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语言(2014)
《告别语言》(法语:Adieu au Langage)是法国导演尚卢·高达于2014年的作品,同时也是高达的第39部剧情长片,本片获选为第67届坎城影展正式竞赛片,最后并与札维耶·多蓝的《亲爱妈咪》共同获得坎城影展评审团奖。
评分:7.2
导演:让-吕克·戈达尔
编剧:让-吕克·戈达尔
主演:海洛依丝·戈多 / 卡迈勒·阿德里 / 理查德·舍瓦利尔 / 柔伊·布鲁诺 / 克里斯蒂安·格雷戈里 / 杰西卡·埃里克森 / Marie Ruchat / 杰里米·赞帕蒂 / 丹尼尔·路德维格 / 吉诺·西科诺尔菲 / 伊莎贝尔·卡尔博诺 / 阿兰·布拉特 / 斯特凡纳·科林 / 布鲁诺·阿莱格尔 / 亚历山大·帕伊塔
类型:剧情
片长:70分钟地区:瑞士 / 法国
语言:法语 / 英语
影片别名:告别言语(港) / 告别语言(台) / Goodbye to Language 3D
上映:2014-05-21(戛纳电影节)
IMDb:tt2400275
再见语言简介
开始很简单, 一个已婚女人遇到一个单身的男人, 他们相爱,吵架,哭泣。 一只狗,在城市和郊外游荡。 时光飞逝。 男人找到女人。狗遇到他们。 然后第三个人物出现。 前夫破坏一切。 电影第二部分开始, 和第一部分一样, 又不尽相同。 人类变成隐喻。 结束于狗叫,和婴儿哭泣声。
——来自@快雪时晴 翻译的戈达尔《再见语言》手稿
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让-吕克·戈达尔 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评审团奖让-吕克·戈达尔
获得奖项
- 第66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审团奖 / 狗狗棕榈奖-评审团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67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评审团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简评
好歹能看下来,比《影像之书》来说还有“情节“”所在。所谓解构电影,将情节、声音、镜头相分离,作为个体去给予观众以独特体验。2D与3D的展现自己无从而知。但音量的忽高忽低,左右声道的相互替换,无序的视频素材剪接,镜头的无规则调度,以及噪音的杂乱无章。抛弃以往日常的电影程式,用电影的各组成内容去实现分别拼接。在近九十岁的年龄,也能有如此的实验性的设想,是当代影人的劳模与领袖所在了。
本片是戈達爾的3d實驗作品,題材上接近他的《電影社會主義》,都是一部旁徵博引的電影散文,篇幅都是一部僅有70分鐘的小品,不重理論發揮,而是有大量奇異的影像語言。戈達爾一反3d電影以精美逼真的奇觀畫面為主,而是盡情破壞,從低端錄像到人工化色彩,從鏡頭,湖面倒影到車窗水撥,甚至用3d玩溶鏡效果,都是一塌糊塗,時不時還有一種讓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如流浪狗的搶眼)。
戈达尔确实很喜欢一些在现在的我们看来不太悦目的画面。《再见语言》对于image/video/sound/monolog等各种素材的松散随意零碎运用几乎到了一种极致。当代数字影像的劣材质性被凸显为一种风格(比如我绝不会想将参差不齐质感调性的画面剪辑在一起,甚至很多glitch错误的画面是我立即会筛掉的,但是戈达尔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其实这种视觉感受在Video Art里并不少见,但是这种介于video/film/cinema/documentary之间的感觉确实挺独特。电影渐渐变成仿佛一个发表宣言的载体,因为到处都很“精彩”,而让人无法pinpoint最精彩的地方。其实根本就不需要演员来演了。虽然凌乱,但是还挺有味道,没看过瘾就完了。
虽然并没有体会到“再见语言”(因为一开始就没靠近过他的语言),但确实好像有“再见镜头”的感受。如果现代摄影机的性能让拍摄的画面足够逼真,足够令人沉浸其中的话,这部电影就是在不惜一切代价地重新建立隔阂的感觉:完全不在意稳定的大量的手持摄影,毫无征兆的180度旋转的画面,或是卡碟了一样突然重新播放的片段…镜头不再是直接的,透明的,好像直接连接着我们心中所想的画面,而是作为中介的手段,总是保持着陌生的外在的性质。这种在反思中忽然察觉到某个异在的表达的过程,好像的确和语言与我们的关系平行。
再见了语言。所谓“再见”,也许是戈达尔与传统电影的语言在说再见,他跳出既定的电影框架结构,创造出来了全新的影像技术实验。以我当前的认知水平,只能看到一些毫无关联的跳跃性影像,戈达尔用了一切令人不适的方式处理影像:时而过曝,时而失焦,突然的抽帧,随意的镜头抖动,大胆的色调分离,乍现的超高饱度鲜明画面,令人眩晕的横竖画幅旋转,遥远距离感与陌生感的声道切换……一切不协调的因素充斥于视听之中,也许戈达尔并不想得到观影人的理解,他只想进行这场全新的影像实验,来告别语言,告别传统定义下的电影。再见了语言,再见了戈达尔。很遗憾看的是2D版,没体验到3D版那左右眼球不同画面的视觉盛宴。
观众带着“看电影”的预设,感到费解挫败甚至愤怒,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本片更像一份关于电影本体论的论文和宣言书。最后两部作品,高达要表达的正是影像-文本,和影像中的文本性(剪辑的语法与意义),以及文本在电影中对影像性的支撑(诠释与叙事)的本质与关系。观众预设电影有一完整故事,登场人物被一定社会关系所界定和固定,画面是连贯的。此片击溃了所有预设。首先,虽然高达电影的风格一直难解,大多数时候其故事随着电影发展还是能够清晰被观众把握,此片基本没有故事。其次,影像和文本均不连贯,没有任何一方能支配对方,也不能使观众滑入平常观看的惰性。再次,3D和2D版本对比观看,高达的对3D的立场最可能是”更逼真的幻觉,即使伦理无害,也毫无用处“。全片的主要观点、问题和反思集中在我们普遍无法沟通的现状,小狗Roxy的对比就很妙
評論裏都充斥着「看不懂」丶「詩意」丶「牛逼」丶「拆解電影」諸如此類語焉不明的說話,然後打個五星就成為知識分子了。希望各位腦袋未壞透之前,告別這種電影好了,或者嘗試擦掉導演的名字,再看一遍來實現自己的智商吧。假如仍然是無法醒悟,就建議瘋得徹底了,光看倒不如自己拍吧,就拿着相機隨便錄些素材,亂弄一下曝光,胡亂調色,把素材再隨意堆砌,基本上就可以擁有一條屬於你們的《告別語言》了。
太奇妙啦,像是宝库,珍藏了所有未曾不敢出现的影视画面,过曝、太暗、重叠、几帧就切、非正常视角、歪斜镜头,……提前的画外音猜测将发生什么,音乐及时终止完全寂静的震撼。说是告别语言,但更像是告别电影视听语言;旁白倒给了我我狂人皮埃罗的熟悉感,太太太喜欢了,塞满了所有困惑迷思,我将重复回溯。
2D 再见语言,再见人类,自由意志永不消亡。你放弃了一切,再走一步,放弃自由本身,一切就回归了。一部很强的实验性影片,打破一切观影经验,(构图扭曲,声音分离断续,颠倒镜头,模糊,过曝,失焦等等)这是戈达尔老爷子对电影的无限追问。探索电影的无限可能,打破规则拆解电影,一辈子都在寻求答案,追求真理。对自由的无限的追寻,是人类逃避现代性的理想和途径,人类已经被语言和经验污染,语言越华丽,经验越丰富,被束缚的越深。这就是探索世界的精神,正如其所说:我现在已经老了,人越老想得越深,水面上的事情我已经抓不住了,我在水底思想。
三星半。看的2d版本,3d似乎是一个热潮,培养3d的制作放映环境和观众本体美学审美得需要时间和真金白银,所以3d对本体革命性拓展还得等一等。为前段时间说戈达尔懈怠而道歉。声画关系的思考、场景和景别在拍摄和组接的跳切 引导观众自由组接回溯终反电影的物理时间线性而抵达人脑思绪的自由如梦境幻呓、创造了叠印和长镜头摇镜 一个镜头内部完成两个镜头的互文 整合了现代后期技术下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优势、拉大色彩对比。缺点:不同摄影机的媒介属性未能与对白(语言)互文达到剧名主题的升华,而剧作男女布尔乔亚的文艺呓语因弱在细节和代入没做好而未能引导观众。结尾是阿巴斯的启示——电影终究是主观、电影还于生活,这估计也是戈达尔让狗儿任主角之一的原因。
这部戈达尔,最多给三星。,但是远远不及《随心所欲》的流畅与自然,而是装疯卖傻。,但夏目漱石著作《我是猫》也好过这种形式的讲述。,没想到一辈子挑战电影叙事的人竟走不出这样的窠臼。,高亮的滤镜,刻意声画分离的字幕,对“语言”的探索倒是与戈达尔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勉强加星~听说3D版本会看到不同画面,但实在不想再浪费人生中的一个小时去看这部电影了。,世界情怀不减当年。《信的影像》出彩。7.“最伟大的发明是女人和政治。”“不,是性与死。”()
,我终于看了这部电影。《再见语言》的主体到底是谁?是女人?男人?还是那条狗?语言谋杀了历史,图像谋杀了当下,当人与人交流的语言只能作为一种对行为的反应,语言存在的意义何在?语言是否只是动作隐喻的附庸?只有观念和隐喻才是真实的么?还是说,只有狗完全摆脱了自我的主体性,才拥有真实?没必要急着说我看懂了,戈达尔思考了八十几年才有的一点提问,没必要抢答,我更期待在遥远未来的那次恍然大悟,原来真相在那儿等着我们呢,或者真相早已没有意义了。作为戈达尔最后一个创作阶段的代表作,这一时期的戈达尔电影已经完全遁入“虚无”,破题于电影语法之外,表演、图像、声音、拍摄主体都已显得没有意义,可这一切可能才是意义本身,剪辑的意义还在,也因此他的素材再如何杂乱无章,也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