遷行動、破敗凋零的廢墟,留下的居民們彷彿在以無聲、無用的抵抗,舉行一場集體性的葬禮,親手埋葬伴隨深入骨髓的「家」被拆而一併消逝的過去(漫天飛雪正是見證)。對於年輕人來說,在國企鐵飯碗的魔力不再,失去穩定棲息和生活的地方後,他們將成為外出打工的時代浪潮的一員。
和第一部分一样,就如同导览所说,DV这种看似破坏了电影工业的新技术,却在90年代末在中国开创了纪录片的新时代。虽然摄影机在人物面前的存在感仍然可以感知到,但相比于我所熟悉的纪录片来说,这个镜头是极力隐藏它的存在感的,因此也能够捕捉到在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真实。这种怼到脸前的鲜活的人物和生活让人很难抵抗。相比于第一部分的只是工厂一点点变空,一个热闹的街区在几个镜头之间就变成漆黑一片、断壁残垣,最后跟随它的那个时代从眼前消失不见,化作一片白茫茫的雪。但时代的阵痛还是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伴随着那些已经看不见的人,就好像雪地里能看到的一块一块的砖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