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城市漫游记(1974)
《爱丽丝漫游城市》(德语:Alice in den Städten) 是一部1974年西德黑白公路电影,温·韦德斯执导。该片是导演拍摄的「公路片三部曲」的首部,后两部为《歧路》(The Wrong Move,1975) 和《公路之王》(Kings of the Road,1976)。
评分:8.7
导演:维姆·文德斯
编剧:维姆·文德斯 / Veith von Fürstenberg
主演:吕迪格·福格勒 / 耶拉·罗特兰德尔 / 丽萨·克鲁泽 / Edda Köchl / Ernest Boehm / Sam Presti / 鲁伊·莫兰 / Didi Petrikat / 汉斯·希尔斯缪勒 / Sibylle Baier / Mirko / 查克 贝里 / Jane Jarvis / 维姆·文德斯
类型:剧情
片长:110 分钟地区:西德
语言:德语 / 英语 / 荷兰语
影片别名:爱丽丝漫游德国(港) / Alice in the Cities
上映:1974-05-17(西德)
IMDb:tt0069687
剧情
故事表现了一位成年男子和一个小女孩在一起经历的奇妙之旅。
德国摄影记者Phil Winter过着流浪式的生活,一次他被派到美国完成一项采访,但他只顾着摄影反而没有完成任务,于是想乘坐飞机回国。在纽约市的机场他与一位急着要回德国的女士结识,后来由于她还有事情要办,于是委托Phil带着她那九岁的小女孩Alice先回阿姆斯特丹。Phil于是带着Alice回到阿姆斯特丹,之后他与Alice一起踏上了寻找Alice祖母的住处之旅。
角色
- 鲁迪格·福格勒(Rüdiger Vogler) - Phil Winter
- Yella Rottländer - Alice
- Lisa Kreuzer - Alice的母亲
- Sibylle Baier - 一位妇女
- 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导演
- 吕迪格·福格勒 Rüdiger Vogler饰 Philip 'Phil' Winter
- 耶拉·罗特兰德尔 Yella Rottländer饰 Alice
- 丽萨·克鲁泽 Lisa Kreuzer饰 Lisa - Alice's Mother
- 埃达·科赫尔 Edda Köchl饰 Angela - Friend in New York
- 鲁伊·莫兰 Lois Moran饰 Airport Hostess
简评
如同爱丽丝无意中落入兔子洞一般,温特与爱丽丝两个人从纽约迷失,随波逐流到德国继续飘荡。一大一小都处于人生的低谷,被创作与金钱所扰的男人,被母亲落下无家可归点女孩,伴随着争吵开始了旅行。无疑这就是一部很普通的公路片,但本片从头到尾都有一种被抛弃的失落感,两个主角都被生活落下,追赶不到前方,正如“照片永远追赶不了现实”。片子前半部分其实相对来说有趣些,开头横穿美国时碎片化的记录,文德斯通过角色之嘴对有线电视广告的批判,还有宝丽来的不断出现。
男主跟女孩的关系好像纸月亮里假父女的关系啊!6070年代的人心真的很大,把孩子交给陌生人来照顾,这个男的还带着女孩穿越太平洋,租房子,一起在陌生女性家过夜,轮船好事者的行为现在看起来是非常警觉和有责任心的;以及原来是漫游欧洲啊,我一直误以为是漫游美国,导演的公路三部曲之一!小女孩的加入让这部电影变得非常轻盈,女孩的表演也足以位列最伟大儿童表演之一!小女孩看房子外观找奶奶的说辞,我一度误以为是她在撒谎,后来发现其实是真的!女孩的很多反问也很发人深思,男的从一个无所事事的漫游者,成长得有责任心,更脚踏实地!面不改色理直气壮脱稿摆烂真的很牛逼啊!男主那么喜欢拍立得,何尝不是导演自身的写照。表面上他是女孩的暂时监护人,可其实女孩更像是他的守护天使!候机厅里投币单人小电视,这不就是ipad的理念嘛!
虽然从头至尾都是重复的和弦,但是放在不同的时刻它们有不同的感情,纽约充满了噪点、阿姆斯特丹平静惬意、通往慕尼黑的列车上有些伤感和温暖。依旧是大人和小女孩的相伴故事,文德斯讲述的忧郁细致,彼时的欧洲已经出现了美国文化的入侵潮,可口可乐,广告化的电视节目和摇滚音乐,虽然流行正在覆盖过去的生活方式,但是阳光下收音机旁自在的小男孩和鲁尔区快要被拆掉的老房子依旧证明了日常的力量。爱丽丝最后没有见到男主的父母,然而影片最后逐渐拉长的镜头早就约过了莱茵河,男人的故事也终于可以完结,这足以令人感动。
开场车载视点镜头搭配画外音的喃喃自语恍若「精疲力尽」,之后被满溢的配乐和黑幕转场拖拽了节奏(新浪潮的城市漫游电影则通常是游刃有余的)。文德斯对传统的反叛不像新浪潮的导演们那样坚定,他不可能交出一部真正的新电影或实验电影,在处理局部情境时他仍需大量借助先辈积累的经验。但文德斯的美德在于,电影通常不只围绕一个人物主体,人物不顾及戏份差距地被平等对待,摄影机可以轻易地在不同人物的私密视角间进行话语权的让渡。这意味着配角不会被功能化,亦即人物超脱于情节而存在,因此即使在「美国朋友」这样充满类型元素的电影中,情节的发展也不受类型制约,而是为人物所掌握。当熟悉的局部由强大的人物意志以无法预测的方式组织,每一场戏都成为一次真正的奇遇。这才是公路片的本质,如今那些自我冠名的作品只是改换包装的三幕剧罢了。
看《德州巴黎》时我曾在去南京的轨道途中,看《爱丽丝城市漫游记》时我正在前往兰州。文德斯一直在路上,而看他的电影时我似乎也总是伴随着旅途。Travis从德州到洛杉矶带着幼子踏上寻妻之旅,Phillip从纽约到阿姆斯特丹带着陌生小女孩踏上寻祖母之旅,1974-1984这前后十年,文德斯看似一直在影片里探讨人类疏离与冷漠,但其实始终带着个体救赎的意味,善意成为基本的叙事底色,人物从多数的行动和少数的沟通中逐步丰满,Phillip 和Alice 同时对着胶片速拍镜头笑起来就可以明媚整个世界,因此最终失去了目的地又如何呢?打开车窗吹吹风,听一场神迹般的摇滚乐就足够了。
文德斯公路电影三部曲之一,德国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作,对西方公路电影的影响深远。故事讲述了一位浪迹天涯的德国摄影记者,在纽约机场偶遇一对德国母女,母亲因为私人问题暂时把女儿爱丽丝交托给了摄影记者,没有想到那正是这位“流浪汉”扮演父亲的一次经历,他带着小女孩周游了纽约、阿姆斯特丹以及德国的许多城市,目的是希望能够把小女孩交托给她的外婆,结果却没有想到他和爱丽丝在这一路上建立了非常亲密的关系,爱丽丝也让流浪的摄影师重新找回了自己的童心和归属感。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一段非常特别的旅程,一部文德斯的不朽之作!
尽管目的地一直在变动,城市街道到另一个城市街道的徘徊似乎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目标,但属于二人的城市漫游却成了抵抗虚无日常和庸俗文化的最后防线,恰如故事中菲利普手头的胶片相机每一次拍摄都「与世界产生一次对照」,电影呈现两人相处状态及一路所见所闻的每一个镜头,也成为他们与世界的联系的最好写照。也许就在这样功利性逐渐褪至全无,行进与相处成为头等重要大事的双人漫游中,才可能出现那样令人心灵为之一颤的奇迹镜头:人行道上的小男孩发现了沿着公路前行的车子,他一边使劲蹬脚踏车追赶,一边紧盯着镜头嬉笑,从脸上迸发出比阳光还耀眼的好奇与欢悦,那是浓烈到足以让任何人被感染的情绪。影片结尾,旅途还未完全结束的两人趴在窗边,长镜头拉远直到火车消融在山间,他们一直在其间漫游的外部世界终于对这对亲密的同行伙伴完成了一次触碰。
说平时会在豆瓣短评上记录一些有趣的点,其实电影里有一句:语言是......符号和象征。影像不是语言能够表达的,相信文德斯是自觉在表达自己的文人派哲学的~所以好像早期的文德斯让人很亲近,他的孤独和疏离是某种“健康”的,不会让人走向绝望和死亡。仿佛他很真诚,在电影里碎片化地表达,好像还不能把他们都融进一个艺术家的叙事里,但是别有亲切的感觉。另外,公路之王的几套衣服可真是好看~那种所谓“健康”大概就是:我也快完了,可是,我竟然在那里陪着另一个人。很值得珍惜的。音乐一直连续,公路之王看来也是承此,插的音乐很好玩,有时只有一两句,还听到Angie~差wrong move了~
文德斯的电影只能在上午看,因为下午看和晚上看都会睡着。实际上就是大型vlog,他倾向于把一天干的所有无聊事都拍下来,并且用的都是最简单的纪录片的视角。看了他几个电影,要么叙事就没头没尾,要么就不知所云,所以我觉得他既不能称为电影人,也不能称为观察者,更不能称为思想家,最适合他的词就是文艺男,想一些有的没的,感受一些虚无,各处辗转,费费胶卷,无需技术,只需感情,记录路上的无聊事,说一些没啥意义的无聊话,拍的好了,也是能靠细腻感引人入胜的,但我还是不太喜欢这种电影动机。
198/365days。照片没法记录真实,存在的证明要靠亲身去游荡在时间与空间之中,因而菲力普指望通过宝丽来来弥补在场的缺失,说这些照片是故事的组成部分时,才会被揶揄是一堆明信片,小女孩也没法靠照片找回自己的记忆。很多摄影师在工作时间外不碰相机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永远没办法参与进去,拿起相机就看不到自己。无论是宝丽来拍下的帝国大厦,望远镜里的景物,电视播放的广告,都充斥着对景观的消费,对商业垃圾的批评。太痛苦了,现在还有一堆互联网垃圾。比《纸月亮》强太多。
温柔而坦诚,细腻而沉静,文德斯对生活与艺术的态度,从片中男主对美国电视节目的吐槽可见一斑:“一种自负的轻蔑,没有令人平静的画面,它们都企图从你身上得到什么”——说来美国导演搞文艺片确实很少能完全严肃的反商业化,反观欧洲诸多导演的作品,对捍卫个人表达权与艺术完整性往往一根筋的坚持——回到这部电影,就是极为纯粹而流畅的观感,一点点暧昧的邂逅里有种随遇而安的浪漫,宽容不羁又余韵绵长。// 1974年的电影,宝丽来吐出一张张相片,瞬间不可复制,时光不能倒流。
那时候的时间过得很慢,那时候的人们无所事事。1973年的爱丽丝城市漫游记,像极了纸月亮,也是一个男的带着一个非亲非故的小女孩,在公路上旅行的故事。里面的配乐让人迷醉,也是第一次看到七十年代的德国已经有了悬空的轻轨,黑白的片子透着一股文德斯的味道,就是直到世界尽头那种味道。也许这不仅仅是一部公路片,这还是一部找不到目标、泛若不系之舟的公路游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