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副本(2010)

Copie conformeUP:2021-04-24

合法副本

评分:8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编剧: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 卡罗琳·埃利亚凯夫 / 马苏梅·拉希吉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 / 威廉姆·西梅尔 / 让-克劳德·卡里埃尔 / 阿加特·纳坦松 / 詹纳·贾凯蒂 / 阿德里安·穆尔 / 安杰洛·巴尔巴加洛 / 安德烈亚·劳伦齐 / 菲利波·特罗亚诺 / 曼努埃拉·巴尔西梅利
类型:剧情
片长:106分钟地区:法国 / 意大利 / 比利时 / 伊朗
语言:法语 / 英语 / 意大利语
影片别名:似是有缘人(港) / 爱情对白(台) / 原样复制 / 原型复制 / 完美仿品 / Certified Copy
上映:2010-05-18(戛纳电影节)
IMDb:tt1020773

合法副本简介

英国作家詹姆斯·米勒(威廉·施梅尔 William Shimell 饰)来到意大利城市托斯卡纳为新作《合法副本》举办讲座。他与读者讨论书中的观点:关于艺术创作真实性的议论是毫无必要的,因为复制品本身即是原作,原作也是由其他作品复制而来。一个做古董买卖的法国女人(朱丽叶· 比诺什 Juliette Binoche 饰)带着11岁的儿子参与了讨论会,想为刚买的书索要签名。中途因为儿子饿了她提前离开,临走时留下了一个电话号码。
  米勒和女人在她的古董店再次相遇,他们驱车去郊外看一样东西。她开着车载着米勒无目的游荡,谈论书的主题,参观博物馆,谈论她叛逆的儿子,两人一路上争吵不休。在一个咖啡馆,女老板以为米勒是女人的丈夫,就开始和她围绕米勒讨论起婚姻。于是他们将错就错,米勒开始扮演女人的丈夫,两人约会,去宾馆。但是副本只是复制,而非原作,米勒结束复制身份,独自离开了郊外。
  比诺什凭借此片获得第6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女演员奖。

第6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第6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女演员朱丽叶·比诺什 第10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简评

本片是阿巴斯跳出伊朗所拍攝的一部非母語片,但完全沒有受到文化和語言方面差異,而是更得心應手地拍出自己一直探究真實和虛構的之間界限的主題。此片取景於浪漫氛圍的意大利小鎮,以一對冒牌鴛鴦之間的故事為主,但阿巴斯卻用一種遊戲般的手法在探討這對假夫妻之間的矛盾,套用《愛在黎明破曉前/日落黃昏時/午夜降臨前》的閑聊模式,男女主角之間的衝突不斷的對話,真實身份和角色扮演之間的劇烈衝突,引出卻是男女之間的思維差別,這再也簡單不過的道理卻是引發男女之間最基本矛盾的深層次原因。阿巴斯果然出手不凡,以化繁為簡的模式一語道破天機,用最輕松簡單的方式講述最嚴肅的命題,朱麗葉比諾什更是用超凡入聖的表演輕松贏得戛納影后。

用距离把控与物体障碍影响平行发生的动作和声音,文本涉及画框外(电话)与更遥远的方位(佛罗伦萨),如此高强度的留白在阿巴斯手上不仅是他实现了崇高的创作理念(有限的空间包含无垠的可能),达成观众共同创作电影的乐趣(遐想画框外正发生的事件)。詹姆斯和米勒之所以可以完成这场爱情的合法副本,在于詹姆斯作家身份的感性与米勒家庭危机的孤单两者碰撞。珠宝如果是真的还要担忧它会丢失,画作是假的但同样美丽一样供人欣赏,虚实的问题在被一次次的混淆后:那么爱情如果让人体味到真实,何必去在意真假。直到九点钟的火车命中注定赝品化爱情是经不过时间的考验,繁琐的现实

偷得浮生半日闲,旧地重游赋流年,婚姻已过十五载,相逢相爱化云烟。片名应该叫《托斯卡纳半日游》,好喜欢32分钟处他们驱车而过的田野小路,绝美之极。“世界上找不到两棵一模一样的柏树,这些树木很老,有的是千年古木,原创性、美学、年龄、功能性等等,这些是艺术作品的定义,它们置于野外,无人在意,但这些才是真正的original,不是画廊里的那些copies。”一部电影能不能拍好结尾也是判断大师的指标,阿巴斯无疑是最会拍结尾的导演之一。(私认为洪尚秀《这时对,那时错》是对本片的拙劣效仿。)

走出伊朗的Abbas Kiarostami,把现实生活当作实验的文本,进而展示一段奇妙的关系联结。不仅是“假亦真时真亦假”的情节发展,也会是“人生如戏,全靠演技”的暗自较量,复制生活的合法副本是两个人的默许之事,但总会有异己力量催促其回到真正的现实世界。有的人在这段关系里交出了真心,而有的人在关键时刻算是“幡然醒悟”。艺术可以从生活而来,但终究不能代替生活,人生也并不是可以重复进行的实验,或者通过复制去解决实际的问题,陌生人能走到这一步,已是一种礼貌和投机的馈赠,文化人的情感生活真的没有那么理性。

太牛逼了,电影还能这么拍。这才是最高明的“导演消失”的魔术,看过道格玛95、达内乃至近年来中国伪纪录片,做的最干净的居然还是阿巴斯。镜头无意识地跟随人物的运动,从不留下刻意安排的痕迹。观众在双人并肩行走的正面镜头中听冗长台词,让时间流逝显得那么切肤可感(这也相当考验演员功夫,被镜头怼着却坦然无恙地生活)。阿巴斯为了导演的消失,做的是加法而不是减法,镜头彷佛不加选择地把广场路人、咖啡店老板和parking管理员纳入景框,每一个背景的小动作、每一个画外的声音,都在把电影包换成真真切切的生活。你永远不知道在美术馆碰到的一对窃窃私语的“老夫老妻”之间发生了什么……

.11 有限的观影狭隘判断阿巴斯的电影里充满不慌不忙,不急于解决又几乎贯穿到底又将难题留给观众的冲突;拍摄行驶的车上的镜头机位也挺有导演个人特点。一个法国人和一个签售完新作要赶车的英国人重逢(?)在托斯卡纳的一天,不禁想到一个法国人和一个签售完新作要赶车的美国人重逢在巴黎的一天,就是不一样的剧本和结局了。被误以为是真作摆放在博物馆的赝品,与连“玛丽”也叫不清的世界上最简单的男人,谁是等价于真实的副本?不通语言的丈夫,保持距离行走的母子,淋雨的哲学家儿子……关于婚姻树——“不要相信承诺,唯一可以维持婚姻的是关心和认识”;关于雕像——她想要的只是简单地把手放在她的肩上;关于新人与结婚15年——“我们之间还有爱,只是形态不一样了”;关于忘记纪念日——“为什么你睡着了?简单问题简单答”“因为我累了”。

两个夫妻表演了赝品的母题,虽然男主表示一切皆是赝品,包括原创,但是为何男女主角对新人老人夫妇表现的羡慕。我觉得原创的“赝”和后来抄袭者一丝不苟抄原作的的“赝”是不一样的,前者包括intellectual integration,后者更多是labor。男女主角更多的就是labor而不是对自己感触的直接回馈,并不真实,但是结尾的问题是如果他俩做了,这一切是不是可能就不是labor了。虽然但是,导演自己没有明确答案不带节奏就挺令人失望的,或许我的期望略私人,男女主倒是干了没干?两个主角表演平庸,全都是意料之中的世俗的可以预见的反应,全程无高光。男主表演糟糕,不怎么入戏,一脸看淡生活体验伤痛后的麻木表情。女主十分啰嗦,对生活琐事张口不绝。

四星半。本以为会成为自己的年度十佳,因为有太多抓我的元素:意大利、对艺术的探讨、比诺什的表演、甚至是同款车…但越到后面越迷惑,她俩怎么就变成夫妻了呢?前面确实感觉不是彻底的陌生人,但也不是夫妻啊。自从咖啡店女老板认为他们是夫妻后,就开始假戏真做了?这难道就是想表达的合法副本的主题吗?重看了一遍我还是没get到。开始两个人都说英语(男主的语言),感觉是男主占主导地位,女主想讨好或者吸引男主;后面男主开始主动说法语,就是雕塑在喷泉那里吧,感觉主导地位翻转了;再到后面吃饭时,女主经历了大起大落,两人就开始“自说自话”了。感觉这个设置应该是导演有意为之吧。开始觉得男主还挺有魅力的,到后面就真的觉得好渣啊,替女主抱不平,总之看得我有点懵。以至于我不太确定片子的主题是不是在探讨婚姻生活啊……

#男主角在美术馆门口谈论何为原作何为赝品的话真是引人入胜。导演非常善于也喜爱使用镜子表现人物形象,使用玻璃窗外景推动/补充情节。开头作家的介绍自己的作品作为画外音,而女主角则忙着照顾自己令人头疼的儿子,这一段戏也很精彩,作为观众需要一心两用——真不知道该探索作家所作的汇报深奥的内容,还是该看女主角与儿子之间的互动。在男女主角展开旅程的过程中,背景不断出现或是新婚男女或是老夫老妻,甚至部分情侣还与男女主角展开了直接的互动,这与男女主角“扮演”的结婚了15年且产生了相互厌倦的夫妻产生了奇妙的呼应,随着影片的深入,两人婚后生活的细节被不断丰盈,观者也越来越怀疑这一对男女究竟到底是陌生人还是已婚夫妻,呼应了片名——《合法副本》,何为赝品,何为副本,取决于观看的角度了。PS:被种草了托斯卡纳

假扮半日夫妻,偷得半日快乐,不要因为阿巴斯的电影经常发生于短短的一天之内,就认为是小品文,这部是处理画外空间的杰作。将文本概念中的“虚实难辨”在眼见为实的影像中化为鲜活,这种“不显”比《登堂入室》要高明,用镜头拍假设,还是来源于早期短片《一个问题的两种解决办法》(这部也可以叫这个名字啊)。用镜面反射和焦点之外来排布画外空间,主角的行动有时却是省略的。看不出一丝伊朗文化的影子,阿巴斯是世界性的艺术家,而不是国族性的。阿巴斯承载叙事的方法始终没有变——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人物在不同场景间的位移为故事提供时间含量,场景变化提供情节进展,人在片中的际遇/命运,是人物遇到的,而不是主动求得。人被场所景观包围,但人的主要生活内容还是对话交流,深受安东尼奥尼三部曲启迪的伍迪•艾伦式电影。

只能说,电影是时间的艺术,不只是音画里故事的时间流转,还是银幕外我们所处的时光当下——意思是,国外真好啊,在国外说着外语沐浴在阳光下旅行,真好啊!短短两年,已经忘了那些感觉,以至于只能不停怀念可以出国玩耍的日子,沉浸在意大利的景致中,而无法聚焦什么阿巴斯的拍摄手法。当然,全程也无法把目光从比诺什美好的胸口移开,搭配神演技,堪称尤物(女人眼中的那种)。至于这100多分钟的掰头,前面的真迹赝品的辩论可看作cos前戏,无缝衔接三语演技大PK则是孤独劳累的中年人自娱自乐排解压抑的无奈方式——人啊,对艺术哪怕有再读到的见解,还是要被一个情一个生活所折腰。

后半段观感差于前半段,可能还是婚姻的琐碎让人觉得无比厌躁。人在婚姻/爱情里不断地短暂出轨,假戏真做也好,谈情说爱也罢。这浮生偷得一日闲的美梦谁不想做,比《爱在》的年轻洒脱,这部更具哲学理论色彩。或者是james对爱情感情中是无奈的现实派,还是对现实艺术事实充满理想派,吵架中还能流利交错英语和法语,赝品的真实感又何尝不是一种事实艺术。朱丽叶·比诺什的表演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效,比《蓝》的感悟好接受的多。教堂钟声响起,9点火车开临,james留下来了吗,赝品成真了吗?

获得奖项

  • 第63届戛纳电影节
    第63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女演员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62届戛纳电影节
    第62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女演员 / 青年电影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国外展映单元
  • 第10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第10届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