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杯骑士(2015)
Knight of CupsUP:2021-08-14
《圣杯骑士》(英语:Knight of Cups)是一部由泰伦斯·马利克自编自导的2015年美国剧情片,为克里斯汀·贝尔、娜塔莉·波曼等人主演。2013年全片杀青,同年3月进行后制。
角色
- 克里斯汀·贝尔 饰 Rick
- 娜塔莉·波曼 饰 Elizabeth
- 凯特·布兰琪 饰 Nancy
- 伊莎贝尔·卢卡斯 饰 Isabel
- 布莱恩·丹内利(英语:Brian Dennehy) 饰 Joseph
- 特雷莎·帕尔默 饰 Karen
- 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饰 Tonio
- 芙蕾达·平托 饰 Helen
- 伊莫珍·盖伊·波茨 饰 Della
- 阿敏·穆勒-史托尔 饰 Fr. Zeitlinger
- 杰森·克拉克 饰 Johnny
- 乔·曼根尼罗 饰 Joe
- 尼克·奥佛曼(英语:Nick Offerman) 饰 Scott
- 妮基·韦兰(英语:Nicky Whelan) 饰 Nicky
- 韦斯·本特利 饰 Barry
- 乔赛琳·唐娜休(英语:Jocelin Donahue) 饰 Darby
- 卡蒂娅·温特(英语:Katia Winter) 饰 Kate
- 迈克尔·温考特(英语:Michael Wincott) 饰 Herb
- 凯文·考利甘 饰 Gus
- 瑞恩·奥尼尔 饰 Ryan
- 班·金斯利(仅声音)
市场营销
2014年12月16日,第一波官方预告片释出,此片亦为第65届柏林影展主竞赛类作品之一。
奖项
- 第65届柏林影展主竞赛片(入围)
此片之剧本并无具体对白,皆由导演与演员临场讨论发挥。
获得奖项
- 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简评
关于本片的几点猜想:1. 主角是哑巴。2. 主角是地产经纪人,然后客户全是女的。3. 导演本来想拍香水广告来着,拍着拍着没收住,拍成了一部电影。这片子没台词的地方随便插入一个香奈儿南波five的logo,毫无违和感。阵容真的是异常强大,但是实在是看着像扣iPad。我应该还是对导演的意图没理解吧。这片子大概是讲纸醉金迷之中找自己的故事,然而我实在看不懂。
我猜想整部片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先选好景,布好灯,分配好配角的台词和内容。然后让主演在拍摄现场悠转,老马则自己扛着摄影机跟着主演走动。台词除了配角已知分配任务,其余全部即兴。但贝尔似乎不是一个在即兴表演上能放得开的演员,他面对配角在口头或是动作上的刺激基本都是保持沉默,低头走过。本片中的女性角色普遍表现的比男性角色好,起码坦诚(也有可能男性们的好表现被剪掉了)。这种拍摄方式使得第一视角极强。观众随着主观镜头游走在好莱坞的街头上,当然也拍到一些不错的画面。故事引用圣杯骑士,或许是暗喻自己和演员们,带着各类梦想来到此地,但逐渐被欲望横流吞噬。但全程太意识流,且贝尔也不是一个星味很强的演员(即观众对他的兴趣大于角色),所以这种实验没有那么成功吧。
这应该是一出《出埃及记》啊!去往埃及的王子,在埃及地沉沦,纸醉金迷!各种教派,偶像,层出不穷,好似可以解决人的精神层面的问题,不过人造的,流行的,自以为是的手段罢了。走马灯似的轮番上场,都只有一个属灵的表象,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所谓的佳人也都是不同的罪人而已,都是来自魔鬼的诱惑。到旷野里去,去感受无依无靠的孤独,那光,感受光,有无限的爱和自由!天使会吹响她手中的号,摧毁这世界的三分之一!
可以看做《生命之树》西恩·潘线的失败复制。我们主张电影最高形态是只保留情境,是对导演建构力的理想化目标,而非将文本抛弃的望文生义肆意妄为。情境核心在于记忆内“体验”的调取,而将贝尔扮演的角色完全抽空等同于录制设备(感官接收器)是不恰当的:没有情节的走向导致观众失去共情,但他又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自相矛盾;而作为体验派,大量画外音掩盖掉了声效的沉浸感,又如何在场?
十分慶幸自己是用電視螢幕看這玩意。省略《永生樹》前面光華無實的特效,鏡頭故作癲狂的行屍走肉感實在太好。塔羅牌的意象不太能懂,但那股迷茫、流離、安東尼奧尼的集體無聊,在匠氣之下又有股私人、無法甚至不願訴說的情感在。雖然覺得演員用的很浪費,不過更看到了另一種嶄新的影像表達可能。看5分鐘就覺得一定會再重看的片子,如果獨白再好一點就趨近於完美啊。
#整部电影看下来的感受最多的是矛盾,一次次在逃离与面对中反复,被欲望与未知吸引,但是似乎又能逃离出去…电影里的人物尤其是贝尔似乎处于一种游离的状态,以章节来划分整个过程,审判 女祭司 死亡 自由 情感…凯特的镜头特别喜欢,整体的感受不算有冲击力,相比于生命之树和隐秘的生活
马力克版《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拉长了十倍的超长MV,用完全意识流的手法给我们科普了一堆哲学命题,马老师真的不愧是学哲学出身(瑞思拜)。影片开头就用字幕说明,建议开大音量观影,其实这已经告诉我们,这是一部需要听配乐和旁白去感受的电影,另外,四个女主个个美出新天地,贝尔从头到尾一副生无可恋脸,冲这颜值和配乐,这两小时也算值了吧(虽然我是快进的)
曾经通往仙境是完全看不下去的,看这部前还有点怀疑,不过一上来就沉浸了,比较通顺地看完全程,一个挣扎的,或主动或被动有觉醒意识的,想获得解脱的现代迷茫朝圣者,这方面哲人需要女人,也要学习女人,那天使的属性(想到荒原狼)。片名吸引的我,带着预期就还比较好进入,主旨一开始就给出来了,象征式表述算我好get的一类,加上第一次在塔罗牌占卜的就是隐士(当时刚刚自我意识觉醒),看完有现代悉达多的感觉,莱蒙托夫当代英雄那种出离味儿也挺适合贝尔。镜头和剪辑充满呼吸感,单看氛围已足够享受。
此是的基本情状是在-世界-中-是,其本质结构的整体性乃是操心(cura):它始终作为依寓于世界的-已经在世界中的是者而先行于自己-是;此是对自身的理解和筹划通常被掌握在常人手里,它在自己面前逃避,沉湎于操劳手头事物,消融于被公众无根基的闲谈所敉平了的是之理解,,就向来已经展开而有所领会,恶劣情绪显露着它的"此",不具意义的是者突然降临并威胁毁坏着它,畏(Angst)把不确定性和不可逾越的极端可能对它敞开;操心之呼唤将其唤回不加掩饰的被抛性,愿-有-良知的此是须得缄默地向着最本己的有罪欠而筹划,把自身收回到本真的能是中――然而,跳过一部分环节后,喋喋不休取代了沉默,它在本片中由源始的"无"退化为有所牵连,被理解为流俗的美国式的"爱".
梦游在灯红酒绿的现代社会中的贝尔,谁不想和他一样每15分钟就换一个女朋友厮混但到头来还是像个无脚鸟般的潇洒浪子呢?章节体电影,以贝尔作为中心人物来讲他身边人的关系,(除了第二章「倒吊人」讲他的父亲,第三章「隐士」讲他的朋友班德拉斯之外,其余六章对应的都是他身边的女郎),章节名称各自对应一张塔罗牌(字幕翻译部分不准确,比如第七章应该是「死神」而非「死亡」)。之所以这么对应可能有些塔罗牌的指涉在,但我也没看出来。马力克自然还是数十年如一日的马力克式拍法,摄影拟人化,人物边缘化,但把故事主体场景放在现代都市后他做了一些前作没做过的视觉实验,可能是想复制贝尔作为当代卡萨诺瓦的私人视角和精神世界,当然也可能只是个纯粹的好莱坞地产广告。虽然只是他拍的园林还挺好看的,苏州要不请马力克来拍城市宣传片吧?
一部电影一副塔罗牌。“无剧本”意识流拍摄的意识流影片,可说是马力克步入“高产”时期,却成为了马力克的自我重复,即使保持水准也如逆水行舟。依然如《生命之树》《通往仙境》一样:从起初对世间的困惑,目睹了生命与死亡等自然之物,最终在灵魂上得到和解。当然也不同于前两作:《圣杯骑士》聚焦纸醉金迷的生活(即使同样孤独如失语),人们如忘却珍珠的王子。电影在探索大自然奥秘库,呈现出碎片化的影像,观众能做的就是整理。
马利克更适合宏观的叙事,譬如战争、生命、时代,游动的镜头和旁白赋予电影诗意的浪漫,但是如果题材的立意本来就很浅,破碎的剪辑和剧情就会让电影像一支超长MV。单纯评价马利克的视听四星都是绰绰有余的,只是马利克终究是马利克,我对他的期望远不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