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自我空间(2001)
WitUP:2024-06-02
抛开自我空间简介
薇薇安(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饰)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博士,让年轻的她没有想到的是,上帝竟然给对生活和学术充满了热情的自己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经过医生的确证,她患上了卵巢癌,病情已经发展到了末期,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
从悲伤、抗拒到最后的接受,薇薇安的内心犹如踏过了千山万水。尽管康复的希望渺茫,但她还是积极地接受了可能令她形销骨立的化疗治疗。在身体逐渐枯萎,头发接连落光的过程中,这位睿智的女性也不忘对自己的前半生进行捉摸和思考,她在有限的生命中看到了无限,最终调整好了心态,以平静之姿态,面对必然到来之死亡。
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最佳影片(提名)迈克·尼科尔斯 第59届金球奖电视类 最佳限定剧/电视电影(提名) 第59届金球奖电视类 限定剧/电视电影最佳女主角(提名)艾玛·汤普森
获得奖项
- 第53届艾美奖
获奖:Outstanding Directing for a Miniseries, Movie or a Special
提名:Outstanding Lead Actress in a Miniseries or a Movie / Outstanding Supporting Actress in a Miniseries or a Movie / Outstanding Writing for a Miniseries or a Movie - 第8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提名:电视电影/限定剧集最佳女主角 - 第5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Special 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 —— Competition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 第73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Best Film Made for Cable TV - 第59届金球奖
提名: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Miniseries or a Motion Picture Made for Television / Best Miniseries or Motion Picture Made for Television
简评
葬礼后看,想起医院。去得少,重大的就三回,摔了腿,老妈手术,还有一回在夏天。身边都是人影,耳边全是故事,人来人往神情的共性,是孤独。孤独这一自然属性在此地放大,亲友相伴医护相助,终究为个体身心的感知,是一个人的战斗/这孤独,生出力量。无数次从冬日雾霾走进复健室,天大亮回学校再开启寻常一天;术后每夜清引流管,白天则变着法见医生;端着试管走人群里,步子好慢,路总也走不完,到门口又不怕了,管他的总有办法/人孤身站着,可肩膀能挨着肩膀。倩男带牛肉饭进急诊,老蔡总大张着手怕我刚拄拐摔跟头;妈妈疼得说不了话,在我手心里写去睡会;TT通宵工作后跑进医院,把烈日下发呆的我拉走,眼睛看着眼睛:检查台可怕吧,躺着像一滩肉只剩器官?我上回也是,怎么说咱们去喝绿豆沙吧,喝好了再来/世间何来有用,然而交织的,总有力量
大量的上帝视觉呈现出死亡面前人类才平等,即使治学态度从未妥协的博士也只好优雅地服从,到放弃挣扎。喜欢Emma Thompson干练且自嘲的表达,让角色看起来极致坚强和睿智,大篇幅单人镜头也不无聊。是好看的心灵电影,但中文译名抛开自我空间与电影主题贴切吗?还不太懂译者的用意
我希望更多地去讨论死亡,不隐晦地去讨论死亡,这样我才能不怕。我们似乎都是这样,在临走了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如何得失去了真实,教授说不要去图书馆了那里没有你要找的,去生活吧,而她到将死之时才明白这是何用意,她看着小医生就像看到年轻的自己,而我们陷入人生浑然不知,临到人生尽头灵魂才得以解脱出来反观一切,倒不如像看似什么也不懂的护士,只是用心去做工作,用心去过生活,而不是用脑子。,最好的演员莫过于此
深入刻划出西医治疗中的反人性、零尊严,把人完全当机器对待,:治疗高血压手段同时也摧残身体;,对恢复却毫无帮助,,他们崇拜癌细胞,并且觉得病人无需被安慰,相比于病人,他们更爱的是癌细胞,因为后者是胜者与强者,,只求减少痛苦,却依然不愿意上麻药,明明放弃急救措施,尸体还被折磨一番,毫无怜悯之心的西医。西医是彻底的反人性代表。诗歌VS医学,humanity VS science,一个脑海中时刻浮现诗歌的中年女教授,面对疾病时独自用心中的诗歌抵抗一切。病床上的她重新走过了自己的一生,与自己的父亲、启蒙老师、自己的学生对话,与镜头前的你对话。最后能在老师读着自己童年喜欢的故事中离开,也是最好的送行了。
1既然女主角发现癌症的时候已经是第三期,除了等死神来拯救她脱离苦海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出路,这医生为什么不建议姑息疗法来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医生抓住了病人强烈的求生本能,诱导患者去选择积极治疗,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女性就这样像案板上任人宰割的鱼肉一样给医院当了医学实验品,天底下真没有比这更残酷,更不人道的事了! ,一边已经到了弥留之际的时候还会记得那么复杂的文字?电影已经是写实风格,为什么不拍个伪纪录片暴露一切,警醒世人?文学色彩搞这么浓重干什么?想要升华主题,美化生命和死亡,在观众眼里却反而显得画蛇添足很矫情很伪善。
看完之后恍然大悟,难怪这片片源这么难找。人生真是寂寞如雪啊。片子十分平淡,与现在主流电影风格背道而驰。我估计很多人都没兴趣看完。细节把控到位,也有一些隐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希望你看完之后不要是扫兴而归的那一派。我反正看完之后很有启迪,对生死观,人际关系,临终关怀都有了新的认识。少有的题材涉猎。
——机趣生命,亦或机趣名衔?热衷一事莫占日子久长,最好多开辟行道,轮个流,毕竟终究只是生命大流的小分支而已,内外求诸如赞誉不过负累迷眼沉船,姑且行且惜,多念为缺不愿残心离世,诸多加之神魔鬼怪,欲将偏偏广大不可控地强行定性,以显人形高压锅之能——但有时,“是什么”“有什么意义”并不重要。抽象中心总变动落脚,一旦据此一点,迷客会将自己困在一个神船里,不由自主。正视现实,此刻自个趁势飞吧。要说合适自己的真势,还得泡在生活或明辨中换气
疾病和诗歌如何在一部电影里相得益彰?本片给出了一个经典示范,癌症晚期的女主角在治疗期间,不断回顾自己所研究的十七世纪的诗歌,其丰富想象与思考跳跃占据影片的主要内容。诗的谜题和死亡的谜语一样让人难以理解,但是痛苦与绝望却如此真实,临近死亡的她已经懂得了诗歌的真谛——“我虽只有这短暂的一眠/醒来却已然成就永生/死亡将不复有,/死亡将永远消失”。
人生真是变化莫测,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席卷了我们的骄傲、自豪,颠覆了我们的生活。当我们躺在病床上行将就木的时候,回顾自己的过去,我们开始怀念过去那平凡的生活,开始反省为什么不能温柔地去对待别人。什么名利都不再重要了,躺在病床上的时候,只想让自己变成妈妈怀里的小宝宝。
如果将人的一生看作是一场研究,那么所有人穷其一生所研究的最终都是复杂本身。无论研究得如何深入,到最后还是会做减法简化。就像小兔子想要去到很远的地方,绕了一圈最后还是选择做兔妈妈的小宝贝。她的所有思索和思念,所有自嘲与恐惧,最终都在平静中化风而去。这一程,好痛啊。。今后会再看,死前会再看。
你要问死神的名单上都有谁?我恐怕不能提前告诉你。但我能提前告诉你的是,帕特的《镜中镜》一定储存在死神的歌单里。不信?去问阿萨亚斯或者洪尚秀。仔细观察影片的第一组镜头,你会发现作者在不对称的构图中早已暗示了女主角将要《抛开自我空间》去探索更为广阔的命题:平衡。而这一结果显然是通过她与“上帝”的对话来完成的,同时这也暗示了本片是一部主题先行的作品。这部由回忆、疼痛和冥想构筑起来的话剧最终是以严肃而又不失幽默的词汇串联起了一个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影片将那些很煞风景的东西——死亡、焦虑、罪过、恐惧和颤抖以及绝望之类,透过女主角的独白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现在,我依然听得见爷爷临终前用气顶起来的那些话。亦如巴雷特所提前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些很煞风景的事物令一个有生有死、受苦受难的人得以完整。
作为医学生惊叹于这部电影的精准。疾病、治疗、死亡,医生的心理,患者的思想状态,自我认知的颠覆,被剥夺的尊严,难以忍受的疼痛,艰难的一丝丝呼吸,最后回归孩童般的脆弱。没有刻意煽情,没有矫揉造作,一切都是以最平常的姿态出现。是的,死亡一点也不伟大,也不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