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3:主攻方向(1971)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Направление главного удараUP:2024-05-18

演员表影评剧照
解放3:主攻方向

评分:8.7 导演:尤里·奥泽洛夫 编剧:尤里·邦达列夫 / 奥斯卡·库尔干诺夫 / 尤里·奥泽洛夫
主演:米哈伊尔·诺日金 / 尼古拉·奥拉宁 / 米哈伊尔·乌里扬诺夫 / 拉里莎·戈卢布金娜 / Bukhuti Zakariadze / 瓦西里·舒克申 / 尼古拉·雷布尼科夫 / 弗拉季斯拉夫·斯特尔热利奇克 / Yevgeni Burenkov / 阿纳托利·罗马申 / 彼得·谢尔巴科夫 / 伊万·彼列维捷夫 / 弗拉德连·达维多夫 / 谢尔盖·哈钦科 / 德米特里·弗兰科 / Tõnu Aav / Fred Alexander / Ingrid Andrina / 维克多·阿夫久什科 / Iren Azer / Viktor Bajkov / Martha Beschort-Diez / N
类型:剧情 / 爱情 / 战争
片长:123分钟地区:苏联 / 东德 / 波兰 / 南斯拉夫 / 意大利
语言:俄语 / 德语 / 意大利语 / 波兰语 / 英语 / 法语
影片别名:Osvobozhdenie: Napravlenie glavnogo udara / Wyzwolenie III: Kierunek głównego uderzenia / Osvobozhdenie: Napravleniye glavnogo udara / The Direction of the Main Blow / Befreiung / The Great Battle / Liberation
上映:1971-06-25(东德)
IMDb:tt0198811

解放3:主攻方向简介

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30周年,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于1970—1972年,拍摄了一部堪称前苏联电影史上耗资最巨、规模最大、场面最为壮观的战争题材影片———《解放》。影片从1943年苏联红军反攻(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到强渡涅伯河,解放基辅,最后攻克柏林。分为五集,片长将近8个小时。导演尤里·奥泽洛夫为强调“纪实性”、“史诗性”,在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实历史文献镜头。影片还出现了不少历史人物,如斯大林、朱可夫、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此外,影片还蕴涵丰富感人的故事情节,从苏、德两军统帅到普通士兵,从苏军反攻到德军覆没,成功地表现了一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简评

跟中国上世纪90年代拍的大决战差不多,当然我们的大决战可能也是跟人家学的,不过一向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苏联的这部解放虽然场面宏大,声势浩大,但从战略决策到战争指挥到前线作战,都无法和大决战相比,这里面也有中西方文化思维的影响,欧洲人基本上都是绅士作战,就是拼人多,拼装备,也没啥战略,战术的可言。从另一方面说,这两部电影都从战胜方角度比较积极客观的反映了历史,这一点还是值得收藏的。

腾讯很有人性的分为五部,让我不至于一次性看八个小时。虽然是苏联用来显现自己的标准类型片,但不妨碍它展示从库尔斯克会战之后至柏林之战之间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变化,无论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衰败,还是苏联的反攻,片子都没有局限于单一群体,并且很好的与历史影像相结合,不论你喜欢历史与否,历史已经发生,我们能做的起码要尊重那段历史,而不是因为它是苏联就否定它。本片最后一战很容易让人想到《帝国的毁灭》,同样是关于希特勒在柏林被攻陷前的活动和描写,本片以苏联的角度描绘出苏联心中的希特勒,一个只会下死命令的老头子,近乎残暴,恶魔般的形象,而另一部片子展示的是德国人看到的希特勒,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仍然心存幻想,对德意志的执念深入骨髓,对爱人心存感激却还是逼迫自杀,看出希特勒也有复杂的一面

格调恢宏,苏联才是反法西斯战争头号主力,东线才是欧战决胜之地,每一个同志每一支部队的牺牲都是有意义的,最后的胜利属于苏联红军!统帅部到调度场到指挥所到散兵壕……什么叫军事组织纪律性一目了然,正面战场敌后抗战隐蔽战线样样不落,真正拍出了一场战役。编排精巧场面壮观,钢铁洪流突破阵线的航拍镜头绝对震撼,还有那些极富观赏性的巷战长镜头和万炮齐发焦土一片猩红地狱的精彩剪辑……绝对的大饱眼福,而且还不乏幽默,尤其是墨索里尼进宫被执的那段,“这也许是意大利总参谋部唯一一次成功的计划”,差点笑死,就是感情戏部分处理得不太好,一帮子恋爱脑女兵的设定实在是有些违和,不过瑕不掩瑜,时隔近50年还是完爆好莱坞那些个小家子气的造神片。

#BJIFF2021# 北影节第四弹,近八小时的解放系列五部曲之第三部,超大阵仗全程实景拍摄,排山倒海运筹帷幄,从战略方向的选择,到明斯克之战,再到刺杀元首,一帧帧逐步还原真实的二战场景,如果没有苏联人民的顽强拼搏,就没有现在的历史,不同于西方的视角,很棒

为纪念苏联卫国战争30周年,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于1970—1972年,拍摄了一部堪称前苏联电影史上耗资最巨、规模最大、场面最为壮观的战争题材影片———《解放》。影片从1943年苏联红军反攻(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到强渡涅伯河,解放基辅,最后攻克柏林。分为五集,片长将近8个小时。导演尤里·奥泽洛夫为强调“纪实性”、“史诗性”,在影片中穿插了大量的真实历史文献镜头。影片还出现了不少历史人物,如斯大林、朱可夫、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墨索里尼等。此外,影片还蕴涵丰富感人的故事情节,从苏、德两军统帅到普通士兵,从苏军反攻到德军覆没,成功地表现了一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JIFF2021#第三部,高清修复版,苏共红军终于对法西斯开始大反攻了,还有惊喜彩蛋之“刺杀希特勒”——历史简直比电影还戏剧化,筹备了半天也没有把“纳粹黑暗魔王”给炸死,全程紧张刺激赏心悦目,每次希特勒出场总难免笑场,而且话说演希特勒的这个演员演的忒好了!不光外形气质相似,连面部表情举手投足都一模一样的简直“神还原”。影片的选角真有心了,共他几位出演二战历史人物的“特型演员”也是形神兼备,竟然一瞬间分不清究竟是在表演还是纪录片回放。

前两集的新鲜劲刚过,这部到了这集就觉得挺寡淡的:一是因为场面依旧很大,布景细腻,但是战斗场面实在是太长了,导致了审美疲劳;二则是因为白俄罗斯战役我是真的不熟,此外这集拍得实在是太长了。不过这集有一点好:开了沼泽和丛林的新地图,还是有点新意的,虽然没有拍出新地图的作战特点,还是硬刚。斯大林在这集里真的称得上“慈父”,太tm伟光正了,一副运筹帷幄、气定神闲的姿态。刺杀希特勒这段好看。

这一部无论是在时长还是所涉猎的内容上都远大于前两部,首先是德黑兰会议开辟第二战场,既盟军在1944年6月进行诺曼底登陆,但却被德国间谍窃取并通知德国本部,但由于希特勒生性多疑或者干脆就是小任性,并未进行有效组织。后苏联确立主攻方向。再然后德国内部军官施陶芬贝格决定实行瓦尔基里行动,刺杀希特勒并将纳粹党一网打尽,开辟新的德意志,但行动失败,希特勒开始大清洗。当英国丘吉尔得知行动失败后得出评论,让人感觉这帮政客最拿手的还是政治这种感觉,这部电影的战争场面依然采用航拍长镜头,但过于流水账,千篇一律。最吸引我的反而是文戏。

1944年夏季作战计划详解。从上一集的基辅到这一集的明斯克,下一集终于要到华沙了。还花了半小时展开刺杀希特勒失败,这是往纪录片方向拍啊。瓦图京比较好笑,刚开局就重伤被抬下场,再一查原来他遭遇了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伏击而非影片交待的德军且直接挂了。。。所以德国占领下东欧各国的游击队成份是复杂多样的,这个系列会正视这个问题吗?我猜苏联爸爸可没这个耐心。

#北影节# 一口气看完1-5,466分钟,绝对是个考验。这是电影史上少有的场面如此宏大的战争史诗,纪实性、史诗感、故事性熔于一炉,大量历史文献资料镜头尤为珍贵,虚构与非虚构创作的界限在此已被模糊。诺曼底登陆是个历史谜案,这里把希特勒设计的如此愚蠢,让人生疑;上层的博弈,睿智的朱可夫,观点即人;冲上去给傻菇凉一巴掌,这一巴掌设计的真好,“最后插手打架的人,事后比谁都能吹”;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

在现在我们可能很难想象,曾经有一个占据了半个欧洲,势力范围遍及半个地球的国家可以理直气壮地向世界呈现另一种风格发出另一种声音。影片不仅拍了苏联历史,还几乎拍了东欧列国史,此番气派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是真正在展示大国势力。虽然依旧有着诸多技术上的限制,但是本片还是展现了富裕的社会主义不计成本是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效果。而这种产出方式也很有苏联体制的特色,有着浓浓的重工业和轻工业失调的感觉。如果你热爱钢铁,热爱苏联的武器装备,你会很爱这部电影。但是如果你爱的是肉体,那这部片里的表演就好像苏联的农副产品一样,不能说不好,但是挺配不上那些钢铁的。

我记得这应该是我第三遍看本片了,原因倒不是它有多好看。随着年龄增长和对相关史实的认识,每一遍看都有不同的感悟。片中涉及苏军对波兰、对德国平民的情节进行了政治性和艺术性的美化。要了解另一面的声音,可观看战争另一方德国的《帝国的毁灭》、《我们的父辈》和《柏林女人》等电影,及波兰的《卡延惨案》、《浴血华沙》等电影,及芬兰的《无名战士》、《血战1944》等电影。