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举动(1975)

Falsche BewegungUP:2024-08-03

错误的举动

评分:7.5 导演:维姆·文德斯 编剧: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 Peter Handke
主演:吕迪格·福格勒 / 娜塔莎·金斯基 / 汉娜·许古拉
类型:剧情
片长:103 分钟地区:西德
语言:德语
影片别名:歧路 / The Wrong Movement / Wrong Move
上映:1975-03-14
IMDb:tt0071483

错误的举动简介

本片是文德斯“公路电影三部曲”之一,在1975年荣获德国电影奖多个大奖(最佳导演、剧本、男女演员、摄影、剪辑及音乐等)。
  立志成为作家的年轻人Wilhelm(Rüdiger Vogler)为了摆脱笼罩他的深深的虚无,听从母亲的话踏上旅程,以期找寻到写作灵感。六天的旅行里,他先后结识经过战争洗礼的老人、沉静恬美的“魔术”女孩Mignon(Nastassja Kinski)、漂亮女演员Therese Farner(Hanna Schygulla)、写诗的忧伤胖子等人,并与他们生出短暂友谊、爱情,然而莫名的忧伤和不安仍是紧紧将他跟随,以致走到每个关口时,他都给出错误的选择。

简评

疏离,冷漠的状态,深深扎根于个体对于生活的探寻和德国的思想传统中。公路上几场谈论和前后相随的场景拍的动人,对于写作姿态的问题的谈论——个体,政治与自然——似乎又与观众隔开距离(竟然有元叙事的感觉),后来演员又袒露关于梦境的场景是编造的,而这个故事,伪装的作家、诗人、艺术家和歌手,连同演员和丧妻之夫,都被一种抽离的情绪所附身,借以身份掩盖的或汹涌或麻木迷离的意图,如同威廉用写作的借口来推离爱他的女演员。漫无目的的散步或谈论或许在聚合人与激发一种“深爱”的感觉,可随后每个错误的举动(也是潜意识作祟)将人们推开,没有暴风雪,没有冒险,没有明确的意义,在人群中分离,以后也许会爱你,可如今在流浪的路途越走越远。

9年后继续看公路三部曲其二,这九年《错误的举动》多少次在我脑海中闪过,也不知当年连续看了10部文德斯,为啥这部没看,这次借小蜘蛛片单完成观影。虽然过去这么多年,此片在三部曲中的比较晦涩。影像,文本,表演之间各自独立不相容的特点是否为表现精神世界的迷茫,不必这样做,反而让摄影成了唯一可看。

内核当然是战后的终极颓废,将宏观意义上的精神荒原降维到了人物家庭/亲密关系/价值观念的倒掉,影像风格与文本也是贴合的。我相信导演刻意抹去了主流叙事的文本连贯性,但是仍然觉得前者在完成上更好一些。

歌德晚年叙述到:“《维廉·麦斯特》开端起源于一个对于这伟大真理的朦胧预感:人往往要尝试一些他的秉性不能胜任的事,企图做出一些不是他的才能所能办到的事;一个内在的感觉警告他中止,但是他不能恍然领悟,并且在错误的路上被驱使到错误的目标,他并不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凡是人们称作错误的倾向、称作好玩态度的,诸如此类,都可以这样来看。若是关于这点随时有一缕半明半暗的光为他升起,就产生一个濒于绝望的感觉,可是他又每每任凭自己随波逐流,只是一半抵抗着。有许多人由此浪费了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最后陷入不可思议的忧郁。然而这也可能,一切错误的步骤引人到一个无价的善:一个预感,它在《维廉·麦斯特》里逐渐发展、明朗,而证实。最后用明显的字句说出:我觉得你像是基士的儿子扫罗,他外出寻找他父亲的驴,而得到一个王国。”

摄影很漂亮,漂亮得有点不当,对于形而上的表述,漂亮的镜头太过具体。有两场戏,一场是床戏,一场是对老人的暴力威胁,题旨与逻辑显露得近于唐突。不如砍掉,并不影响表现二战后的迷惘、空虚、罪感。

属于晦涩难懂系列,改编自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但在汉德克的改编与文德斯的执导下,俨然成为成长发展故事的反面:所有人都依旧迷茫而空虚,永远漫无目的地前行,话唠、呓语和突然插入的哲学思辨取代了刺激-反应式的行动,还有不遵守因果逻辑、略带超现实色彩的荒诞情节。不大看的进去。《歧路》

永远爱文德斯的公路片,因为很容易让我叩问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又是为什么而在路上,然后看着公路片中的主人公漂泊,而我的思绪好像变成了一片迷雾,随着他们而去。威廉自己交代的是,他需要一段经历或者历险来刺激自己的写作。于他而言停留在原地只有虚无的围堵,而在路上他遇见了那么多人,可他们终究也只是一团混沌。对人类提不起兴趣的作家、即将自杀的男人(这个空间太混乱,一片废墟,也好像一场梦境)、并不存在的寂寞、写作与爱与政治...我们要如何分别,在茫茫人海中。虚无不会被消解,只剩下所有的错误的举动,在路上但这是一条歧途,通向死亡或者原地。每当那段音乐响起时都太让人迷惘,太让人有着与此伴生的恐惧,通往对未知的无力。

第一次见有点布努埃尔味道的文德斯,说实话有点不搭。对比下才发觉超现实情节的荒谬和讽刺批判的轻盈基调能相得益彰,而和文德斯这种带哲学味的内省结合就有点让人在叙事氛围的严肃和怪诞之间出戏。和《柏林苍穹下》一样主要由内心独白推动剧情,亦同样关乎战后秩序下对德国社会心灵的反思和身份重塑问题,但和前者的诗意和温暖相比,本作的底色是困惑,怀疑,抽离,冷漠。无论是完全以第一人称独白描写角色的意识(以《柏》为例),还是完全以第三人称叙事、以环境揭示角色内心状态(《美国朋友》《公路之王》《德州巴黎》等),都需要在影像上有很精确且具感染力的叙事表达,在这部作品里两种手法的折中反而令人感觉弱化了影像,看完并没有很触动,还是更喜欢用更纯粹的影像叙事的文德斯

公路三部曲之二,也是最特异的一部。相较于公路之王的绵延,爱丽丝的彼此交融,错误的举动用看似直白的神神叨叨道出了迷魅未知的不明就里,通过稍显宏观的笔调构建那代德国青年与其外部政治环境的对顶,更通过文德斯极为擅长的内里情态刻画来丰盈人物状态的迁徙之路。这次想说的似乎要多一些,可又好像什么也没说。人到底是寂寞,还是被迫孤独,他也没给出答案,或许本就没有答案。 @2019-03-24 08:26:33 @2020-03-15 17:51:10

公路三部曲第二部。“我们如何分离?在茫茫人海中。”相较前作,这部叙述上更加淡化剧情的存在,像一篇无由的散文,旅途的开始没有来由,终点的到达没有铺垫,无因无果,故事全凭借着本能的欲望推动。全片氛围充斥着不安、萧索,旅途中的一团人依旧是文德斯镜头下独有的孤独与游离,像是在梦境中经历着一场超现实的冒险,前面女演员的出现更让我坚定这种感觉。结合文德斯这段时间的经历,很难不觉得这同样也是他自己的一段心路历程。btw,这部最意外是看到稚气未脱的娜塔莎金斯利,谁能想象到十年后她在《德州巴黎》的惊艳。

此时的文德斯并没有完整的主题,所以这部片子的核心基本出自汉德克之手,一部完全关于写作的电影。影片唯一的被述对象是作家,唯一的矛盾是创作,唯一的戏剧性是思考。这样的主题下,电影是拘谨的,事实上这也是这部影片的气质,影片小心地让人物出现,行动,开口,离去,在极弱的情节中做水草状波动,试图达到一种高度精神化的表意,让所有的情绪变得微妙、复杂、真实。

文德斯公路三部曲的第一部,居然是彩色电影,而之后两部是黑白片,,这个故事也是汉德克年轻时代的自传体小说。一个战后迷茫的西德文艺青年,励志想成为一个小说家,从而离开母亲,离开故土,坐上一辆开往未知的火车。在旅途中他偶遇了一对被社会边缘化的一老一少,一个心爱的女人,和一个逃离上层家庭的会写诗的胖子。他们一路上经历了许多奇遇,主人翁也对每个人做出了许多错误的举动,对于主人翁(汉德克)来说这段旅途是他青春岁月中的一段“歧途”,也是他文艺之路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