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顿河(1957)

Тихий ДонUP:2024-08-06

静静的顿河

评分:8.6 导演:谢尔盖·格拉西莫夫 编剧:米哈伊尔·肖洛霍夫 / 谢尔盖·格拉西莫夫
主演:彼得·格列博夫 / 叶林娜·贝斯特里茨卡娅 / 季娜伊达·基里延科
类型:剧情 / 战争
片长:350分钟地区:苏联
语言:俄语
影片别名:Tikhiy Don / And Quiet Flows the Don
上映:1957-10-26(苏联)
IMDb:tt0051082

静静的顿河简介

电影《静静的顿河》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著名长篇小说,影片共分三部,生动地描写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联国内战争结束这个动荡的历史年代中,顿河哥萨克人的生活和斗争。刻画了格里高利和其情妇阿克西尼娅等众多人物,描绘了多色调的场景,多侧面多层次的反映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同时也表现了苏维埃政权在哥萨克地区建立和巩固的艰苦过程及其强大的生命力,揭示了一切反动落后势力必然灭亡的命运。这部史诗式的长篇巨著一问世便立即引起了世界舆论的重视,荣获了斯大林奖金,并获得1958年全苏电影节一等奖和最佳导演奖、1958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大奖和1960年美国导演工会最佳改编影片荣誉奖。

简评

借这部影片作为一个窗口,开启了我毕业多年后再次了解俄国文学、俄国历史、俄国电影的短暂机会。格里高利的饰演者如果再胖一点,似乎是饰演斯大林的不二之选。女主风情万种,且完全不瘦,有一种端庄感。女二则是小鸟依人的类型,虽然命运对她不公,但还是一度守得云开见月明。从白军到红军,从红军到白军,哥萨克民族没有归属。电影呈现的苍凉感,让我想到了《日瓦戈医生》,可谓异曲同工。

大概是2016年2月底吧,学校刚开学,那几天正好央六在放,分成三集,分三天放,每晚九点多的佳片有约。我和我爸看了三天,本来我是看过书的,但是细节忘了太多,而且那时看书的确不够深入。看完之后我爸说“个人的站队多么重要,但是又多难”,一语中的,振聋发聩,让我汗颜:我怎么当初就没自己看出这层意思呢!我爸毕竟阅历是有的,就这么一句话把全书(全片)主旨概括完了

看到过舅舅的旧书《静静的顿河》,但是一直没有看过,太多想看的书,B站开了会员一时心血来潮看了起来,从喀秋莎开始,忽然感觉自己以前专注于三俗其实并不客观,哥萨克野蛮,尚武,女子也同样泼辣,豪爽,敢爱敢恨。但都不是简单的概括就可以言定的,还是自己了解的也不够深入,三部下来看了很久,看的晕头转向,不知所以。还是应该看看原著的,加上弹幕还好一点,但是感觉大体量的书改变后难免跳跃大。不管是红还是白,战争总是残酷的,静静的顿河启蒙和影响了很多作家,有机会还是看看原著去~

挣扎着总算把《静静的顿河》全三部看完了,不知道是不是翻译配音的问题,电影与原著的差距相当大。原著是一场恢弘的跨年音乐会,也是一出比肩《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顿河,你带不去哥萨克人的忧伤,那个民族的苦难,只能在喀秋莎的乳沟里流淌。我不懂啊,为什么在那片生来专制的土地上,旧俄文学可以站上世界之巅,而且居然在进入红色时代之后,还能涌现肖洛霍夫,帕斯捷尔纳克和布尔加科夫如此伟大的作家?

不为赚钱拍出来的东西确实比商业滥觞不可同日而语,冷战不只是在军事和政治,文化上美苏也要各自标榜高对方一等。俄罗斯那种特有的悲剧底色确实更有创作的空间,更加利于阐发人性的深处。哥萨克作为一个特殊的佣兵集团,在历史的大漩涡中确实有更多值得觉得发觉的空间。肖洛霍夫的创作正好在那个承前启后的时点,降低了隔代创作的难度,增加了生命力。我们的历史其实不乏这个题材,八旗和湘军们不就是中国的哥萨克?可见中国的文学艺术还是发育不足。如果把本片和《战争与和平》放在一起,结合当下的俄乌冲突,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就更让我们产生莫名的悲凉。

是一出哥萨克的悲歌,主要讲述作为中产阶级的格里高利一家在十月革命苏联内战短短几年中的生活。曾经的英勇骑兵、乡里乡亲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于是开始互相残杀,红军来了,压倒白军,白军来了,杀害红军,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格里高利因为自己的见闻因为自己的身份,左右摇摆,反复横跳,举棋不定,最后落得家破人亡孑然一身,独自站立在结冰的顿河边。静静的顿河,从来都不平静,见证了多少腥风血雨。老电影,拍摄地有些跳跃,刚开始人物和剧情都有点跟不上,直到最后一部分才体会到其他的意味,很是感慨

08年时看的,夜里睡不着时,忽然想起这部电影。当时买的一套名著丛书后面附了电影光盘,其中就有静静的顿河。身为农村孩子,喜欢这种带有泥土味的名著,也顺便喜欢上了这部电影。至今记得里面有一幕是主人公在开满桃花的树林里行走的片段,再配上老电影独有的油画似的色彩,既有种美轮美奂的感觉,又倍感亲切。而且主人公们在历史长河中跌宕起伏的命运,让我们这些同样深处其中的普通人感同身受。我们不能改变甚至创造历史,我们只能适应乃至忍受他们的捶挞,因为这就是命运!

本来是看完原著去看据称忠于原著的同名剧集,看着看着忽然意识到最吸引我的战争情节电视剧的预算可能支撑不了那么大的场面,于是果断转战电影版~结果发现50年代苏联电影版对一些原著的对话细节和支线剧情还原比较好,让人能流畅地回忆起原书的情节走向,特别是施托克曼的剧情线、格里高利疗伤期间接受皇室慰问,本丘克剧情线等,对原著中的大时代背景相关的情节基本都没有落下,而电视剧版更聚焦于核心角色的爱恨情仇上。电视剧版胜在一是更符合当代人审美的选角、人物心理描写;二是相比电影版,还原了格里高利第一次负伤的经过(电影版直接省略了),杀匈牙利骑兵俘虏,潘苔莱收到儿子获得军功的信反复让乡亲念的情节。而电视剧版的配乐也增色不少

冰雪皇后昧拾金:本片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和语言学价值——一点没错。不过相比起原著,宏大叙事的气魄似乎还是不够,另外很自然也少了大部分布尔什维克消极面描写。现在看起来,刻画最好的人物,似乎都是女性角色:妈妈,妲丽亚,娜塔莉亚,杜妮娅。另外,长春厂的东北味儿(当然比四五十年代之交已经淡了不少)配音,不得不说,译配比现在国产电影的台词都好。然而朝廷台新配的字幕,“正教”变成了“政教”,“肃反委员会”干脆成了“苏方委员会”——不能乎?不为乎?总之重制配音版只能四星……

近6个小时的电影用2倍速看完,对于不了解历史背景也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这电影太不友好了,情节的转折全部都是跳跃式的,像是话剧两幕场景之间少了旁白的解释,让人一头雾水。除此之外的感受是格里高利这个墙头草式的小人物在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里可能是很多人的写照,他们对爱情和事业都没有坚定地信仰,只是凭一时的冲动和意气用事。最终一事无成的悲剧命运也就在所难免了。

连续三天刚从怀旧剧场看完,掀起哥萨克、哥萨克中富农及其独立、哥萨克骑兵及其白军立场、哥萨克高亢的歌声、高加索与哥萨克、土耳其与哥萨克、哥萨克雇佣等等一系列蛋黄探索,联想万千,梦想着静静的顿河。小时对好坏人的审美判断成为昨日的回忆,鲜活、深刻的人类历史与社会画卷慢慢地、不容置疑地展开了,并且还在继续着而无论好坏对错正义邪恶。。。小说四本看是怕了,听书120集还是不错滴

终于拿下330分钟的顿河,不易。时代洪流滚滚,围绕一个村落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历史发展印记展开叙事,多个鲜活人物不同的人生选择立体呈现,苍茫大地,命运沉浮,多侧面多角度表达风云变幻、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沉郁苍凉,展现顿河边哥萨克人的生命轨迹在复杂多变情势下的沧桑变换。整体表达尚可,但除了几场死亡戏份,撼动亮点不多。虽有不同起因和立场的战争场面,也有政治意识形态的矛盾斗争,但是对于这样一部巨作,整体宏大深沉感不足,角色塑造表面化,表演乏善可陈。

获得奖项

  • 第9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第9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
    获奖:Crystal Glo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