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2022)

百花UP:2024-10-29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评分:6.6 导演:川村元气 编剧:平濑谦太朗 / 川村元气
主演:菅田将晖 / 原田美枝子 / 长泽雅美 / 永濑正敏 / 北村有起哉 / 冈山天音 / 河合优实 / 长塚圭史 / 板谷由夏 / 神野三铃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104分钟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影片别名:A Hundred Flowers
上映:2023-05-12(中国大陆)
IMDb:tt18395238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简介

简评

不理解评分为啥这么低,我很喜欢。一直挺抗拒看亲情类的电影的,故意赚人眼泪,但这部电影的镜头处理很好,意象选择也很好。半朵烟花,重复的楼梯,记得买花的纸条,母亲在临行前深深的拥抱……日式物哀感,和记忆褪去的主题融合得很好。用音乐串联,讨论记忆的失去与输入的问题-我一定能比健忘的老人记得更清楚吗?不是的,有些我都忘却的故事,妈妈却永远记得。但真遗憾啊,这么美的烟花,我却终将遗忘。有映后交流,导演对电影的诠释,那些动人的细节让电影的内涵更加丰满了,也提到选角的过程,这是苏打离我最近的一次。0422于UME

循环,巧妙的循环,镜头语言的循环,记忆的循环(诺兰这才是信条的正确打开方式!)。第一个镜头就有点给我看呆了..非常喜欢这种在线性记忆的空隙中不自知制造循环往返的方式,超市长镜头为例,从画面右侧走来,挑选鸡蛋,犹豫着走向左侧挑选物品,拿起又放下,镜头90度旋转移向通道,两个小女孩追逐着跑向前方,转回母亲,“跑慢点小心安全”,镜头向左给向小女孩背影,移回,再次重复。长镜头代表着记忆的连续,阿兹海默像那个潜入大厦偷走记忆的贼,也像这一连串拍摄与剪辑的电影技巧,总是趁机而入,在不经意间混淆个体的认知与记忆发生的对象,我喜欢这种用电影语言来呈现记忆混乱的方式,也因此能与存在感有些强的蒙太奇和解。这些镜头越是日常,重复这一行为则越会显得诡异,和全片构造的“奇怪的母子关系”共同营造出一种恐怖感,喜欢!

6/10,HKAFF19。有点儿“困在回忆里的母亲”的意思,与其说川村元气想要呈现母子之情,倒不如说他想要探讨记忆,然而载体始终是一个比较俗气的故事。泉说:“她忘记了,我却全都记得。”而事实却是,并非认知障碍的我们,也时时刻刻在忘记过去的事情,这样的比对时至今日已不新鲜,但回忆片段与现实的交织与呼应,并且将线索抽丝剥茧般展示给观众,确实颇有意识流动、记忆涌现之感,对于新导演来说,这样的把控能力实属难得。剧作虽然不错,但还是有所瑕疵,比如母亲离开的那一年没有交代清楚,KOE的作用也不显著,似乎只是为了带出人与机器储存记忆方面的对比。

美枝子演技爆表,现场一片唏嘘哽咽。地震中坍塌的记忆、被小偷偷走的日记和纪念品、蛋糕上的草莓都是太过贴合的隐喻。女性角色也丰富有趣,百合子说不后悔抛弃了孩子一年,香織在见婆婆前后完全转换气质。映后会导演和编剧谈了长镜头的运用是和人的记忆同构的,浅葉洋平像幽灵一样左右而非上下移动,让菅田将暉做嘴里含着液体流泪再呕吐的违反人体本能的表演,八成的音乐是拍摄前制作完毕的。是美丽的、舒缓的、充满对记忆的巧思的电影,会忘记的才是人类。想要的「半分の花火」不是一半真实、一半倒映在水里形成幻影的花火,是真真切切只有「半分」的花火。

70。“半朵烟花”的悬念吊着很久,然后收得真漂亮,我特别担心会是与“那个男人”有关的流俗处理,不但没有还上了一层关于“忘记”的新讲述高度(便记得记忆衰退是个优点?),精彩十足;重复镜头来表现记忆流失的手法令人印象深刻;只是影片的拍摄比重崩得有些严重,「出逃史」既然只是作为母子心结的成因事件,它怎么可能吃这么大的着墨呢,往追逐爱情或者描述母亲过去的方向大肆拍摄就跑题了呀。影片留白做得也不太好,苏打海边一句“我忘不了”就足够的事没必要再解释下忘不了什么。PS请长泽雅美不要钱的吗,这戏份……

#13thBJIFF 第3场 熟悉的题材并未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日本电影在处理家庭关系上的娴熟让本片不及预期。倘若能在部分情节点对现在与过去情节做出更好取舍且更明确地交代儿子对母亲恨意的来源,影片会更为出彩。日语片名《百花》同时具有儿子送给母亲生日礼物之鲜花与母子共同欣赏的被高楼遮挡的半个烟花之意,相比中文片名《我和我妈妈的最后一年》具有更高含义。(UME字幕员电脑屏幕亮度太高非常影响观影体验,上院线再看一次或许感觉会好一些吧)

  我擦怎么能这么难看。日本人感觉是不是不怎么在意晦气与否(当然我也不在意),红白上唱死ぬのがいいわ,母亲节上电影《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这故事真让我觉得蛮恶心。从头到尾父亲都没有出现过,儿子以母亲因为出轨而抛弃过自己为由始终不原谅她。そもそも这真的构成出轨吗,他爸究竟是死了还是远走高飞了呢?一个女人辛苦拉扯小孩长大,连追求爱情的权力也没有吗。而且日本人对于不寻常的母子关系似乎有种病态的追求。儿子不原谅母亲当然一方面可以说是童年创伤,另一方面是不是把母亲看作自己的所有物了呢?

妈妈这个角色是复杂的,社会对妈妈们扣上了很多“好的”的形容词,伟大的,无私奉献的,温柔的,贤惠的。但是每个妈妈也是独立的人,一个女人。电影中的妈妈是坚强的,一个人把孩子抚养长大;是孤独的,因为只有一个人,她也期待被爱和依靠;是勇敢的,当面对感情的时候,会奋不顾身地跟着对方走;是隐忍的,小心翼翼,不敢给孩子造成太多困扰;对生活是积极的,鲜花不能断。妈妈在剧中穿的衣服大多都是黄色,花也是黄色的。黄色让人感到温馨,明亮的氛围,黄色也是矛盾色,象征母亲和儿子之间的矛盾,最后随着一半的烟花而化解。

真的太惊喜了,目前来日本看过最棒的一部电影!首先是在视听上,大量的运动长镜头使用,不仅表现影片的真实感,还最高程度的调动银幕内外的情感共鸣,例如开片10分钟,却单单只有5个镜头,看似漫长,却充满内容且情感十足。还有就是在桥段设计方面,影片对表现阿尔兹海默症的内容很类似《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用大量地时空错位与桥段的故意重复,用画面去表现这种老人们无法言表的“失忆”感,还有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母亲“心理地震”桥段,惊喜又吃惊。其次是主题方面,不仅是母爱与家庭,还有记忆和遗忘。演员方面,因为大量长镜头的使用,对演员的演技要求十分高,但主角们用影帝级别的表演完美演绎了出来,尤其是母子二人,甚至母亲的演技更加炸裂。《百花》这部电影是我目前上来日本几个月中看过的最棒的一部,也是我今年看过的最棒的一部日本电影。

.23北影节,映后交流会。记忆与遗忘,“作为正常人的我们认为自己的回忆正确,可实际上因患病而记忆混乱的亲人有时反而比我们记得更清楚。”“烟花如此美丽,我终将遗忘。”大量的长镜头很有特点,无限循环的重复场景,代表母亲“被困在记忆中”,展现了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眼中的世界;爱穿黄色衣服的母亲,最后几幕都穿白色,代表记忆的褪色……这些细节很戳人。原田美智子演技太好,相比之下另外两位主演略显普通。配乐的运用也很有特点,但整个故事感觉较单薄,还能深挖。半朵烟花还挺容易猜到的,但依然戳人。最后中文名不如原名百花。

在去看之前也料想到了这又是一个讲述妈妈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后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但还是去看了,想看看这个故事是怎么说的,和国产的《妈妈!》比起来还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这次也是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眼泪,感觉和自己变得越来越感性有关,看到影片中妈妈孤独无助的背影会觉得很难过……在湖边和妈妈对峙时也替泉感到伤心,最后的半边烟花前后的呼应真的很喜欢。当我在责怪你,把那些带给我的伤痛都一并忘掉,而唯独剩我还记得……那之后我想起了和你在一起的所有美好,而你,已然全不记得了。“谁说为人父母不会犯错呢?我也有可能会逃跑……我们记得的也不是什么大事……记得那么多有什么用还是谁也不是……应该再设计一个忘记功能就好了……”

第一次坐在前三排看电影,加上晃晃悠悠模模糊糊的镜头,是真的晕,但是莫名的,只是看到镜头里母亲的日常都有落泪的冲动,是对母亲也是对自己日后如此生活的想象吧,就像这么多年,我一直独自坚强地活着。最打动人的是菅田将晖抱着日记无声痛哭的一幕,没有声音的两分钟里,很难不跟着流泪。整部电影就是一篇很高级的散文,但也有精心铺陈的刻意感,比如对半边烟花的强调,就“我们所记得的也并不都是全部”而言,其实是不太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