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高山(2023)

UP:2025-01-04

演员表影评剧照
我本是高山

评分:0 导演:郑大圣 / 杨瑾 编剧:袁媛 / 陈麒凌
主演:海清 / 陈永胜 / 柴烨 / 王玥婷 / 万国鹏 / 美朵达瓦 / 赵瑞婷 / 罗解艳 / 郭莉娜 / 潘家艳 / 杨颜嘉 / 刘雅瑟 / 杨皓宇 / 胡歌 / 张丰毅 / 李晨 / 秦海璐 / 刘奕君 / 孙少兰 / 李依晓 / 吴妍妍
类型:剧情 / 传记
片长:131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了不起的她 / Beyond the Clouds / She is Magnificent / The Magnificent She
上映:2023-11-24(中国大陆)
IMDb:tt23833634

我本是高山简介

这是一个坚毅的女人,和一群刚刚毕业还很稚嫩的老师,带着100多个女孩成功逆天改命的故事。姑娘们,跑起来。往前跑,别回头。
  影片根据张桂梅校长真实事迹改编。

简评

视频号的张老师更让人感动。电影并没有突出张老师历尽千辛,创办学校寻找学生。一开始的学生嬉闹调皮,仿佛就是常规电影三流学校新老师入校时看到的场景,想象中这些贫困家庭而且从大山沟走出来想学习的女孩们表现的精神风貌应该是木纳,迷茫和无措,怎么会这么能量十足的兴奋活泼。一无所有的筹办学校,逐一寻找贫困学生的前期工作,本该是电影的重点。只有几个比较感动的场景,那位留下来的男老师,晚自习全班熄灯,学生们用手电筒照出黑板上的“我们爱你老师”;淋漓的操场上学生和老师奋力竖起五星红旗;几位老师带着学生爬到山顶对着四周的群山告诉学生,那边多少公里是什么学校?那边又是什么学校等,但这样的场景太少。当学校陷入学生不想学习办不下去的深渊,转变的过程实在太简单。导演,编剧,剪辑都不合格,音乐还行。

孩子们演的是真的不错,这个电影拍张老师的好只能通过别人的不好来刻画,我怎么表现张老师好呢?我拍个其他老师刻薄,张老师在这个电影里形象太单薄了,张老师是一个心中有大爱的老师,这种爱太伟大了,也太圣神了,不是一遇到困难就想起来胡歌跟她亲亲我我跳舞安慰,就坚持下来的爱。进城就去刮刮乐的孩子们,刮刮乐最便宜5块一张孩子们刮了一桌子,5块中奖率这高么?去上网,上网2块一小时,去路边摊,他们都这么有钱怎么还会上学困难?在家酗酒的母亲,这个形象小说里都不敢写哦!我的天!刘雅瑟那个老师,管张老师叫妈妈的从女高考出的女孩,能对张老师说出这么刻薄的话?张老师说了,是党,也是她的学校的党员同志们,一起共同坚持下来的。不是跳跳舞,唱唱歌。我本是高山,跨越的是偏远山区的山,不是跨过阿尔卑斯山的山。

这个电影最差的就是导演,抛开一切非议,他也不是一部好电影,片中我认为最优秀的片段是大家为山英加油的片段,但是有好多段落,例如山月的段落,在“我本是高山”几个字出现的同时更需要让孩子们认识,还有张校长对女老师带孩子的段落,酗酒的妈妈和山英打工动员我可以的段落,这些全都有潜质深入一笔,对张校长,老师,学生都会是成功的塑造,而导演的做法却是滑过去了,最关键的是对党旗宣誓的段落也轻描淡写的滑过去,还有党性方面,党性可以是动力和勇气,丈夫对自己的支持是在自己低谷时的精神动力,两者并不冲突。党性绝对绝对是可以表现的,现在海清和胡歌的情感戏份和无党性表现的不平衡感,让张校长的形象显得特别小,党徽,党章,言行都是将党性侧面体现的表现,一个对眼神和党徽的特写完全可以交代,现在这种效果我觉得是导演的无能表现。

立意的高度超过了电影本身,不是几颗星星能评价的。一个女孩子读书真的可以改变至少三个人的命运,她的母亲、她的孩子和她自己。电影里山月这条线,豆蔻年华的山月被买给大她二十多岁的男人做妻子,最后被丈夫打死了,她父兄麻木的眼神让人对山里女子的命运深深地担忧。其实读书的意义不在于分数本身,而是它赋予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并给予人做选择的能力。城市和职场对女人尚且不那么友好,山里女孩子的境遇可想而知,她们被无知的男性包围着,让人感叹愚昧真可怕。我排斥婚姻和生育,都是担子,无情地侵占女性的时间,剥夺她们享受人生的自由。海清演过一些受争议的片子,比如《隐入尘烟》和这部《我本是高山》,是个好演员,在片中的表演可圈可点,但和张桂梅比还差了执念。那种执念沁在骨血里,超出了表演所能达到的境界。愿所有的女性都被生活善待。

这部电影还原并生活化了贫困山区学生求学的困难,从书刊报纸上的二维直接变成三维,左边是山,右边是悬崖,还有林林总总,不拍出来真是无法想象。张桂梅校长这种事必躬亲,太操心了,完全是点灯熬油,在一点一点透支自己的生命。这部片对我来说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小女孩没钱读高中,去工地工作,一天才赚20元,我的天啊。高中的学习环境居然可以简陋到影片这种地步,真是匪夷所思。但是胡歌这个角色作为老公是张校长的精神支柱,are you sure?“我本是高山”这是多么自尊独立的心态,编剧的脑回路到底是怎样的?我没想到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有“艰苦奋斗,人定胜天”到这么极致的故事。要知道在那么偏远落后,条件不足,师资不足的高中能考上大学真是奇迹。关键是这帮孩子最开始除了捣蛋根本不学习,这简直是另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满分。

抛开场外意识形态领域的争论,就影片技术环节说,首先改编伦理的混乱造成人物性格畸形,严师对高徒从严厉偏执走向侮辱虐待,这种以侵犯青少年人权为代价的成功路径完全不符合当代社会价值观,这种成功就像失去程序正义的实体正义,看似个体成功,但这些人心里种下的畸形种子会四散开来,破坏自己以及更多人未来的普通生活。与此同时的自虐,也是新时代的《焦裕禄》式刻画。这两点都只能作为世界上真实存在的现象被揭露(以改善现状),不能走向被歌颂。其次,海清对个人职业生涯的革命走上了彻底变革形象,以吃苦受罪寻找质变的途径,这同样也是十年前的老路,无数国际影星证明,这样的方式只能熬出奖杯,无法改变口碑。再残酷无情地说一句,海清的表演方式从出道就决定了吃不了大银幕的饭,出演固定形象的电视剧挺好的,已经是许多演员触及不到的成绩了

影片中张桂梅老师遇到的每一个困难,都是在现实之中根深蒂固很难改变的,家长觉得女孩读书无用,不如在家帮忙或者早点出去赚钱,到了年纪就“嫁”出去给哥哥弟弟娶媳妇积累些资金,与其说是嫁不如说是卖,结婚之后就变成了男方家的佣人加生男孩机器,被家暴致死或是直到听不清说不出变成个木讷的老太太无人关心你的冷暖。这些在电影里都是有展现的。电影里,张桂梅翻山越岭去找被拉回家结婚的学生,看着年迈的奶奶坐在院子里,便拉着手问女孩在哪,发现奶奶的手冰凉,便脱下大衣给奶奶披在了身上。张桂梅老师通过自己的努力,想要改变很多女性的观念和命运。《我本是高山》再现了张校长带领边远贫困地区的女生们走出人生困境的故事。坚定地传达了原型人物的理念:我生来本是高山,而非溪流。而实现这一自我认知的路径就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

争议过去之后再看,思考那些当时引起纷争的情节。其实刚看到闪回张老师先父的镜头时,感觉当时的目的是为了展现张老师作为女性柔软的另一面,也起到了调节缓和气氛的作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到后面出现先父次数多了,也会觉得不太舒服,不是觉得大家评论的“刻意矮化”,而是觉得太单一了,张老师所有内心孤寂需要疗愈的时刻,肯定不是全都想到爱情和家庭。看似创作者想要走进张老师内心,其实还是挖掘不够。甚至张老师想到的事情,可能会有个递进,从人到所谓的“信仰”般的东西。而她内心的力量究竟为什么这么大,也没有给出更深的交代。欧美电影很多会给出主角童年阴影再来对比,因为自己受的苦,知道如果不这么做会滑入深渊。即便这种手法俗,本片也没有试图去呈现除了看到女孩们的不幸之外的张老师的精神世界。

电影是真没拍好,不过问题并不是去年热搜说的那样,什么歪曲事实,什么丑化女性,这都是上纲上线的节奏。我觉得主要是剧本没写好,主线剧情是张校长带的2010届的毕业生从入学到高考的过程,四个女孩是山里女生的缩影,从这些角色身上凸显张桂梅办女高的意义。几个方面没有处理好,一是张校长办女高的缘起,从影片来看其实没有交代清楚,哪怕是讲她和丈夫的部分,也没有跟办女高这件事联系起来。二是学校老师们沦为工具人,没有什么发挥空间,缺乏立体感,使得张校长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比较生硬,有损张桂梅的形象塑造。三是情节漏洞问题,当欠债十五万,没钱交电费,没钱给老师发工资,学校即将关门的时候,这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呢?没有交代。一场暴风雨之后,大家忽然就同心协力一起努力了,靠的是竖起一面国旗吗?

作为以张桂梅老师为原型的电影,本片通过众多人物塑造和故事冲突,把张桂梅老师塑造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电影在这点上实际上是很成功的。时代楷模除了心中的坚定信仰成为她内在的最强有力的支撑之外,也有着为了信念不顾一切的偏执。在环境周遭的质疑里,她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而所付出的他人所难以理解的坚持才是真实的。看了本片,想起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当时看完这本书,感觉很难想象在美国,20多年前还有上不了学的女孩子。而在中国,2008年了,北京奥运会都召开了,还有那么多上不了学的女孩? 很难想象啊。 教育部门是不是要认真反思一下啊? 至于对本片的很多批评(例如对女性的不尊重),也很难理解,能够关注女校,为张桂梅老师拍电影,说明所有人都在为女性获得更好发展而努力,何必吹毛求疵地大加质疑和批判?

在没看影片之前,光看评论,心中揣测网友们的看法是否会有些偏激和片面,会带有个人化的情绪在里面,结果看了影片之后,我认为大家的心里还是透亮的。影片确实淡化了信仰的力量,反复出现的张桂梅亡夫的镜头,让影片整体格局小了很多,支撑张桂梅坚持这一切的原因,似乎成了对亡夫的深爱,而影片在表现张桂梅信仰的方面,只有极少的几个镜头,并且这些少得可怜的镜头,甚至很难让人看出来这是在表达她的信仰。也许导演和编剧觉得,在当今这个年代,大谈信仰是件不靠谱的事情,会显得很假,会丢失票房,但是他们不会想到,信仰在某些人身上,不仅不会显得虚假,反而是一种极其自然的存在,比如张桂梅先生,你可能不理解她,不相信这是真的,但这就是事实,她和很多你们觉得不可思议的人一样,怀着坚定的对党的忠诚信仰!

虽然不是很喜欢这种片子,但是确实是我小时候的真实写照,北方冬天教室冷,班级学生轮流去捡柴烧炉子,每天天不亮就出门上学,晚上很晚才回来,没觉得苦,只是觉得生活就这样子而已;只是若干年后,觉得自己也不容易考出来,不知道是自我感动还是觉得自己幸运的像那条社会底层的漏网之鱼。当然每个人的生命都该有那么一段默默无闻的时光,回想起来能感动的一塌糊涂,亦或者值得铭记的岁月;生命如此美妙,世界如此美好,值得我们一生去努力,希望真的能感动或者帮助一些迷茫中的人,就像我看完《风雨哈佛路》,觉得人生没什么过不去的坎。最后老家人来,这种梗或者说拍摄手法太拙劣了。誓师大会这种场面还是很有气势和感染力的。我不喜欢,但是不能否定这种片子的价值对后人影响还是很大的,国家的发展总是有一些人默默的奉献,值得歌颂与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