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打官司(1992)
The Story of Qiu-JuUP:2021-11-08
《秋菊打官司》是1992年出品的中国剧情片,导演是张艺谋,由巩俐领衔主演。故事改编自陈源斌的小说《万家诉讼》。1992年时,荣获第49届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和最佳女演员奖(巩俐)。
剧情
故事发生在中国陕西小山村。秋菊(巩俐饰演)的丈夫万庆来(刘佩琦饰演)与村长王善堂(雷恪生饰演)因为盖房子发生争执,庆来被村长踢中下体并造成肋骨骨折。秋菊怀着身孕去找村长说理,村长不以为意而不肯认错。秋菊不服,要讨个说法,前往乡里公安局上访。乡里的李公安与村民们都有交情,决定以调解矛盾并赔偿二百元结束。村长口头答应赔偿秋菊家的经济损失,心里则认为不应该赔钱,将钱甩在空中。受辱的秋菊没有捡钱,而是踏上了漫漫的路途到县公安局去上访,县里公安局复议书维持原判。
秋菊还是不服,来到上级城市。初来乍到因为不熟悉环境被当地三轮车夫所骗。得到好心人建议后,来到一家价格低廉的旅店。旅店老板是个好心人,见秋菊千里迢迢上访不易,又有孕在身,便告诉她市公安局长的地址。市公安局长没要礼物,并亲自把秋菊送回旅店。市里的复议书仍然维持原判,只是要求多加五十元钱赔偿金。复议书同往常一样直接交到村长手里,村长仍然不以为意。男人从村长那里拿了钱,没想到倔强的秋菊又把钱还给了村长,重新去了市里。市公安局长建议他走法律程序,并推荐给他了一个律师,帮忙起诉村长。而法院则判决市公安局处理得当,维持原案裁决复议。秋菊不服,决心向市中级法院上诉。
过年时,秋菊难产了,然而村里人都去相邻的王庄看戏了,庆来只好去求村长去请人回来抬秋菊去医院。孩子顺利出生了,秋菊一家都感谢村长鼎力相助。然而在孩子满月之时,中级法院判决拘留村长十五天,这让只想得到一句道歉的秋菊十分意外,便出门追赶警车,无奈警车已经远去。秋菊虽然赢了官司,但也留下无言的遗憾。
参见
- 秋菊山庄
获得奖项
- 第1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获奖:最佳故事片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摄影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录音 / 最佳服装造型 - 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金狮奖 / Golden Ciak —— Best Actress / 主竞赛单元 / 沃尔皮杯奖-最佳女演员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荣誉提及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奖 - 第58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9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Best Foreign Film - 第1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获奖:最佳故事片
- 张艺谋 Yimou Zhang导演
- 巩俐 Li Gong饰 秋菊
- 刘佩琦 Peiqi Liu饰 万庆来
- 雷恪生 Kesheng Lei饰 王善堂
- 戈治均 Zhijun Ge饰 李公安
- 杨柳春 Liuchun Yang饰 妹子
简评
在“走嘞”的秦腔声中,秋菊一次次踏上那条飞尘泼土的乡道。随着她活动范围的扩大,压力也随之增大,这个人物的形象也便愈加夯实起来。秋菊为的不是钱,争的是个对错,要的是个说法。实际上触及到的是法理与人情交错的地带,该做出怎样的决断。秋菊要的是个说法,村长争的是一口气。人情世故,是秋菊所面临最大的阻碍。到最后,秋菊要到了一个法理范围内能得到的说法,但在情理层面,则陷入自我的道德困境。影片在这里戛然而止,把秋菊的困境留给了观众。其实影片里已经点出了诞生秋菊这种困境的土壤。秋菊的一次次打官司,就是一步步展示各个不同发达程度地域中,人情与规则所占比重的过程。秋菊的困境根源:她脱离不了那片土地,那片土地的生存脱离不了人情。
勉强四星,改编自陈源斌的《万家诉讼》。张艺谋拍农村片子还是很有一手,至少在他的执导生涯里,碰上乡土文学打底的片子很少露怯。同样是底层妇女上访,这片子比起白癜冯的《我不是潘金莲》还是要强不少。村妇巩俐因丈夫被村长踢了要害处愤而一路上访讨说法,但这其中鲜有共情处,原因是丈夫刘佩琦口嗨在先。理亏村长只愿赔偿而不愿认错是一种基层干部的自我优越,巩俐硬要个说法则是农民法律观念对国家执法原则的孤单宣战了,这样看来几乎可以算作一个普法片。秋菊够土且智商奇低(舍不得住四元一夜的旅店却愿意花三十元打车找旅店),巩俐诠释得还是挺好的。村长连夜背急产巩俐去医院的温情编排让角色情绪急转,也让结尾巩俐情法两难全的矛盾感顺理成章,是个很棒的设计。
那个年代农村妇女的样子,巩俐演活了,看过《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感觉她演的各是各,不串戏,演技实力派。秋菊丈夫、父亲、村长一家人全身散发着农民的憨厚老实和对法律的模糊。当然怕事,怕麻烦也是农村人的特点,一切能靠情感协商的,绝不搞到公家,感觉小题大做。但只读过中学的秋菊却因咽不下一口气想要一个道歉,开始了农村人法律潜意识的觉醒,从乡里告到县里再告到市里,最后还是不服打了官司,她却只是想要一个“说法”,一句道歉,而不是把人送进局子,虽然她自己都不知道打官司有什么结果,但只要能有一个“说法”她就打,这是误打误撞的法律觉醒。秋菊也因为一步步向上告,见识到了城里人的生活,开了眼界涨了见识。全片很多为人处事细节,就那么正常的拍出来,但看完这些细节,你几乎能窥见整个农村人的精神面貌和平日生活的样子。
一位朴素而倔强的农村妇女在人情和法理之间摸索前进,观众透过电影朴实而生动的镜头在她身上管窥到从乡土社会向城市文明过渡的不适应感,这种茫然无措的感觉最终以一个幽默甚至略显荒诞的结局简洁有力地爆发出来。但似乎无意批判什么,(电影及其他艺术形式本来也不可能进行真正的批判),除了那种不适应感,在逐层展开的官僚体系和法治程序中,我并未对那种繁冗、机械产生反感,反而看到无处不在的人情味儿。在让我惊叹的是,这是一部不像电影的电影,从场景、造型到表演,乡村-城镇-城市景观、环境声响、人物形象的营造都自然而然,没有丝毫斧凿的痕迹。
先看了贾樟柯和张艺谋的访谈,老谋子讲了怎么“偷拍”“第一部纪录片”,各种艰辛,带着对电影拍摄制作上的好奇,看了这部本该早就看掉的电影,对张艺谋的电影也有了新的认知,对国产电影也有了新的想法,抛开故事情节,就这真实的农村场景,怕是再也不可能有了,也不可能有人能拍出来了,那个年代,那个年代的农村,那个年代的人,令人着迷,可能自己也有过农村的生活经验吧才感触更深,当然不是西北带炕的那种农村,但印象中还有家里亲戚去卖辣椒面买一辆自行车的记忆。据说巩俐为了拍这电影,先是装大肚子在村里住了好几个星期,村里的人一个都没发现她是假怀孕。总之,这样一部电影,好看,还是难以想象是咋拍出来的。
。①乡村妇女因为老公蛋蛋被村长失误踢伤而向各级政府申诉的故事,反应了人情与法理的冲突(或者官僚体制的低能)。②新现实主义作品:粗糙影像+实景拍摄(包括大量的群众路人)+自然光、深焦镜头、许多长镜头、环境音/杂音/群众路人的交谈声、极少特写。③很多有趣生活细节的捕捉,不管是官僚的应对还是秋菊路上碰到的众生相还是什么其他的。④某些角色的一些表演还是太传统情节剧;各种不同层级的政府区分度不够,导致观感上剧情太重复(尤其对文化差异较大的),应该尝试捕捉他们之间更多更可触摸的差别;笑点不少,不仅扰乱了电影的气质,而且很多都不咋好笑。
超级好看!!!!!!!真的很感动。“我是一个大事化小的人,但是法律需要秋菊。”秋菊是一个有骨气有毅力的人,你可以说她犟、钻牛角尖,但是如果有了无数的秋菊,才能让这个法制更完善。第一个泪点的地方是妹子走丢,秋菊在着急地找人,好真实,好感同身受,我一慌也会下意识地咬手,那一段巩俐真的演技炸裂。第二个是村长找了人帮忙一起抬秋菊去医院,5555谁懂啊我哭死,这部剧里没有坏人,全是有脾气的好人,不仅是村长,还有村长有人情味的老婆、村长家有礼貌的娃娃们、李公安、热心的大妈、旅店老板、市公安局长,还有虽然不认同秋菊的做法但还是没有真正阻止秋菊的家人们,本质上都是质朴温暖的人,本剧除秋菊以外最辛苦的人就是妹子了吧,有这么好的妹妹真的很难得!!!看完感觉心里暖暖的。结局也设计的很巧妙,秋菊的世界和法律的世界。
秋菊,中國電影唯一的女神。「我不是要錢,我就是要個說法。」秋菊不懂什麼大道理,只想村長承認自己做錯了。看似小題大做,但這執著比後來和稀泥的《活著》「危險」多了,「幸好」沒什麼人看出來。片中的官員其實都挺好人,包括村長。難得這種好不是宣傳式的好,而是樸實可信的。當年的國師hold 住了。鞏俐完美,完全就是一個村婦,不戲劇化,但秋菊那股倔強認死理的勁又入木三分。孕婦的體態也毫無破綻。表演風格貼合紀錄片式的拍法。看大紅燈籠時她全程面癱難以判斷演技,但秋菊這角色塑造得有血有肉。國師太適合拍寫實的題材了。主演的身影經常隱於鬧市,在鄉公安所陳情時的聲音也不比周遭嘈吵的人聲大多少。她就只是人海中一名村婦。這片的影像也是難得的時代記錄。居然有發哥和曼玉的海報,村中卻似乎未完全實行一孩政策,這是穿幫嗎?
非常棒的影片。望文生义以为是有话好好说+我不是潘金莲的终极版,但看下来之后才发现:1、面向最底层的老百姓,秋菊打官司的过程是在给90年代的国民普法。案情本身并无冤屈或挑战司法的意图,告状的过程反映的是一个认死理的倔强女子给自己丈夫讨说法的顽强与可爱。2、对于城市观众来说,影片通过朴实的农村妇女的视点从村到乡、县、省城,描述了一个被边缘化的群体眼中的中国。秋菊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无助的神情与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一样堪称张艺谋最好的现实主义镜头,令人久久不能忘怀。3、技术角度来说,摄影上是最不像张艺谋的电影之一,诸如开篇的长镜头等都是贾樟柯常用的,国师这么玩是在自我挑战。有几次转场的衔接比较生硬,观众需要楞几秒钟才能把逻辑接上。4、巩俐是最能在镜头前表现我母亲那辈中国女性的演员,没有之一。
小说改编,十分接地气的一个农村法律启蒙故事,开头就是“象牙床上”这一《活着》里的经典唱词,看来拍本片给《活着》积累了不少乡土元素。秋菊想要的就是一个说法,一个道歉,但是裁决书却只谈经济上的补偿,总是忽略了秋菊在精神/名誉上的诉求。秋菊的诉求源自传宗接代的乡土观念——打人可以,不能踢命根子。要说法就是要村长认同她的看法,不要成为他们家传宗接代的阻碍。矛盾的是,当村长帮着把难产的秋菊送医,秋菊生下了个男娃后,以传宗接代的角度来看,村长就从阻力变成了帮手,这让原来的诉求失去了根基。当秋菊看着警察抓走村长,跑到在坡上茫然眺望,她的疑惑与不解正象征着半启蒙之后,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矛盾处境。
不知道是不是晚上洗完澡情绪比较高涨and内心平静,或者是整个电影营造的氛围也是很安静祥和,整部看下来还觉得意犹未尽,简简单单的故事,人物台词也不多,,看到电影中间部分,妹子去追那个骗她们钱的拉车人,秋菊上完厕所出来找不到人,没有想象的大吵大叫,有的是秋菊着急的神态与动作,很生动写实的演绎。朴实善良执拗的秋菊,不是很“典型”的一个丈夫,夫妻俩的矛盾刻画也不是震天动地,只是几个镜头带过,不过我想着哪有多余的镜头呢?这些个镜头倒是让情节更合理,让电影“活”了起来。一家人也是默默支持秋菊。村长的形象我倒是没什么好说的,鲁迅笔下的阿Q可以分析出社会压迫下互相矛盾的多重人格,人是复杂的,多面的。村长把钱撒到地上,叫秋菊去低头捡的那个情节,现在整个电影看完想想还是有点震惊。
张艺谋最耐人寻味的作品,不管主线情节合理与否,秋菊追寻“说法”所为何苦(作者故意省去事端的起因/借由他人之口切入秋菊的坚持,可见情节不过是一个切入点)在这之外,借由秋菊漫不经心的视线,张敏感的捕捉到过渡年代愈加分离的城县乡百态,向纪实风格的转型期能有如此杰作,于艺术于社会,其重大意义皆让我叹服再说回秋菊来来回回的旅程,她和村长的犟大概是为我们所不解的。实际上,犟是改革开放中被抛弃者的一种心态的表现,他们长久以来固守着朴素幼稚却稳固成型的价值观,秋菊在这种无意识的坚持中,她要的说法(小人物的尊严)与通行的金钱(实用、功利)对立了起来,甚至对法律、机关、律师这些“新鲜事物”下了定义——个人价值(说法)和通用价值(金钱)的交易场所。如此,真实又立体的人物及其追求、原则,有笑有泪,既极好看又耐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