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奏鸣曲(2008)
トウキョウソナタUP:2021-03-18
《东京奏鸣曲》(日语:トウキョウソナタ),2008年由黑泽清执导的日本电影。日本、荷兰、香港合作制作。香川照之和小泉今日子主演。
剧情
一个平凡的四人家庭。原本是大公司总务课长的丈夫龙平(香川照之 饰)突然被公司裁员而失业,为了不让家人知道,每天假装依旧上班;妻子惠(小泉今日子 饰)是个家庭主妇,但逐渐感到每个家人都藏着很多秘密而烦恼;大儿子贵(小柳友 饰)突然说要加入美国陆军并被派到中东战区;小儿子健二(井之脇海 饰)在学校过得并不开心,很想学钢琴……
演员
- 佐佐木龙平:香川照之
- 佐佐木惠:小泉今日子
- 佐佐木贵:小柳友
- 佐佐木健二:井之脇海
- 金子薰:井川遥
- 小林先生:儿嶋一哉
- 黑须:津田宽治
- 小偷:役所广司
- 良介(贵的朋友):皆木勇纪
- 黑须美佳:土屋太凤
制作
- 导演:黑泽清
- 编剧:Max Mannix、黑泽清、田中幸子
- 制作总指挥:小谷靖、Michael J. Werner
- 制作:木藤幸江、Bauta Barendrecht
- 摄影:芦泽明子
- 照明:市川德充
- 音乐:桥本和昌
- 美术:丸尾知行、松本知惠
- VFX管理人:浅野秀二
- 配给:Pix
荣誉奖项
荣誉列表 | |||
---|---|---|---|
奖项、电影节 | 类别 | 被提名者 | 结果 |
第61届戛纳电影节 | 一种注目单元:评审员大奖 | 东京奏鸣曲 | 获奖 |
第44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 | 评审员大奖 | 东京奏鸣曲 | 获奖 |
第3届亚洲电影大奖 | 最佳影片 | 东京奏鸣曲 | 获奖 |
最佳编剧 | Max Mannix、黑泽清、田中幸子 | 获奖 | |
第30届横滨电影节 | 最佳摄影 | 芦泽明子 | 获奖 |
第23届马德普拉塔电影节 | 最佳导演 | 黑泽清 | 获奖 |
第10届亚洲阿拉伯电影节 | 最佳亚洲电影 | 东京奏鸣曲 | 获奖 |
第9届由提卡电影节 | 最佳亚洲电影 | 东京奏鸣曲 | 获奖 |
第4届大阪电影节 | 最佳影片 | 东京奏鸣曲 | 获奖 |
最佳导演 | 黑泽清 | 获奖 | |
第2届亚太电影奖 | 最佳导演 | 黑泽清 | 提名 |
最佳编剧 | Max Mannix、黑泽清、田中幸子 | 提名 | |
第33届报知电影奖 | 最佳女主角 | 小泉今日子 | 获奖 |
第82届电影旬报年度十佳奖 | 最佳女主角 | 小泉今日子 | 获奖 |
最佳新人 | 井之脇海 | 获奖 | |
电影院大奖 | 2008年度最佳电影 | 东京奏鸣曲 | Nor !第5位 |
获得奖项
- 第3届亚洲电影大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编剧 - 第60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一种关注-评审团奖
提名:一种关注大奖 - 第61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一种关注-评审团奖
提名:一种关注大奖 - 第22届马塔布拉塔国际电影节
获奖:Best Director
提名:Best Film - 第17届悉尼电影节
提名:Sydney Film Prize —— Best Film - 第2届亚太电影大奖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第82届日本电影旬报奖
获奖:最佳女主角 / 最佳新人男演员
- 黑泽清 Kiyoshi Kurosawa导演
- 香川照之 Teruyuki Kagawa演员
- 小泉今日子 Kyôko Koizumi饰 佐佐木惠
- 井之胁海 Kai Inowaki演员
- 小柳友 Yû Koyanagi演员
- 井川遥 Haruka Igawa演员
简评
,弹奏的却是人物个体。在家庭束缚的困境之中,谁来解救你?电影后45分钟高潮迭起。香川与死神擦肩后独自回家,小泉逃离大海无路可走返回,大儿子梦境中回家,小儿子出走犯案无人解救。。社会只有残酷,家人也不会给你帮助。而原罪是家人,还是日本社会,还是别国就不得而知了。3.《夜以继日》唐田的归家情节无疑来自与本片的故事内核。《东京奏鸣曲》中人物回家,就是回归角色的那一刻。也可理解为《夜以继日》人格的双生,人生的再来一次也只是如果。结尾的观众目光更强调了一家三口的“角色属性”《冰风暴》中以人物关系的描写,让一个家庭从内部裂痕卷起一夜成冰的家庭风暴。那么黑泽清的《东京奏鸣曲》就是从家庭外部来讲述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这高墙可能是家庭社会国殇。
2019年又去了日本玩,与之前的惊艳体会相比,去年看到的日本应该更接近去掉所有滤镜后的真实,和电影里的感觉挺像的,缓慢,陈旧的城市在耀眼的霓虹灯下显现出拒人千里之外的漠然,而沉静如水的外表下又时常掺杂着各种温暖体贴。现在的日本已然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群情激昂的昭和男儿,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仿佛变成了一个圆滑世故,安于现状却并不油腻的中年男子,懂得文明通晓礼仪,却丧失了初始的那股蓬勃粗鄙激情四射的生命力。也许这样的日本就像电影中那样,会在一次次的幻灭捶打过后,重新燃起一线希望,再次重新启程。国家与民族就像人一样,都拥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思维与特性,也许日本就需要以这样的方式延续自己与生俱来的宿命。
新年看的第一部电影,真是致郁啊。剧本写得很扎实,很多细节挺值得回味,显得刻意又心酸。香川在家庭中身为父亲,“骄傲的权威”的坍塌和小心翼翼勉强维护的已经破碎的自尊刻画得挺好,后边硬要插入中东战争日美关系在我看来有点要素过多,略显多余。被压制的欲望,无法重新开始堕入生活日复一日的疲乏,“谁能来拉我一把呢”。没过沉重躯体,呼吸般拍打沙滩的黑色海浪和月光泛起的点点白色光亮,香川结尾处噙着泪泛红的双眼,走近健二最终落下抚摸他的头发的犹豫的双手,都令我印象深刻。结尾给足五分钟演奏的月光奏鸣曲,给整个片子破碎和压抑的基调带来了一点圆满的温情和完整的希望,眼泪止不住地如泉涌。时代溃败衰落时,个人的失败并不是无能,本片仿佛让我看到了斋藤茂男《饱食穷民》里描写的、现实中的人物心理群像。
借一个家庭讲日本的国运。政治上成为美国殖民地,经济上被中国赶超,老百姓生活每况愈下,流民盗匪频起。这也是现代化(资本主义)进入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企业永远选择最小的人力成本以获取最大的利润,当一个国家人力成本上升时,企业就会倾向于雇佣更便宜的劳动力,于是产生失业问题。这也算是与小津的《东京物语》进行了对话,小津所探讨的还是现代化初期人口大规模向大城市聚集及由此产生的养老问题,而本片探讨的则是,这些人到了大城市工作,逐渐变老,失去作为年轻劳动力的价值时,该何去何从,是回到家乡还是转入城市下层?这是一个后现代问题
在摄影机已然被置换成冷静的「观察装置」的前提下——开场,妻子“机械式”地推开玄关门,暴雨已至,隐喻正式进入日本语境下的「混乱状态」,传统社会观念被全然解构——成年社会中难以明说的失意和落魄在孩童之口中被随意当作玩笑和谈资,逼仄的城市空间中游离的任何人都是压抑着永恒的弥漫开的失落主体,日式家庭关系中的疏远和间离被失声的钢琴激化到矛盾的顶点,在难堪言语中完成强有力的自嘲和反讽,伴随着"逃离"情绪而脱嵌出既定结构带了的也只是摇摇欲坠的虚无和一望无际的飘渺异化,内置的岛国抑郁情绪在陆地和海洋之间的泛化中走向濒临崩溃的边缘,沉浸在音符跳跃的旋律只是短暂的和谐与安宁,尾音永远延续在没有希望的幕后和视野盲区
,但戏里面这个角色看得人太难受了。他不就是典型的家长制日企里面那种没能力却稳稳拿着高收入的上司吗。被辞了找新工作时完全拿不出什么东西,一个总务课长,事业上总有些经验积累吧,除了处理人际关系啥都说不出来,这是人的问题,弱者的下场,如果一定要甩锅社会环境,那就怪年功序列+终身雇用的日企制度太温水煮青蛙吧。而且他在教育中也是那种动不动把“親の権威”放嘴边的,把长者的尊严放第一位的最无能狂怒的父亲。,不管事业上多落魄,丈夫在任何时候都要在妻儿面前装逼撑场面,这种压力到底有什么值得同情,不都自找的吗,就不能好好沟通共度难关吗。这种丈夫撑起一个家,同时掌握至高权威的落后家庭关系看得很难受。。
好喜欢电影里对光影的捕捉和对色彩的调度,有几个画面美得让人心碎。尽管结局看上去是好的,一些都在向上走,但这部片子始终萦绕着忧伤的氛围感。每个人都藏着秘密,每个人都为了对方牺牲很多,委屈的心情被一些“形而上”的理由封存在心里,最后那个晚上爆发了。在经济下行、战争不断的环境里,所有人都是蝼蚁,竟然和现在还能形成对照也有一些荒谬感。好痛苦,看到自杀的黑须夫妇,看到在沙发上想要浮木的妈妈,看到放下自尊的爸爸……片子平平叙事但始终不缺少冲击感。(对我的启示是存钱吧,别再乱花钱了!
这部电影太好了,近期最佳。一流剧本,一流摄影,更是一流的表演,加上一流的关怀。多少次被小泉今日子的一言一行所触动。主题与达内兄弟相似,但达内的镜头是冷漠的,甚至有些命运恶意的玩笑,《一诺千金》妻子跑过丈夫尸体所在处那一幕,太残忍了。而黑泽清更柔美一些,却同样残酷。如同一个梦,醒来依旧在垃圾堆中。主妇唯一的放纵,惟有沙滩的车痕作为证据,又是残酷,又是柔情。 / 这一年我才听懂了音乐,你不能在音乐中尝试着理解,而是去体验:首先是演奏者之心,其次是作曲者之心,最后在忘记自己中去感受着什么。大概钢琴是最初亦是最难懂的乐器。
前三分之二是灰暗,冷峻的写实风格,可从役所广司饰演的强盗闯入后,影片陡然变得极具戏剧性,甚至带有了些许漫画式的夸张色彩。但正是这种处理让影片既没有滑向虚假的“内部救赎”之梦,也没有成为一部批判社会的现实主义作品。黑泽清选择了“拜访者Q”,以外部力量将家庭(社会)的假面彻底击碎,破而后立。弹着奏鸣曲的健二是革命者,也就是未来的希望所在。但显然在多条人物线索的处理上顾此失彼,父亲占据了大部分篇幅,妻子和长男更多时候都是单薄的社会符号,比照非常相似的《赤色杀机》还是落了下乘。
贯彻了10s之前黑泽清作品的“平等”场面调度,(除部分手持镜头外)摄影机坚持从景别近似的物理空间出发,不依附于人物,沿着空间中的某一线条进行形状规则、速度均匀的先验运动。每个镜头作为空间的一个视点平等地垒砌,而不是有目的地参差地聚拢在一个影像刻画对象周围,并时常超出其自身的(文本)功能。这消解了影像的信息“暴力”,借此,黑泽清反而能够以一种不疾不徐地、内外完全均衡的方式拍摄真正的暴力内容,并让它们与剧作其余元素完美地接洽。一次争斗和一次拂过客厅的风表现出等同的速率,一个在女人面容上升起的太阳和一首少年的月光拥有等同的曲调和亮度。剪辑点作为间断点与跳跃点,严苛地控制着节奏,它们只在每条人物线索都有的奔跑长镜头(妻子是开车)中消失,情绪终于得以倾泻,但在那之后,电影的时间马上进入了夜晚。
日本电影常常把大环境背景浓缩在一个家庭当中,家庭里每一个角色都是极具该环境下特征的“产物”,或者说“后果”,可是后果又远不是结局,期间可能会有众多想象不到的情节,有情理之中也有意料之外的发生着,但结果一定是很日本式的隐忍与克制,最后的镜头永远不会以哲理式的对话结束,无声胜有声。这部影片要说看起来,其实并不算压抑,所谓的“后劲”也并没有那么足,大概是不身处在日本,更没经历过世界经济格局转换、金融危机、中东战争等动荡局势下的如此生存境遇,理解自然只能表面了。小男孩最后的弹奏《月光》,片段放置和结束得太棒了....引人深思。
众多评论无非是在批评情节现实性和魔幻性之间平衡的失控,我却觉得电影全程都是魔幻主义远高于现实描绘。突如其来的人事变故、命中注定相遇的同病相怜之人、接踵而至的战争、从天而降的天赋,哪一样不是虚假的设计。黑泽清的电影贯穿着“平衡/失衡”的对立主题。这一部是家庭平衡的分阶段瓦解:既有人物性格相互冲突招致来的缓慢的分崩离析,又有外物巧合突然介入的直转而下。结尾处平衡的修复才是最突出的讽刺,与他其他电影结尾的平衡彻底打破,世界走向失序不同,这里的家庭又莫名其妙地恢复了原先的秩序。所追求的不是完满团圆的结局,原先想要逃离家庭的长子依旧身处他国。而最后的演奏,簇拥而上的观众并不符常理,更是加重了“表演”的成分,再次强调了虚假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