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父子(1983)

UP:2024-06-03

包氏父子

评分:8.6 导演:谢铁骊 编剧:谢铁骊
主演:管宗祥 / 刘昌伟 / 宝珣 / 蔡国庆 / 葛存壮 / 龚莹 / 黄素影 / 王云霞
类型:剧情
片长:9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Bao shi fu zi
上映:1983(中国大陆)
IMDb:tt0333135

包氏父子简介

故事发生在1930年代的江南某地,早年丧妻的老包(管宗祥 饰)在秦府当差三十年,唯一的念想就是把儿子包国维(刘昌伟 饰)抚养成才,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包国维是省立中学三年级学生,平日里不思进取,天天和有钱人家少爷瞎胡混,期未考试竟有几门不及格,学校让他留级。得到消息的老包愁眉不展、哀声叹气。包国维并不感念父亲艰辛,反而觉着有这么个穷酸父亲丢人。老包低三下四借足了下学期的学费和校服费,但儿子却一昧追求阔少的作派,处处和有钱人攀比。开学后,他受同学唆使,打架伤了人,联想他放假期间轻薄女同学,学校对他做出了开除学籍的处罚,老包闻讯,自知已无力回天......

简评

电影改编自30年代的张天翼小说,但这部80年代的《包氏父子》放在今天同样适用。有多少家庭不考虑自身条件,望子成龙一味将孩子送入名校,渴望孩子功成名就,结果换来的是孩子在攀比中迷失了自我?!包氏父子的故事乍看荒诞不经,其实它一直在被固化后的阶级社会中不停上演。

抖音引流过来的,很是经典的一部佳作,可以看到老电影的剧本就像一片文章一样,起承转合,很是工整,把并不复杂的故事,通过时代环境,对比等技法,讲的如此引人入胜,足见认真之态度。也感叹任何时代都有阶层之间存在,甚至是难以逾越,认真生活就好…

小包这样的人很普遍,青春期少男少女攀比吃穿,虚荣心强,到现在也差不多,上中学时班上真有几个同学因为爱慕虚荣、惹事生非,穷人孩子拿西瓜刀砍人,谈恋爱争风吃醋,被开除的。左翼这批作家的作品,80年代还有人能拍好,作家本人有些还健在,创作者(看字幕本片拍摄时李少红、夏钢还是见习导演)经历过那个时代,90年代后以后,文化语境换了,商品经济大冲击,电影大环境变了,那批人基本逐一去世,谁也拍不好了。现在别说左翼作家作品,张爱玲也没人拍得好,许鞍华屡败屡战,也就拍了个寂寞。

有子如此,真该直接打死。相当好看,太好看了太好看了,讽刺性极强的影片。一开始看着老包,觉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越看越觉着这小包这样的虚荣自负和老包大大相关。都说慈母多败儿,慈父也不逞多让。被迫接受父亲所谓的恩典,再加上老包惯子如杀子的行为,悲剧的结尾,也怪不得别人。还有,圈子不同,真的不必强融,和小包一起玩的少爷们指不定在心里怎么嘲弄小包这个傻子二百五一样的炮灰呢。

当然不能拿现在的评判标准去审判过去的年代老电影,电影的镜头语言放到现代也是很充足的。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写包国维的虚荣纨绔就不能光写他要斯丹康的头油,还要写他的父亲是如何的胆小畏事。包国维的虚荣贪婪光是用一句性本恶来概括实在是太粗糙的答案了,这是当时的家境、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很多桥段(包括配乐的烘托)用喜剧方式表达,但底子是很悲凉的。客观方面是贫富差距造就的社会阶层分化,主观方面还是慈父败儿,这个老父亲无视自身的阶级身份还指望下一代通过优育翻身这本就是幻想。依我见什么时候去掉“养儿防老”、“望子成龙”和“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高”的封建式育儿也许才有父与子彼此的真正快乐,当然,读书本不是坏事,但不在一个圈的真的别硬凑,只是本地天然的不平等似乎如此,现在较之以前好像更严重了。人呢,始终要认清自己的现实,贫穷不是原罪,攀比才是。上个世纪大陆导演拍江南水乡环境还能如此贴合,想起了50年代的《祝福》。饰演父亲的是管虎导演他爹管宗祥。

此片根据张天翼同名小说改编,谢铁骊导演,管宗祥出演老包,而饰演包国维的是刘昌伟。刘虽非科班出身,但表演可圈可点,有天资和悟性,足见谢导慧眼识英才。刘昌伟凭藉此片的成功踏入影视圈,虽然此后所演皆是配角,但也是沪上有名的绿叶演员。记得小时候还看过根据张天翼童话《大林和小林》改编的同名木偶剧,和此片一样,都是有生命力、具深度的作品,娱乐之后引发思考,类似的故事不仅发生在过去,优秀的童话也不仅是写给儿童看的......

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故事,表现得也太好了。阶级壁垒难以逾越,穿什么鞋才能走什么路的社会。讲的是旧社会,现在让我想起来芭比里面说的,“我们只是隐藏得更好了。”老包人物性格是复杂的,令人同情却也能看出其可恨之处的。确实是好的电影。

这让我想起周星驰的《长江七号》:穷人家的孩子读什么贵族学校?这不是不自量力、自取其辱吗?所以,我并不同情这位父亲。影片在表现那些“权贵”的时候总是不近人情的,这有点失之偏颇,有概念先行的痕迹;特别是银行柜员、教师、校长的做派,反而有点像上世纪八十年代公营机构工作人员的嘴脸。细节上,在表现富人家庭的奢华方面是缺乏想象力的,除了突显衣着、吃喝,其他的摆设、用具都非常不讲究。

1930年代,苏南某水乡小镇,某大户的管家老包鳏居,勉力养育在洋学堂上初中的儿子包国维,不切实际地希望他以后出人头地当上科长。儿子出身寒微,却不体谅父亲劳苦,终日不思学业进步,和班级的富家子弟搞在一起,仰慕富裕人家的生活方式,和自己的出身如别云泥,并因考试失败而留级。父亲为了孩子学费、制服费奔走,四处借债才度过难关。结果儿子在学校为富家子出头,打架惹祸,被开除。老包无可奈何,苦闷过年。该片改编自张天翼小说,谢铁骊导演。男一老包为老演员管宗祥。摄于1983年,可谓苏南民间生活风情画。只是,阶层跃升何其艰难,孩子不努力,家长也只有望洋兴叹。更兼孩子性意识萌动,举动莽撞,交友不慎,显然念书之路不是最优解。当然,孩子也不是多坏,只是出息不了,这也是大概率事件。唉。苦逼。

小包渴望挤进上流社会,却被上流少爷当作棋子和小丑,他既没能和想成为的那个阶级打成一片,也没法继续和原本属于的那个阶级保持联系。我理解为,他失去了属于自己的东西,他羡慕别人的繁华,忘记了属于自己的那种艰苦朴素的精神。他瞧不起和自己一样的底层,融不进上层,结果就是两边都无法有容身之所。哪怕像老七所说,要是真学习不好,学一门手艺也许还可以活出个人样。

这部八十年代的片子居然没看过。张天翼的短篇原著。完全抛弃了时代大历史事件的波澜,这对包氏父子的经历即使在当下依然可以找到对照的例子。父亲望子成龙,节衣缩食,自己一件褂子穿十几年,一心期望儿子念完书后做官,成为“老太爷”。韭菜的阶层,如果仅仅想通过上学念书翻身成为割韭菜的人,大抵只会陷入更深的困境,因为韭菜在镰刀手的眼中,至多不过是跑腿,打手,帮闲,是随时可以被抛弃的。 张天翼又让儿子这个角色集中了所有反面的因素,留级,调戏女同学,打架,虚荣嫌弃自己父亲,追求物质然后自家条件又不允许。所以,不幸的结局是注定的。然而,如果儿子是个发愤读书,品行良好的青年,他们的命运就会有改变么?影片为我们留下了江南水乡八十年代非常珍贵的影像资料,三十多年后,很多已难看见。其中还有卖螃蟹的还是无锡乡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