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来信(1958)

Lettre de SibérieUP:2024-08-06

西伯利亚来信

评分:8.7 导演:克里斯·马克 编剧:克里斯·马克
主演:
类型:纪录片
片长:62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
上映:1958-10-29(法国)
IMDb:tt0050633

西伯利亚来信简介

简评

2021上影节第十三部# 这一部比北京星期天更为俏皮,西伯利亚的低温和罕见的景象极大激发出了导演旁白创作和再创作的热情,不仅有奇奇怪怪的插画解说还有对同一段素材不同视角的看图说话。整部电影有点意识流,但又完全不无聊,因为西伯利亚真的太特别了。一定要做一次穿越西伯利亚的火车!

真迷人啊!丰富又灵活,大聪明Chris Marker兴味盎然地在场,观察作为人类学研究对象、科学地下城、淘金之地、巫性舞台……的“黑暗之地”,全程解说巧妙地将历史、传说、文学、社会思想……穿插于见闻,语言上不时来点儿得体、用信息梗带出自己观点的戏谑;甚至出现了同一组画面三种意识形态解读三遍、插入“‘假想’新闻片”(西伯利亚版《北方的纳努克》)、cue教皇的小熊咏叹调、猛犸象和《鼹鼠的故事》也拥有了自己的动画合影(hhhhhh)。内里又极认真,对东方的西伯利亚及其国家的现代化、作为劳动的西伯利亚淘金现象等给出了彼时西方知识阶层/20世纪60年代法国知识分子的旁观与审思。片尾勒拿河和雅库特歌剧之间的转场又顺又美,但雅库特歌剧和苏联飞天小狗之间的关联硬到必须吐槽。

这应该是最早的Vlog吧。独树一帜的纪录片,在法国新浪潮时期算是一部不无聊和冗长的电影。片中插入的趣味动画和玩偶电视,都让这纪录片充满了创新和前卫。摄影上,柔美的胶片色彩和构图使得影片观赏性极佳。而该片最具经典的三段旁白和三种配乐配同一个画面阐述出三个故事,也在暗示着纪录片语言本身的局限性。

,人类文明则出现了一个新的悖论,“眼见不再为真”。工人与公交的三段式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任何关于电影的技巧都可能极大的改变人们对于影像的理解,前面还是万恶的旧社会,后面就变成勤劳的人们与宽松的生活状态。影片看似是个走马观花的旅程搭配抒情解说的录影带,实则充满了对电影媒介捕获世间真实的局限与无力,它一定与记录者的界限正相关。|开篇那段漫画故事就已经体现出,人类认知的局限,尤其西方的东方主义更是一种不求甚解的文化霸权。

。影史第一散文电影。(去年看完居然忘了标了)其实跟之前的《北京的星期天》手法接近,都是基于一个外来者的观察,但为什么这部就能是影史第一散文电影呢?其实还是要看这部里面比起一部游记式的纪录片所多出来的那些东西(当然,巴赞对散文电影的命名同样也很重要),以及素材的组织方式。最明确的一点是本片强调了“写作”这个行为。换言之旁白不再是依附于影像的,而是与影像一起成为了影片织体的组织方式。本片最妙的段落当然是那同一段影像素材的三种旁白阐释(27-30分钟)。影片也使用了包括档案、动画在内的多种媒材。

本视觉动物看到画面就抡出了五星大锤……?我觉得评论讲得很好诶,像一篇西伯利亚的游记。与在自在的影像世界里择取镜头不一样,是随作者的视线拼凑出一个世界。那个给俄罗斯工人配两段迥异旁白的片段一定在某部电影里见到!这么多年还是连英文字幕都没有吗,我就这样不间断地锻炼了一小时听力(话真的好多但写得好美

高度风格化的纪录片,是的,Chris Marker就是能把纪录片都拍出不同风格来!同样影像素材,改变画外音即能“剪辑”出如此别样的效果,的确天赋。在西伯利亚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从猛犸象说到淘金潮,短短一小时饱含极为丰富的信息,纵观古往今来,上下追索,历史古旧的身影在现代文明包装的土地上飘荡。颜色太正了,美。

,人类文明则出现了一个新的悖论,“眼见不再为真”。工人与公交的三段式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任何关于电影的技巧都可能极大的改变人们对于影像的理解,前面还是万恶的旧社会,后面就变成勤劳的人们与宽松的生活状态。影片看似是个走马观花的旅程搭配抒情解说的录影带,实则充满了对电影媒介捕获世间真实的局限与无力,它一定与记录者的界限正相关。|开篇那段漫画故事就已经体现出,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对非本民族文化更是充满了不求甚解的、偏见性的认知。

超级可爱的纪录片,颠覆了我脑中的西伯利亚苦相。猛犸象、驼鹿和小熊;宽阔的河流、冰冻的土地和大片的森林;被封存的鲜花、圆木造的房屋和淘金的工人……就像一张纸的正反两面,西伯利亚可以介于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无论怎么解读,她都无与伦比,直驱向前,令人向往。

那么早就开始玩各种的媒介,各司其职。其实如果说给我看西伯利亚那个时候的纪录片真的没什么兴趣。法文胶片开始放映事故没有声音,耳边只有观众的呼吸,以为是个默片,但画面的展示提不起一点兴趣。到真正的旁白的展现,确实让影像添加了各种的魅力。来信,带着我看着这片土地的现在过去,还蛮有趣的

散文诗般优美自然,相比传统科普类纪录片竭力客观真实去除私人印记的操作,马克却以本展现私密生活的私影像传统,个人絮语的想法表达共享了自己的经历,不仅正大光明的亮出自己的意见,还实现了本不相交两种思路的融合,大主题不在局限于表面正确的叙述内,而是进入了特有视野的主观观察,他的一系列作品也成为电影自诞生之初就以异域风光为买点电影的改革之作,游记电影的真正确立。同时私人视角提供了个人思路的构建模式,可供马克信马由缰、肆意发散,期间走题式的科普也成了个人魅力的表现点,好像朋友在告诉你他的道听途说,极其亲密的作者与观影者关系。三段重复同样如此,还揭示了电影编辑传播方面意识形态的形成,解构了整个传递脉络。所有影像都随语句带上了温度,在最终神秘色彩的表演中,西伯利亚兼具古老与新生,显示出马克满满的期盼。

诗意的旁白、有趣可爱的小动画与模拟广告、黑白假想新闻片、俏皮的音乐,是对西方刻板印象里异国风情的解构,最具有反思性质的是三次相同的画面配上不同的解说,分别呈现出正面、负面、客观三种意义。最喜欢的是身着古服饰的演员射箭,然后火箭升天的蒙太奇,一种古到今,传统与科技的浪漫。但同时根据前面假想新闻片里导演的提示,也需思考一个问题:这是真实的,亦或是一种我们想看的幻觉?

  • 克里斯·马克 Chris Marker 克里斯·马克 Chris Marker导演
  • 阿纳托尔·多曼 Anatole Dauman制片人
  • 乔治·德勒吕 Georges Delerue音乐
  • 萨沙·维尔尼 Sacha Vierny摄影
西伯利亚来信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